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是我们本次旅游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城市,知道并对巴塞罗那这座城市有一定的了解是从三十多年前,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的。30+年前,巴塞罗那奥运会以华丽的开幕式和令人难忘的体育表演震惊了世界。为全世界的体育迷创造了永恒的回忆。在全球曝光率的催化下,巴塞罗那华丽转身,变为一个世界级大都市,自信地跻身于欧洲顶级旅游目的地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3日下午,我们的旅行团离开锡切斯,来到巴塞罗那,开始了我们在巴塞罗那的游览。我们回国的机票是4月7日下午,中间(4月5日~6日)还去游览了安道尔公国和赫罗纳省菲格拉斯城的达利博物馆,在巴塞罗那的游览只有前后拼凑起来的差不多两天的时间,在那个被我们的团友誉为“走导”的导游带领下,在巴塞罗那的游览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紧张又忙乱的,下面按照我们所拍摄的照片盘点一下我们在巴塞罗那的旅游。</p> 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以及巴塞罗那省(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省会,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行政机构、高等法院等均设立于此。巴塞罗那全市面积101.9平方公里,2012年统计市区人口人口约161万。若连同外围地区为400万,仅次于首都马德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其主要民族为加泰罗尼亚民族。<div> 巴塞罗那1137年成为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王国的首府,15世纪初期巴塞罗那及其所辖地区并入西班牙国。<br></div> 导游首先带领我们来到蒙特惠克山观景台,这里是俯瞰巴塞罗那城市全景和地中海的好地方。 蒙特惠克山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西南部,西班牙广场(Plaza de Espanya)附近,其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代拉丁语的名称“朱庇特山”;另一种说法是来自中世纪加泰罗尼亚语的名称“犹太山”。 <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上,整个巴塞罗那市区和蔚蓝色的地中海尽收眼底,巴萨的地标性建筑—圣家族大教堂也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是加泰罗尼亚的港口城市,是享誉世界的地中海风光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基地。巴塞罗那港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和最大的集装箱集散码头,也是西班牙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巴塞罗那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p> 蒙特惠克山见证了巴塞罗那近现代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这里曾是1929年万国博览会的会场,1992年也曾是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会场。近百年来,巴塞罗那举办的各种重大活动,不少都位于此地。 离开蒙特惠克山,我们乘车前往巴塞罗市中心区,路过巴塞罗那竞技场(斗牛场),但是现在巴塞罗那已经不再斗牛了,这个竞技场另外派上别的用场了。 一进入城区别具特色的房子就让人感受到巴塞罗那浓厚的艺术氛围。 巴塞罗那旧城区 (加泰罗尼亚语:Ciutat Vella) 是巴塞罗那十个大区中的第六区,位于该市的南部,这是巴塞罗那最古老的部分,介于地中海与新展区之间。该区也是城市的中心,是整个加泰罗尼亚最热门的聚集地点,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巴塞罗那大教堂(Barcelona Cathedral)简称大主教堂,是巴塞罗那哥特区的一座哥特式建筑,是天主教巴塞罗那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实际上是由康诺恩荷斯之家、德卡之家和依亚拉迪亚卡之家这三个中世纪教堂组成。<br> 大主教堂始建于巴塞罗那最鼎盛时期的13—15世纪。从开始修建到完工共耗费了150年的时间,环绕鹅井(Fuente de las Ocas)的回廊完成于1450年。而且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又经过了无数次的加工,新哥特式的立面修建于19世纪。因此教堂的各部分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 毕斯贝街的哥特桥(叹息桥),它是琼·鲁比奥·贝尔弗1928年设计的,将两边大楼连接起来。