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南山寻古探幽

且行且悟

<p class="ql-block">镇江南山风景区位于城南,总面积13.14平方公里,是招隐山、黄鹤山、夹山、九华山等诸山的统称,由招隐景区、竹林景区和文苑景区三部份组成。景区内山峦起伏,竹林掩映,花鸟相谐,堪称美景。</p> <p class="ql-block">进入招隐景区大门,就是一片池塘,它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山水清音池。“山水清音”取自于梁昭明太子萧统“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山水清音池水面2900平方米,池中筑一座355平方米小岛,将池水分隔成南北两块。岛上建有轩、亭,两侧有两座风格各异的石桥清水桥、戴公桥与岸相连。</p> <p class="ql-block">岛上建“和畅轩”。轩联“寿颂南山瑶池瑞,樽闻北海蓬岛春。”此乃梁启超为云南鸡足山题。轩背后额书“蓬莱绿屿”,两侧楹联“客中客入画中画,亭外亭看山外山。”</p> <p class="ql-block">和畅轩后有一座四方亭,曰“友于亭”。两侧楹联“涤烦除俗寻真乐,临水登山得至情”,在这里坐坐,也是相当惬意的。</p> <p class="ql-block">和畅轩西侧为“戴公桥”,显然是纪念戴颙而建的。戴颙是一位卓越的古代音乐家,他对鸟叫声往往入迷,其曲调作品得益于黄鹂歌鸣不少,其中《游弦》《广陵》《止息》三曲成为传世佳作。</p> <p class="ql-block">池西有轩廊,曰“高情胜气”轩。高情胜气轩坐西朝东,面向池水,背依林木茂盛的山坡。掩映在绿树丛中,幽雅宁静。</p> <p class="ql-block">轩正面额书“高情胜气”,两侧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轩南的连廊也有一联:“清风两窗竹,明月一池莲”。侧面的连廊还有一联:“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来自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p> <p class="ql-block">顺着池边走到头,路的左边有梅岭,应该是春天赏梅的地方。据说梅岭上有梅树一百多株,最珍贵的是一株千年的梅桩,每年都能孕育出上千朵梅花来。</p> <p class="ql-block">沿着溪边继续前行,涧水又汇成一潭。旁边有一处仿古建筑,坐西朝东,临水而筑,名“映山厅”。</p> <p class="ql-block">映山亭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林木,植被诱人,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映山亭两侧楹联“灼灼娇含雨,夭夭笑舞风”。映山亭对面便是“杜鹃园”。</p> <p class="ql-block">映山亭旁有一段休息廊,看着像是新建的。沿溪零星有一些杜鹃,正是花季时。</p> <p class="ql-block">南山如今虽然不及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出名,但自南北朝起,却是无数文士名流的居住和游览胜地,相较于后者的喧闹与繁华,幽雅宁静是它大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树丛中,一堵墙前建一半亭,中间是李绅回忆当初游南郊鹤林寺的时候,欣然提笔写下的一首《望鹤林寺》: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凌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p> <p class="ql-block">过“云锦茅屋”前行,有“招隐坊”。招隐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于1981年重建。牌坊上有上额、下额,外联、内联。上额是“宋戴颙高隐处”几个字,讲的是戴颙第一个隐居在此;下额“招隐”的来历则是当时戴颙才华横溢,在音乐和雕塑上有十分深厚的造诣,宋武帝刘裕对他极为赏识,屡次招他出山做官,但戴颙拒诏不出。一招一隐,便有了“招隐”二字。</p> <p class="ql-block">牌坊内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读书人指的是南朝时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他不恋宫中锦衣玉食,在此寒窗苦读十年,召集文士在此编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下联就是指的戴颙。外联“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上联指米家父子在此开创了“米家山水”、“米氏云山流派”,特别是米芾把南山的烟雾比喻成烟雨,他认为南山本身就是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无需宣纸的点绘;下联则指春天的清晨,当人们听到黄鹂悦耳动听的鸣唱时,不由得就会想起这里是以戴颙隐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听泉亭是一座方亭,单檐,旁边有长廊相连,可以抵达芝兰堂。