<p class="ql-block">美篇名:晚風清huaizli</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1454852</p> <p class="ql-block">在世人眼中,古埃及文明既遙遠又神秘,很難拼湊出一個完整的輪廓。事實上,埃及更多璀燦奪目的古文明瑰寶散落在全國各地,為了追尋古埃及人的蹤影,我們從開羅南下,驅車670多公里,來到埃及帝國曾經的千年古都底比斯,也就是現今的盧克索城。</p> <p class="ql-block">我們將要參觀的卡爾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都位於尼羅河東岸,相距不到3公里。底比斯是古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的首都,從公元前22世紀中期到公元前18世紀繁榮一時,既是皇家居所,也是宗教膜拜的祭祀中心。</p> <p class="ql-block">希臘詩人荷馬在《伊利亞特》第九章中曾將它稱之爲「有一百座城門的底比斯」,「它所擁有的財富有如沙漠裡的沙子那樣多。」</p> <p class="ql-block">底比斯在新王國時期達到了榮譽頂峰,底比斯人在阿蒙神的佑護下打敗了來犯的伊克索斯部落,阿蒙也成為王國的主神。那是一個軍功卓著的時代,古埃及人在小亞細亞、努比亞和利比亞都取得了偉大勝利,當時的底比斯打遍天下無敵手,凱旋而歸的法老們把不計其數的戰利品堆積在城裡,圖特莫西斯三世、阿門霍臺普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都在這裡建造過神廟,供奉古埃及帝國的主神阿蒙,當時底比斯人口一度多達五十萬。</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見上圖)因著底比斯的興起而在當地被奉為主神,埃及第十一王朝時代,底比斯成為埃及首都,阿蒙很快成為全埃及的主神,法老王更是下令全國只許信奉阿蒙為主神,人間的法老則被看作是阿蒙神的兒子。</p> <p class="ql-block">卡爾納克神廟是埃及境內現存最大的古代神廟,面積達18萬平方米,始建於第十二王朝時期,一直到古埃及滅亡時,陸陸續續修建了1900年都尚未完工。由於其擁有的超長建築跨度,從中王國時代到托勒密王朝,先後有多達三十位法老對卡爾納克神廟不断地翻修擴建。因此人們說,只要去過卡爾納克神廟,埃及其他神廟就不必去了,因為各種神廟風格在這裡都已齊備。</p> <p class="ql-block">現存的卡爾納克神廟分為三個區域,一條羊首獅身的斯芬克司神道將阿蒙神區和穆特女神區連結起來,穆特是阿蒙神的妻子。北面則是戰神蒙圖區。傳說中的斯芬克司有三種,即人面狮身的Androsphinx、羊頭狮身的Criosphinx、鹰頭狮身的Hieracosphinx,都是雄性。</p> <p class="ql-block">羊首獅身的斯芬克司在古埃及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蒙神的神獸,進入神廟前必須通過的</span>這條神道長度超過10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於第二十二王朝</span>,被稱為拉美西斯二世的斯芬克司神道。古埃及人相信公羊是阿蒙神在世間附身的對象(古希臘人認為,宙斯喜歡附身橄欖樹,阿波羅則喜歡附於鷹身上),所以公羊也是太陽神的標誌,這條羊首獅身神道也稱為日光大道。</p> <p class="ql-block">據說羊首獅身的斯芬克司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保護神,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span>被安放在羊首獅身的斯芬克司兩隻前爪之間。</p> <p class="ql-block">羊頭獅身斯芬克司神道的盡頭便是神廟的第一塔門,113米寬,15米厚,氣派非凡。雖然被稱為第一塔門,其實它是最後才建造的,由古埃及最後一個王朝,也就是第三十王朝的奈克塔內博一世所建。原始的大門是以青銅為主要材質打造,再飾以黃金等貴重金屬,恰因所用材質太過貴重,門板如今已盪然無存,空留大門洞開。</p> <p class="ql-block">行經第一塔門,可見石牆分為内外兩道,比一般的圍牆要高出很多,也厚實得多(厚達15米),類似城牆的樣子。站在卡爾納克神廟至今堅固如初的石牆前,我若有所思,沒錯,這堵殘存的石牆現在看來確乎不足為奇,但要知道這可是在4000年前建造出來的啊。