看到这个叹息桥让我联想起曾经在英国牛津和剑桥看到过的叹息桥,那两座桥均有着与学子们考试相关的传说,不知这座叹息桥是否有什么传说。<br>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座叹息桥的设计者琼·鲁比奥·贝尔弗,也是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高迪的弟子,这位建筑师提出虚假的哥特式桥梁计划时,遭到巴塞罗那人民的批评。于是骷髅的传说也由此开始。在叹息桥的拱门下,他放置了(皇冠,羽毛,骷髅)一个被匕首刺穿的骷髅……</p> 四只猫咖啡馆位于巴塞罗那老城Montsió街(Carrer Montsió)3号的马蒂之家(Casa Martí)一层。四只猫咖啡馆因毕加索而闻名,曾是巴塞罗那现代主义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这座建筑由建筑师Josep Puig i Cadafalch 于1895年设计,于1897年6月12日开业,也充当宾馆、夜总会、酒吧和餐厅,历史上频繁光顾的名人数不胜数。毕加索曾经常混迹于此,寻找创作灵感,还为这家餐厅设计过菜单和宣传海报,也因此使得这家咖啡馆名声大噪。现在大厅仍挂着毕加索当年个展时的复制品画作,内部的陈设与装潢也让人仿佛回到巴塞罗那的黄金年代。咖啡馆的菜单封面依旧使用毕加索的设计,不仅有传统下午茶,还可以吃到地道的西班牙海鲜饭和墨鱼饭等传统料理。 巴萨网红打卡地爱墙,超多人过来拍照,也算是标志性的打卡点了。这是一堵由4800张照片镶嵌的“爱墙”,从远处望去是一对接吻的恋人。这是为纪念1713~1714年的巴塞罗那战役而建的。艺术家琼·冯库贝尔塔(Joan Fontcuberta)以“自由的瞬间”为主题向市民征集照片,成千上万的巴塞罗那人踊跃参加,拍出自已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最终在2014年拼砌而成这堵马赛克墙。<br> 这堵墙也是古罗马时期的水渠遗址。 据说这也是一个网红冰淇淋店——1957欧州最大冰淇淋连锁店 圣梅诺广场是巴塞罗那的发源地,今天也仍然是巴塞罗那政治活动的中心。 加泰罗尼亚政府大楼和巴塞罗那政府大楼在广场两边相对而立。 这是欧洲少数建于中世纪、至今仍在使用的政府建筑之一,并且仍然是最初的机构在使用。<br> 在巴塞罗那,有这样一条街,它穿越市中心,混杂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元素:历史建筑、花鸟市场、行为艺术……有人将它称为流浪者大街,以至这个浪漫的名字流传了下来,让人忘记了她的本名:兰布拉大街。<div> 19世纪的一天,一个来自加泰罗尼亚乡下的商贩挑着一摞烧制精美的陶罐来到巴塞罗那,时值冬天,街上的人只顾低着头匆匆赶路,没人照顾他的生意。为了打发无聊时光,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陶笛自娱自乐。乐声吸引了卖花的小贩,他们停下脚步,欣赏美妙的笛声,接着,一些路人也围了上来……人越聚越多,当一曲终了,或许是出于礼貌,有人往小贩的陶罐里丢进一枚硬币,引得围观者纷纷效仿,一天下来,陶罐没卖出多少,却捧回了不少硬币。于是,这个商贩从此不再做“陶罐”生意,成为一个专职吹笛者。</div> 不久,几个大学生从巴黎来到巴塞罗那,在兰布拉大街上逛了一圈后便决定不走了,他们组成了一个类似于“乐队”的小团体,在鼓点的伴奏中表演各种令人捧腹的滑稽动作。<br> 如同一个小小的喷嚏引发了一场流感,兰布拉大街上的“艺术家”由此开始络绎不绝,卖艺求生存的、怀才不遇的、渴望表达的,都在这里找到了展示的机会,更有人千里迢迢慕名前来,兰布拉大街两旁老房子的房租立刻大涨。到1977年,兰布拉大街已经因各种艺术表演而闻名,成为游客来到巴塞罗那直奔而去的一处“景点”。<br> 塞万提斯曾经说过,巴塞罗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它如同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舞台,以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和晶莹剔透的大海为背景,演绎着西班牙式的激情奔放。这个舞台的中心就是那条长长的林荫大道:兰不拉大街。它的一端是建了百余年仍未完工的圣家族大教堂,另一端伸向茫茫的地中海。从19世纪起,兰布拉大街就以接纳的姿态收容了来自欧洲各地的画家、音乐家、表演爱好者,成为艺术梦想的汇聚地。如今,它以城市标志的姿态告诉人们,巴塞罗那是一座如此精彩如此多元文化的城市。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兰布拉大街是一条“24小时营业”的演艺场,除了传统的歌舞杂耍,最让人叫绝的是那些由人装扮的“雕塑”。我拍完这位大爷转身走开了,他却突然站了起来,把在我身后正要拍摄的老杨同志吓的差点原地蹦起来。</p> 兰布拉大街上的波盖利亚市场(Mercat de la Boqueri)是巴塞罗那最古老、最地道的食品市场,这里既是当地美食家们的天堂,也挤满了挎着相机的观光客。实在不好意思,在这里我又要抱怨我们的那位“走导”了,以急行军的速度逛市场,连市场里的摊主们看着我们都觉得不理解:“这些人到市场来干嘛?!” 加泰罗尼亚广场,俗称鸽子广场是西班牙城市巴塞罗那市中心旧城区的一个大型广场,数条重要街道交汇于此,是城市购物、娱乐和交通中心。广场周边高楼林立,商店毗邻,还有各种档次的餐馆和酒吧。面积50,000平方米,以喷泉和雕塑著称,并聚集许多鸽子。 加泰罗尼亚广场位于整个巴塞罗那市中心的位置,连接着老城区和扩建区,它也是城市主要的大街兰布拉大街和格拉西亚大街的起点。