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出国游(28) 法国凡尔赛宫(三)

乐天

<font color="#ed2308">镜厅 </font> <font color="#39b54a"> 前八个大厅,从东到西,一个接一个。逛到最西边的“战争厅”后拐了九十度弯、往南就是金碧辉煌的镜厅。镜厅又称镜廊,是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一直被誉为法国王室的瑰宝。<br> 镜厅位于王宫正中主殿二楼,全长76米,宽10米,高13米,由连接二个厅堂的长廊改建而成。朝向花园的西面装有17扇巨大的拱形落地玻璃窗,另一面则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83块镜片组成。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装饰拱的大理石壁柱描绘法国的象征——百合花和高卢公鸡,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br> 大厅东面中央有通往国王寝宫的四扇大门,还有侧门通往牛眼厅。<br> 镜厅的整体布局、设计、装潢,由法国宫廷画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倾力打造。</font><br> <font color="#ed2308">吊灯</font> <font color="#39b54a"> 廊顶垂下的24波希米亚水晶灯饰,硕大、优雅,晶莹剔透,把整个大厅妆点的绚丽多姿。</font><br><br><br> <font color="#ed2308">  烛台</font> <font color="#39b54a">金光闪烁,造型精致、落地摆列在大厅两侧,瑰丽夺目。 </font> <font color="#ed2308">王室奢靡的写照</font> <font color="#39b54a"> 不难想像、点燃镜厅内所有蜡烛,经镜面反复反射,实的、虚的(镜中的)仿佛几千支蜡烛同时发光,其明亮炫目、交相辉映的情景会是何等壮观?<br> 重金打造的镜厅是法国王室奢靡的最真实写照,彰显当年法国财力、物力和气魄确实不凡。须知那是在玻璃制品和水晶比黄金还昂贵的三百多年前,曾看过央视十套的相关节目介绍,说在雍正年间,清政府首次从国外进口平板玻璃装饰皇宫窗户,其价格是每平方米16两白银,当年的16两白银足以支持一个中等家庭全年的生活开支。<br> 镜厅是当年宫廷举办皇家婚礼、各种盛大舞会、大型招待会的主要场所,也是路易王朝接见各国使团的专用场所,更是路易王朝在国际上显摆、炫耀的噱头,而且还真足以让亲临其境的外国使节不得不服?</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外景、外观</font> <font color="#39b54a">镜厅西面正对皇家园林中轴线,透过窗户可以将园林美景尽收眼底,西面背景墙整齐摆列着巨大的落地玻璃窗。<br></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  历史上的镜厅</font> <font color="#39b54a"> 无庸置疑,现在展现游客眼前的镜厅一定是经现代人修复过的杰作,但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决定修复作品必须保持原貌基本不变。这张照片拍摄的正是历史上的镜厅,其初建时的华丽、壮观可见一斑。<br> 据介绍,在路易十四年代,镜厅中的家具及盆景装饰都是纯银打造,不过早已不复存在。1689年,为了支持奥格斯堡联盟战争,路易十四下令把银器融化,充作战时军费。</font><br> <font color="#ed2308">  镜厅的穹顶画</font> <font color="#39b54a">穹顶30幅巨型壁画由路易十四御用宫廷画师查理•勒•布朗创作。<br> 画作纪念路易十四在1660至1670年期间的一系列战功。依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主要内容是法国对荷兰的战争。画作第一次没把路易十四当作神、只当一个普通人来描绘。<br> 十几年前,镜厅进行为期四年的修葺,据修复小组的专家维罗尼克•索拉诺介绍:“这大大小小的油画都是由查理•勒•布朗一手设计,事先在画布上画好,然后将其安装到拱顶。为完成这项任务,查理•勒•布朗组织了一批人手,至于这些油画是否全部出自他本人手笔,迄今尚不清楚。”</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镜厅的荣辱印记 </font> <font color="#39b54a"> 凡尔赛宫的镜厅之所以闻名,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奢华的装饰,更重要的是它还深深烙上法兰西历史的荣辱印记。<br> 先有1871年1月18日,74岁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特地安排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加冕仪式并在镜厅宣誓即位,就任德意志帝国皇帝。这显然是对“普法战争”中的战败国法国的蔑视和羞辱。</font><br><div> <font color="#39b54a">后又有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法国人,刻意选择凡尔赛宫作为处置战败德国的地点,并把会议开始的时间特意安排在“1月18日”这个法国人曾经被羞辱的日子。而后还有1919年6月28日,法、英、美等国在“镜厅”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从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德国与法国的历史渊源与恩怨情仇 </font> <font color="#39b54a">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德国人祖先)入侵高卢(法国),并在后来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王国在鼎盛的查理曼大帝时期,统一了东自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北至北海的庞大地域,囊括了现在的法国、德国、、、西欧的全部。<br> 查理曼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在公元843年通过《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分别为:西法兰克王国(843年-987年)、中法兰克王国(843年-855年)和东法兰克王国(843年-911年)。后来又经870年《墨尔森条约》调整成为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帝国三个国家的雏形 。