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天道人生情未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韩应铸先生诗文集《心灵的洗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读后感 ( 代 )序言</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春夜更深。我还在秉灯细读应铸先生的诗文集《心灵的洗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窗外,春花静开,暗香浮动,氤蕴飘荡,沁人肺腑。春意和诗韵融成一股暖流,化成缕缕思绪,跨越世纪年华,飞跃时空距离在心头升腾。我和应铸先生跨越40年的友情过往,像电影蒙太奇一幕幕在眼前浮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应铸先生是刚从外单位调来任职的政治处副主任。后又任团政委。他英姿飒爽,多才多艺,勤奋好学,学养深厚。写一手好字,文笔口才都出类拔萃。他工作上平等交流,生活中重情重义,没有架子。既是一位好领导,也是和蔼可亲、体恤下级的好兄长。但时间不长,我调其他部队工作。从此一别近40年,未曾谋面。时光荏苒。我从国内到国外,从北方到南方,从军队到地方,人生几多变幻。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走着走着就淡了,但我们始终想方设法保持联系。我们的友谊也是吹沙见金,日久弥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2010年前后我想邀先生和夫人来上海或广州相见。但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往返国内外,计划一次次推迟。一切停当时,先生却因脑中风致残,行动不便,难以成行。去年5月先生又查出胰腺癌。我从心底里感叹时光清浅,人生多磨难。我们这个年纪,没有来日方长,只有余生苦短。要见的人就见,要做的事就做,要走的路说走就走,一旦错过就成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2020年,我刚从美国回国就专程赶到济宁看望应铸先生,终于遂了35年的相见之愿。临別之际,先生艰难地一步一挪,非要下楼送我。望着他轮椅上病残瘦弱的身影和恋恋不舍的眼光,我实在忍不住跳下车来,一把紧紧抱住先生。两条朗朗的汉子,两位白发之人竟老泪横流,相拥而泣。这泪里有尊崇和友情,有痛惜和忧虑。更多的是不忍和不舍。男子汉虽然“有泪不轻弹”,但这泪是爱不能言,能让心相通;情不能语,能让情更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放下追忆,掩卷静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世界再大,不过“天人之际”,概莫能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司马迁在解释《史记》的创作原旨时说,是为“究天人之际”。史学界对此释义和解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认为当代作家李修文先生的《写作札记九则》的开篇之语,或可成为正确理解“天人之际”的一个注脚。他说,“在今日里写作,其实就是报恩。我可能要报一场暴风雪的恩,报一场大雨的恩,报一条走过的路的恩。更要报这10年里头,我所遭遇到的这些人事的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诚哉斯言。所言此恩,皆是天人之际的“天人之恩”。其实,时空、经历、境遇与人之间,都有一种恩情所在。一位作家朋友曾对我说,“写作就是报恩。不写作的人只活一辈子,写作的人能活两辈子”。对于一位深怀报恩之心,有高度艺术自觉的应铸先生而言,这既是其“究天人之际”报恩的对象和内容,也是承载思维精髓的一叶方舟和激荡于心的胸中风雷、笔底山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心灵的洗礼》通篇洋溢着对军营、战友的深情厚谊,记载了先生对人生价值的通透体悟,对病残的坚毅抗争和对生命的豁达乐观。它是对人生岁月的深情回望,对理想光辉的一次礼赞,对心灵圣洁的洗礼,也是人生境界的飞跃升华和巅峰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顺天道,一生最重战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心灵的洗礼》记载和阐发了应铸先生从当年“离家未弱冠”,到“而今已是古稀年”;从鲁西南嘉祥贫困的小村庄,到火热的军旅生涯大平台;从远去的军号,到未了的深情,以及对“天人之际”精微的探究和灵魂拷问。以一名军人的赤情之怀,写出了天地浩瀚和人生无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应铸先生在书中写道,“人要顺应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之道,为而不争。只有顺应天道,遵从天道,不争不抢,才能成就自己,成就别人 ”。