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座黄土高原上的古堡,为何能屹立1500年而不倒?</p><p class="ql-block"> 一座几百人的小小村庄,为什么建在悬崖之上?</p><p class="ql-block"> 明堡暗道,地上千年古城,地下万米地道。</p><p class="ql-block"> 它的发现,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的存在,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占地0.12平方公里、位于晋中地区绵山脚下介休市龙凤镇的张壁古堡,距离山西省府太原市140多千米,始建于十六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在山西。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一个国家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收藏在博物馆里传承,那么张壁村融军事堡垒、民居、宗教庙宇为一体,触手可及的各朝各代民俗和文化遗存,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走进这个承载1500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越在那风烟浩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张壁村建在离地50~60米的一块黄土台地上,背倚绵山北簏,三面绝壁,从四周往上看,整个村子像悬在空中。</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村落建筑是反风水的,极不利于农耕和交通,而最近的河流汾河有20多千米,离张壁村最近的村子也有2.5公里。</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村子里所有支巷都被设计成丁字路,进入村子如同走进一个迷宫,转来转去都是死胡同。街巷不宽,一道道厚厚的高墙耸立,强烈的空间压缩感使整座村子更显诡异。</p><p class="ql-block"> 直到地道的意外发现,专家考证才揭密。张壁村地下竟有纵深20~30米蛛网密织的地道,地上地下情况两相结合,专家推断,古堡的修建是为军事防御之用。</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张壁村是太原盆地通往晋南的通道,西距雀鼠谷仅20千米。雀鼠谷既是向太原进军的重要关隘,又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攻洛阳、长安的要道,因此雀鼠谷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离雀鼠谷20千米的悬崖峭壁上修建古堡,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对守卫雀鼠谷有着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可为作战提供后援保障,一旦雀鼠谷战事失利,军队可退撤到古堡屯兵、修养。 </p><p class="ql-block"> 这明堡暗道的修建者又是谁呢? </p><p class="ql-block"> 公元617年,李渊率兵一举突破了雀鼠谷,顺利攻占长安,奠定了大唐统一的基础。然而没多久,盘距北方的刘武周攻陷了太原、介休等地,严重威胁了刚刚诞生的大唐政权,李渊派李世民出兵,多次打败刘武周,大唐政权得以巩固。 </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曾是刘武周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的领地,刘武周和尉迟敬德深受介休一带老百姓爱戴。历史上刘武周曾投靠过突厥,被封为定杨可汗,古堡的可汗庙里就有一个可汗塑像,有人根据那段历史认为古堡是刘武周修建的。又有学者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武周在介休的时间仅3个月左右,要完成古堡地上地下这么大的工程修建不现实,因此更多的学者认为,刘武周只是利用了这里的明堡暗道作战。</p><p class="ql-block"> 又有另一种观点,北魏526年,北魏孝静帝时为备御外患,在张壁古堡设南朔州,并派溯州军来此屯兵驻防,由镇守的朔州军所建,后建历朝历代翻修重建,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岁月更迭,张壁古堡仍完好无损是个奇迹,更充满了当初修建者的巧妙设计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原来,张壁县这一带的黄土经过一百多万年的堆积,厚度达100多米。修建者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粘性好、可塑性强、不易坍塌的特性,才能在厚度50~60米的台地上挖出三层地道。</p><p class="ql-block"> 古堡地势南高北低,两边高中间低,主街在最低处的一条天然沟壑上。当时,古堡所在的绵山时不时发生洪水,洪水长时间的冲刷,形成很多沟壑。到了雨季,从绵山而来的洪水一路向北,冲向通往主街一条线的沟壑,并顺着主街排出堡外的黄土崖下,可谓天然的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 古堡呈长方形,南、东、北三面环亘夯筑有堡墙。堡北面向3条向下延伸的深沟,灌木杂生;堡东居高临下,有壑壕相隔;堡西与沟壁融为一体,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只有堡南有3条与外界相连的“官道”。