<br> 公元969年,由东法兰克国演变而来的德意志帝国国王奥托一世,在教皇加冕下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历经八百多年辉煌后,随着拿破仑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崛起,1806年拿破仑对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逼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只准保留奥地利帝号。从而,“德意志第一帝国”灭亡,德国人记住了这个屈辱。后来,在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过程中,法国又再次扮演强大的阻力角色,这又增添了新仇。<br>于是,法国和德国,千年之后成为欧洲大陆上一对难以化解的宿敌,两国的恩怨持续百年之久。<br> 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而大败,包括皇帝在内10万法军被俘,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普鲁士军队霸占凡尔赛,逼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两省。为了羞辱法国人,还在镜厅举行德皇加冕典礼、宣布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法国人同样铭记这个巨大的耻辱。<br> 时间又过四十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法国人就特地指定要在曾经给他们蒙上耻辱印记的镜厅签订和约,即著名的“凡尔赛和约”。镜厅还保存有当年与会代表的用品,以纪念法国人雪耻的重要仪式,也算是报了当年被辱的一箭之仇。</font><br> <font color="#ed2308">  国王寝宫 </font> <font color="#39b54a"> 位于镜厅东側、与镜厅有大门相通。寝宫是国王的居所也是凡尔赛宫的政治活动中心。<br> 寝宫天花板上装饰名为《法兰西守护国王安睡》的巨大浮雕,镀金木质的护栏把卧室与房间的其他部分隔开,卧室内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br> 这里每天都要举行起床、早朝觐、晚朝觐和问安仪式,起床时房间里挤满了按等级入室的朝觐者。据说起床仪式需要大约1小时,国王就在众人面前起床、洗梳、刮胡、 理发和穿衣,然后听取大臣报告或进言。<br> 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在这里去世,结束了他长达72年的统治。</font><br> <font color="#ed2308">小会室和议事厅</font> <font color="#39b54a"> 两室相邻,都在国王寝宫北边,与国王寝宫相连。议事厅是国王召集朝臣们议事的地方,在凡尔赛宫使用的一百多年里,所有重要的政治决策都在这里作出,包括1775年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决策。</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牛眼厅 </font> <font color="#39b54a"> 位于国王寝宫南边,与国王寝宫相通,与镜厅平行,是亲王贵族和大臣们等候觐见国王的场所。得名于通往国王寝宫大门上方的天窗状如牛眼。<br> 牛眼厅也有侧门与 镜厅的东面相通。</font><br> <font color="#ed2308">和平厅</font><font color="#39b54a"> 在镜厅之南、主楼西南角,与战争厅对称,中间夹着镜厅。<br> 厅内壁炉上方是弗朗索瓦•勒穆瓦1727年作品《给欧洲带来和平的路易十五》。画中路易十五将橄榄枝交给少女,意指17岁的路易十五亲政4年给法国和欧洲带来和平。</font><div><font color="#39b54a"> 整体装饰风格与镜厅相似,内容以罗马帝王像、狮子、法国和纳瓦拉王国国徽为主题。<br></font><br> <br></div> <font color="#ed2308">王后寝宫(卧室) </font> <font color="#39b54a">位于主楼南侧,比国王寝宫更加奢华。</font> <font color="#ed2308">王后寝宫(配备厅室) </font><font color="#39b54a"> 王后寝宫除了卧室外,还配备有王后私室、王后候见厅、宫妇退居室、王后卫兵室等房间。</font> <font color="#ed2308">皇家餐具</font> <font color="#39b54a">皇室最亲近成员用餐的餐桌、餐具。</font> <font color="#ed2308">  宫内的精美瓷器</font> <font color="#39b54a"> 应该是来自中国</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时钟</font> <font color="#39b54a"> 精密机械钟表的出现大约在三百多年前,这些并不起眼的时钟,当年应该是极其珍贵的奢侈品。在绝大多数地球人还都不知道世上有这玩艺儿的年代,这些东西已是凡尔赛王族的日常生活用品。</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加冕厅 </font> <font color="#39b54a"> 位于王后卫兵室后面,得名于墙上的名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  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的加冕典礼 </font> <font color="#39b54a"> 这幅画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又译为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而作。描绘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盛况。<br> 作品宏大的构图,众多的人物以及华丽的服饰和辉煌的色彩充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典型特征。原作用两年时间(1805~1807)完成,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的这幅是在1808年至1822年间由大卫亲自复制的第二幅作品。<br> 该画虽与拿破仑相关,但拿破仑并未住过凡尔赛宫,加冕也是在巴黎圣母院进行。拿破仑十分讨厌凡尔赛宫,因为到处都是路易十四的影子。在大革命年代,凡尔赛宫被闲置废弃,后来兴建了法国的历史博物馆,由于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这里就不能不增加些与拿破仑有关的展品。由大卫自己复制的《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的写实油画也就在这里出现了。