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中 我的高考

正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易县职中第二届四班,入学时叫易县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前改为了易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学。1984年12月25日才入学,校址在位于现在的乾安路老农机局西院儿平房,宿舍在县影剧院二楼。</p> <p class="ql-block">1984年的中考,我考了476分,全校第一名。因为是留级生不可以报考中专,而上高中又上不起。农技校刚成立一年,每个学生每个月发7.5元的补助,还包分配工作。这条件绝对有吸引力,于是我毅然报考并顺利考上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高中的区别就是没有英语,而多了专业课。专业课有农学和林果,都要学。要知道,我的初中英语那本是无敌的存在。期末考试我曾考过100分满分,中考也考了97.5分的好成绩。可惜农技校不学英语,专业课又是那么枯燥,小麦、玉米、棉花、昆虫、农药、气象……都要死记硬背,简直烦死了。</p><p class="ql-block">尽管这样,大家还挺卷。因为好多学生情况都和我差不多:学习好、家里穷、有理想、有抱负。因此在不知道让不让参加高考的情况下,大家一直努力学习,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很浓。三班和四班也暗地里较劲,竞争的很厉害。</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的思想波动很大,有时候感到前途很渺茫,真想混到毕业拉倒。有时候又在日记里劝自己:混到毕业也是三年,拼到毕业也是三年,与其混,不如拼。况且想到父母的不容易和父母的殷切期望,就不敢让自己堕落下去。</p> <p class="ql-block">直到1986年,一班和二班快毕业了,才知道原来还是有高考机会的。一班和二班一共八九十人,高考预选了11人。也就是说这11人还是有上大学的希望的。</p><p class="ql-block">将近两年的时间,学校里只有我们四个班。后来的五班六班入学晚了一年,而且还去了八里庄那边的临时校址。因此我们三四班和一二班吃住都混在一起,很有感情。他们快毕业的时候,校园里便充斥着一种伤感的情绪。我想也许我能做点什么安慰一下这群老大哥们。</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放学后,我趁二班的教室里没人,在二班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一首诗:男儿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但是人生路千条,处处有苦处处甜。落款是:四班学弟共勉。前两句是借用伟人的诗,后两句是我自己的感悟。果然,二班同学们发现后都夸这诗写得好。</p><p class="ql-block">那一年,他们预选上的11人都考上了。有的是河北农大、有的是昌黎农技师范学院。虽然都是农字的院校,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喜出望外了。</p> <p class="ql-block">可是,当时我的成绩始终稳定在全校十几名,如果明年也预选11人,我几乎是没什么希望的。</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为自己写了一首诗《我爱青松我爱雄鹰》:有一株青松,傲然独立群峰。裸露的岩缝中,挺起一个巨人的身形。凛冽的寒风里伸展着一支热情的手臂。这就是青松,要生存,要奋争,要用自己强壮的身躯,装点这贫瘠的山峰。有一只雄鹰,独自飞过天空。蓝蓝的碧空里,飞过一个矫健的身影。悠悠的白云中,闪过一个大地的精灵。这就是雄鹰,要高飞,要远行,要将这地球的生命,搏向那无际的高空。我爱青松,我爱雄鹰,要学那青松傲然屹立,要学那雄鹰展翅天空。</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文笔是稚嫩的,但意象是美好的,理想是清晰而现实的。那就是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果考不上学,那就像一颗青松扎根家乡,为家乡做贡献。如果考上了大学,那就像雄鹰一样飞的又高又远。后来这首诗发表在了《中学生报》,居然在全国的中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收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中学生的来信。</p> <p class="ql-block">从那儿以后,我竟然爱上了写诗,几乎每天都要写上一首。但学习也似乎受到了影响。</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周末,一位要好的同学约我出去散步。我俩一边走一边聊,开始还是海阔天空,聊得尽兴。忽然他悄悄告诉我,学校下个月要搞一次六科竞赛,并且通过这次竞赛成绩,确定明年高考的重点培养对象。他并不告诉我是怎么知道的,但他说一定要相信他。我说好的。他说咱们要拼一把,万一成功了呢!我说行!他说别告诉别人,咱们悄悄地努力,突然的胜出。我说咱俩成绩差不多,不如咱俩悄悄来个比赛,看看谁能赢?到时候不论谁赢,我们俩的成绩都会进一大步。他说好,那就再加个赌注。我说好,半斤花生米怎样?“好!”他一下子笑了。要知道我俩都是紫荆关区的,老家从不种花生。对于我们来说,花生就像是仙果一样好吃。半斤花生米,太有诱惑力了!</p><p class="ql-block">从此,我俩就悄悄进入了比赛模式。早起晚睡,少玩儿或不玩儿,全身心投入。不得不说,竞赛真的可以激发人的潜力。当时我就想,考不考得上大学先放一边,单就这半斤花生米也值得奋力一搏。</p><p class="ql-block">果然,六科竞赛如期而至。我在这次竞赛中脱颖而出,考了一个并列第三名,学校还发了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作为奖品。而我的那位同学也考进了前十名。但他明显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很长一段时间情绪低落。至于那半斤花生米的事一字不提,我也不好张口跟他要,也就不了了之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的成绩终于保持住了,直到预选考试。我们两个班只预选五人,我又考了第三名,成功预选上了。</p><p class="ql-block">大概经过了两个月的复习,1987年的7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到来。我们的考场安排在一中的教学楼二楼东侧教室,那两天也下了大雨。我们这些从大山里来的孩子平静的考完,平静的赶回自己的学校,没有家长在校门口焦急的等待。</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报志愿是在高考考试以后,分数出来之前。报志愿的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帮着参考,只能靠自己选择。面对只有半页纸的招生简章,我们可供选择的学校只有四个:河北农大、邯郸分校、昌黎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张家口农专。我当时的感觉是只要能考上都不错,就怕考不上啊!所以报考志愿我选的是最不被看好的张家口农专为第一志愿,其他服从分配。至于专业,我看到有农学、畜牧、加工、农经等等。我就想,农业实在不感兴趣,畜牧也许将来会分配到内蒙古去养马。嗯,这还行!我喜欢,就他吧!</p> <p class="ql-block">一转眼,三十七年过去了。高考比以往提前了一个月。6月7日,也就是明天,高考又来了。十年寒窗,虽然现在条件好多了,但高考路上的拼搏奋斗是一样的艰苦。给孩子们一个真挚的祝福吧!未来的中国终会交到你们手里,无论去哪儿,未来一定要继续学习,努力拼搏。你们这一代,注定要承担起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6日星期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