所谓听泉,听的是南山“虎跑泉”。</p> <p class="ql-block">芝兰堂是一幢雕梁画栋的建筑,隐在树林中。堂前悬“芝兰堂”匾,门两侧的楹联“此地可留连,桃花涧水清犹浅;其间堪啸傲,兰气蕙风远处幽”。</p> <p class="ql-block">韶华楼是萧统当年读书的地方,这是一组新建的仿古建筑,据说萧统和弟子在这里居住过。大门两侧的对联“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来源于唐代诗人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p> <p class="ql-block">向西边登山,半山腰有门,门额题“书台遗踪”四字,两侧篆书对联“日升松茂与天地而偕长,壮思英词随岁月而增广”。这就是昭明太子读书台了。读书台很精致,始建于南朝梁时期,原来建在山顶,后来移到现在这个地址,不过早已经被毁了。</p> <p class="ql-block">沿径而入,右侧是济祖殿。济祖,也就是济公,他是浙江天台人,在杭州净慈寺出家,济公与弟子曾在此居住过。后其弟子于民国12年,为他塑造铜像,以表怀念,后经劫难,铜像被盗,至今下落不明。殿中的济公木雕是重修济祖殿雕刻的,像上匾额“有山有水”,为曾担任孙中山秘书的田桓书写。</p> <p class="ql-block">济祖殿左侧正殿是“读书台”。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人,梁武帝长子,他性爱山水,聪慧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招隐寺读书,于读书间招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昭明文选》三十卷,是我国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太子读书像。门旁柱上有楹联“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太子萧统由于劳累过度,身心交瘁,编纂完《文选》后双目失明,未及即位而卒,年仅31岁,谥昭明。</p> <p class="ql-block">从读书台往上走,就是增华阁,这也是昭明太子始建的,建于南朝梁普通元年,原来位于山顶,后来才移到山腰。</p> <p class="ql-block">增华阁位于群山环抱林木幽深之中,气魄宏大,别有洞天,使人有"四周有山疑无路"之感,是当年昭明太子编辑文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阁内正中是邵明太子编辑图书的彩色瓷砖壁画,左墙角有一博古架,陈列昭明文选样本。门旁楹联为“景仰古贤风,此地得江山之助;熟精文选理,斯人与翰墨为缘。”</p> <p class="ql-block">萧统云集天下才学贤士,包括《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在"山水有清音的"增华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成为南朝文坛的中心。《文选》入选之作,上起周代,下迄萧梁,文体各异,大都文质并重,词藻华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游廊里有萧统画廊,分为《南兰陵人》《生于襄阳》《立为太子》《聪慧好学》《助理朝政》《爱才纳士》《编纂诗文》《俭朴忧民》《蜡鹅事发》《英年早逝》等几个篇章。院内还有若干碑刻,是1979年翻修读书台的时候,在地下挖掘出来的,都很珍贵。</p> <p class="ql-block">在增华阁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六角单檐。相传在唐朝的时期,招隐山中有两株玉蕊花,每逢花开便香飘十里,花朵奇大,呈半透明水晶状。皇帝很喜欢,就移到了宫中,但不久就凋零了。润州刺史李德裕捐资建了此亭,名为玉蕊亭,以纪念这两株早逝的玉蕊花。原来这里还有一座玉蕊仙踪堂,不过已经废毁。</p> <p class="ql-block">亭中有额“玉蕊亭”,石柱有楹联曰“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枝。”亭外二石柱楹联“华雨忆缤纷问几时玉蕊重开频来避世,海天当指顾任终古石帆高挂懒去乘风 。”</p> <p class="ql-block">山路连绵,穿行在青林翠木间,一路浓郁的绿色,特别的幽静,只有风吹树叶沙沙声,鸟鸣声。往上走,可至山顶,上有太平天国堑壕遗址。未去飞云阁,折回到虎跑泉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山路左侧,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此泉距今已有1580多年历史,是镇江诸泉之首,从水面到泉底将近三米。</p> <p class="ql-block">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是明朝崇祯年间的知府程峋所书。池前山道陡壁下,有一石雕龙首与泉池相通。每当池内泉水达到一定高度,龙口便喷泉如珠帘,经过一方小池注入旁边的小潭,向山下流去。