</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冤典礼》油画的局部截图</font> <font color="#39b54a"> 仔细欣赏这幅名画的细微之处,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整幅画记录的是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的加冕礼仪式。画面的中心形象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接过王冠,赐给皇后约瑟芬。<br> 接受加冕的皇后,长长的皇袍由宫女罗席福柯拉夫人和瓦勒特夫人牵着,中间平台上坐着拿破仑的母亲,(实际上,拿破仑的母亲当天因为生儿子的气并没有出席)。周围站立着主教、王公贵族、将军、各国大使以及前来祝贺的外国国王、王后等。画中的近百人肖像,据说多数是请真人来画室当模特。画作十分逼真,画家对满是刺绣和金饰的服装精心描绘,可谓一丝不苟 。骄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乃至整个宏大场面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且绝无雷同之处。<br> 拿破仑为了借助教皇在宗教上的号召力扩大影响,从而为自己称帝的合法性加分,就“请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参加庆典,让他坐在祭坛前。但拿破仑的态度极其傲慢,他与罗马教皇间本有芥蒂,当时的罗马正处于拿破仑军队的淫威之下,不难看出画面中的教皇很郁闷、显然极不情愿。<br> 加冕进行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面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作者为避开这件尴尬事,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不会使教皇太过难堪。<br> 画作以肖像写实手法创作,构图宏大,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充分发挥了大卫在肖像画方面的才华,是一幅为拿破仑歌功颂德的不朽历史画卷。<br> 附:随着拿破仑后续军事生涯的跌宕起伏,1809年教皇宣布将拿破仑革除教门,随后自身却遭拿破仑逮捕囚禁,直到拿破仑退位才获释。<br></font><br> <font color="#ed2308">拿破仑•波拿巴之《初露锋芒》</font> <font color="#39b54a">拿破仑•波拿巴即拿破仑一世,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是个左撇子,身材不高(169cm左右),原名叫拿破仑•布宛纳巴,1796年才改名为“波拿巴”。<br>1778年12月15日离开故乡前往法国。1779年1月1日进入奥顿中学,后进入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布里埃纳毕业,被选送到法国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16岁时,父亲去世,他提前毕业,进入拉斐尔军团并被授予炮兵少尉军衔,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又回到了科西嘉岛。<br> 拿破仑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是法国人,希望有一天能让科西嘉岛从法国独立出去。<br> 法国大革命后,王政被废除,不同利益阶层的不同集团间博弈不断。1792年,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上台执政,9月22日把法兰西王国改为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同年英国、奥地利、撒丁、、、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政局变幻无常,拿破仑的政治命运也随之沉浮。1793年6月,以罗伯斯庇尔为首、代表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派,雅各宾派掌握政权,同年12月,年轻的少校拿破仑有幸得以小试牛刀、统兵击败了保王党势力和英军,获得土伦战役的胜利,被破格升为准将。<br> 但好景不长,1794年发生了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以及其弟弟等人被逮捕,二十二人被送上断头台,拿破仑由于跟罗伯斯庇尔兄弟关系密切,受到调查,随后又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被罢免了准将军衔。<br> 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相对稳定。1795年,他接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镇压保王党势力的武装叛乱,一夜之间又荣升为陆军准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1796年3月2日,26岁的的拿破仑又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贵妇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随后便匆匆奔赴前线,开始他叱咤风云的军事生涯。</font><br> <font color="#ed2308">拿破仑•波拿巴之《人生顶峰》 </font> <font color="#39b54a"> 拿破仑婚后匆匆奔赴意大利,他的军队多次击退奥地利帝国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迫使对方签署有利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停战条约,取得巨大胜利后的拿破仑威信越来越高,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阿拉伯——印度方面军(东方军)司令,派往中东以抑制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扩张以及控制苏伊士运河与前往亚洲的海路。拿破仑的的顺利升迁,巴黎督政府感受到了威胁。<br>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并占领亚历山大,通过“金字塔战役”一举扫清通往开罗的障碍。拿破仑远征时欧洲的反法联盟逐步形成,国内保王党势力也日渐增强,他审时度势,于1799年8月秘密赶回巴黎,然后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共和国为借口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组建临时执政府,出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掌握了法国的军政大权。