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该不该问候快乐又会成为某些人心中纠结的事情。我在网上查阅了一部份资料,编辑“美篇”,与对此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共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是“龙的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至会稽(中国古代地名,位于长江下游)一带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百越族便以龙为图腾,他们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图腾祭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祭祀仪式中为体现龙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族人便举行龙舟竞渡。他们还向水中投“糉”( zòng,同“粽”字),当成献给图腾神的祭品。在祭祀过程中,人们断发纹身,用五彩丝线系在手臂上,以此来显示自己龙子的身份。端午节的“系五彩绳”便是由此而来。赛龙舟则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这就是我们的端午节最早的雏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自广西贺州龙中岩洞葬的一面铜鼓,鼓胸上铭刻着一幅竞渡的图案,四个断发纹身的越人正在奋力划桨,这正是百越民族“竞渡”习俗的体现。专家推断,这面铜鼓的铸造年代,不会晚于战国晚期。(选自《【文化广西】炮龙节、舞草龙、赛龙舟……广西与龙的故事,从千年前开始。https://www.gxtzb.cn/txysy/gz/202402/t20240220_16688.html》)</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的一面石寨山型铜鼓,其铸造年代大约在秦末至汉初。鼓胸上共有6组祭祀船,船的首尾,皆饰双层羽饰,华美大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个船上有化装羽人6人,大多头戴高大的令箭状羽冠,做奋力划桨状,腰部八组人物头戴羽冠,身穿吊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作舞蹈状,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羽人竞渡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都往一个方向,而且看起来它是流动性的,就是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划龙舟比赛,争先恐后那种情形也相一致的。”(来源:广西文史研究馆员蒋廷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选自《【文化广西】炮龙节、舞草龙、赛龙舟……广西与龙的故事,从千年前开始。https://www.gxtzb.cn/txysy/gz/202402/t20240220_16688.html》)</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把目光投向更南边的宁明花山岩画,这些战国至东汉时期绘于石壁上的大量竞渡图案,也说明善于舟楫的越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竞渡的习俗。(https://www.sohu.com/a/758197702_12110687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代的百越人民,以龙作为图腾,划龙舟祭祀水神(龙神),以祈求风调雨顺,无水旱之灾,正是稻作文化区最质朴和最迫切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文中的“飞龙”即是龙舟。(选自《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 http://gaoxian.ybxww.com/content/2020-6/19/2020619160432.525036.ht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端午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远古居民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六支木桨,都是用整块木板制成的。有一支残长0.6米,宽0.12米,叶长0.5米,柄上刻有横线与斜线组成的几何形花纹。另一支木桨残长0.92米,整体细长扁平,像柳叶一样。说明先民们已会剖制木板,已具备了向制造木板船发展的条件。在木桨附近还搜集到一具夹炭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经测定都是7000年前的遗物,与《周易》所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致远以利天下”互相印证,可以断定独木舟出现的下限时间约在七八千年以前。(选自《船的先祖—筏与独木舟》https://cbgc.zimc.cn/info/1115/2176.ht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宁波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划舟纹青铜钺,为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宁波云龙镇甲村的一座土墩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钺的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通体施纹饰。在边框线内,上方有两条相向的卷尾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上。下部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乘员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划舟,整个画面勾画出一幅竞渡的生动场景。(选自《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铜钺上的“羽人”,反映了百越民族的“鸟神”崇拜。越民族崇拜鸟,自称“大越鸟语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舟,也成为了普天共庆的盛典。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各地人民的习俗却是大同小异。端午习俗主要包括: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选自《百度百科》)悬挂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粽子和时令鲜果等,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选自《「云帆·端午节特刊」浴兰熏艾过端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428696324902443&wfr=spider&for=pc)</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赛龙舟,龙舟和吃粽子都是和龙相关的事情。赛龙舟是祭龙,而粽子也是投入水中为龙献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古代,人们因为受到大自然的威胁,认为某种生物具有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是他们全族人的祖先和保护神,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图腾”。于是他们就在自己身上和日用器具上刻上该图腾的形状,以便得到图腾的保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龙的形象其实是多面性的,除了代表祥瑞,也有带来灾难的恶龙,因此这天要祈福求福,祛除疾病瘟疫。喝雄黄酒、插艾蒿草,辟邪驱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古代文献和神话传说中,龙常常被描述为能带来雨水、滋润大地的神祇,但同时也可能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因此,恶龙形象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古人对于自然灾害的拟人化表现,是对自然界不可预测和破坏力的一种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色丝线取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代表色,火色为红,土色为黄,木色为蓝,金色为白,水色为黑,合五色线系为一条线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避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相传也是钟馗生日。在中国的陕西周至(传说中的钟馗故里)、江淮、闽南、台湾等地钟馗信仰更为盛行。人们在春节、端午、开工、开盘、开地、开业、开庙、开台、谢土、乔迁、庆丰、婚寿、祈福以及重要庆典活动时,都会悬挂钟馗画像和举行傩舞跳钟馗表演,常会有艺师打扮成钟馗的模样戴傩面具、着官袍、手持蝙蝠和宝剑跳傩,有迎福纳祥、人寿丰年、祈福除邪、镇宅佑安之意,有时也有钟馗悬丝傀儡戏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打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活动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赛龙舟。如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它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祈愿欢乐的节日。历史上从没有端午安康的说法,端午节安康是近几年一些社交媒体新发明出的祝福语。 (选自《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说端午安康也有一定的道理,古人辟邪驱瘟的确是为了安康;许多传统节日也都有辟邪驱瘟的习俗,也是为了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过,"安康"一词,在生活惯用上,一般用于祝福老年人的惯用语;而用于节日不分对象不论男女老幼,对普罗大众均祝安康,显得不伦不类。(选自《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认为)端午节因赋予有祭祀内容而不能互道"快乐",是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说法,它还窄化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容,并且无助于端午传统文化的传播。(选自《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