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临习作品展(书法篇)

新华书画

<p class="ql-block">  学习书法、绘画,勤于临习,笔耕不辍,已成为老年书画协会微信群的一道靓丽风景。敬畏古法,临创结合,也为会员、群友们带来乐趣和进步。</p><p class="ql-block"> 为鼓励广大会员和书画爱好者,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提高创作能力,协会于5月27日在离退休干部局文化处支持下举办线上“首届临习作品展”。大家自行上传个人作品,数量不限,尺幅随形。云展当天,共有60多位老同志晒出130余幅相关题材佳作,互动热烈,部分作者进入耄耋之年,更有几位“90”后的长者。</p><p class="ql-block"> 这批作品分《首届临习作品展(书法篇)》和《首届临习作品展(绘画篇)》进行制作,本篇集中展示书法,以临摹作品对象年代排序,欢迎指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华社老年书画协会</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p> 首届临习作品展示 秦 峄山碑 <p class="ql-block">峄山碑全本</p><p class="ql-block">秦 李斯 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立轴 218x84厘米</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峄山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和邹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峄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峄山碑”“峄山铭”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诏”)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原位于山东邹县峄山书门,但在南北朝时期被毁。目前,有宋代摩刻碑存于西安碑林,而元代摹刻碑则存于邹城博物馆。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展现了秦代书法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赞扬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书法上,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拓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p><p class="ql-block">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p><p class="ql-block">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p><p class="ql-block">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具有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李燕玲 临 李斯(秦)《峄山碑》</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刻辞】释文:</p><p class="ql-block">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p><p class="ql-block">【秦二世诏书】</p><p class="ql-block">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p><p class="ql-block">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p> 汉 张迁碑 <p class="ql-block">张迁碑</p><p class="ql-block">东汉 佚名</p><p class="ql-block">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p><p class="ql-block">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共567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p><p class="ql-block">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徐民和 临(东汉)《张迁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刘惠芬 临(东汉)《张迁碑》集字</p> 曹全碑 <p class="ql-block">曹全碑(局部)</p><p class="ql-block">东汉 佚名</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书体为隶书,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年(1573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有明拓本。</p><p class="ql-block">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郑绮玮 临(东汉)《曹全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卢蕙兰 临(东汉)《曹全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刘惠芬 临(东汉)《曹全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张厚国 临(东汉)《曹全碑》局部</p> 魏晋南北朝 兰亭序 <p class="ql-block">兰亭序</p><p class="ql-block">晋 王羲之 冯承素神龙本 藏于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在兰亭与好友举行修禊雅集,写下著名的兰亭诗序,为唐太宗所藏。原迹虽已失传,不过唐代以来即转化为无数的临摹本与石刻本,成为历代书家的模范。其中,有三个最经典的摹本,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之手。其中,冯承素的神龙本被公认为最接近王羲之真迹。</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冯承素没有留下一件属于他个人风格的作品。但他临摹的《兰亭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真迹特点。</p><p class="ql-block"> 神龙本兰亭序,也称为《兰亭修禊》,是唐代冯承素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作品不仅因其精湛的书法艺术而闻名,还因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备受珍视。