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始终是文明的基础。每个帝国都有自己的宗教文明,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宗教兴亡的历史。在亚兹德老城,有一个琐罗亚斯德教圣殿。这个圣殿虽然建于1934年的巴列维国王时期,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因为这里有目前伊朗唯一存在的索教圣火,自公元470年来从未熄灭。</p> <p class="ql-block"><b>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b>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组织宗教之一,也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它不但是古代波斯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的国教,也曾在西亚和中亚等地广泛传播。在地处东西方文明交往重要枢纽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发挥着其重要的历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教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公元前二十世纪,居住在中亚草原的雅利安人来到伊朗高原,创建了自己的原始文化和原始宗教。可能是伊朗盛产天然气,一旦点燃便永不熄灭,由此古伊朗人便对这神秘之火产生了原始崇拜。早期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庙都建在有天然气的地方,以保证圣殿内的圣火生生不息。(后来的神庙里的火坛都用名贵的木材燃烧。)</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伊朗官方网站)</p> <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教是一个经过长期演变过的宗教信仰。在琐罗亚斯德未诞生之前,早期的原始宗教还没有一个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众神中渐渐发展出了“主神”, 即光明神或善神<b>阿胡拉·马自达(Ahura Mazda)</b>。</p><p class="ql-block">直到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琐罗亚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论性质的宗教改革,将原始宗教改造成琐罗亚斯德教。阿胡拉·马自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主神光明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所以后人又将琐罗亚斯德教称为<b>“马自达教(Mazdaism)”</b>。</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伊朗官方网站)</p> <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生于什么年代,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根据祆教经典《阿维斯塔》中琐罗亚斯德保护人的事迹,把《阿维斯塔》中的国王与大流士之父想象成同一人,据此推算出琐罗亚斯德诞生于公元前569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琐罗亚斯德生活在公元前十世纪前后。</p><p class="ql-block"><i>(根据圣殿内介绍,琐罗亚斯德出生于公元前1767年的伊朗。现代人根据传统的文献研究,琐罗亚斯德出生于现阿塞拜疆的雅利安人原住地,因此我们在阿塞拜疆到处可以看到祆教对火崇拜的元素。另一种说法是出生在东伊朗地区,因为《阿维斯塔》提到的名山大川都在东部的锡斯坦一带。)</i></p> <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7岁时就开始接触祭司这一职业。20岁那年他离家出走经历了一番苦修磨炼,并经受了魔鬼对他的诱惑和折磨,终于在30岁时得到主神阿胡拉·马自达的启示,创立琐罗亚斯德教,并作为该教的先知开始传播该教的教义。但十年里琐罗亚斯德只获得一个信徒,还是他的表亲。他失望地向阿胡拉·马自达悲叹道:“奉行您的旨意固然是好,却使我在人群之间受尽磨难。”