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记

心弦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里每年都包粽子,一直觉得那是母亲的活,偶尔觉得有趣,我才会捣腾一下,每每总是有始无终,因为和伙伴们追逐在田间里才是最开心的事。</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岁那年,正儿八经跟着母亲学了一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强包一个,一个可能早产的粽子,尽管父亲、母亲赞赏有加,我还是放弃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 有了孩子后,婆婆每年都会提前包粽子:肉的,蛋黄的,豆的……应有尽有,儿子能吃几个,而我却越来越失去对它吃的欲望,因为容易胀气,所以我依旧不会包粽子,也没觉得要学会它。</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的端午节前夕,学校食堂都会有一次包粽子活动,有师傅有学员,据说每年都培养出很多高水准的学员。而我只能在教师群里欣赏着他们辛勤耕耘和优秀成品,因为总刚好撞自己有课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恰逢学校有包粽子活动的今天,我终于也有了时间,儿子也比以前更喜欢吃粽子,家里会包粽子的两位老人年龄也都大了……有那么多要学会包粽子的理由,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学会这项技能。</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围着泡好的米和粽料,一边说着聊着,一边手拿粽叶包着粽子;还有虚心求学的——左问右请教的。大家都是老师也都是学员,除了谢老师——一位包粽子大师,是我们大多数会包粽子学员的师傅,也或许是我们学校包粽子的祖师爷,是一位男教师,被惊讶到吧!没错,材料到他手里的没有做不成的粽子,当我们在纠结手中粽叶是否合适,米是否放太多,形状是否像粽子,能否包的成功时,他却在边传授经验边实战教学中完美包好N个粽子。</p><p class="ql-block"> 认真倾听和虚心求学后,发现还真有很多学问:首先,要用粽叶的正面包米,而判断正反面的诀窍就是看叶子中间的叶梗,凸出一点的就是反面;其次,双手捏住粽叶两端将其合成圆锥体,锥角要留出一定位置,米才不会漏出去;其三,一定不要放多了米,将锥体上段的粽叶,翻折并覆盖装了米的椎体,记得双手协作,快、准、狠,拿捏恰到好处;其四,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把最后多出的粽叶扭转一定角度,刚刚好成为粽子的最后一角;最后,用棉线捆绑两圈,打个活结。放在锅里蒸煮很久,越久越好,终极完成。</p><p class="ql-block"> 基本上,每个人只要坚持多试几个,都可以学得会,像我这么快上手的人,应该也不少,必须夸一下自己!</p><p class="ql-block"> 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粽子,很香很甜,今天我包的不仅仅是粽子,是责任是爱是兴趣是目标……所以自然就学得快了!</p> <p class="ql-block">记录一下儿时,本地话粽子谜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