</p> <p class="ql-block"> 村子内唯一的主街连接南北两个堡门。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p><p class="ql-block"> 敌军进犯,南北两道堡门、村子四周厚而高的堡墙及多个墩台,就是守军的防御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p> <p class="ql-block">图为北堡门</p><p class="ql-block"> 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瓮城。</p><p class="ql-block"> 走上象征龙身的主街,就踏上清道光5年建筑的石板路了,它距今有180年历史。道路中央3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象征龙脊。</p> <p class="ql-block"> 高高的堡墙墩台,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哨兵可全方位监视整个古堡及周围的一举一动。</p> <p class="ql-block"> 瓮城是北堡门的两道城门围起来的封闭空间,这是古堡御敌的第二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如果外敌来犯,堡门守不住,城门一关,就进入这个相对封闭瓮城,形成瓮中捉鳖、关门打狗态势,四周城墙密布的砖垛孔还可射箭攻击。</p> <p class="ql-block"> 瓮城之上建有多座宗教祠庙。</p> <p class="ql-block"> 古堡的七条支巷,东三西四,便构成了第三道防线,即是七条支巷子的巷门和巷楼。</p><p class="ql-block"> 东三巷为靳家巷、大东巷、小东巷,西四巷为西场巷、贾家巷、王家巷、户家园。东三巷民居多为农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错落递次,街巷格局严整,过去多为富户居住,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 如果守不住,进入第四道防线,次巷门(巷子里的巷子门)。</p> <p class="ql-block"> 巷楼很高,有很多垛孔,可从楼上往下射箭防御。7个巷楼,就是7处防御点。</p> <p class="ql-block"> 一条条无法连通的道路,一座座高大厚实的院墙,使整个村子十分封闭,防御性十足。</p> <p class="ql-block"> 如果还守不住,就进入院门和地道,进入最后的防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张壁古堡地上和地下全景实盘。</p><p class="ql-block"> 地道无疑是最为神秘之处。三层暗道,结构复杂,功能齐全。最高层仅离地1米,低层深达地下20米。</p> <p class="ql-block"> 地道总长近十公里,机关重重。既有规模较大的屯兵洞、粮仓、马厩,又有陷阱、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嘹望孔等军事设施,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井从顶层直通底层,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可屯兵万人。</p> <p class="ql-block"> 地道的墙壁上有些许小孔,用来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据说是用来放置油灯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有通讯联络孔的将军窑,窑洞宽敞、通风较好。</p> <p class="ql-block"> 堡内有11口水井,至少有8口和地道相通,并有直井从底层直通顶层,通过井壁上开设的洞口即可进出地道。洞口设于井壁,既方便通风取水,又利于防御。</p><p class="ql-block"> 现在已发现地道内有六口水井,井里现在都还有清亮的井水。</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景区参观的地道出口,出来一看,竟是一户村民家的衣柜,揭开铺席、端开大铁锅,想想电影《地道战》相关场景。天啦,张壁村才是演绎地道战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 地道出口外的小亭子,有木桌、木凳,可供游人休息,眺望远处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地上地下的建造复杂精妙,它遵循中国古代星相和堪舆理念,地面布局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南堡门对应28星宿中南方七宿之张宿,北堡门则对应着北方七宿之壁宿,张壁村也因此得名。一南一北,张宿与壁宿守望呼应,守护着整座古堡。</p> <p class="ql-block"> 密集的宗教祠庙是张壁古堡的又一亮点,一座200多户人家的小村,现存宋元明清时期的寺庙殿堂21处。</p><p class="ql-block"> 这些寺庙大多修建在堡墙之上,更增添了宗教建筑的气势,供奉神明涉及儒释道。主要有真武殿、空王行祠、吕祖阁、西方圣境殿、地藏王菩萨殿、关帝庙等,还有少数民族祭拜的可罕庙。