他离开了故乡,远游他方,最后在他42岁时终于有一位国王对他的讲道大加赏识,并协助他在该国传教。</p> <p class="ql-block">作为创始人的琐罗亚斯德,在以后的巴列维语(Pahlavi,古波斯语)文献中记载了他的传奇故事:他的灵魂原本生长在光明天国,守护神将其植入一株胡姆茎内,然后放置在一颗参天大树顶端。在天神的指引下,作为祭司的父亲从树上取下胡姆草交给妻子。琐罗亚斯德的躯体是天神用水和植物配置而成,随雨点降落大地,为地上的草木吸收。牛群吃了含有琐罗亚斯德躯体的青草,产生了大量鲜美的牛奶。母亲将有着琐罗亚斯德灵魂的胡姆草捣烂放到有着琐罗亚斯德躯体的牛奶里喝下,诞生了琐罗亚斯德。琐罗亚斯德一出生,便放声大笑,笑声使环绕在他身边的魔鬼抱头鼠窜。</p> <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的死有多种说法。一说他得享高寿,在一阵雷声中升天而去。一说他77岁那年被一名仇视祆教的祭司刺杀而死。作为一个超凡脱俗的神话人物,历史上对琐罗亚斯德的记载多为传说,而且与其他宗教一样,许多传说都是匪夷所思的。</p> <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但在史书中只有零星的记载。如《魏书》、《梁书》等某些篇章中,出现“胡天”等字样,胡天就是阿胡拉·马自达。可能当时中国人看到来自波斯的商人或教徒在举行仪式时,围着一堆火,神神叨叨做着仪式,便给起了个中国式的名字:拜火教<i>(因为拜火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体现实质,所以被认为是对琐罗亚斯德教的蔑称)</i>。</p><p class="ql-block">到了唐朝,中国人给拜火教正式造了个新字,称其为<b>“祆(xiān)教”</b>。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考证,“祆”字为“天神”的省写,因是外国之天神,故不称天神而称祆。所以“祆”是中国文化对琐罗亚斯德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i>(“祆”字左边代表祭祀的神,右边为天,合在一起就是外国的“天神”。以下为了统一称呼,琐罗亚斯德教简称为“祆教”。)</i></p> <p class="ql-block">关于祆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在西方的圣经里没有提到,只讲到基督诞生时东方三博士来朝的故事。但在阿拉伯语的福音书中却提到,<b>“……博士从东方来,一如琐罗亚斯德的预言……”</b>。有趣的是,祆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在教义及解读上的某些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祆教的出现比基督教早得多,而且犹太人及基督教的发源地当时都由波斯人统治,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基督教的产生是否借鉴了祆教的某些方面。是否因为古波斯和古罗马为世仇,因而在基督教的传播中,罗马刻意抹去了祆教的痕迹呢?</p> <p class="ql-block">祆教和日本汽车品牌“马自达”也扯上了关系。马自达创始人松田重次郎想给汽车取一个洋气的品牌名,他没有像丰田和本田那样直接用日文名字的英文拼写作商标,而是在英文词典中找了这个跟自己姓氏英文拼写(Matsuda)接近的英文单词MAZDA,其发音跟“松田”的日语发音也一致,就用上了。</p> <p class="ql-block"><b>亚兹德琐罗亚斯德教圣殿(Fire Temple of Yazd,又译为火神庙,伊朗语为Ateshkadeh)</b>从1960年起对游客开放,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亲身体验这座圣殿的庄严与神圣,还通过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了解神秘的祆教历史和传统。这座建筑采用阿契美尼德建筑风格,由印度孟买的建筑师设计。</p> <p class="ql-block">祆教最初并无经典,仅由祭司口传心授(祆教祭司中国古籍翻译为“穆护”、“摸胡”、“莫护”等,今译为“麻葛”、“麻戈”等,均取自古波斯语“mogo”之音,为祆教神庙的主管,并主持律令的判罚及宗教祭祀仪式)。后来渐渐形成文字,名为<b>《圣特-阿维斯塔》(Zent-Avesta)</b>,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据。</p> <p class="ql-block">阿维斯塔乃智识之谓,圣特为注释之义。