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刚过去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离我已是五六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幕幕每年孩子们盼望的节日,应该是和春节一样重要。随着岁月的更迭,童年的往事越来越清晰可见。人们常说这是老了的征兆,我想除此还有退休后离开繁杂的工作和减少处理人际交往的自在和清醒也是一个原因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有好几个发小进入甲子之年,也让我想起我们从出生到上中学之前的位于虎林第一小学西门马路对面茅草房的铁路住宅院子,我们曾经一同生活、玩耍、上学、成长的整个童年都是一起在那里度过的~梦中几回到茅屋,嬉笑又欢闹。而有几首歌曲一直陪伴至今,既有童年的欢乐,也有成长的印记。发小们你们也一定记得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丢手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她,快点快点抓住她,快点快点抓住她。”</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首歌您唱过吗?我想我们六零后一定都唱过,也都边唱边做过《丢手绢》的游戏。大家围坐成一个圆,其中一个小伙伴A站起来,拿着手绢,开始在伙伴们身后,绕外圈走。其他小伙伴开始唱歌“丢,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 。歌曲结束之前丢手绢的小伙伴必须把手绢放在某个小伙伴B的身后,然后快速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被选中的小伙伴B必须第一时间发现手绢在他后面,拿起手绢追上丢手绢的小伙伴A,算是胜利,否则就是失败,需要表演一个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游戏我们从幼儿时期一直玩到初小,在一小学操场和同学们玩儿,但更多是在江帆和阿明家北门的路上玩儿,这条路是一小学南边的一条小马路,跨过至今也是最主要的南北道路的中心路到我们这里一直向西延伸到文化馆北面的大广场。这条路比我们两栋茅草房之间的小道要宽不少,适合好多孩子们一起玩。杨凤、书青、江帆、永琴、玲玲、小香、阿康、小国、阿明等等年龄相仿的孩子们都会围坐在地上玩儿《丢手绢》游戏,有时永华、两个燕姐也会加入我们的队伍,每次大家玩的都不亦乐乎,既紧张应变,又培养了我们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让我终身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想写这个美篇时,跳出来第一首歌就是《丢手绢》,那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年华,小伙伴们都是从出生就在一个院子里长大,这首儿歌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友谊,直到今日,一同在这个院子里相互友爱的伙伴,虽然天南海北,但共同成长的心就像陈酿的老酒越来越香,越来越醇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丢手绢》留给我如此多的回忆,上网查找资料才知道它诞生在70多年前延安保育院。由保育员鲍侃写了歌词,并伴着节奏唱了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爆发后,鲍侃毅然辞去教员工作,北上抗日。先在山西参加抗日决死队,后于1937年底到延安,从此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战斗了半个多世纪,历经坎坷,信念愈坚。《丢手绢》这首儿歌是她在延安保育院工作时为孩子们创作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曲家关鹤岩先后在西北文艺工作团担任乐队演奏员和音乐创作员。文工团经常下乡宣传抗日及建设、保卫边区。参加过秧歌运动,搜集过陇东民歌近百首。《丢手绢》后来被关鹤岩听到,于1948年给《丢手绢》谱了曲,旋律变得更朗朗上口,从此《丢手绢》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陪伴了无数人童年时光。 深受少儿喜爱,流传不衰,可谓是儿歌的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两位前辈让我们的童年多欢乐又有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坐火车》《火车向着韶山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小有两首和火车相关的儿歌一直伴随我们长大,一首是幼儿时期的《坐火车》,一首是《火车向着韶山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火车》这首幼儿歌曲也是刚知道是1955年由25岁的柯岩创作,方叶作曲。词作者柯岩先生的作品应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她的诗歌、歌曲《周总理啊!你在哪里?》和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都是我们成长时期影响至深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曲家为“方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越近韶山歌越响,欢乐歌声冲云霄”。</b><span style="font-size:20px;">《火车向着韶山跑》这首喜悦欢快的儿童歌曲可谓众所周知,也是我铭记至今的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那时候没有哪个人的命运不和他紧紧相关。不仅仅如此,因为我们还是铁路子弟,火车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况且密山至虎林,虎林至东方红的铁路就是由我们父辈,这些1954、1958年从全国各军种转业来到虎林的四万多名指战员以及1959年支援北大荒建设的三万多名山东支边青年共同挥汗如雨、拼命建成的,为建国十周年献上虎林人民的心意~将迎春林业局、东方红林业局管理的原始森林中的红松木运输到北京用于人民大会堂和国家革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的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常常跑到车站去数火车一共拉多少节车皮的木材、粮食,数着数着就数乱了,那长长的列车将我们的心也带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因为那是我们父辈的荣光,自然而然唱到铁路就有了满满的亲切感、自豪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院儿的转业军人父辈们参与修建的铁路,虽简陋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全国各地运去大量的优质木材和粮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设计精美的虎林火车站、东方红火车站是向已故父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爸爸在办公房屋墙上画的《多拉快跑,支援祖国建设》巨幅宣传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出生就住在虎林第一小学西门马路对过的铁路职工宿舍,两栋茅草土坯厢房加北面的两套正房,将近20户。