</p><p class="ql-block"> 信仰的多元,彰显这里的先民身居空间与外界相对封闭,品性却极具包容性和精神信仰上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万历年间(1602年)的空王行祠,建造在北门“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保存完好,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的是空王佛神像,造型逼真,工艺高超,是现存的明代彩塑珍品。 </p> <p class="ql-block"> 空王行祠前廊下左右两侧,立有两座稀世罕见的琉璃碑,碑身通体为琉璃烧制,孔雀蓝底,黑釉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黑龙纹花卉装饰图案。</p><p class="ql-block"> 这罕见的文物,是琉璃之乡介休的杰作,也是张壁村获得国家级文保单位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的国家级文物都会收藏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而张壁古堡在本身地理位置、周边历史背景下矗立在这里,曾经的先民子孙后代仍生活在这里,这里的山水也继续涵养着它粗壮的人文气息,而它也以本真存在的样子静待每一个前来亲近它的人。</p> <p class="ql-block"> 在古堡南门外,有一座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它的修建起到了影壁的作用,特别塑造生于山西的武将关公像,以正对北堡门,意为护佑堡内居民,是风水上的一种血脉压制煞气。</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内的四大护法神雕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 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的可罕庙建在张壁村东侧黄土高台上,它是张壁最古老的寺庙,建于金代。</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壁村的制高点,高墙及无数垛口,俨然堡中之堡。庙院东西两侧是厢房,北面2米多高的月台上是正殿和钟鼓楼。</p><p class="ql-block"> 可罕王庙内,有“军事地道”的标志,这里有一个地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 正殿屋檐的部分“唇瓦”,经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先生考证后确认为宋代作品“一支眉”。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考证为宋辽时期的“花边瓦”。</p> <p class="ql-block"> 兴隆寺正门梁柱上的悬佛。高高在上,接受众生的朝拜。</p> <p class="ql-block"> 清代商人张礼维的宅院是张壁村最大的院落,坐落于贾家巷,由8个院落组成。张礼维当年号称张壁首富。</p><p class="ql-block"> 砖雕影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礼维家的“福”字影壁。“福”字左边的偏旁是一条游龙,右上笔画形似鹤首,右下楷书“田”字,墙面雕饰精美,寓意生活健康,鹤首有年,田生禄财。</p> <p class="ql-block"> 兴隆寺前有一棵植于宋代的槐树,已历经千年,险些损毁,村民及时在其根部插了一颗柳树苗,不仅柳树成活,还救活了将死的老槐树,村民叫它们“槐抱柳”。</p> <p class="ql-block"> 千年国槐,见证了多少战旗飘荡,马嘶雷鸣,十面埋伏,群雄逐鹿,江山易帜,朝代更迭,民族的分离与纷争,最终化为文化的汇集与交融,如同这株奇迹般复活的国槐,以怀抱柳,相生相宜。</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遗迹,一点点把我们带到过去。</p> <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文物古迹,是一个融多民族文化为一体、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也许因为村子相对封闭,养在深闺,并不被广为人知,但正因它的这份遗世独立,才使古堡免于被人为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 硝烟散尽,褪去军事作用的古堡早已转型为民堡。</p><p class="ql-block"> 堡内现有30余所保存完好的院落,住宅比邻有序,民居与城墙保有一定距离,民宅大门与巷道皆有台阶高度,并讲究宽敞向阳。</p> <p class="ql-block"> 一些四合院内的山楂树果红透了。</p> <p class="ql-block"> 谁家院里秋千索,忽高忽低欲飞舞。</p> <p class="ql-block"> 姥姥大院,这是20世纪60年代张壁村农民生活现实展馆。</p> <p class="ql-block"> 古朴的民居带有鲜明的陕北特色,有特殊时代的家具和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 历史,果然都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聚合的产物,曾经的硝烟弥漫,战乱纷争,风云激荡,都随岁月变迁而弥散。</p><p class="ql-block"> 多少命定、多少无常、多少国运起伏,多少人事沧桑,如黄沙流失,似水无痕。而张壁古堡还在,我们还可以在黄土地上追忆大风扬沙、日月黯然,在陕北苍茫的天穹下,黄河边一个古老的城堡,那些曾经发生的过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