</p> <p class="ql-block">泉旁有石阶可以上行,有歇山顶矩形亭一座,设计美观大方,名“虎跑亭”,亦称“万古常清亭”,寓意泉水常年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柱上楹联:“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p> <p class="ql-block">在杭州也有一个虎跑泉,但南山虎跑泉远没有杭州的有名。南山招隐寺虎跑泉的来历还有另一传说,说是昭明太子来招隐寺读书,苦于无水可喝,于是他在闲暇时就满山寻找泉眼。有一次他正走在山坡上的时候,有一头猛虎落到了岗下的小山洼里,前爪刨开这里,留下了一个塘儿。在猛虎咆哮离去的时候,塘内就有清泉向外渗出。太子大喜,在泉眼四周砌池蓄泉。</p> <p class="ql-block">听鹂山房坐落在山腰。过去这里古树参天,浓荫蔽日,风凉清幽。招隐山上花鸟众多,尤以黄鹂为最,终日鸟声不绝,黄鹂叫声宛转动听。戴颙隐居此山中时,最喜爱听黄鹂的鸣叫,常携带酒和柑,独坐绿荫中,聆听黄鹂歌啭,怡然自得,终日不厌,这就是著名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来历。山房大门紧锁,未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听鹂山房前是一组铜像,戴颙和女儿、友人在一起抚琴、饮酒。当年戴颙和女儿归隐南山,制桐木长琴,携酒于林下石旁听黄鹂婉转的歌喉,整弦新声变曲,作成《游统》《广陵》《止息》等名曲。</p> <p class="ql-block">沿着一旁的石阶上行,在密林深处有一座如斯亭,单檐三角,但后面还接了一段长廊。亭名取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如斯亭旁边就是古泉鹿跑泉,相传在东晋以前,山上的小石塘内有两个泉眼,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分,成群的野鹿便来这里饮水。</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便是鸟外亭,这里还可以通往竹林景区和文苑景区,山路很远,有近二公里,便折返没在往前去。路边的鹃花开得十分艳丽,杜鹃花是镇江的市花,而南山上杜鹃品种丰富、数量繁多,俨然成为镇江的“市花园”。</p> <p class="ql-block">选亭离虎跑泉更近,是为了纪念2002年10月在这里召开的《文选》国际学术研讨会修建的,亭身的平面呈十字形。“选”字在这里有动词的含意,告诫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一定要选择一条正确的路。</p> <p class="ql-block">亭中有一块碑,正面是《选亭记》,背面刻着明朝缪炷的《游润州招隐寺》,由书法家陈墨书写。两侧对联:“志与秋天竞高,理与春泉争溢”,来自萧统的《与何胤书》。</p> <p class="ql-block">回到招隐景区的大门。大门是一座牌坊,坊上写着“城市山林”四个字,这是北宋四大书画家之一的米芾真迹。米芾和儿子米友仁从襄阳来到镇江,被南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南山生活了四十年,可见他对南山的喜爱。他在南山的石林烟雨里,独创了“米氏云山流派”,采用泼墨法和水墨点染法,把南山山水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对南山的景观,总结出来了“城市山林”四个字,诠释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点出了南山自然造化的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从招隐景区开车来到了文苑景区。“文苑”位于南山景区最东端,占地四公顷,依山傍水,是为纪念我国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及其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而建造的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文苑依山傍水,园内分布着文心阁、学林轩、儿童角、学生广场、水榭舞台和全民健身设施等,文苑的绿植花卉非常出色,有大片从国外引进的高羊茅,还有牡丹、杜鹃、芍药等鲜艳的花卉,园内香樟成林,竹径通幽,清静深远,就低掘池,依高筑山,园内散布着奇石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里亭台楼阁、白墙黛瓦,掩映在喧嚣城市的一隅,静谧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漫步文苑,除了可以观赏百年牡丹和千年紫薇(未到花期)外,还有这亿年乾坤石。该块宛如透雕的巨石,主石宽5.5米,高4.6米,厚2.8米,重68吨。观全石,神斧雕琢,妙造天成,气势磅礴,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文心阁是文苑的主体建筑,二层歇山清式建筑,是为纪念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及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而建。