漂亮宽阔的广场上布满绿茵茵的草坪,还有漂亮的静思女神石像,神态安详凝重:飞珠跳玉的喷泉水花多样,宛若水晶宫。一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人头攒动,异常热闹。各种小贩,卖彩色气球的,卖冰淇淋的,还有吹拉弹奏的流浪艺人,吸引着孩子和大人的目光。成群的鸽子在广场和草坪上闲庭信步,似乎比忙碌的游客更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p class="ql-block"> 小男孩与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 广场边摆放着一架钢琴,刚开始我以为只是一件艺术品展品,并非真正的钢琴。这时一位老先生走过来,径直坐在钢琴前面弹奏起来。</p> 哥伦布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60米。纪念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从美洲探险凯旋归来。巴塞罗那是第一个听到哥伦布正式宣布发现新大陆和描绘奇异新世界的地方。这座巍峨的圆柱形纪念碑全部用赭红色大理石建成,塔身高达60米,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环绕柱体中部雕有五个凌空飞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只巨大的黑狮,还有记载哥伦布航海事迹的碑文和当时资助他远征的国王费迪南德和王后的雕塑。圆柱顶端的哥伦布全身立像由蒙杰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后铸铁制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呈现出哥伦布凝神远望、右臂指向前方海洋的姿态。瞭望塔位置的选择也很有意义,这里是兰布拉大街的终点,也是游览港口区的起点,象征着市中心和海港的相连。 4 月3日的游览到此结束了,在我们所住酒店的楼顶可以远眺巴塞罗那市区,可以看到西班牙国家宫和1992年奥运会发射塔。 <p class="ql-block"> 4月4日清晨,朝霞点缀着蓝色的天空,本应是一个美好的早上。不幸的是我们有团友在这里遭遇偷窃,只很短的时间相机和无人机被窃,给我们的旅行蒙上一层阴影。整个西班牙所有旅游景点小偷都不少,并且政府和警察拿他们也基本没有什么办法,所以游客只能自己小心保护好自己的财务和重要文件,尤其是护照。</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安东尼奥. 高迪,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年6月25日—1926年6月10日),男,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高迪在家中排行第五,也是老小。应当说,安东尼奥生逢其时——就在他出生前不久,国王刚签署了全面改建巴塞罗那的诏令。工商界的富豪们纷纷斥巨资投入巴塞罗那的改建工程。他们在营造新的建筑时都喜欢别出心裁。那时候,建筑师的职业十分吃香,人们趋之若鹜。高迪也渴望成为建筑师,他不想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他只想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那样去建筑点什么。年轻的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患有风湿病。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静观”。哪怕一只蜗牛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也能静静地观察它一整天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到了青年时期,他还是孤僻内向、不爱交际,他学习中等,但画图画得特别棒。1870年,高迪进入巴塞罗那建筑学校就读。在校的头两年,灾难接踵而至:先是医校刚毕业的大哥不幸去世,接着是母亲病故,再后是姐姐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幼小的女儿。老父只好带着外孙女搬到巴塞罗那来与儿子同住。安东尼奥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赚钱养家糊口。1877年,高迪为一所大学设计礼堂,这也是他的毕业设计。方案出来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还是被通过了。建筑学校的校长感叹地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1878年是高迪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年。这年,他不仅获得了建筑师的称号,更主要的是结识了欧塞维奥·古埃尔这位后来成为他的保护人和同盟者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高迪终生未娶,除了工作,高迪没有任何别的爱好和需求。