神龙本的特色在于其细腻的笔墨表现,能够真实地再现原作的笔墨效果,包括“破锋”“断笔”“贼毫”等细节,显示出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此外,神龙本兰亭序还被列为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进一步证明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兰亭序</p><p class="ql-block">晋 王羲之 冯承素神龙本</p><p class="ql-block">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 <p class="ql-block">兰亭序(局部)</p> <p class="ql-block">杨继征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马云亮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丁慧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刘惠芬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郑绮玮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肖晨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张忍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局部</p> <p class="ql-block">肖同祥 临 王羲之(晋)《兰亭序》集字诗</p> 出师颂 <p class="ql-block">出师颂</p><p class="ql-block">西晋 索靖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长卷 纸本 墨书 21.2x127.8厘米</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出师颂》是古代流传的一幅章草体书法作品。原文作者是东汉史岑(史孝山),书法作者存疑,据传为西晋索靖书。此作是存世书法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古章草书作之一,书法笔势险峻,字体古朴简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出师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索靖唯一墨迹。索靖,字幼安,西晋书法家,工书法,尤擅章草,其书法骨势峭迈,富有笔力,有“如风乎举,鸷鸟乍飞,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之评价。</p><p class="ql-block"> 《出师颂》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绍兴年间入宫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逊位清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1945年后失散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p> <p class="ql-block">出师颂(局部)</p> <p class="ql-block">徐民和 临 索靖(西晋)《出师颂》</p> 张黑女墓志铭 <p class="ql-block">张黑女墓志铭(局部)</p><p class="ql-block">北魏 佚名 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张黑女,书法的一种碑体;这种字体首次出现在《张黑女墓志》上,《张黑女墓志》全称为《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此碑成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采用楷书风格,共有二十行,每行二十字,总计三百六十七字。尽管原石已佚,但现存有宋拓剪裱孤本传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现仅存清何子贞旧藏拓本;清书法家何子贞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这是其不同于一般北朝刻石书法,也不同于唐楷书风的独特之处。我们现在所熟视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就属于“张黑女体”。</p> <p class="ql-block">文江 临(北魏)《张黑女墓志铭》</p> 隋唐五代 智永《真草千字文》 <p class="ql-block">智永《千字文》局部</p> <p class="ql-block">欧阳卓如 临 智永(隋)《真草千字文》之真书部分</p> 书谱 <p class="ql-block">书谱全卷</p><p class="ql-block">唐 孙过庭 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纸本 墨书 26.5x900.8厘米</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书谱》为初唐时期杰出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论。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书谱全卷》是初学草书者的最好的教科书,全篇阐述如何去写好草书,实为一本理论草书学书法教程。虽为书谱,亦是一篇书法,全卷笔锋或藏或露,笔势纵横洒脱!孙过庭,名虔礼,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p> <p class="ql-block">书谱(局部)</p> <p class="ql-block">冯立冬 临 孙过庭(唐)《书谱》局部</p> 倪宽赞 <p class="ql-block">倪宽赞(局部)</p><p class="ql-block">唐 褚遂良 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卷 纸本 24.6x170.1厘米</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褚遂良(西元596-658年),字登善,浙江钱塘人。善书法,早年学虞世南,后乃祖法王羲之,而能自成一家法。书体疏瘦劲炼,清远萧散,微杂隶体,深获太宗之器重,官至尚书右仆射,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本幅书法笔意柔婉而富拙趣,历代论者多认为是褚遂良晚年作品。近代则有学者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而书体之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人临写。</p><p class="ql-block"> 倪宽赞,又作《儿宽赞》,是唐代褚遂良创作的楷书作品,其墨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历代多认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此外,有资料提到《倪宽赞》被认为是褚遂良传世的法书真迹,也是我国现存极其珍贵的初唐名人墨宝之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根据可靠的资料和信息,倪宽赞的实际存放地点是台北故宫博物馆,而不是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冯立冬 临 褚遂良(唐)《倪宽赞》局部</p> 九成宫 <p class="ql-block">九成宫醴泉铭(局部)</p><p class="ql-block">唐 欧阳询</p><p class="ql-block">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作品。