</p> <p class="ql-block">是的,我們也擁有古長城巍峨的城牆,不過在北魏(公元385-535年)之前,長城的城牆都是以版築夯土為主,直到北魏才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明代以降,長城才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和磚石混砌法,從時間上看,比卡爾納克神廟晚了有2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穿過神廟主門後進入的第一座寬闊庭院,被稱為埃塞俄比亞庭院,是第二十二王朝時期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該庭院內原本有十根23米高的石柱,但現在多數已不可見,雖有幾根被保留下來,却也只剩下半截。</p> <p class="ql-block">唯獨庭院中央仍有一柱擎天,是經修復後還原成當初模樣的花崗岩石柱,成為埃塞俄比亞國王塔哈爾卡建造的巨大庭院的僅剩遺蹟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根<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聳入雲</span>的遠古石柱,柱頭上方設計成含苞怒放的紙莎草,頂端還有一個直徑15米的大圓盤,據稱上面能容納50人。這根<span style="font-size:18px;">傲然挺立</span>的石柱,身軀高大、氣勢驚人,讓遊客肅然而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這尊殘破的花崗岩石雕塑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高大形象,精美無比的雕刻技藝曾讓許多藝術家傾倒。在拉美西斯二世巨像雙腿間站立的,是伊西絲一諾弗萊特的女兒,本一阿納特公主的塑像,這位嬌美的年輕女人既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女兒,又是他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導遊提請我們注意,城牆和柱頭上刻滿了各種圖案,這些都是古埃及文字。</p> <p class="ql-block">出現在卡爾納克神廟的這些文字都是宗教文獻、魔法箴言、禮儀規則以及一切能够護𧙗法老得到上天保護的文牘。</p> <p class="ql-block">導遊解釋說,以象形文字表達的各種箴言,都是為了保證法老能夠順利地前往另一個世界,它們通常會覆蓋神廟和墓室的墙面,或是刻寫在石碑上。</p> <p class="ql-block">這些文字被埃及考古學家稱為「金字塔文」,死去的法老國王被告知,「萊神接受你的靈魂升天,你的身體入地」,讓他們得以安息。</p> <p class="ql-block">穿過埃塞俄比亞庭院,便進入神廟最具代表性的多柱大廳。多柱大廳由134根如參天古樹般的大石柱,排成十六行列,共同撐起寬闊的屋頂。根據專家的判斷,為了分散承載力度,古埃及人採用密集排列的石柱來支撐屋頂的巨大重量。這座宏偉的多柱大廳,始建於第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完工於他的兒子拉美西斯二世。</p> <p class="ql-block">卡爾納克神廟的主體建築雖已傾圮,但屹立在尼羅河畔的雄偉柱群,仍倔犟地展示著當年挺拔的英姿。埃及建築技術和古代希臘一樣,列柱造型美觀穩重,最大的圓柱高達22米,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頂端,古埃及人4000年前締造的建築奇蹟至今讓人驚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卡爾納克神廟柱廳最中間兩列巨大高聳的石柱威嚴挺立,12根高達22米的石柱,特別粗壯雄渾,柱頭上仍可見承載的屋梁,顯然原來其上覆蓋著屋頂。現在唯留石柱尚存,陽光可以毫無遮攔地照射進來,在石柱原本的土色之上再蒙上一層金燦燦的光亮,仰拍時借助蓝天的映襯,照片的基調顯得特別明快。</p> <p class="ql-block">雄偉壯觀的多柱大廳是不朽的遠古建築傑作,成就了埃及藝術最完美的作品,134根高達22米的石柱組成一片森林,石柱上手工精雕細磨而成的文字和圖案,震撼著每位遊客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遙想神廟當年,走進這高曠幽靜的多柱大廳,宅大院深,抬頭難見頂,環顧皆高牆,除了祭司們念念有詞頌讀經文的聲音,四下靜寂得可怕,唯餘香煙裊裊,火燭明滅,那該是何等的莊嚴和肅穆,沉浸其中想必能真切感受到神靈的召喚。</p> <p class="ql-block">參觀卡爾納克神廟的另一大收穫,是對古埃及方尖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穿過長長的多柱大廳,赫然可見神廟一側聳立著幾座高高的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這兩座方尖碑都是由女王哈特謝普蘇特(1473 -1458 BC)建樹的,高30米,重達320吨。方尖碑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之一,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包裹,當陽光映照碑尖,會反射出耀眼的光亮。