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探密。

木易

<h3>人生的路上,是一个羁旅跋涉,生命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找风景感悟美好的过程。生命途中,看风景的人无处不在,可是风景似乎并不常有。于是为了寻找美景,不少人跋山涉水,浪迹天涯,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人世间缺少的不是风景,而是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及一个会思想的灵魂。因为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而是在于拥新的眼光。很多时候风是是壁立千仞的高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换个角度去看,就会发现与众不同,异于常人的风景,很多时侯,风景隨心而转的心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由心生,心有境造,只要心情好,就有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陶醉景色。</h3> <h3>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住于贵州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黔东南州州府33公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曲面环山,重连叠嶂,梯门上依山顺势直连云天,任水河皂寨甬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为全国最大的苗寨。</h3> <h3>西江苗寨有人口5600多人,1250多户。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居住的是苗族西瓦支系。<br>据当地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些苗居是在清乾隆皇帝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br>苗族是一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但他们一直没有对生命和祖先的放弃,自五千年前开始,爬山涉水,经历千难万苦,从中原逃到了云贵高原和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故乡,用血养育古歌和神话,没有怨恨,把悬崖峭壁当着家园,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忘却仇人。</h3> <h3>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旅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里,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义部落了泰国蚩尤和炎帝、黄帝一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即中华三祖。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徒,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湖南、至贵州、至云南。苗族有自己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瑤族苗语文。原先苗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笛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徒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随着他们的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只有现在写在衣服上的文字。从而使人们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h3> <h3>西江千户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优变化,层峦叠嶂。排列有序,让刮目相看,窄窄的小巷如蜘蛛网连接每家每户,上上下下、不紧不慢勾勒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西江苗寨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得较好。<br>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人们称之为“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中部方言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灿备的语言工具,但是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h3> <h3>芦笙阵阵,苗家美女翩翩起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h3> <h3>贵州苗族的祖先是蚩尤。<br>蚩尤是上古时期的战神,与炎帝黄帝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三大始祖。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最早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蚩尤与炎帝、黄帝在涿鹿发生战争,最终战败,键盘黄帝斩杀。蚩尤的部旅有的留在了黄帝的部族,有的向南迁徒,最终苗族人民散落在贵州、云南、回川、湖南等地,繁洐不息。<br><br>蚩尤:<br>在历史上,蚩尤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br>他是中国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首领,也是一位身负神力的战神,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他是黄帝的四相之一,与黄帝共辅佐炎帝。但《山海经》则记载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蚩尤形象:他是一位长相凶恶、牲格残暴、嗜血好战的魔鬼。其形象被仰在古代钱币上,成为镇国之宝<br>无论如何蚩尤是中国上古时代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不仅拥有巨大的神力和强大的部落联盟。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位被记载在史书中的战神。</h3> <h3>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是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尾、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br>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云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格体糸,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向面具有较高的美崇价值。</h3> <h3>苗族最具有代表牲的图腾包括水牛、黄牛、野猪、鹰、猴、雁、凤、鱼、玄竹、枫树等。这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br>例如,牛在苗族之化中是勤劳、力量和奉献的象征,因此牛图腾在苗族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苗族经历过无数次的迁徒和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其图腾的来源也是多元,分为外来型和原有型两类。如黄牛、凤等图腾是由于东夷族融入三苗之后带来的,而竹图腾则是苗族在汉代以后进入贵州地区与当地民族通婚融合后才具有的。<br>此外,苗族还有龙图腾和蝴蝶图腾等。龙图腾象征着呼风唤雨、主宰水陆生灵的神圣力量,而蝴蝶图腾则启源于黔东南苗族神话侍说《苗族古歌》中的&quot;蝴蝶妈妈”,是苗族的祖先和保护神。