高迪一生设计过很多作品,主要有奎尔公园、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圣家族大教堂等,其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1926年6月10日,巴塞罗那举行有轨电车通车典礼,全城都在喜气洋洋的庆祝活动中……突然,电车撞倒了一位穿着寒酸,形容枯槁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高迪。出殡那天,巴塞罗那全城的人都出来为他送葬、致哀!最后高迪被安葬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地下墓室。</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处高迪建筑。</p> <p class="ql-block"> 米拉公寓,或称米拉之家(CASA MILà)建于1906年至1912年间,坐落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区里的Eixample 扩建区、格拉西亚大道(Passeig de Gràcia)上。米拉之家是他对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建筑技术的杰出创意与贡献的见证。包括奎尔公园、奎尔宫、米拉公寓、文森特公寓、神圣家族教堂、巴特罗公寓和奎尔住宅区的地下教堂。这些建筑表现出折衷主义和个性主义建筑风格的结合,并由此产生新的风格。不仅被认为是建筑风格的创新,而且也是花园、雕塑和所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创新。</p> 米拉之家的拱顶,呈现抛物线或悬链线的形状,米拉之家是安东尼奥·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占地1,323平方米,有33个阳台,150扇窗户,3个采光中庭(2个大中庭,1个小天井),6 层住宅,1层顶楼(阁楼),1个地下停车场,共有3个门面,两个正门入口。当时是富豪米拉先生(Pere Milà)因非常欣赏高迪为巴特罗先生设计的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 ,为了和富孀 Roser Segimon 结婚,而请高迪设计的。米拉之家波浪形的外观,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和宽大的窗户,可让人发挥想像力,有人觉得像非洲原住民在陡峭的悬崖所建造类似洞穴的住所,有人觉得像海浪,有人觉得像退潮后的沙滩,有人觉得像蜂窝的组织,有人觉得像熔岩构成的波浪,有人觉得像蛇窟,有人觉得像沙丘,有人觉得像寄生虫巢穴等等。总之,整栋建筑如波涛汹涌的海面,极富动感。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 米拉之家的内部,每一户都能双面采光,光线由采光中庭和外面街道进来,房间的形状也几乎全是圆型设计,天花板、窗户、走廊、很少有方正的矩形。米拉之家有一些宗教色彩,在它的外墙高处可以看到一个 M 字,代表圣母玛利雅 Maria,可以看到一朵玫瑰浮雕,代表圣母玛利雅(Virgen del Rosario / Our Lady of the Rosary),也代表米拉夫人的名字 Roser,可以看到一行浮雕的字“Ave - Gratia - M - Plena - Dominus - Tecum”,代表“上帝拯救你,玛利雅,你充满恩典,上帝与你同在”。 米拉之家的屋顶,可以看见许多造型奇特的烟囱与塔。文学与电影中的米拉之家意大利知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电影《过客》(Professione: reporter)中,米拉之家的屋顶曾经出现在其中一幕。 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1904—1906)也是安东尼奥. 高迪设计的杰出作品,以造型怪异而闻名于世,是建筑设计历史上经典之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建筑。 是高迪完成度最高的新艺术自然主义风格建筑。这座公寓共有6层,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与米拉之家一样,人潮汹涌。<div><br></div> 巴特罗之家与高迪设计的其他建筑不同,它的外墙全部是由蓝色和绿色的陶瓷装饰的,一种奇诡的颜色组合,远望去颇像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但色彩很和谐,萨尔瓦多·达利曾经将这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房子内部的设计秉承高迪一贯的风格,没有棱角,全是柔和的波浪形状。 <p class="ql-block"> 外墙阳台的设计,仿若打哈欠时张开的大嘴,所以这座建筑也被称为“呵欠之家”。在巴特罗之家的顶楼,有一个小小的花瓣阳台,这就是公主阳台(图中圈出的部分)。当年恶龙把公主抓到山洞,公主就是在这个阳台眺望遥远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与巴特罗之家毗邻的阿玛特勒之家也是“不和谐街区”的建筑之一,开阔气派的白色房子在大门的装饰上采用了彩色的马赛克,墙面精致的浅浮雕生动勾勒出了龙、骑士等富有传奇故事色彩的形象,人字形屋顶也十分别致。这座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建于1898-1900间,由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人物卡达法尔契所建。