般大般的孩子就有10几个。我们常在两栋厢房间的小道嘻闹游戏,幼儿时期我们搬着小板凳聚集在一起,小板凳就是车厢,骑在上面边唱《坐火车》,边哒哒一起前行,让我们在欢快的歌声和游戏中感受旅行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火车向着韶山跑》我们是载歌载舞表演唱。上了小学又看过纪录片,但和纪录片影像资料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双手搭在前面同伴的肩上,而是排着队,伸展双臂,左手搭在前面同伴的肩头,右手转圈模仿火车轮子载歌载舞前进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仿佛真的开动一列火车向着韶山飞奔,心里升腾着幸福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这个茅草屋的院子很特殊,都是转业军人,父母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广东、广西、四川、河南、山西、福建、山东、辽宁、北京、河北、湖北、湖南等,有时听不懂,也不影响我们东家串了西家串,因都是军人家庭的孩子,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抱团。我们这个小团体中杨凤年长我两岁,是我们的头,大家一呼百应从家里跑出了聚集在她家门口开始我们的火车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是很可惜,找了大家问儿时有没有在我们院子拍的照片,只有赵德贤阿姨给身着军装的小阿康照的照片依稀可以辨别出我们中间的小道和北边小国家的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火车向着韶山跑》记录一个激情时代。不仅是当年为庆祝韶山火车站竣工和韶山铁路通车运营而诞生的,更是为毛泽东74岁寿辰而唱的生日歌。“这首歌曲写于1968年,灵感来源于韶山铁路的建成通车和毛泽东74岁生日。”儿童文学作家、词作者张秋生回忆当年传唱的情景时特别自豪。“全国到处都在唱,学校排演文艺节目,《火车向着韶山跑》是必须表演的歌曲和舞蹈。”这首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它曾被改编为木管四重奏(长笛、双簧管、黑管、大管)、钢琴独奏、笛子独奏、木琴独奏等多种形式的器乐曲。乐曲开头模仿火车鸣笛和车轮转动的节奏,描写火车隆隆前进的情景,表现了少年儿童活泼开朗的形象和愉快的心情。中段转入抒情歌唱部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们在列车上欢歌笑语的情景。最后在列车的隆隆声中结束全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我们都怀揣着儿时《火车向着韶山跑》的心愿,在乘坐驶往韶山的火车上,耳边响起了《火车向着韶山跑》的歌声和童年伙伴的歌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这首儿歌创作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它旋律优美、活泼,很符合儿童欣赏口味,所以只要听到它,至今都有亲切的感觉。一日看到曾金美老师唱的《火车向着韶山跑》美篇,虽年近七旬依然唱出我们儿时的性情,就如一泓春水轻轻拍打着心岸。这首儿时的歌曲带着幸福的童年永远伴随着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为伟大祖国站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这样一首军旅歌曲从童年伴随至今,也是常回听的一首特别喜欢爱的歌曲。当时并不知道是为珍宝岛指战员所作,但每一句歌词感觉和我们很近。特别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边防线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光辉的太阳照边疆,毛主席就在我身旁”</b><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激励多少适龄青年投笔从戎、保家卫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位于我国东北边陲的“珍宝岛”曾一度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一场自卫反击战,再一次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捍卫主权的决心和勇气,也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珍宝岛驻军官兵隶属沈阳军区,1972年沈阳军区文工团创作组成员的魏宝贵准备到前指深入部队搞创作,坐在去往珍宝岛的火车上,脑海里浮现出指战员们在自卫反击作战中,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受其感染,胸中涌起的激情,化作嘹亮的歌声。火车还没到站,魏宝贵已经完成了《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的歌词创作。这首歌于2009年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是因为其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豪迈大气,抒发了驻守边疆的战士们坚守岗位、胸怀祖国的豪情,多年来一直在全军战士中传唱,伴随几代军人的成长而经久不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站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油画《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是沈嘉蔚1974年创作的,时年22岁。1974年,中国美展征集作品。沈嘉蔚在准备草图期间,与一群画家到乌苏里江边上的连队去收集素材。看到瞭望塔时,想到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后便产生了一个构思,最终创作出油画作品《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所以这首歌从童年伴随至今,就像刻在脑海里一样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的故乡正是位于珍宝岛所在的虎林,而我是亲历者,保家卫国是那里每个居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我们两届的同学宋玲姐姐的爸爸宋清翰烈士就是在保卫领土时壮烈牺牲的。我们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烈士墓去祭拜英灵,宣誓做革命接班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战争的乌云笼罩全城,为了做好打赢的准备,我们全城老幼病弱妇女投亲靠友回到关内,所有的男人留下戍边。按当年的规矩,我们应该回到奶奶家,但是爸爸说不能回到北京,那里是最危险的地方,让妈妈带着我们姐弟回到安全的沂蒙山区。虎林相对安全后,我们转学回到虎林第一小学上学。但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在我们边境小城尤为凸显,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尽职尽责,像父亲般的鲍凤城老师就是在挖防空洞时因塌方被砸伤,不多久就离开了我们,令我至今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每家每户每天晚上都要有人出来站岗,我们小孩子也自告奋勇拿着木枪在自家的大门口守卫着。