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滁州古城始建于东晋、发展于唐宋、成形于明清,历经1400余年依然保留有十分完整的城市格局。滁州,自古即有“金陵锁钥”之称,这里山水旖旎、蔚然深秀,以内城河、南北湖、老城墙遗址、上水关、下水关、遵阳街、章益吴棠故居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构成了“双水、双瓮、双关”的城市分布格局。今天相约滁州~探访吴棠、章益名人故居的历史风貌。</h1> <h1>吴棠故居位于滁州老城区的中心地段,整个故居坐北朝南,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清代晚期抬梁式歇山顶木结构建筑,故居呈四进三院落的布局形式。<br></h1> <h1>吴棠原故居东面临街,西至金刚巷,北至盐局巷,南至人民电影院(含电影院),建筑年代当在1872年之前。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建筑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建筑进行房改,充作公用或民居。吴棠故居现仅存7间。</h1> <h1>吴棠故居于2006年4月,被滁州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1> <h1>走进吴棠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影壁,影壁后是一进院,院中央立有一尊吴棠的半身官像。吴棠,字仲宣,号棣号。明光市(原属盱眙)老三界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历任清河、砀山、桃源等县知县、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未任)、闽浙总督、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最终成为封疆大吏,官居一品,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h1> <h1>曾与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晚清封疆大吏吴棠,官居一品,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我在瞻丰堂前吴棠雕像留影。</h1> <h1>我在瞻丰堂前吴棠雕像留影。<br></h1> <h1>挂有“瞻豊草堂”匾额的瞻丰堂。</h1> <h1>“瞻豊草堂”由江蘇淮安人潘慰祖所书。潘慰祖,原名金芝。字汉泉,号心缄子。清代山阳(江苏淮安)人,晚清书法篆刻名家。</h1> <h1>步入瞻丰堂看到中堂挂有一幅国画,两侧有一幅对联:“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h1> <h1>房檐下的雕梁画栋,依稀显示出曾经的辉煌和房主人昔日的地位。</h1> 请欣赏我拍摄的视频: <h1>章益故居位于滁州市东后街45号,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章益先生在这座老宅,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章益故居为架梁框架式歇山顶建筑风格,是皖东清末民初宅园建筑的典范,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h1> <h1>章益先生故居由曾任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书写。</h1> <h1>章益(1901-1986年),字友三,号雯文,安徽滁州人,民革党员。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曾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校长。章益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也是一位翻译家,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是章益著译的。</h1> <h1>章益出身于书香之家,系滁州名门望族,其祖父章家琮和其父亲章心培都是晚清拔贡出身,章家琮授五品衔,曾在河北游宦;章心培曾任江苏阜宁县、清河县知县。章家琮和章心培都擅诗词,琅琊山上有他们多处诗文石刻和楹联遗迹。<br></h1> <h1>章益怀揣着读书救国的梦想发奋苦读,勤于思考,有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一项是关于横直行排列和新旧标点对阅读效率的影响实验,得出统一采取横行排印并加注标点更有利于阅读的结论。由于眼球的移动上下难,左右易,横排应该比直排更好,不过章益特别指出:“以往中国书都是直排的,中国人都养成了看单排的习惯。”<br></h1> <h1>在参观章益故居的过程中还了解到,章益先生高风亮节,胸怀坦荡。在1957年“反右”狂风暴雨与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章益遭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身心均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只把它当作一场噩梦来对待。事后,即便是动手将他耳朵打聋的人,偶有事前来求教,他仍是有求必应。</h1> <h1>章益故居虽然经受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摧残,部分建筑已不是原本的建筑,但是保留了主体结构复建完成。</h1> <h1>“滁州市民革党员之家”也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亲笔题名。</h1> <h1>拱极门建成500多年时间里,历经数次战乱与修缮,最终在清咸丰八年(1858)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战火之中。2018年,滁州市政府为重现滁州古城风貌,在拱极门旧址向东移动约100米,横跨南谯北路重修明代风格的拱极门,现已成为滁城“北大门”新地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