诚然,年轻时我们未必知晓天道,但我们步步走在“天人之际”;青春时我们无暇作诗,但青春就是一首诗。人生无处不积蕴着昂扬的诗意和诗魂,一朝“诗神”光临,就会厚积薄发,诗意纵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心灵的洗礼》中最感人的是“人间至爱是军营,一生最重战友情”的情感表达。那浓浓的战友情在诗文中处处显现,丹心可鉴。他在与贺茂之将军的和诗《冬至。感怀。致茂之》中写道,“亚岁时节忆军营,/梦中几度索旧影。/今生与君为战友,/愿结来生未了情”。在《七律 怀念周克玉政委》中写道,“将军仙逝已六冬,/梦里几度思音容。/忆得当年闻噩耗,/泪眼婆娑泣无声。 /知人善任伯乐贤,/能诗善文儒将风。/不以雄名疏下属,/敢以豪气斗昏庸”。他在退休后多次不辞劳苦专程去各地看望昔日的老战友。每次与战友相聚都成了一次情感交融的节日。感动之余他写下《今生不虚东台行》、《致丰县战友》、《致15团子弟联谊会》等诗文。在《唐多令。重阳时节迎战友》词中写道,“黄叶报金秋。/长空挟寒流。/40载后重聚首,/军旅生涯记忧新,/弹指已白头。/千载古滕州,/军营今在否?/重阳节前迎战友,/欲饮千杯,/同醉酒。/真知己,/最难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读着这些诗句,战友们即使在天涯海角,也会忆起当年绿色军营上空那嘹亮悠长的军号,穿过树林,越过山冈,刺透浓重的夜幕和薄薄的晨雾,给军营蒙上一层庄严肃穆、勇往直前的氛围。军号声像一把火,点燃了战士们燃烧青春的军旅历程。作为团政治委员,应铸先生就是扬起猎猎军旗,把军号吹进战士青春岁月里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周易》的《象传》中有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即君子应当具备天之坚强和地之包容,追求自我完善和卓越的价值观,从而达到人生无限。应铸先生自年轻时代,就十分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锤炼。矢志不渝地追求完善并亲身体证着“天行健”,“地势坤”的人生境界。晚年病残,他将生命的价值、灵魂、精神投放在无限的时空中,安放在温暖的来处和永恒的去处,反复地追问,又不断的回答,最终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境界完成了凤凰涅盘般的升华,也为“天行健”确立了个人的坐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他以一位政治工作干部敏锐的洞察力和长期积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生之路为版本,锚定当代青年人生之路中的迷茫和痛点,用娓娓道来的写作风格,将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整理成短小精悍,好懂易记的金句、短文。以诗歌、小说、心理学、哲学的综合语言,参透人生,明鉴人生,指导人生。堪称当代青年的人生指南、成功导师。即使我们今天读来,仍如饮陈年佳酿,春雨润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收获满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古人云,事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应铸先生把立志、立德、立品当作青年人做人、做事、做文的必修课,多方位加以宣扬和阐述。如他在《无题》中写道,“少年学浅不蹉跎,/以书为伴度岁月。/平凡岂能志气短,/清波绝不随浊流”。他说,“读书可能得不到什么。但一定会失去很多。通过读书,你可以失去无知、纠结、愤怒、指责、狭隘、悲观、失望、计较、沮丧、肤浅和挑剔。这些失去的实际上是另一种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在谈“骨气”时赋诗,“人生天地间,/贵在有骨气。/青松傲冰雪,/砥柱立中流。/寒迎大地洁,/污垢雪里埋。/荡涤假恶丑,/真善美自来”。他非常注重人是否懂得感恩。他说,“不忘恩情是做人的根本,不失诚信是做人的原则,不伤人心是做人的修养”。“人生就是一本书。厚道之人把这本书写的厚重、恢弘、平顺、精彩。而刻薄之人则写得轻薄、小气、平庸、刁钻、灰暗”。“一个人对待弱者的态度,才是真正的人品。面对权贵,不谄媚,不逢迎;对弱者不颐指气使,才是值得交往的人”。关于人际关系,他归纳为“智者搭台,愚者拆台,弱者垮台”。对于人生中的苦难,他说,“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是的,应铸先生这些震耳发聩、金句不断的诗文,大多是他晚年在病床上轮椅上用生命之火、残疾之身“熬”出来的人生忠告、思想表述和道德感召。也是应铸先生献给后代语重心长的“金玉良言”、“醒世恒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应铸先生坚信,真正好的文字,是生命深处深埋的矿藏,是精神世界的反光,需要挖掘出来,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产品。