卡达法克(1867-1956)比高迪小10多岁,同样求学在巴塞罗那,是巴塞罗那新艺术运动的中生代力量的最重要代表。卡达法克的早期作品继承了蒙达内尔的设计理念,将新艺术初期的自然观和装饰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在他的处女作马蒂之家(Casa Martí.1895-1898)和后来著名的阿玛特勒之家(Casa Amatller.1898-1900)都有所体现。这栋建筑最初被用作巧克力商安东尼奥·阿玛特耶(AntoniAmatller)居所,目前一楼展览区已向公众开放,除了可以看到这座豪宅内部的结构摆设外,还可以参观现代艺术展览、影音室、礼品店等。</p> 奎尔公园位于巴塞罗那市区市北,占地20公顷,原来是巴塞罗那富商艾乌塞比. 奎尔伯爵计划建立并由高迪设计的一个社区旧址,建于1900-1914年 。1922年,市政府将其收购,开辟为社区公园对外开放。 公园中共有三座造型独特的喷泉,第一个是环形和圆规的组合;第二个是蛇和加泰罗尼亚徽章上红黄条纹的组合;第三个是高迪的龙,其造型为巨型蜥蜴。表面均采用马赛克瓷片拼成,色泽艳丽而造型生动。除作为公园的主题象征和镇园之宝外,它们还兼有重要的排水功能。每当大雨滂沱时,蜥蜴和变色龙的嘴中就会喷涌出从百柱厅下泻的水流,显得尤其生动可爱。 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这个彩色的大蜥蜴 拾阶而上,就是著名的百柱厅。这个有86根陶立克式(罗马风格)立柱支撑的建筑原本是一个市场。中空型的立柱,除了支撑屋顶之外,兼具导水泄洪的功能。立柱支撑起的屋顶上还有精彩的马赛克圆盘装饰,使到百柱厅更加生动和美观。 屋顶上,是著名的观景天台。这里有堪称是世界第一长度的座椅。长椅用石砌成,形似波浪蜿蜒曲折。表面用马赛克碎片随意拼贴,图形各异且隐含寓意。长椅根据人体力学设计,靠背弯度恰到好处,让人坐在坚硬的石椅上却感到十分惬意。长椅设计时兼顾到不同的对象,外弧为单人座,内弧略为宽大的情侣座,这种独特的设计别有一番情趣。 在奎尔公园中,有很多路段都会出现如同自然洞穴似的斜柱高架廊。有的分为上下两层,均可走人。其廊柱多为斜立,看似随时将会倾覆却已坚固屹立了近一个世纪,像是有意向人们展示着斜柱和直柱的力学实验对比。 马赛克拼成的如同童话里的糖果屋 公园里还有 一个高迪博物馆,而这个建筑却不是高迪建筑。从1906年到1926年,高迪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整整20年,虽然虽然奎尔公园这个项目最终只完成了门房,中央公园,高架走廊和几个附属用房等“公共设施”部分,但高迪自然主义理念在这里逐步成熟并得到了充分展现。 <p class="ql-block"> 4月4日傍晚最后压轴的景点是巴塞罗那最著名的高迪建筑——圣家族大教堂。我在前面的游记中曾经说过:若干年前曾经看过一档介绍西班牙旅游的电视节目,记忆最深刻的两个景点,一个是建在悬崖上的龙达小镇,另一个就是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我们的旅行团来到巴塞罗那之后,在各个景点我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远远望见过这座至今仍未完全建成的大教堂,现在终于来到跟前了。</p> 建造这座教堂的想法是由巴塞罗那书商、同时也是“圣徒约瑟夫宗教协会”的创始人约瑟夫·玛利亚·博卡贝拉提出的。为了巩固罗马天主教在巴塞罗那日渐式微的地位,约瑟夫提出修建圣家族教堂。 该会于1874年开始宣传筹备圣家堂的建设。1881年,在多笔捐赠的支持下,买下了12800平方米的土地。 1882年,由高迪的导师保罗·维拉设计并主持建造,建筑形式为哥特复兴式,并于1882年3月~1883年3月完成了地下圣堂部分,但后来因与协会产生分歧,维拉退出项目并推荐了31岁的学生安东尼奥·高迪接手。 圣家族大教堂是栋平面呈矩形,立面为不规则多柱形,不对称的哥特式教堂,主体结构由5座殿堂和3座侧翼殿堂组成。高迪将他晚年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4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20世纪50年代间的建造时断时续。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 2021年11月29日,圣家族大教堂圣母楼封顶,点灯仪式在同年12月8日举行 。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预计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装饰工作预计将于2030年或2032年完工。 1883年,高迪接手后对圣家族大教堂的原有设计作出了彻底的调整。在世期间,他主要设计绘制了整个建筑形体、建筑平面、各殿室内设计、整个教堂南北向的长剖面、“ 诞生立面”等的图纸,构思了教堂三个主立面的想法,制作了多组石膏模型从而推敲细部,并亲自主持完成了后殿立面、“诞生立面”、象征12圣徒的钟塔以及门窗等部分建造工作。 高迪将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与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融合在一起,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没有任何政府和官方的教会的资金支持,由于仅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维持建设,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进展非常缓慢。 