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文革时隶属绍兴县称斗门公社,现在和早前都称镇。斗门即水闸,斗门是以水闸为镇名并沿用至今的古镇,已有1200多年的建镇史。曾经是绍兴调节内河水位阻挡海水涌潮的关卡所在、食盐的主要产区,而且还是抗击倭寇的海防要塞。斗门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仅当代就出现过柯灵、曾培炎、黄敬、俞正声等名人。</p> <p class="ql-block">玉山老闸——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用木材建成两孔斗门(闸),北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用石材改建成八孔水闸乃为鼎盛期,前后共使用了750年。图为镇山毓秀桥上原斗门玉山老闸上的四条桥梁石板。</p> <p class="ql-block"> 我家兄弟4人,我有个哥哥和两弟弟。文革那几年,我家4个孩子都到了“儿子上腰吃饭讨饶”的时候,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很难维持日子。母亲没职业但会手工裁缝手艺,可以不时为人家做件衣服挣点钱。比如做一件新娘子穿的中式真丝缎面棉袄2.5元钱,有时也被请到别人家里缝补衣衫,一做几天,人家管她午饭,每天0.5元工钱。</p> <p class="ql-block">三江应宿闸(此图为斗门开过照相馆的王义为之父于1937年拍摄)建于明嘉靖公元1537年,在玉山闸以北2.5公里处,共28孔闸,以28星宿名称编号,故名应宿闸。此闸改写了我国、世界滨海石砌建闸史,极大地减少了萧绍平原80万亩农田遭遇旱涝灾害侵蚀的程度,使用了440年。</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哥读初三我初一,学校停课闹革命后,虽然我们都经常要去学校参加一些活动,但确实也有大把时间来帮衬家用。比如,有时我母亲从街上店里领回来2斤再生棉花,纺成棉纱交回去可赚0.5元钱。但要为人家赶制衣服或到人家家里干活,没时间把它纺出来。我看不过去就说,我来试试是否能把它纺成了交回去,一试还真成功了,非常高兴,以后有机会就经常干几下。</p> <p class="ql-block">三江应宿闸侧景,三江即为钱清江、曹娥江、钱塘江等三江汇合处。</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边其实是农民居民杂居的,农民家孩子回家有农活干,居民家孩子就只好闲耍着玩。斗门境内有夹着老街的金鸡山、玉蟾(城皇)山,南面不远有牛头山和南山,北面还有璜山和大峰山。我们那有句农谚,“八月草无老小”,我和我哥还有隔壁宋家孩子,八月过后就会上山割可当作柴草的野树丛和山草,割光了这些就割带刺的荆棘。左手戴一只母亲用旧布缝的手套防刺扎手,右手握茅刀,割完了捆成大梱,背回家,剁成尺余长短扎成小梱,垛在堂前大门后自然风干。那几年我家的柴草是不用买的,成天赤着脚在山上走,脚底板很厚,去内蒙时我脚底板是青褐色的,还带着没挑完的小刺。</p> <p class="ql-block">出海河道凿宽后改建成桥的三江应宿闸</p> <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打渔钓虾。斗门是水乡,周边大江小河水网广布。河水是流动的活水,还没有工业污染那一说,河水清澈,鱼虾悠游。打渔用罾网,扳罾捕鱼不难,但那时罾网都是麻纱线打成的,不但需经常凉晒,而且也很容易拉破,需及时补网。这补网可是有点难度的技术活,隔壁宋家老爸是修补鱼网好手。但他在航运公司工作,每年探亲假才回来几天,是他教会我修网的。钓虾开始用蚯蚓作诱饵,但挖蚯蚓麻烦,改用螺丝肉。4、5月钓麦头虾时节,兄弟俩出去一上午,钓个1斤两斤是平常的事,嫩虾带籽虾马上当菜吃掉,大虾老虾一把盐水煮熟晒成虾干,存放到沒虾钓时吃。</p> <p class="ql-block">新三江闸 1981年建成,在应宿闸以北2.5公里处,使用了30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里人口稠密,历来就有人外出跑码头,上海、杭州及周边都有绍兴人。过去说上海人大多来自3个地方——绍兴、宁波和长江北。镇上老街上的人就像割韮菜一样,一茬茬总也割不完。尤其是50年代、60年代初那几茬,每户4个5个孩子很平常。文革前就有人支边到宁夏、新疆去。1968年毕业回到家里冬季征兵季来临,我哥俩都报了名,但我们民众大队居民委员会公布的体检光荣榜上没有我俩名字。原因跟不能参加红卫兵一样,外公家社会关系问题太复杂。我外公是教书匠出身,当过斗门西市小学(1910年)校长。但曾是伪镇民代表,伪县参议员,据说还当过伪斗门镇镇长,且3个舅舅与国民党均有些瓜葛。