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全椒,是距南京市六十多公里的一个县城,但它不在江苏省,而是隶属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西汉始置全椒县,属淮南国。现在这里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全椒自古文风鼎盛,文人学士代不乏人,孕育了唐朝名相张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最为著名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被鲁迅称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慕名前来才发现,原有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切荡然无存,空留下“全椒”这个千古遗产。今天能看到的是现代人在遗址上复建的一座“太平古城”。</p> <p class="ql-block">这座太平古城坐落于全椒县新华路与河湾路交叉路口东南侧,古城面积现约为12万平方米,由128栋精雕细作的古建筑组成。建筑都是从异地迁建而来,纯木榫卯结构搭造,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虽历经百年沧桑,仍风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冒雨走进古城,旦见风貌非凡。石板铺砌的路面,古色古香的老民居坐落两旁,亭、台、楼、阁有序分布在古城中,让人有种移步逸景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这里既焕发了旧时的风韵,也展现了年轻的活力。在古城的“烟火气”中,重塑出代表椒陵本土文化的“城市门户”。古城集休闲、度假、观光、研学、等功能于一体。打造了儒林雅集、大国艺文、万象探新三大板块,形成“日游风景,夜进古城”的旅游体验。</p> <p class="ql-block">襄河边漫步,是一种格外的享受。可见河畔精雕细琢的阁楼倒映水中,构成一幅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建筑静静地伫立在岸边,每一座建筑飞檐上古木雕刻栩栩如生,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占据河畔风景最佳处, 在魁星楼远眺河的对岸,景色无以伦比。 </p> <p class="ql-block">临魁星楼,面襄河,建有一玻璃房,非常特别的是里面罩有一古建筑,名为“平赋堂”。它是全椒百姓为纪念东汉年间全椒长刘平因为百姓谋福而获罪建立的官厅。</p> <p class="ql-block">平赋堂由2844个构件巧构细接,整个建筑的屋梁、吊顶、梁托及屋檐上都采用了透雕、镂空雕、浅浮雕等手法,布满了精美的图案。堪称中国古建筑中的精点之作。</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中心耸立着一古戏台,称为“岢山古戏台”。古戏台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牛腿,分别雕刻着八仙图案,也寓意着八仙迎客。</p> <p class="ql-block">戏台正中间的房梁上,是一幅丹凤朝阳图,寓意着贤明的人遇到了开明的君主,也象征着老百姓遇到到了清明的世道。后台的门楣上,两侧分别写着“出将”“入相”,意思就是文武双全,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这是既是戏曲舞台上专用术语,也表达了古代人想要“出将入相”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襄河是全椒的母亲河,河上有三座桥,最为有名的是玄济桥。</p> <p class="ql-block">玄济桥位于古城清玉街北侧,南端与奉华街相接,这座桥是由原三座残弃的古桥迁建而成。之所以取名为玄济桥,是因为玄即为北,玄济桥正好处在太平古城的北方。济就是庇佑渡河的意思,渡过河流,消除一切灾难,通往清净祥和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玄济桥跨越襄河北接大名鼎鼎的缙福楼。</p> <p class="ql-block">缙福楼整体高33米,是整个太平古城的至高点,始建于明中期,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缙福楼最令人惊叹的,就是整体都由木结构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而不用一根钉子,这个榫卯结构也是古建筑中最具灵魂性的结构,是中国文化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缙福楼名字取义:缙,原本指红色的丝带,因为古代做官的人才能穿得起红色的衣服,所以他们也被称为缙绅;福,一般指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五福。因此缙福的意思,就是用红丝带祈求得五种福报。</p> <p class="ql-block">走进缙福楼可见四个“顶天立地”的大柱子,它从一楼贯穿到四楼,据说已经申请了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登楼远眺,景色诱人,古城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下得楼来,走在雨水洗过的石板路上,感到周边的一切是那么清新和清静。沉寖古城,令人忘记繁杂世界中的一切烦恼。</p> <p class="ql-block">出古城大门,对面是一座精美的牌楼,上有匾额“万松堂”。</p> <p class="ql-block">走过牌楼,就是吴敬梓故居,又称“遗园”。</p> <p class="ql-block">吴氏祖宅,建于1668年前后十年间,当时是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对考中进士时所建的,在太平天国时期又被摧毁,现在的遗园是在原址上复建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故居整个建筑群为三进三出,分为八个展区,分别为正宅东进、正宅中进、正宅西进、民俗生活展区、祖祠“延陵堂”、赐书楼、文木山房、西花园敞轩。</p> <p class="ql-block">故居主体建筑特色为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体,蝴蝶瓦屋面,马头墙硬山形式。正是“故土全非遂之江上,遗园犹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如今传世的《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儒林外史》是他的代表作,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p> <p class="ql-block">他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p> <p class="ql-block">走出太平古城,特赋打油诗一首,以抒感怀:</p><p class="ql-block">烟雨全椒寻古城,</p><p class="ql-block">千年沧桑无影踪。</p><p class="ql-block">借得巧夺天工手,</p><p class="ql-block">往日辉煌得重生。</p><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现古韵,</p><p class="ql-block">古桥渡得平安僧。</p><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今何在?</p><p class="ql-block">唯有襄河万古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