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祭司遵国王谕令,将《阿维斯塔》用金汁抄在12000张牛皮上,一式两份。一份存放在波斯王宫图书馆,一份存放在希兹城(今属阿塞拜疆)祆教图书馆。亚历山大攻灭波斯帝国时,将王宫图书馆连同《阿维斯塔》付之一炬;另一本运回希腊,翻译成希腊文后把原本销毁。所以原始的祆教“圣经”已经看不到了,现今所流传的《阿维斯塔》是萨珊王朝时期重新整理修订的一部分,与原始《阿维斯塔》内容可能已经作了升级。</p> <p class="ql-block">在圣殿博物馆里,<b>对阿维斯塔的解释是“基础”或“知识”</b>,分五个主要章节:1、精神教导;2、信仰、文化、宗教、神话和历史、宗教仪式;3、对天神的崇拜,包括赞美和敬意、庆祝和欢乐;4、如何识别善行及与邪恶和杂念作斗争;5、日常礼拜和如何进行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在圣殿博物馆里,有琐罗亚斯德教的图腾及解释。图腾的形象是一个有着长长的双翼的老人,叫做<b>弗拉瓦哈尔(Fravahar)</b>。</p><p class="ql-block"><i>(因早期琐罗亚斯德教没有偶像崇拜,所以阿胡拉•马自达没有确切的形象,弗拉瓦哈尔我理解为只是一个图腾。网上有些文章将之作为阿胡拉•马自达。)</i></p> <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人类是有五种力量组成的:1、身体;2、能量;3、精神;4、良心;5、弗拉瓦哈尔(Fravahar),意思是“前进的力量”,这是上帝本质的一个粒子,在他被创造的时候就已经放在人类里面了。它是不断地引导人类走向进步和死亡后,回到其神圣的本质。</p><p class="ql-block">具体各个部分的涵义为:</p><p class="ql-block">光彩照人的老人代表有识之士和智者之神,要想在生活中取得进步,请咨询天神。</p><p class="ql-block">两个延伸的翅膀有着三重羽翼,象征着善思、善言和善行,这是琐罗亚斯德提出的“三善”救赎说。“三善”不仅是宗教信条,也是道德规范,翅膀越有力,我们就能在宇宙的运动中飞得越高。<i>(现在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将“三善”列入国家的座右铭。)</i></p><p class="ql-block">天神的右手向上,意味着要在生活中进步,应祈祷天神,崇拜他并感谢他。</p><p class="ql-block">左手持的环是契约和应许的象征,要在生活中进步,应遵守你的诺言和契约。结婚戒指就是起源于这个符号。</p><p class="ql-block">老人和翅膀的中间有一个圆环,象征宇宙的滚动。任何在圆形路径上移动的物体都会回到它的初始位置,如果我们做好事,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如果我们做坏事,就会得到坏的结果。</p><p class="ql-block">翅膀下面的尾翼象征着坏的思想、坏的语言和坏的行为,如果我们坏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越多,在宇宙滚动中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出现越多的障碍。</p><p class="ql-block">尾翼两旁有两根带子,前面那根叫做“塞潘塔米诺”,这是纯洁的思想,放在前面才能加速前进。后面那根叫做“安伽里赫米诺”,是不纯洁的想法,应该抛在脑后,不要理会。</p> <p class="ql-block">祆教是一神教,奉阿胡拉·马自达为造物主。但祆教的哲学思想为“二元论”,认为宇宙中所有东西都存在正反两面,有善便有恶,有创造也有毁灭。善在人世间表现为光明、正直、诚实、正义、健康、风调雨顺等;恶在人世间表现为黑暗、虚伪、谎言、邪恶、疾病、灾难、暴虐和破坏等。</p> <p class="ql-block">祆教认为,人类无可避免地卷入善与恶的争斗中,人类拥有自由意志,有些人选择了善,有些人选择了恶。善神就是阿胡拉·马自达(Ahura Mazda),恶神叫安哥拉·曼纽(Angra Mainyu,又根据希腊语译为“阿赫里曼”)。</p> <p class="ql-block">马自达在创世之际,运用法力把安哥拉·曼纽困住,囚禁了他三千年。马自达趁此时机,创造了世界七大物质:天空、大地、水、植物、动物、人和火。安哥拉·曼纽在三千年后挣脱了束缚,他为了报复,把清水变成浊水,把沃土变成沙漠,并制造毒蛙、毒蛇、毒蝎、毒蜘蛛等,然后散布到整个世界,危害人间。因此世界上永远都在进行着善与恶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祆教认为应集中精神在行善中,以彰显造物主阿胡拉·马自达的神圣。