</p> <p class="ql-block">我見過的第一座方尖碑是在巴黎協和廣場,當時很納悶,不就一根直不籠統的石柱嘛,又不怎麼好看,搞不懂法國人為什麼會像寶貝一樣供奉在首都市中心。後來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都能看到各國鄭重其事供奉的方尖碑,這才知道其貌不揚的方尖碑乃是一等一的寶物。在古埃及,方尖碑通常具有宗教性(用以奉獻給太陽神阿蒙)、紀念性(用以紀念某位法老)和装飾性等三種功效。同時,方尖碑也是古埃及帝國強大權勢的象征,用於炫耀戰功,通常竪立在神廟門前。</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和法國巴黎的方尖碑都來自埃及的盧克索,不同的是,現今座落在伊斯坦布爾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的方尖碑,是古羅馬人征服埃及後,直接從卡爾納克神廟順走的;而巴黎的方尖碑,則是在1400年之後作為埃及阿里國王贈送給法國的禮物,從我們日後將要參觀的盧克索神廟搬走的。</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其他國家首都的方尖碑都有柵欄圍護著,只可遠觀不能近賞。在卡爾納克神廟裡,終於有機會貼身細鑒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來到卡爾納克神廟才知道,高至20至40米、重達一數百吨的方尖碑,竟然是用整塊花岗岩雕鑿而成的!特別是親眼目睹倒地的方尖碑是何等巨型的龐然大物,瞬間便明白了方尖碑何以成為各國都希望擁有的稀世珍寶。毫無疑問,找到這樣一整塊偌大的花崗岩就絕非易事,而且從方尖碑底座上的銘文可知,僅是從採石場切割出整塊石料的工作,就需要耗費7個月人工,還別提仍待精雕細琢成形,再不遠萬里從採石場運送到神廟,其間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克服多少艱難險阻?解決多少技術難題?更何況這是早在4000年前就打造出來的曠古奇蹟,古埃及人簡直無異於神一樣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後,即便是已經掌握了近代技術手段的法國人,為了將方尖碑從埃及運至法國巴黎,都得耗費三年多時間去計劃籌備,還為此專門打造了一艘長度和載重量合適的盧克索號貨輪,才終於完成轉運任務。在方尖碑1833年運抵巴黎後,又再花費了三年時間,才在1836年將其樹立在協合廣場,並特別在方尖碑底部鏤金雕刻,記述了轉運和樹立方尖碑的浩大工程和一路艱辛。</p> <p class="ql-block">由方尖碑引出的一系列千古佳話,足以讓我們對古埃及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古埃及文明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廟外的一尊法老雕像。</p> <p class="ql-block">經過第六塔門之後,我們來到阿蒙神廟最神聖的地方,以巨大的紅色花岡岩壘砌建造的阿蒙神殿,除了神殿中央一塊巨石,別無他物,據說這裡就是存放阿蒙神舟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此處既是存放阿蒙神舟之地,當年也是保管上埃及王冠與下埃及王冠的地方,就像現在英國的王冠不是存放在王宮裡,而是保管在倫敦塔中一樣。</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主建築群之後,我們來到神廟西北角的聖湖,聖湖是第十八王朝的阿曼霍特普三世為了討好新婚妻子伊拉克公主,命人在15天之內挖掘而成的禮物。方圓1700平方米的聖湖,此後被用來舉行宗教儀式,也是祭司們沐浴淨身之處。</p> <p class="ql-block">聖湖旁的院落中有一根保存較為完好的花崗岩石柱,圓滿展示了卡爾納克神廟中典型的紙莎草狀集柱的美麗造型。</p> <p class="ql-block">在聖湖旁,有被古埃及人奉為聖蟲的聖甲蟲(俗稱屎殼郎)雕塑。據說古埃及人崇拜聖甲蟲的原因是,屎殼郎性喜收集大象的粪便,並將其滚動成球,然後排卵在𥚃面。古埃及人認為,屎殼郎滚動粪球,象征太阳的東升西降,幼蟲自粪便中生出,象征從腐朽中再生。</p> <p class="ql-block">由於這個古已有之的傳說,至今仍有許多人相信,如果能夠繞著聖甲蟲雕像轉满七圈,就能心想事成,將會有好姻緣降临。這不,我們就親見幾位遊客正繞著聖甲蟲一本正經地轉著圈。心中有夢,總歸是美事一桩,祝福他們都能如願。</p> <p class="ql-block">從石柱林立的古老建築群裡出來,擺脫了神廟中帝王至上的神秘壓抑氣氛,頓感一陣輕快。回首凝望,除了不虛此行的滿足,心中充滿了對古埃及人民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