现代诗人江一郎说,“好诗的标准是一条不断后退的地平线”。一位外国诗人也曾总结过好诗的三种形式:自言自语的,跟好朋友谈心的,跟神对话的。我认可前两种。因为这两种是亲切朴素的情感姿态,是心中真诚的表白。《心灵的洗礼》弥漫于字里行间 的是先生用内心充盈的人间悲悯和朴素情怀,透视人生,拷问死亡,从而使文字具有一种内敛平实的张力和穿透力。他也在晚年的病残痛苦中找到了一种最适合的交流方式,成就了精神的富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三,知天命,君子不忧不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大诗人陆游写道。看尽人间兴废,/不曾富贵不曾穷。表达了一种人生的超脱与豁达。人生就是一次时光旅程。只有达到月白风清的淡定,才能有人淡如菊的从容。自古以来。谁的晚年都是一场兵荒马乱。这本诗文集收入的诗文大多是先生病残卧床后创作的。科学证明,人的肢体伤残后,记忆会更活跃,思维的方向也向会记忆深处和智慧的高度漫溯攀援。千磨万击,都是铄金,他为精彩的笔底文字插上了翅膀,飞越了病残的沼泽,攀上了人生的巅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他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风雨无阻,坚持天天锻炼功能康复。《七律生日感怀》中记录了他的这段人生。“小寒节气,已是数九寒冬。/北风刺骨入寒冬。/拐杖轮椅伴我行。/人道至苦不言苦,/涅盘过后是重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2023年5月,应铸先生又被查出胰腺癌。医生诊断,只有5个月的生命期。当人生旅程一下子被推到结尾处,他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更懂得生命的意义,珍惜人生的价值。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打劫之后,他拥有了一种豁然开朗、正确的生死观,形成了灵与肉完全融合的情感世界。经过12次放疗和其他辅助医疗,这种“癌症之王”也开始退缩。10个月过去,先生在微信中告诉我,身体状况奇迹般好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他在《七言诗 病中吟》中写道,“岁月赠我两鬓霜,/病魔赐我一身伤。/尝遍人间苦滋味,/笑颜依旧笑夕阳。/生是偶然死必然,/不必谈死人胆寒。/帝王将相谁无死?/何况我辈是平凡”。他经历了多年的病残折磨和几次鬼门关考验后感慨道,“什么是凤凰?烧不死的鸟就成了凤凰。什么是将军?打不死的士兵,最终会成为将军。”“一个从阴阳界上又走回来的人,当面对生死时,不仅不会紧张害怕,而且觉得这样死去是一种造化。我很欣赏烟花的品格。绚丽多彩的烟花,它虽然短暂,却又绽放得如此热烈。即使只有一刹那的生命,也要做到最完美,最灿烂。他在《五言诗 致朋友》中乐观地写道,“人生不过百,/何怀千岁忧?/知足能常乐,/幸福在无求。”其乐观豁达的心态,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应铸先生与癌斗争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过了生死关,还何惧之有?只有当你把自己的境遇理解为自然界的黄昏、夕阳、潮汐。才能理解人生的自在和洒脱,坦然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才会把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不适”的纠缠,升华到“老天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境界。在这种胸怀境界下创作的作品,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人生的洞见和箴言。字字珠玑,价值无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探究《心灵的洗礼》的精神内涵和境界源头,它来源于应铸先生的道德修养和艺术追求之高尚。他见天地,知敬畏,所以谦卑;见众生,懂得失,所以宽容;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见人心,通人情,所以善良。他学会尊重每一种人生,尊重人生的必然。令人欣慰的是他把苦难化作甘饴,看淡生死,将能拯救太多人的人生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冬尽春来,大地回春。春风十万里。春是万物复苏、生命萌发的季节。在应铸先生诗文集《心灵的洗礼》出版之日,我们向应铸先生敬礼!并致以春天的祝贺!祝他早日康复,再创新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金海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2024.04.0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