所以,最初的祆教教义并不硬性规定教徒须作定期礼拜,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祈祷。琐罗亚斯德去世后,祆教祭司创作了献祭的祈祷书。祆教把一天分为5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神灵保佑,因此教徒一天要五次祈祷,在每个时辰侍奉神灵,抵御邪恶。早期的祆教不搞偶像崇拜,直到波斯第一帝国薛西斯二世开始了偶像崇拜,这也是祆教文化与其他宗教文化交往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在祆教家庭里,15岁的少年被视为成年,要举行成年礼。这是祆教重要的仪式,届时祆教社团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在祭司的指导下,少年在腰间系上一条长长的带子,绕腰三圈,意味着善思、善言、善行,时刻提醒着要将“三善”牢记于心,奉行不懈。祈祷以后少年就成为成年了。</p> <p class="ql-block">祆教的婚礼仪式叫做<b>“戈瓦吉里(Govahgiri)”</b>,由祭司主持。祆教的教义规定了只能一夫一妻制,显示了婚礼的神圣。结婚仪式规定了男女双方的衣着,并由七个人作为证人出席。祭司背诵《阿维斯塔》中的词语,问这对夫妻是否爱对方,然后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在伊朗的《伊朗民法典》中,规定了彩礼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性、追偿性和象征性等特征,这是起源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文化。彩礼是男女双方在缔结婚姻时必经的程序,也是男方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双方在婚前明确彩礼数额,待婚后女方索取或离婚时由男方兑现。</p><p class="ql-block">这是阿胡拉·马自达创建光明与誓约之神“密特拉(mithra)”所掌管的契约,其中包含着婚姻关系。这也就是图腾中老人手握的圆环。根据琐罗亚斯德婚礼习俗中,男方通常用金、银等贵金属打造类似太阳光的指环、手环、耳环等作为约定成婚的信物,以示契约。这也是婚礼戒指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祆教认为火坛是净化力量的源头,因为“火”和“圣火”是有区别的。圣火是光明之火,是天堂之火在人间的代表,永不熄灭,而且不能将之生活之用,必须有专门保存火种的地方,这就是神庙中的火坛。除此之外,祆教教区内不能私设火坛。</p><p class="ql-block">亚兹德琐罗亚斯德圣殿里的火坛用玻璃隔开,由一名叫做“希尔博德”的人管理,游客只能隔着玻璃感受圣火。这个火坛里的火称为<b>“胜利之火(Atash Bahrams)”</b>,为祆教最高等级的火,目前只有九个,另外八个在印度。</p> <p class="ql-block">祆教徒仪式时的拜火其实拜的不是火,而是以火作为造物主的化身。神庙里面供奉的圣火永不熄灭。为了保证圣火的纯洁,一般人也不能随便靠近圣火,即便是祭司举行仪式时也要戴上口罩,以防止唾沫星子落到火中,玷污了圣火。</p><p class="ql-block"><i>(据说最早的口罩就是来源于古波斯。)</i></p> <p class="ql-block">人死后,脱离灵魂的尸体很快会被恶神腐蚀,是不洁净的,葬在土里会污染土,葬在水里会污染水,火化会污染火,要尽快抬到远离村庄的“天葬台”由飞禽食用。这个天葬台叫做<b>“寂静之塔(Towers of Silence)”</b>。在祆教宗教之都亚兹德南郊,就有一个祆教的寂静之塔。</p> <p class="ql-block">名为塔,实则是在一片空旷的沙漠地带,坐落于小山丘上用泥砖盖起的建筑,高高的塔身上方是一个圆柱形用石头砌成的平台,平台中间是一个圆坑,平台周边是两三米高的塔墙。之所以要将天葬台建在高处,一是便于秃鹫发现尽早吃掉尸体,二是防止其他动物将尸体拖走,三是杜绝对水、土等善端造物的污染。</p> <p class="ql-block">关于天葬的方法,我们在寂静之塔景区看到亚兹德琐罗亚斯德教协会的资料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b>以前当有人去世时,死者的家人和亲属会把尸体带到一个叫做“Mordo Zand”的房间,字面意思是“死亡和出生”。这个房间看起来像是一个传统的登记室,在这里尸体会被清洗、包裹,并在特殊的笔记本上登记,随后被转移到寂静之塔。寂静之塔也被称作“Dodgah”,字面意思是“神圣的法庭”,指的是生命的结束和人类被审判的时刻……</b></p> <p class="ql-block"><b>人在世时,不管选择善或恶,死后却会有不同的待遇。