匾额由龙学泰斗杨明照老先生题写,两侧“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是《文心雕龙》中的名句,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大师题写。</p> <p class="ql-block">走进文心阁,迎门壁挂青砖镂刻刘勰线描画像,画的上方是用篆体写的“为文用心”,意思是刘勰告诫大家作文章就要像雕刻龙背上的龙鳞一样一定要细致用心。西侧是刘勰的生平年谱,阁内陈列着海内外学者研究《文心雕龙》的各种版本。</p> <p class="ql-block">阁后有雕龙池,池中的水引自地下一百七十米深的矿泉。池中央有一块圆形的石雕,据说是汉白玉的,不过这石质好像不够白,两条雕龙中间刻着“文心”两字。</p> <p class="ql-block">池旁有一座知音亭,是攒尖顶方亭,亭上四块匾,分别用真、草、隶、篆四种字体书写,亭内的汉白玉石上镌刻着《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池边圃中有一株千年紫薇,据说这是2002年扩建焦山桂花园的时候,市园林局派人到浙江金华山区寻觅观赏性较强的桂花树,不知道最后桂花的收获如何,倒是在浙西深山,意外发现了这株树径达四五十公分的紫薇。可惜的是这会儿紫薇花未开,只能看着树干想象一下紫薇花开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过了圆月门,就是赵伯先墓。赵伯先,名赵声,字伯先,镇江大洪人,是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的亲密战友。一九一一年,赵伯先策划、组织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悲愤成疾,病逝于香港,遗体葬在笳菲公园山顶,当时墓碑上没有真名,题了“天香阁主人之墓”,天香阁是赵氏故宅的楼名,也算是隐晦地为赵伯先立了碑。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令追赠赵伯先为上将军,孙中山委派赵伯先三弟赵光赴港把遗体从香港运回,安葬在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并建立墓道等,章士钊、王立、柳亚子、马锦春等人均为其立传。</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面阔三间,额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坊柱上了两副楹联,一副是“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复旧山河”,另一副是“绿竹径回环劲节雅似君子德,黄花岗缥缈忠魂是有故人游”。</p> <p class="ql-block">牌坊后是墓道,长六十米。陵墓四周栽植着苍松翠柏,树木葱郁。墓前后约一百米,左右宽三十米,包着护围拱石,四周有圆形回廊平台。墓前还有一块丹陛石,这一般是帝王权利的象征,可见当时对赵伯先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东面是“修学堂”。修学堂内是新建的一些建筑,平时会展出 一些书画、诗词作品。</p> <p class="ql-block">学林轩是一组由堂、亭、回廊和水榭连为一体的建筑。以中国仿古建筑为主体,溶入其他国家的建筑风格,体现了镇江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轩中陈列着镇江历代中外文化名人及其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图文并茂,形神兼备,体现了古城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刘勰(约465~520年),字彦和,生于京口(今镇江),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他曾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写订证经文,后请求出家,梁武帝允许其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p> <p class="ql-block">刘鹗(1857~1909年),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丹徒(今镇江)人。通晓数学、医学、水利、机械等。先后于河南、山东治理黄河有功。著有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专著《铁云藏龟》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p> <p class="ql-block">学林轩还集中展示了镇江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上与镇江有密切联系的外国人及其主要成就,其中许多是历史上的第一或最早最系统的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南山竹林景区在文苑景区旁边,东、西、南三面环山。门口是一座牌坊,和招隐那边看到式样相同,都是面阔三间,不过匾额写着的“竹林幽眇”,两侧楹联“梵远惊天籁,钟清趂箨音”。</p> <p class="ql-block">进门往旁边走,就是天鹅池,还真有几只黑天鹅在湖中游曳。