</p> <p class="ql-block">曹娥江大闸,在应宿闸以北20公里处,2007年建成,防洪防潮能力提高到200年一遇,为我国河口涌潮地区最强水闸。使曹娥江、钱清江沿岸围垦的几十万亩滩涂成为永久良田。还兼具畜水、调水枢纽功能,可向浙东的宁波、舟山补水。</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春天,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掀起高潮。公社和我们的民众大队也闻风而动,召开老三届知青和家长动员大会。学习最高指示,明确国家政策,以及公社和大队贯彻的方案,公社还派干事王仁福专门负责具体事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斗门老街宝积桥</p> <p class="ql-block"> 按照当地安排,属于大队的居民户知青就在本大队落户,老街上的居民户知青可以志愿报名到本公社的各大队,没有例外。按照这个规定,我家俩兄弟将安排在所在的民众大队落户,当时这个大队的人均土地仅0.3亩。大概4月中旬,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到公社来招兵,知青都可报名,但须体检和政审。招兵人员讲,兵团实行供给制,前三年每月分别为5元、6元、7元零用钱,食宿兵团负责。但去的地方是乌兰布和沙漠,属11类地区很艰苦,风刮石头跑,“三盛宫三盛宫,一天4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当时,连队还没有营房,去了后要自己动手盖。</p> <p class="ql-block">斗门老街鹅市桥</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想,如果在本地落户,仅靠人均0.3亩土地的产出,日子会很难过。那么必须去学学泥水木匠,农闲时白天可以赚点外快,晚上去打打渔什么的,才能免强过得去。问题在于即使我落户后积极努力,连红卫兵都入不了、参军体检资格都没有,以后那会有好事轮得到我呢?</p> <p class="ql-block">“斗门”镇名来自其水利功能,其实它还曾有个地理镇名叫“陡亹”,与古镇的地形地势非常贴切。意思就是两山峡一水,一面平缓另一面陡峭,那也是古人会选择在此地建造水闸的原因。漫长的千余年间,时而用斗门,时而用陡亹,时而又混用,直到解放后推广汉字简化时才确定只用“斗门”作镇名。</p> <p class="ql-block"> 权衡再三我决定报名去内蒙兵团,我想现在虚年才18岁,再过3年才21岁,谁知道3年以后会是怎么样呢,要苦苦到人家看不到的地方去,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母亲当然不同意我去的,成天哭哭啼啼,眼泪洗面。父亲看我决心蛮大,就对我说,自己的前途你自己要想想清楚,如果决定了到那边就好好干。</p> <p class="ql-block"> 那几天,要说很轻松那也是没有的,每天晚上都与几个要好的发小逛到外面去,人也消瘦下去了不少,本来很瘦的身板更像黄麻杆儿了。最终我被批准加入内蒙兵团,与我同时加入的还有67届的俞明海和施成良,斗门中学就我们仨。离开斗门去内蒙前,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张《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印刷品,以我们仨的名义赠送给民众大队和大队居委会并题上款贴到大队办公室墙上。公社干事王仁福知道这事后,对我说,传根你真是有道有理懂事。此后,我们仨于1969年6月5日到当初的绍兴群英镇报到,6月12日又到绍兴军分区交际处(现在的绍兴饭店)集中学习3天,那一批绍兴共有147人加入内蒙兵团,于6月15日晚在绍兴火车站坐专列奔赴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磴口县。 </p> <p class="ql-block">2016年6月15日,47年后我们仨在安昌古镇相会,从左至右分别为施成良、许传根(木艮)、俞明海。</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时间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又快到6月15日了,今年是我赴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55周年,特发此文以作纪念。有关故乡斗门的镇名历史、水闸文化等部分图片、配文参考自《斗门丛书》,特此呜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