死后的灵魂会在“裁判之桥”上进行审判,善良者会进入天国,罪恶者则会被打入地狱,在地狱中,所有的恶都会被消灭殆尽。</b></p> <p class="ql-block"><b>……Nesasalars</b><i>(估计是祭司之类的神职人员)</i><b>会把尸体平放在地上,撕下裹尸布,然后离开寂静之塔。一旦尸体被秃鹫吃掉,Nesasalars就会收集骨头,把它们扔到塔中央叫做“Ostoodan”的一口井里。他们会倒一些石灰、硫磺或一种叫做Tizab的酸性液体来分解骨头,然后用雨水把骨头带到主井周围挖的另外四口井里。最后,Nesasalars背诵了“愿上帝</b><i>(这不是基督教的上帝)</i><b>保佑逝者”和“我们向所有在这里安息的人们表示敬意”之类的句子。和其他宗教一样,琐罗亚斯德教徒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相反,它是一种持续幸福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资料继续解释说:</p><p class="ql-block"><b>Nesasalars把尸体放在寂静之塔,让秃鹫吃掉,这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离文明很远。答案是没有人被允许进入寂静之塔,除了Nesasalars。其他人不能观察里面发生了什么,因为被入口前的墙挡着。同样,尸骨在地下是如何分解也就看不见了,因此被秃鹫或地底下的虫子吃掉对尸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知道,秃鹫与食腐动物不同,它们会在尸体的同一地点吃掉尸体,而不是把尸体拖到其他地方。</b></p> <p class="ql-block"><b>……这里没有进入塔内可攀爬的楼梯,这些楼梯是以后为了帮助参观者而修建的。以前为了进入塔内,Nesasalars必须从一个很小的洞里爬进去。……在过去的50年里,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并使用埋葬的方法作为一种替代。</b></p> <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资料还从不同的观点解释了当时采用天葬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b>对于天葬的传统有不同的宗教、历史和卫生观点。</b></p><p class="ql-block"><b>1、宗教观点:在琐罗亚斯德教中,保护环境和四种元素(水、空气、土和火)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天葬传统就是基于这一点。土:埋葬尸体意味着破坏原本可以用于建筑的土。同样的道理,如果琐罗亚斯德教在过去埋葬了尸体,我们就不能建造住宅、医院、大学、商业综合体等。水:据说Ostoodan附近还有几口深井,他们曾在那里倾倒煤炭和沙子,以消毒雨水,然后将其导出。空气:以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染病和呼吸道疾病。我们知道,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传染性微粒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由于存在于秃鹫唾液中的酶,这种疾病的很大一部分被消灭了,这已经通过测试它们的粪便得到了科学的证实。火:焚烧尸体被认为是不合适的。</b></p><p class="ql-block"><b>2、卫生观点:据说为了防止霍乱、伤寒、瘟疫等疾病的传播,或者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一天之内会有大量的人死亡,埋葬尸体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他们采用天葬的方法来防止疾病的传播。</b></p><p class="ql-block"><b>3、历史观点:有人认为,伊朗先民雅利安人是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迁徙过来的,由于不可能将尸体埋葬在寒冷的多雪山区,所以把尸体抬到山顶上。琐罗亚斯德教徒一直遵循这个传统,直到几十年前。</b></p> <p class="ql-block">景区资料还对亚兹德的寂静之塔在祆教中的地位作了说明:</p><p class="ql-block"><b>与德黑兰、克尔曼、伊斯法罕……等其他城市的寂静之塔相比,亚兹德的寂静之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位于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首都,而且靠近城市的其他历史古迹。