铭文内容为:“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p><p class="ql-block"> 书法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向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此铭书法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p> <p class="ql-block">冯立冬 临 欧阳询(唐)《九成宫》局部</p> <p class="ql-block">宋文才 临欧阳询(唐)《九成宫》局部</p> 圣教序 <p class="ql-block">圣教序</p><p class="ql-block">唐 怀仁 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p><p class="ql-block"> 《集王圣教序》是为了纪念唐朝玄奘法师翻译梵文经典的事迹而镌刻的,其碑文内容主要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经所作的序,即《圣教序》,和太子李治所作的序记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和《心经》,共计1904字。这件作品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其他的《圣教序》碑刻,例如《雁塔圣教序碑》现在仍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由褚遂良书,万文韶刻。这些碑刻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大唐三藏圣教序(局部)</p> <p class="ql-block">刘惠芬 临(唐)《圣教序》</p> <p class="ql-block">张凤文 临(唐)《圣教序—心经》</p> 晚复帖 <p class="ql-block">晚复帖</p><p class="ql-block">唐 张旭</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张旭《晚复帖》,草书,见于宋《淳化阁帖》。 张旭,唐朝开元、天宝(公元714—756年)间吴(今江苏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p><p class="ql-block"> 释文:足下晚复,不知疾痛如何?深极忧难比也,上下安之。必得发耶。得足下十五日问,为慰。仆前患差。</p> <p class="ql-block">郝光标 临 张旭 (唐)《晚复帖》</p><p class="ql-block"><br></p> 祭侄文稿 <p class="ql-block">祭侄文稿<br></p><p class="ql-block">唐 颜真卿 台北故宫博物院<br>长卷 纸本 墨书 28.2x77厘米<br>介绍<br>祭侄文稿这件书法作品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他的侄子颜季明而写的,其书法艺术和情感深度使其成为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它的大小相当于两张A4纸横着拼起来,被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br></p> <p class="ql-block">文江 临 颜真卿(唐)《祭侄文稿》</p> 颜勤礼碑 <p class="ql-block">颜勤礼碑</p><p class="ql-block">唐 颜真卿 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代表其晚年楷书的杰出作品。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四面刻字,现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内容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及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颜勤礼碑》的书法风格独特,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审美风尚。</p> <p class="ql-block">颜勤礼碑 民国初拓本</p><p class="ql-block">唐 颜真卿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此本淡墨擦拓,字口清晰可人,且完整如初,是学习颜楷的极好范本。</p> <p class="ql-block">郑绮玮 临 颜真卿(唐)《颜勤礼碑》</p> <p class="ql-block">吕德明 临 颜真卿(唐)《颜勤礼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钱秀英 临 颜真卿(唐)《颜勤礼碑》局部</p> 玄秘塔碑 <p class="ql-block">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唐 柳公权 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张斌 临 柳公权(唐)《玄秘塔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侯健 临 柳公权(唐)《玄秘塔碑》局部</p> 宋元 苕溪诗帖 <p class="ql-block">苕溪诗(局部)</p><p class="ql-block">北宋 米芾 故宫博物院 </p><p class="ql-block">长卷 纸本 墨书 30.3x189.5厘米</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苕溪诗》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苕溪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p> <p class="ql-block">陈建玉 临 米芾(北宋)《苕溪诗帖》局部</p> <p class="ql-block">郭京花 临 米芾(唐)《苕溪诗帖》局部</p> <p class="ql-block">刘惠芬 临 米芾(宋)《苕溪诗帖》</p> 章草千字文 <p class="ql-block">章草千字文(局部)</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取自长卷 纸本 墨书 24.7x352厘米</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此册为赵孟頫所书,未注明创作时间。从艺术风格上看,此为赵孟頫早年书作,深蕴隋智永《千字文》的典雅和流美,结构严谨,又可见行笔轻灵、结态严谨的书法特点。</p> <p class="ql-block">冯立冬 临 赵孟頫(元)《章草千字文》局部</p> 雪晴云散帖 <p class="ql-block">雪晴云散帖</p><p class="ql-block">元 <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孟頫 台北故宫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纸本 立轴 墨书 51.9x24.8cm</p><p class="ql-block">释文: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望路漫漫。