家家户户张贴的年画必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英雄解放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15日,苏联边防军3次出动向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分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激战近9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挫败了进攻。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更是在我们领土上的“百年首捷”之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8岁转业老兵赵相如叔叔提供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宝岛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鸡西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虎林公安局政委王波拍摄现在的珍宝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不知有多少小男孩儿梦想拥有一套小军装和冲锋枪,梦想长大一定要去保卫祖国。现在看着这些上世纪有年代感的照片,一定会勾起许多六零后的回忆杀。加之我们转业军人的父辈和经历了反击战,自然对《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这首既有豪情,又很温暖的歌曲情有独钟。将来我们当兵就是要保卫天安门、保卫毛主席,孩子们朴素的情感至今令人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这首歌的影响,我和阿康步入军营成为《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的一员,实现了儿时的梦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康在我们茅草房小道上身着小军装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新1970年拍摄于虎林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不忘阶级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首歌虽不像前面几首一直传唱至今,但也记忆深刻,因为它很严肃又要同时品尝食物,感受歌曲中的人与事。这首歌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我小学2、3年级时,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听贫苦农民给大家讲述旧中国的苦难,说到这里您一定想起这首歌的名字和旋律~《不忘阶级苦》。</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生们唱完歌,听完哭诉,我们还要吃旧中国穷人吃的糠菜团子,要感同身受。糠菜团子是用米糠和野菜加玉米面蒸的团子,现在的孩子应该咽不下去,但我并没有吃不下去,本身我们生活的年代国家还不富裕,玉米面和野菜也会常常出现在饭桌上。每年春天妈妈会带我们去得胜屯、石青山上采四叶菜、小孩拳(蕨菜)、黄瓜香、牛波棱盖等今天孩子们从未听说的野菜,伴着吃或蘸酱吃。只是不用再吃米糠了。还有我相信伸冤的农民讲诉的故事,因为我听过城里长大的爸爸、乡下长大的妈妈是怎样的生活,所以父辈拼命建设新中国就是不让我们再过他们过去的苦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面提到我们家就住在虎林第一小学西门的马路对面,平时下课渴了,同学就会跑到我家里去喝水,就是用葫芦水瓢直接喝水缸里的水。诉苦大会上我们班和姐姐班的糠菜团子就是妈妈做的,做了整整一天。我们班的几十个糠菜团子是由班长孔祥林和罗京用筐抬到会场班级所在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字门楼是一个通道,可以通到北面的高年级部,门楼东西侧是虎林第一小学教师办公室和低年级教室,西侧还有一个礼堂,开“忆苦思甜”大会就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今的虎林第一小学,学校对面就是我们原来的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首歌有几个版本,我喜欢朱逢博老师演唱的版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不忘那一年,北风刺骨寒,地主闯进我的家,狗腿子一大帮,催租又逼债,凶狠似虎狼,地主狠心杀死我的爹和娘,可怜我这孤儿飘流四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那一年,苦难没有头,走投无路入虎口,给地主去放牛。受尽人间苦,怒火燃心头,盼望救星指引我革命路。满怀阶级恨,我定要报冤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春雷一声响,人民得解放,分田分地斗地主,咱们翻身把家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是忆苦思甜,今天生活甜的常常忘了过去的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我的时代没有摩天轮,没有迪尼斯乐园。没有钢琴、手风琴、圆号可以学,但是我有许多涤荡心灵的好歌和亲密的伙伴。那些好歌随岁月已成经典,成为我的“精神食粮”,陪伴我度过人生许多节点:“我们的节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你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小小螺丝帽,小松树,一分钱,我们多么幸福,小燕子,小号手之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红领巾之歌,劳动最光荣,我爱北京天安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是公社小社员……”,至今都能脱口而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撷取我生命中的几朵浪花与您分享,让我们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时光,感受我们的友谊和梦想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还是我一个院儿长大的发小小香甲子之日,将这篇小文作为美好的祝福送与她~“管他几岁,童年万岁”。同时送与12月甲子的阿康~“管他几岁,友谊万岁”。同时送给童年一起玩大的杨凤、书青、江帆、永琴、玲玲、阿明、小国,和比我们大的姐姐、哥哥、弟弟、妹妹们~“管他几岁,开心万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忆总是美好的。祝所有60后美友们拥抱童心,健康快乐每一天!衷心感谢您的浏览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致谢网络各位老师分享的图片和文章。感谢赵相如叔叔和虎林三中我的班长王波的大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