</b></p><p class="ql-block"><i>(以上根据亚兹德琐罗亚斯德教协会对旅游景点的文字介绍整理。)</i></p> <p class="ql-block">奉行洁净是祆教徒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祆教教义告诫说:阿胡拉·马自达创造的宇宙本是清净无染,却被恶魔安哥拉·曼纽特侵入污染。因此在生活中应严加甄别,洁净的东西不可被不洁之物污染。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可虐杀幼小动物,不可滥伐未长成的植物,即使是无生命的金属也要使之保持光洁。每次祈祷之前,必先清洗脸、手和脚。重大仪式前,须全身洗涤干净后换上新衣。</p> <p class="ql-block">祆教对水、火、土的洁净特别严格,土地应免受不洁之物的玷污,用水清洗污秽物是不能接受的,用火焚烧污秽物也是不可想象的。除了尸体外,所有从人体剥落、分离的东西如粪便、头发、指甲、唾液等都是不洁之物,剪下的头发和指甲要用旧布包好埋到荒野。</p> <p class="ql-block">1979年,伊朗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天葬。此后,所有祆教徒的遗体均葬在寂静之塔前墓地里。墓地看上去和一般墓地没有区别,但是在下葬之前,必须用厚实的水泥把尸体和泥土分开,以防止污染大地。</p> <p class="ql-block">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祆教圣地和寂静之塔成了历史文化遗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以前禁止进入的寂静之塔,现在成了人们了解祆教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此,政府专门修建了爬上高塔的台阶和进入高塔内部的门。</p> <p class="ql-block">站在寂静之塔上,感觉是如此的寂静,甚至听不到风声。脚下踩着的石头砌成的平台,就是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放置尸体,喂食秃鹫的地方,由此不由得重新感受“寂静”的涵义。</p> <p class="ql-block">寂静塔所在的山脚下有一些形制各异的建筑物,这是当时祆教各部落所建。按天葬的规制,逝者家属将尸体交由Nesasalars送入塔内后,要在此守候一周后离开。这些建筑就是家属临时所住的地方。建筑由各部落所建,一些大的部落或有钱的部落可能建造的房屋大些、考究些,小的部落所建就可能小些、简陋些。亚兹德教区管辖的部落有多少,这些建筑就有多少。具体的数量,景区资料中的介绍我没有记住。</p> <p class="ql-block">这座有两个风塔的圆顶建筑是个蓄水池,供在这里举行葬礼和守灵的部落使用。在缺少水的地方,这种蓄水池是必不可少的。而风塔应该和亚兹德古城里的建筑一样,是起到降温的作用吧。</p> <p class="ql-block">祆教在波斯帝国之前已经流传,如米底就将祆教作为国家的官方宗教。阿契美尼德王朝虽然对各宗教实施宽容政策,但统治者都独尊祆教,大流士一世甚至将祆教定为波斯帝国的国教。随着大流士的征服战争,祆教传播到了中东的各个地方,甚至远达印度。</p> <p class="ql-block">但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祆教倍受摧残。亚历山大大帝在烧毁波斯波利斯的同时,在整个波斯境内捣毁祆教神庙,焚烧经书,祆教因此遭受重大损失,琐罗亚斯德原版的《阿斯维塔》就此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在安息王朝时期,萨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长期担任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萨珊王朝成为波斯第二帝国后,祆教得以重新兴盛,并正式立为国教。萨珊历代国王都兼教主,自称阿胡拉·马自达的祭司长、灵魂的救世主。由于亚历山大对《阿维斯塔》的破坏和对祭司杀戮的结果,祆教的教义、信仰、律法等都掺杂了希腊等其他宗教的成分(当时基督教还未诞生),缺乏统一的规定和解释。松散的祭司制度使许多方面任由祭司们自行解释,处于混乱和矛盾状况。因此信众和祭司都对当时的祆教正统性处在怀疑中。萨珊王室通过搜集、整理在希腊化时期散佚的经典,重新编撰《阿维斯塔》(其中不乏吸收了不少其他宗教或民俗的思想和哲学成果),至此祆教进入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随着萨珊波斯的强盛,祆教传播到了世界上许多地方,并且于北魏时期进入了中国。