</p> <p class="ql-block">王豹臣 临 赵孟頫(元)《雪晴云散帖》</p> 秋兴赋并序 <p class="ql-block">秋兴赋并序</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上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纸本 纵25.7厘米 横284.3厘米</p><p class="ql-block"> 此卷未书年款,但用笔结体之工稳熟稔,通篇气息之蕴藉密丽,应为其中年之作。</p><p class="ql-block"> 《秋兴赋》是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代表赋作之一。潘岳在西晋文学史上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p> <p class="ql-block">张岳 临 赵孟頫(元)《秋兴赋并序》</p> 归去来辞 <p class="ql-block">归去来辞卷</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长卷 纸本 墨书 24x146.2厘米</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归去来辞》保存于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以及湖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此卷用行书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展现了赵孟頫的艺术风采。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p><p class="ql-block"> 《归去来辞》为陶渊明作于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陆伟红 临 赵孟頫(元)《归去来辞》</p> <p class="ql-block">吴犁 临 赵孟頫(元) 《归去来辞》</p> 金刚经 <p class="ql-block">金刚经</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局部) </p><p class="ql-block">《金刚经》是现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孟頫</span>的小楷作品中最长的,写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此书是他的神书圣手之作,被誉为孤品,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 赵孟頫(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12品</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 赵孟頫(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3—18品</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 赵孟頫(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9—32品</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 赵孟頫(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p> 赤壁赋 <p class="ql-block">前后赤壁赋(局部)</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书苏轼《前后赤壁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前后赤壁赋》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p> <p class="ql-block">王豹臣 临 赵孟頫(元)《前赤壁赋》局部</p> <p class="ql-block">叶建平 临 赵孟頫(元)《赤壁赋》局部</p> <p class="ql-block">李海华 临 赵孟頫(元)《后赤壁赋》</p> 洛神赋 <p class="ql-block">洛神赋</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天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手卷 纸本 墨书 29.5x192厘米</p><p class="ql-block">此书作于元大德四年(1300),是赵孟頫47岁时的作品。此作结构谨严,行中兼楷,运笔圆转流美,是赵孟頫行书代表作。全卷研美洒脱,结构端正匀称,布局密中有疏,运锋飘逸中见内敛,气势端美中具俯仰起伏,深得“二王”遗意的同时,也显示出赵孟頫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洛神赋(局部)</p> <p class="ql-block">徐朝芳 临 赵孟頫(元)《洛神赋》</p> <p class="ql-block">徐朝芳 临 赵孟頫(元)《洛神赋》局部</p> 纨扇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纨扇赋(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 赵孟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书写《纨扇赋》时赵孟頫五十二岁,正是专学二王之法,尽得魏晋风流之时。也许因所书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兴会所致,下笔如有神助,风骨内含,神采飘逸,姿韵溢出于披拂之间,堪称是其书法中的精品上作。</p> <p class="ql-block">孙廷珍 95岁 临 赵孟頫(元)《纨扇赋》局部</p>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p class="ql-block">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美国哈佛大学馆藏</p><p class="ql-block">尺寸28.45X150.51cm。</p><p class="ql-block">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渤海藏真帖,行书,又名《梅花诗》。</p><p class="ql-block"> 《梅花诗》是赵子昂60岁的作品,也是他书法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巅峰时期。《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为苏轼诗作。</p><p class="ql-block"> 这幅《梅花诗》是典型的复古作品,笔法精到,一笔不苟,虽从规矩中来,却无一毫窘束之意,笔笔如有神助,犹如神仙蜕骨,王羲之再世。书风不但有王羲之父子的魏晋古意,更有李北海的笔法精髓,加上诗文清丽,不愧为文法与字法完美融合的巅峰,是他少有的行书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王豹臣 临 赵孟頫(元)《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局部</p> 寿春堂记 <p class="ql-block">寿春堂記(局部)</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赵孟頫《寿春堂記》(拓本),楷书,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书于延祐三年(1316年,时年63岁),融二王、李邕笔意,方正谨严,纵横疾速,潇洒隽秀,劲健遒媚。