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地走啊走,不知不觉中已年过半百。也许是到了中年的缘故吧,总爱回忆过去。这不,六一儿童节到了,看着一群群孩子们欢乐的身影,羡慕着他们幸福的生活,童年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脑海,怎能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是随父母生活在河南叶县的一个三线工厂里度过的。那里虽然偏僻,但自成一方天地。11岁那年我随父母工作调动离开了河南来到陕西,工厂也在不久后搬迁了,那里成了一片荒废的土地。虽然长大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里却永远承载着我童年的美好记忆,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纯真,是自由,是烂漫。我眷恋童年的欢乐时光,我眷恋童年的每一个季节。</p> 春 <p class="ql-block">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河边的杨柳在春风的裁剪和春雨的滋润下,一点点变出鹅黄,变出嫩绿。小伙伴们相约来到厂外的小河边,胆大的男孩子爬上树,折几根细细的柳枝扔下来,等在树下的女孩子赶紧捡起收罗好。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柳枝是做口哨的最佳时期。选取光滑柔嫩的部分,用手左拧拧,右拧拧,那一层不薄不厚的柔柔韧韧的绿皮儿就松动起来,当整截的绿皮儿都松动起来的时候,手指轻轻一戳,柳枝儿里面那一截光洁滑溜的白木杆儿就褪出来了,只剩一小截绿色的空皮了。再用剪刀整齐地剪成一段一段的,压扁一头,再用指甲轻轻刮去一小块外面的一层蜡质的光亮绿皮,一个口哨就做好了。轻轻含在嘴里,就能吹出响声。长短粗细不同,吹出来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粗长的哨声如老牛般低沉浑厚;细短的则吹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像牧童的短笛一般悦耳。有些孩子把几个不同的哨子并排含在嘴里吹,就像吹口琴一样。等柳树长出叶子来,小伙伴们又会折一些枝条编个花环。男孩子戴上就玩起打仗游戏,女孩子则会再摘几朵野花插上臭美地自我陶醉一番。孩子们就这样在野地里追逐着,摘野果,拔茅根,扑蝴蝶,捉蜻蜓玩得不亦乐乎,呈现出一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欢乐画面。真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啊!</p> <p class="ql-block">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清明前后,小朋友们都会在自家的门前屋后开辟一方自己的天地,哪怕就在树下,哪怕只有半米见方,插几根木棍或用几块碎砖头斜插也要围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拿出头年收集的花籽瓜种,一般多是牵牛花、指甲花、鸡冠花、丝瓜之类的,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浇水施肥搭架,悉心呵护,静待花开。当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小花吐露着芬芳,瓜藤挂果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p> 夏 <p class="ql-block"> 每当我读到冰心的“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我就会想起我童年的夏天。我小时候最喜欢夏天的夜晚。那个年代没有空调,有电风扇的家庭也是屈指可数,晚饭后的户外纳凉也就成了每晚的必修课,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当然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吃过晚饭,天刚擦黑,家家户户都搬着竹席、凉椅来到门前空地,大人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他们切开用水冰过的西瓜与邻里们分享着。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地四处游玩。要是你看哪家围坐一堆小孩,那中间必是坐着一位会讲故事的家长。我每天下楼前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在父亲的监督下要完成一篇毛笔字练习或背一首古诗,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听着窗外的嬉戏声,我的心是多么的焦急。年少不懂事,长大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等我完成任务就会飞奔楼下,和大家一起路灯下捉虫,蝼蛄、金龟子、蚂蚱、蛐蛐,有啥抓啥,装进瓶子回去喂鸡。或者在梧桐树下等着那些才破土而出,排队上树的知了,逮知了的比知了还多,很难有收获。能捡到一两只空壳都喜出望外的,幻想有一天攒很多了能卖钱。“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得到苦夏的滋味。”作家冯骥才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到麦收时节,学校还要组织学生们去附近的农场拾麦穗。穿着长袖长裤,头戴草帽,背着军用水壶,挎个竹篮,在麦田里捡收割机漏下的麦穗,捡满一篮就去称重上交。