圣家堂分为三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难立面”和面向南方还未完工的“荣耀立面”,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这是诞生立面,它着重展现了耶稣降生的主题和许多与生命有关的要素。比如诞生立面的三条门廊由两根立柱分开,立柱底端是一只海龟和一只陆龟的雕塑。它们象征海洋和陆地,也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之相对的是诞生立面两侧刻有变色龙,意味着变化和流动。传奇的圣家族大教堂承载的不仅是人类虔诚的宗教信仰,更掺杂了对自然的信服和敬畏,试图向世人展现“神”“人”“自然”三者的关系。 立柱底端的两龟之一,另一只没来得及拍。 这是受难立面。高迪认为人的创造不能超越神的创造即自然的高度, 所以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最高塔为170米,比巴塞罗那的蒙特惠克山低1米。受难立面由大量光秃秃的石头组成,上刻有醒目的直线,与骨架上的骨骼相仿。为展现耶稣的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折磨,立面旨在描绘人的罪过。立面的建造基于高迪留给后人的设计图纸和指导,开始自1954年。 立面的高塔在1976年完工,1987年,在约瑟·苏维拉齐斯的带领下一队雕塑家开始对其上的诸多场景和细节展开雕刻。高迪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立面将恐惧感带给参观者,通过“破坏”弧线、“切断”立柱,凭借明暗配合,进一步展现耶稣受难的深重与残忍。受难立面朝向日落的方向,象征、暗示耶稣的死亡,受难立面由六根倾斜的红杉树般的巨大立柱支撑,上端则是由八根骨头型支柱组成的金字塔状的三角楣饰,最顶端是十字架和荆棘编成的冠冕。四座高塔分别代表一个门徒(雅各、多马、腓力和巴多罗买)。与诞生立面相仿,受难立面有三个门廊,各自代表三德中的一个。 圣家堂的设计为拉丁十字架式,内有五条走廊。中殿的拱顶高达45米,侧殿拱顶高30米。十字型翼部有三条走廊。立柱间隔7.5米。半圆形后殿的立柱,由于基于比利亚尔的设计间隔稍有不同,部分立柱的设计在回廊中进行了过渡调整,使得平面图上立柱的分布呈马蹄铁形。十字架构的汇聚处是四根斑岩立柱,支撑起了巨大的双曲面结构,周围则还有十二个围成环形的双曲面(仍在建设)。圣家堂中央的弧顶高达60米,半圆形后殿上另有一个高至75米的双曲面穹顶。高迪的设计意图是让站在主入口的参观者能够直接看到中殿、十字和后殿的拱顶;所以拱顶的高度依次升高。 内部的立柱是高迪独特的设计作品。除了分叉以进一步支撑重量,它们千变万化的表面纹理是多种几何图形拼合的结果。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随着高度的升高变成了八边形,接着又成了六边形,最后变化成了圆形,这是螺旋状立柱三维拼合的产物。<br> 教堂内部各种构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内部装饰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即便是细节层面的设计,例如楼梯的铁栏杆也经过了富有曲线美的加工。 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强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色彩是圣家堂表现出的独有特质。高塔和屋顶的许多画龙点睛的细小元素等等,是由威尼斯琉璃做成的马赛克,并涂以异彩纷呈的釉饰。内部的光影效果,除去各种各样的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辉映外,还有不少象征性的装饰,例如彩色玻璃等。 复杂形体建筑由于圣家族大教堂独特的形式、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中为建筑师及参观者所推崇。作为复杂性体建筑,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中途停工多次,主建筑师也换了近十轮,但最后的建成效果却高度符合高迪设计的原貌,并没有因其形体的特殊性出现设计过程和建造过程的脱节。这对于建造当代的复杂性体建筑来说,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此外,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时间长久,其建造的历史与技术发展的历史几乎同步,许多新技术的运用都体现到了它的建造中,这使得圣家族大教堂成为了一个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技术方面异同的难能可贵的例子,对于建造当代复杂性体建筑有重要意义。 我个人感觉圣家族大教堂美得令人震撼,与我们之前看到过的所有传统教堂都不一样,它让我们看到普通人难以相像的美。 本文的最后再来看一张从网上下载的图片,美丽霞光映照下的圣家族大教堂。 结束了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参观,我们就要返回酒店了,明天我们将前往安道尔公国,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