墨迹为清朝陈廷庆所藏,有王鸣盛、阮元、翁方纲、铁保等人鉴印,嘉庆二年(1798年)杭州刻石,刻者吴厚生。</p> <p class="ql-block">张维国 临 赵孟頫(元)《寿春堂记》局部</p> <p class="ql-block">曹桂芳 临 赵孟頫(元)《寿春堂记》习字帖 局部</p> 闲居赋 <p class="ql-block">闲居赋(局部)</p><p class="ql-block">元 赵孟頫 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纵38厘米,横248.3厘米。</p><p class="ql-block"> 《闲居赋》,赵孟𫖯行书,书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一首,56行,凡627字,款署子昂。无年月。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体现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元好问讽刺诗:“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p> <p class="ql-block">杨继征 临 赵孟頫(元)《闲居赋》局部</p> 明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洗烟江叠嶂图跋</span></p><p class="ql-block">明 宋濂</p> <p class="ql-block">毛杰 临 宋濂(明) 《王洗烟江叠嶂图跋》</p><p class="ql-block"><br></p> 罗汉赞 <p class="ql-block">罗汉赞</p><p class="ql-block">明 董其昌 行草书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纸本,纵31.1厘米,横631.3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 《行草书罗汉赞等书卷》是董其昌重要的行草书作品,用笔圆润秀劲,布局疏朗闲适。</p> <p class="ql-block">杨继征 临 董其昌(明)《罗汉赞》</p> 酒德颂 <p class="ql-block">酒德颂</p><p class="ql-block">明 董其昌</p><p class="ql-block">绢本 墨书 24.5x245.7厘米</p> <p class="ql-block">酒德颂(局部)</p> <p class="ql-block">杨继征 临 董其昌(明)《酒德颂》</p> 赠汤若望诗册 <p class="ql-block">赠汤若望诗册</p><p class="ql-block">清 王铎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帖是王铎为汤若望书写的一本册页共十八页</p><p class="ql-block">抄录内容为王铎自作七律诗八首 行书</p> <p class="ql-block">徐民和 临 王铎(清)《赠汤若望诗册》</p> 光孝寺祠碑 <p class="ql-block">光孝寺虞仲翔祠碑</p><p class="ql-block">清 伊秉绶 </p><p class="ql-block">碑文作者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进士。书者伊秉绶,有清一代隶书大师。伊墨迹存世尚多,但少长篇巨制。此碑流传不广,但字数甚多,且为伊氏精心之作,有志于学习伊书者,于此碑细细揣摸,当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刘其斌 临 伊秉绶(清)《光孝寺祠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刘其斌 临 伊秉绶(清)隶书条幅 </p> 佛说无量寿经 <p class="ql-block">无量寿经</p><p class="ql-block">清 林则徐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册页 洒金纸 泥金 24x33厘米</p><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林则徐的书法极为精致,博采书法大家的精华,自成一体,风采夺目。尽管他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历史名人的字画也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此经写作纯用欧法,精工之能,馆阁气象。</p><p class="ql-block"> 钤印:作者印:则徐翰墨、词臣阁府。</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清)《林则徐佛说无量寿经》</p> 席夔隶书千字文 <p class="ql-block">刘玉凤 临 席夔(清)《隶书千字文》</p> 其他 <p class="ql-block">王豹臣 临 刘炳森隶书 诗四首</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 刘炳森隶书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孙廷珍 95岁 临习《爱莲说》</p> <p class="ql-block">邢桂华 临习《镜泊湖游记》</p> <p class="ql-block">邢桂华 临写《昨夜星辰昨夜风》</p> <p class="ql-block">邢桂华 临习《谈诗品布格》</p> <p class="ql-block">冯立冬 临习 欧楷集字 </p> <p class="ql-block">刘其斌 临习 离骚章句</p> <p class="ql-block">刘其斌 临习 隶书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其斌 临习 隶书作品</p> <p class="ql-block">张梦珍 临习《劝学》</p> <p class="ql-block">王汉斌 临习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局部</p> <p class="ql-block">袁国兴 临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局部</p> <p class="ql-block">刘其斌 篆刻 《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刘其斌 篆刻 《长想思 勿相忘》</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袁国兴 临习《万首唐人绝句》(上)</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郑绮玮 临 颜真卿《颜勤礼碑》</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新华书画园地</p><p class="ql-block"> 中华珍宝馆</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主办:新华社老年书画协会</p><p class="ql-block">策划:冯立冬</p><p class="ql-block">制作:陈 洁 冯立冬</p><p class="ql-block">封面:李燕玲</p><p class="ql-block">协作:李燕玲 陈耘田 汪静舒 吴犁 郝光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