看它们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这里的环境还是挺不错的。旁边还有孔雀园。</p> <p class="ql-block">林中自然风光迷人,竹林郁郁郁葱葱,竹林寺的特色是幽而秀,夹山原有万竿修竹,千株巨松,古老的栎、柏、枫、银杏等错杂其间,风景优美如画。清汪懋麟有诗曰: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无数乱山藏寺小,几多篱径入门深。老松千尺响天籁,疏磬一声来梵音;胜地殷勤数回过,翻怜身世久浮沉。</p> <p class="ql-block">竹林古道,建于东晋,完善于明朝,是目前镇江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条古道。唐代诗人李峤曾有一首诗咏竹林寺:“早起出城市,寻僧到竹。始知竹林幽,僧栖云自深。”写的就是这条路上的风景。这条路由碎石子铺就,路不算窄,穿行在竹林之间。</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道走到头,就是竹林寺了。这座古寺始建于东晋,是法安禅师创设,初名夹山禅院,雍正年间古寺达到鼎盛,全寺有殿宇二百五十九间。直到民间时期,寺内还有数百名僧谷,设有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竹林寺四周群山环抱,青峦错落,绿树葱茏,有珍禽奇鸟,有亭台楼阁,有竹林流泉,风景清幽,美不胜收。因寺处大片竹林中,远远望去只见竹林不见寺,故名。</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寺也是几经兴废,最后一次是在咸丰六年被毁,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不说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的地位,但这一场战火毁掉的名胜古迹着实的不少。后来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时期,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寺,是2017年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竹林寺依山而建,一组石阶,再来一层平台,共有五层,坡度和缓,当然山本身也不高,但还是有一种层次感,再加上参天的古木,真的是古寺名庙的风范。山门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共五间,门上石额为"竹林禅寺",康熙帝手书,殿内有一红木屏风,上书“福缘”二字,也是御笔。</p> <p class="ql-block">从天王殿大门入寺,拾级而上,至第三平台,地面宽广,两旁建东西客堂,各五间,设计精巧,形象古朴,修整后面貌一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寺庙最重要的建筑,一般来说也是最雄伟壮丽的,可惜竹林寺的宝殿已经被毁,如今只剩下遗址。看规模,确实很雄伟的。</p> <p class="ql-block">说起南山,马上会条件反射到“寿比南山”。对于南山,有说陕西的终南山,有说海南三亚的鳌山也称南山,我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镇江的南山就有这么一股仙气和灵气。</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门,旁边是一些新建的房舍。</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有莲池和许愿池,莲池很小,四四方方,这个季节也没有啥植物,没看出来栽种的是荷花还是睡莲。</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山上走,山腰上的林公泉,是明代林皋禅师所凿,故名。泉名石额为清代书法家陆润庠所书。有石砌方池,泉水清澈,过去和尚汲泉烹茶待客。泉背依山崖,岩石嶙峋,颇具古意。</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间的小路往前走,佛祖塔院规模不是太大,有很多僧塔基石的残件。</p> <p class="ql-block">也看见几座比较新的佛塔,应该是竹林寺近年来仙逝高僧的灵骨塔。</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路继续上行,有一座六角形石亭,题额“挹江亭”。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来时觉幽奥,到此豁心胸”,亭中小坐,可荡涤心胸,开阔视野。亭外松篁掩映,苍翠宜人。</p> <p class="ql-block">南山,这里群山环抱,青峦错落,绿树葱茏,有珍禽奇鸟,有亭台楼阁,有竹林流泉,风景清幽,美不胜收。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山吸引了很多文人志士,达官贵人来此隐居,这里虽然低调内敛,但是文化历史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部分景点介绍资料来自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