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部分人三代以后都会被时间遗忘,存在的痕迹也会逐渐消失。我写爷爷不是要写文学作品,我想用记录的方式,尽力让那份亲情不被遗忘。我十几岁离家在外求学,加上爷爷去世的早,所以爷爷的过往我知之甚少,只是把散碎的记忆尽力拼凑在文字里。</p> <p class="ql-block">爷爷荣获市级劳动模范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29年爷爷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为了躲避战乱不挨饿,爷爷兄妹5人跟随其父母来到北大荒开荒种地,几年的奋斗让爷爷家的生活也逐渐好转。 </p><p class="ql-block"> 爷爷年少时,倔犟贪玩,17岁结婚生子,在父亲七个月大时,爷爷刚满18岁,非要参加人民解放军去打仗,家人咋样劝说都不行,1947年10月接受短暂的集训后,入编第四野战军(38军)步兵,次年参加了辽沈战役。激战期间,爷爷所在连队的发报员阵亡,连长问谁认识字,小学文化的爷爷接替了发报员成了一名通讯兵。在成功解放了东北三省后,爷爷跟随部队参与了平津战役,攻克了天津,促进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战场上爷爷机智勇猛,两场战役,同班的战友只有爷爷活了下来,受了轻伤的爷爷在短暂休整后,1949年9月,又随部队南下取得了衡宝战役的胜利,歼灭了桂系集团,并于1950年6月解放了海南岛,完成了解放战争中最辉煌的一场谢幕战。1951年爷爷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战争期间,爷爷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荣立三等功一次,获抗美援朝奖章、“和平万岁”纪念章。对两段战争,爷爷很少主动谈起,但好奇心驱使我每次去看爷爷都要问上几句,谈起那段往事,爷爷没有慷慨激昂,总是平淡的回答我的问题,同时也感叹那个年代的不容易。偶尔谈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总是沉默泛泪……。</p> <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爷爷副连职转业分配到安徽省淮南市发电厂任变电室主任。由于家里人口多无法一起安置,爷爷便主动向组织提出回东北工作的申请。1960年10月,爷爷被安置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制砖厂任电工,经历了13年的磨难终于与家人团聚了,工作中爷爷优良的军人作风让他备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1963年转任运输公司,爷爷为人耿直工作务实。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身为科长期间,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总想从他那打开缺口,拉其“下水”共同贪占国家物资。可无论别人怎样游说,随手可得的国家物资、建筑材料,他从未动过一分一毫,气的别人骂他是不识好歹的“犟种”。1970年,我的父母结婚,运输队的人要送来砖木给父母盖几间红砖房做新房,可爷爷毅然拒绝,父母婚后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不足40平方米破旧的土坯房内,我一岁时父母分配了公房才搬出去住。后来爷爷当上客运公司党委书记、客运站长,汽油票分配、车辆维修、客运员录用……,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处处是权利的岗位,可在他眼中都是责任和规矩。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获得政府奖励,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p> <p class="ql-block"> 1982年,爷爷提前退休,由三叔享受了“接班”政策。闲不住的爷爷退休后,在自家门口开了家废品收购站,贴补家用的同时也打发时间。爷爷还有三大爱好,喝酒、抽烟、打麻将。酒,每天必喝两顿,每顿二两有余;烟,每天一包,不分好坏;麻将,天天打,70岁了一打就是五六个小时。子孙们担心他身体,都劝说他忌烟酒少打麻将,可谁说他也不听。他的理念就是,这条命都是白捡的,还想那么多干什么。父亲也和我说,你爷爷一辈子倔犟,岁数大了他想做什么就别拦着了,开心就好。71岁时,爷爷因脑出血病逝,走完了他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爷爷生前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们生在这个时代,多幸福啊,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珍惜吧!如今我已知天命之年,更深刻的理解了珍惜二字。人生在世要懂得珍惜,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