随之,法国大革命匆匆收场后各种恐怖局面轮番交替的状况暂告结束。五年后的1804年11月6日,由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十二年宪法,并把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成为法国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的第二位“法国人的皇帝”。<br> 拿破仑执政期间,</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对内: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对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br> 其中第五次反法同盟于1809年初由英国与奥地利组成,当时正陷西班牙内乱泥潭的拿破仑即刻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先是五战五捷、占领维也纳,而后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中交锋失利,名将拉纳元帅战死,伤亡和被俘3万余人,被迫撤回洛鲍岛。后来的瓦格拉姆战役又成功反败为胜,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迫使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还迎娶了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法奥联姻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拿破仑成为欧洲霸主,成为与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拿破仑•波拿巴之《滑铁卢惨败》</font> <font color="#39b54a"> 拿破仑多次发动战争(1799年至1813年)对外扩张,先后成为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br> 1803年,野心勃勃的拿破仑开始构想通过穿越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但自身对海战不精通,又任命了错误的指挥人选,结果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败北,征服英国的梦想最终破灭,一百多年的英法海上争霸战结束。从此英国成为海洋帝国,维持时间达一个世纪以上。<br> 拿破仑无时无刻不想统治整个欧洲,当时的欧洲大陆,没有被其控制的只有俄国,他明白,只有打垮俄国,才能征服英国。于是在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虽然起初的多个战役都相继获得胜利,但同年9月16日进入莫斯科后由于时值寒冬、加上物资补给不足、兵力分散等原因,本处优势的法军大批战死、冻死,最后回到法国只剩不到3万人。<br>俄国人想彻底打败法国,1813年同英国、普鲁士、瑞典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莱茵地区多次激战,法国虽然多有胜利,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在10月的莱比锡战役中被击溃。反法同盟要求法国的领土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拿破仑拒绝接受,重新组织军队再战,但10万法军终不敌35万联军,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4月11日拿破仑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拿破仑被流放厄尔巴岛。而在巴黎,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br> 1815年2月26日,被流放的拿破仑率领700士兵逃出小岛,3月20日占领巴黎,恢复帝位,重掌朝政。原先在维也纳因利益争得不可开交的欧洲列强的头头们得知消息后立即停止争吵、重新联合,组成第七次反法联军,双方在位于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决战,法国12万军队大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再次宣布退位,再次被流放,波旁王朝重新上台。拿破仑重返帝位总共只有101天,法国历史称之为“百日王朝”。<br>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运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br></font><br> <font color="#ed2308">极盛时期的拿破仑帝国</font> <font color="#39b54a"> 拿破仑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拿破仑建立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对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br> 帝国本土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莱茵河左岸、以及意大利部分领土。帝国鼎盛时期,欧洲除英国外的其余国家均对拿破仑臣服或与之结盟。影响范围占据大半个欧洲。</font><br> <br><br> <font color="#ed2308">《1804年10月5日军队在五月广场向皇帝宣誓》 </font> <font color="#39b54a"> 这是加冕厅墙上的另外一幅历史画,也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即大卫)的作品。<br> 作品描绘军队向称帝的拿破仑宣誓效忠,拿破仑则授予他们军旗。画作场面宏伟、军人们群情激奋、表现出拿破仑的无上权威。</font><br><br> <br> <font color="#ed2308">  《阿布基尔战役》 </font><font color="#39b54a"> 加冕厅的另一幅历史画作。法国浪漫派画家东尼•让•格罗(1771—1835年)的作品,作者以描写拿破仑军事生涯的历史画知名。<br> 画作表述1799年在英舰护送下,奥斯曼军队在埃及阿布基尔登陆,拿破仑军队迎战的场面。</font><div><font color="#39b54a"> 画中跨白马、执刀冲锋的是法军龙骑兵旅长缪拉,前方穿红色战袍、已经落马的是奥斯曼统领穆斯塔法,他持弯刀迎战,刚一交手,就被缪拉砍下三个手指,但神情依然凶狠彪悍。<br></font><br></div>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