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贪玩耍,捡捡停停,或拿麦秆编个戒指戴上,或偷偷剥一把麦粒放进嘴里使劲嚼,就像嚼泡泡糖般的快乐,有一丝丝甘甜。烈日炎炎下,要捡三天的麦穗,老师根据每个人捡到的重量发“工资”。我人生的第一笔收入就是捡麦穗得到的一毛八分钱外加六两粮票,至今记忆犹新。</p> 秋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父母常常骑车自行车带着我走进周边的农村,去感受秋天的色彩。去农家的果园里看看成熟的苹果梨子柿子挂满枝头,摸摸饱满的玉米,捡拾五彩斑斓的树叶,一切那么简单,但又是那么的欢愉。年少自然读不懂秋天的诗情画意,但却可以真真实实地感受秋收的喜悦。秋天也是最适合孩子们玩各种游戏的季节,跳绳,丢沙包,跳皮筋,抓拐,滚铁环,打弹球多的数不胜数。长大后才知道全国各地玩得尽是如此的相似,也不知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p> <p class="ql-block"> 都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家也在75年的秋天添置了一个大件——一台9吋的黑白电视机。虽然只能看两个频道,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在那个年代,电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个稀罕物件。我家当时就像个小小的剧院,关系好点的邻居们早早就搬着小凳子聚到我家里,一起观看这巴掌大小的电视。真不敢想象,这电视的屏幕也就比现在的手机屏大不了多少,这么多人是怎么看的?那时的人也很有意思,黑白的看着不过瘾,在上面贴了彩色的胶片,现在想想怎么感觉像是自欺欺人。小屏幕不过瘾,前面放个放大镜,可是这视角就大打折扣,清晰度也降低了。不过这些似乎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那时没有网络,收音机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电器。“小喇叭”、“星星之火”以及评书连播,那些熟悉的旋律与声音至今回荡在耳畔。</p> 冬 <p class="ql-block">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必须靠烧煤取暖。早早的,各家各户就买来散煤,利用周末打好蜂窝煤。孩子们人小,自然干不了打煤的活,但到了往家里搬煤的时候,可绝不含糊。脸盆一趟趟的端,一点不觉得累。教室里是一个汽油桶改造的大炉子。同学们排值负责每天的加煤封炉工作,一人一天。大家常常自愿组合,几个人一起共同负责几天,因为那会个子小,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把煤饼送进炉膛,至少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活煤饼也是个技术活,煤和土的比例要合适才能又好烧还不会散。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就掌握了活煤饼的要领,活好后用一人用铁掀铲到炉子跟前,另一人在炉子边站到板凳上接应,两人一起将煤饼翻入炉膛,再用火钎在中间捅一个圆孔就好了。每晚七八点钟再来一次学校,再添一次煤,清理白天的炉灰,检查好炉子,一天的值日就算结束了。一般大家在交接的头天晚上会悄悄的扔几个红薯进去烤烤,等下几个人再配几颗糖,喝点蜂蜜水,也算是美餐一顿,大有一种“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时哪有条件去旅行?我在5岁那年的冬天跟着父亲出差去了一趟北京,也算是人生第一次出远门吧!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走出那块偏僻的土壤,也算是比别的小朋友“见多识广”了那么一丢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一路上不知唱了多少遍熟悉的儿歌,当在识字书上见过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矗立在我眼前时,我觉得自己是在做梦,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吗?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广场吗?我来了,我要讲给我的小朋友们。时间匆匆,人小也记不住多少东西,而且那会好多场馆不知道为什么不让小孩子进,太遗憾了。但故宫辉煌的建筑与奢华的内饰却让我大开眼界。北京的繁华与先进是我许多年以后在别的城市才看到的。让我看到了差距,让我从小有了走出去的梦想。那会最喜欢坐地铁,在后来的一次语文课上,我骄傲地与同学们分享坐地铁的优点,快捷便利,冬暖夏凉。这种优越的感受一直延续到到2007年,我带儿子去上海,我说一定要让他坐一回地铁。很多朋友不解,说西安不是很快就有了吗?为啥非要去坐地铁?我说,30年前,我5岁就体验过了,不能30年后,我的孩子5岁还没坐过,哪怕只坐几站路,我一定要让他坐一回。这也许就是童年的记忆影响力吧!</p> <p class="ql-block"> 情长纸短,童年的美好时光太多太多,三言两语怎能说完?“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那时的生活条件简陋,可童年的生活是快乐和自由的,在我心里,这份幸福感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中,快乐的音符一直跳跃在我的心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