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王书題

<p class="ql-block">2、参加汇演下了山,深情厚意记心间。</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p><p class="ql-block">知青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规范化了,国家给知青下发了安置费,每个知青的经费是240元(包括建房费80元、生活费120元、灶具费40元)过渡期六个月,每月由粮站供应粮每人每月33斤(原粮45斤),百分之七十粗粮,玉米,高粱米。经费每人每月8元. 油每人每月三两。</p><p class="ql-block">买粮油我们要到县城粮站,每到这一天是我们的节假日,是我们最开心的一天。一大早起来,大家收拾打扮,穿上知青标配衣服,一身黄军装,外穿蓝大衣,身背黄书包,二十多人浩浩荡荡集体下山。</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高歌猛进,一曲《我们走在大路上》震响山河。最抒情最应景的是《朝阳沟》选段,“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实在新鲜。这架山好像狮子滚绣球,那道岭丹风朝阳两翅扇。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望上看通到跌水岩,好像是珍珠倒卷帘……”青山绿水,欢歌流水,山鸟飞舞,蜿蜒山道,一群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激情飞扬。</p><p class="ql-block">我本来不会唱豫剧,因情景交融,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不由人将这段豫剧熟烂心中。县上一次四干会文艺汇演,我还独唱一回,老头抱着女儿在底下看我演出,为给我鼓掌,差点把孩子掉地下。</p><p class="ql-block">到了街道,我们首先进入双石铺街食堂,点下自己爱吃的饭菜,满足味蕾需求,然后再去购买粮油蔬菜。记得在食堂吃完饭,有同学将食堂盘子拿出来,说我们餐具急缺盘子。为此事发生争吵,知青队长批评拿盘子同学,初期知青思想觉悟都比较高,组织纪律性比较强,最后将盘子又送回饭店。</p><p class="ql-block">刻骨铭心是第一次下山,我们都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单人照片。我们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身背背篼,一手拿镰刀,一手举毛主席语录。真实留存了那个年代我们的精神风貌,珍贵记录了我们青涩容颜。青春永驻,芳华永存。越老越觉得当年这个决定太英明了,时常翻阅这张老照片,感慨良多,多少往事会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1969年初春,我们从西安回到队上没几天,就接到大队通知,马英丽、魏安洪、刘百灵、张桂珍、王书题五人调往第四生产队草店队。为什么是我们几位呢?因为县上组织文艺汇演,公社要在各队进行选拔,队上得知我们几位是学校宣传队人员,就调我们到草店排练节目,参加公社选拔赛。</p><p class="ql-block">人生啊!要多学点本领,多掌握些技能,技不压身,勤学无止境。技能掌握得越多,人生舞台就越宽阔。我们几个是知青的幸运儿,从高山上下到了山底。</p><p class="ql-block">在马家山插队时间不长,但许多人和事让人难以忘怀。首先是房东大娘,根香的母亲,她待人真诚和善,脾气温顺大气,我们没少讨饶她,冬天寒冷,她的炕上成为我们取暖之地,一次人太多把炕都给坐塌了。饿了渴了有什么困难就找大娘解决,她成了知青山里的家长。</p><p class="ql-block">我调到公社后,有一年组织中片各书记到马家山检查夏收工作,她负责接待我们,午饭在她家吃。我们相见分外亲热,我告诉她:我昨晚梦见蛇,吓得我都不敢上山了,等大家到齐才跟着一起上山,上到半山,一条大蛇从我眼前过,下沟里去了 ,到现在我还惊魂未定。大娘说:你进我家迈左腿进门坎,又梦见蛇,你怀了个男孩。我大笑,不会的,没有,没有。当时真的没有任何反应呢!她说话真灵,没过几日我就开始妊娠反应,真的生了个儿子。更没想到这是我和大娘最后一面,她高高的个子,脖子很粗,长了一个呱呱,见人就笑脸相迎,热情周到,慈祥的面孔时常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再一位就是队会计董双权,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人英俊豪爽,对人实心实意,工作能力强,他能想知青所想,急知青所急,和知青关系都很融洽。</p><p class="ql-block">还一位就是菊梅,和我们是同龄人,稍小几岁,对人热情大方,性格开朗活泼,她父亲是名猎人,打了野物,菊梅就会把做好的肉送给我们知青吃。她刻苦好学,上了大学,成为一名中学教师。</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忘记马家山父老乡亲,老乡们也都记得我们,多次返乡,都会回马家山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