</p> <p class="ql-block">任何宗教,一旦被列入国教,必然会产生权力致上的庞大教士集团。萨珊王朝阿达希尔国王将祆教定为国教,为他的集权统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士集团数量庞大且专横跋扈,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日益集中在教士集团手中,以致他们与世俗贵族阶层合流,形成一股足以对抗和操作皇权的强大力量。为了摆脱教士贵族阶层控制政坛,萨珊王朝中后期至少有4位国王为之丧命。这可能也是萨珊王朝最后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萨珊王朝最终被阿拉伯帝国灭掉,伊斯兰教开始在这片土地传播。虽然早期阿拉伯帝国号称宽容,没有迫使波斯民众皈依伊斯兰教。但是对于祆教的庞大信众,阿拉伯人还是不能放心。在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统治后,阿拉伯语成了通用语言,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宗运动,排斥祆教,推行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祆教失去了政权的扶植,祆教文化也丧失了原有的地位,所以信众就开始越来越多地改宗伊斯兰教。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祆教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作为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只能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p> <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祆教只是在伊朗和印度有少数信徒。伊朗的祆教徒只有大约3万人,主要聚集在亚兹德地区。</p> <p class="ql-block">不肯改宗的一批祆教徒自八世纪起由伊朗迁徙至印度孟买附近,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很少与外界交往,被称为帕西人(Parsis)。他们在印度孤独地生活了800多年后,英国人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当地建立了港口,认为帕西人的“勤勉、讲道理、精明”与印度人的“消极、愚昧、无理性,外表顺从却内心诡计多端”形成了明显的不同。于是帕西人开始活跃在英国殖民政府管理部门和工商业领域。</p> <p class="ql-block">到十九世纪时,帕西人已成为一个富有的社团,并在与大清的鸦片贸易中大发横财。鸦片战争后许多帕西人到广州、澳门、香港、上海开设洋行,成为犹太人后又一个靠贸易发财的民族。汇丰银行、香港大学、香港联交所等机构的创立都有着帕西人的身影。我查了一下资料,印度第一财团“塔塔集团”就是在1868年由帕西人贾姆谢特吉在孟买成立的。</p> <p class="ql-block">作为祆教的最后“守护者”,如今这些帕西人却与伊朗境内的祆教徒没有联系。他们在保持着祆教的风俗和传统的同时,讲着印度古吉拉邦方言,融入印度的社会。<b>1908年孟买最高法院对现代帕西人作出如下定义:帕西人必须是当年波斯直系后裔。帕西人必须是祆教的信仰者,改宗基督教、印度教或伊斯兰教的波斯后裔,则自动失去了帕西人的身份。</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帕西社区至今大约有10万人,由于恪守教规及生育率的下降,社区人口数量萎缩。为了维持祆教教徒的正统性,帕西社区内不得不近亲结婚,因为与其他宗教信徒结婚后,祆教徒会被要求取消帕西身份并搬离帕西社区。</p> <p class="ql-block">在伊朗已经禁止天葬的今天,印度的祆教仍保留着天葬的习惯。但是最要命的是天葬所需的秃鹫近二十年里数量急剧下降,几乎绝迹。经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使用含有双氢氛酸的镇痛药,在尸体中哪怕是些许的双氢氛酸,对于秃鹫来说都是致命的。据说,孟买的帕西人正在着手圈养这些“灵魂鸟”,以挽救濒临灭绝的祆教传统。</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据景点介绍、有关书籍及资料,少量引用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