以上综合所述,则是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图腾是多元的,每一个图腾都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文化传统。</h3> <h3>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了苗寨,全家老少郡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給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十分隆重。凡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莱、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莱。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得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莱(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莱。</h3> <h3>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还有的着古式盛装,穿大花便夜(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帶和大花围腰;手上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的银光闪闪的。<br>西江苗族妇女自幼喜欢绣花。有绉绣、平绣、叠绣和贴绣,龙以绉绣驰名。绉绣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线织成各色花帶,然后绣上花、草、鸟、虫、兽等图案,订在衣领、衣袖、衣角、背帶上,富于立体感。西江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驰名省内外。</h3> <h3>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斐,齐集芦笙场,踏看芦笙曲起舞。</h3> <h3>歌声喃喃,唱出苗家人的好客,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这就是长桌宴,席间要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h3> <h3>西江苗寨的夜晚是那么的璀璨,蓝色的幕布细腻而神秘。星星在其中绣出闪闪发光的图案,苗寨的山、苗寨的吊脚楼,俨然和星空混为一体,蜘蛛网的路灯,吊脚楼上的马灯突现在人们面前,从观景台眺望,犹如繁星洒在天空的华丽的装饰,天地合一,银光闪耀,为整个夜空增添了一抹柔和与静谧。观景台上人流攒动,粉粉抢着留下美丽的倩影和难忘的景观。有诗为证:<br><br><br>月华如水洒吊楼,<br>夜色清幽人独愁。<br>万籁俱寂声声慢,<br>千灯万盏影影浮。<br><br>星河灿烂天边挂,<br>风露澄清底色幽。<br>此景此惜无限好,<br>只愿长夜莫归休。<br><br>然也!</h3> <h3>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这些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糍粑,它是用25斤到了30厅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br>结婚这天,男女双方都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和同寨的乡亲。新郎由几个伴郎陪同,帶看礼物前去娶亲。娶亲者中应该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娶亲者到达女方村寨时,会引起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对歌。每对完一首歌,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如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这期间还要防止新郎让妇女们抢走。如抢走了,她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让娶亲者不能按时娶到了新娘。到了新娘家,姑娘们还会围往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引得宾客发出阵阵哄笑。更有甚者,有的姑娘还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黑不溜秋。望着新郎的狼狈样,人何会爆发出哄堂犬笑。</h3> <h3>卡拉也是个苗族聚居的一个村寨。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多有爱鸟养鸟的习俗,而鸟笼成为心不可少的用具。卡拉苗寨是现在的为数不多的古老手工编制鸟笼的专业村,这里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村寨的山顶上有作一只特大的不锈钢鸟笼,阳光下银光闪闪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他仿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为原材料,坚固耐用不变形,他们编制的鸟笼制作精巧,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畅销大陆省内外,还远销香港、台湾,以及国外新加坡、日夲以及欧美等地。乌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是。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精忠鸟笼,堪称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稀世艺术品。该项传统编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还有皮纸利作技艺、苗族贾理、苗族蜡染技艺、苗族服饰、苗年(每年阴历十月一十一月)芦笙音乐、苗族芦笙舞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h3> <h3>苗家姑娘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进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了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心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別人嘲笑甚至歧视。甚哭唱的主要内容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止轿等。歌词即右一代代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即兴创作发挥,内容主要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哥嫂弟妹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倾泄对婚姻不满,对媒人对自己乱定终身的痛恨与无奈,等等。</h3> <h3>以下都是苗族姑娘出嫁的服饰。</h3> <h3>苗族姑娘出嫁,女方父母必绘的物品,银碗、银梳、银壶、银筷、银杯、银勺、银手饰、银挂件等。</h3> <h3>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幅活灵活现的苗族生活画卷,将古老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它美就美在它的古朴与纯粹。掩映在绿意盎然的群山之间,这些古老的村寨仿佛是时间的魂宝,静静地诉说着苗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美是那种沉稳而内敛。古朴的吊脚楼、蜿蜒的小径和青翠的稻田,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而自然。漫步在其中,仿佛就象在解读一本厚重的苗族历史书。人们认识他去深刻的尊重他,这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族,中国有56个民族,让我们团结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吧!<br><br><br>…………………搁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