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茶史话

夷水古风(贺孝贵)

说到中国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历史。先得提到黄连溪。黄连溪,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因黄连溪水从村中蜿蜒穿过而名,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集镇西南4公里处,距恩施城区24公里,恩施玉露茶的历史即是从这里开始的。<br>   恩施玉露茶 “恩施玉露”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前身是唐代就已著名的“施州方茶”。清康熙(1662—1722)年间,黄连溪一兰姓茶商,在“施州方茶”的制作工艺上进一步研制,制出的茶叶外形紧圆坚挺、毫白色绿,故称“玉绿”。<br> 清末及民国初年,恩施“玉绿”茶大量外销,主要经芭蕉茶商运销鄂北襄樊、老河口及河北南阳等地。说起这段恩施“玉绿”茶外销史,又不得不提起“吴永兴”商号与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br>  清同治二年(1862年),芭蕉富商吴光华在芭蕉下街修建两栋房子(今芭蕉小学原址),初办“吴永兴”商号,其后又在恩施城内北门关内丁字街修建房屋,正式开起“吴永兴”商号,主营生漆,兼营茶叶、苎麻、药材。恩施“玉绿”茶经商号骡帮运销山外。光绪三十年(1908年),吴光华病故,商号由其侄儿吴彩瑶主持,“玉绿”茶仍是吴彩瑶经手外销的主要商品。 民国初期,尚未参加革命的贺龙,在湘鄂西一带做骡马驮运生意,常为“吴永兴”商号驮运恩施“玉绿”茶等货物。 1913年春,贺龙与4个伙计赶着8匹骡马驮盐巴经过宣恩县李家河镇,被当地税官卡住,因要收的税额太高,双方发生争执,税官掏枪动武,情急之中贺龙和伙计拿起客栈的刀棍反抗,混乱中税官中刀毙命。事后,当地官员慑于贺龙的勇武,又担心他的穷朋友多,弄不好会惹更大的麻烦,只要贺龙拿出一笔罚款,再给死者家属赔一笔抚恤金和安葬费就可以走人。毕竟是出了人命,贺龙同意照办,因此赔掉了所有的货物、货款和5匹骡子。<br><br> 恩施玉露茶发源地黄连溪 这样一来,贺龙的马帮生意做不下去了,便来到芭蕉吴家大屋见吴彩瑶,讲了自己的遭遇,请他帮一把。吴彩瑶为人开明,也知道贺龙是个讲信实的人,满口答应,借钱给贺龙买了10匹骡马,又赊给2000斤“玉绿”茶叶。这样贺龙马帮又兴旺起来,下宜昌走当阳,卖了茶叶换棉纱,驮回恩施交给“吴永兴”商号,以后又不断地驮运恩施“玉绿”茶贩卖,赚差价和运力钱,但一时也难还上吴家的钱。<br>  次年,贺龙参加中华革命党,投身革命运动,无法顾及给“吴永兴”还钱,但贺龙从来没有忘记这件事。1933年,贺龙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高级将领,他率红三军在湖南龙山、湖北来凤一带活动时,派人给吴家送信,要他们派人到来凤拿钱,吴家回信一封,表示不要这笔钱了,没有去来凤。 1935年10月贺龙率部在宣恩椒园打国民党四十八师,驻庆阳坝,因庆阳坝离芭蕉不远,他在一个晚上率一排人急行军来到吴家大屋,不顾吴家的推拒,硬是还了这笔钱,并给吴家打了一张写明借钱还钱情况的条子。解放初期,吴家将这张条子交给了土改工作队,因此在政治运动中还受到过保护(参加过红军的陈善云老人,当年目睹了贺龙在吴家大屋借钱还钱的全过程,2003年我到芭蕉侗族乡黄泥塘村采访他时,89岁高龄的他对我讲述了这段往事)。贺龙与“吴永兴”商号往来及贩运恩施“玉绿”茶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br><br> 抗战时期位于五峰山的中国茶叶公司恩施茶场旧址 民国时期,恩施的“玉绿”茶受到政府的重视,不断有茶叶机构设在恩施与管茶官员光顾恩施。1936年,湖北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到恩施,改原“玉绿”茶制作工艺中的锅炒杀青为蒸青,制出的茶叶叶底绿润、毫白如玉、汤液晶莹,鲜香味爽,改原名“玉绿”为“玉露”,“恩施玉露”由此获名。<br>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许多地区烽烟四起,恩施为大后方,相对平静,为茶叶生产带来一线生机。1938年春,中国茶叶公司派员来恩施,计划设厂制茶,商议由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今恩施州)农场租拨五峰山隙地5亩,建筑厂房10余栋,命名中国茶叶公司恩施茶场。当年开工制成红、绿名茶400余箱,绿茶中大多为“恩施玉露”,这也是五峰山制作“恩施玉露”茶之始。1939年茶场业务扩大,改为中国茶叶公司直属恩施实验茶厂,由中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兼任厂长。同时在恩施县芭蕉镇购地建设分厂,其分支机构遍布于恩施朱砂溪、宣恩庆阳坝、鹤峰留驾司、五峰渔洋关等地。各厂制茶工具皆机械化,检验试验力求科学化,为全国之先。中茶公司在重庆办茶叶训练班,学员结业时须先派赴恩施实习,再分发各地工作。“恩施玉露”茶制作工艺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br>  1941年后,因国际战事频繁,中茶公司国际贸易路线截断,陷于不景气状况。湖北省政府为发展鄂西特产,救济茶农,于1941年下年在恩施组设鄂西茶叶运销辅导处,1942年春改组为茶叶部,隶属于省物资供应处。在恩施县南门外狮子岩设恩施茶厂,先后在恩施芭蕉、黄连溪、朱砂溪,建始长梁子,五峰水尽司,鹤峰留驾司等地设立制茶所,每年产红、绿名茶1000担左右,其中“恩施玉露”仍为主打产品,大部分运销重庆,一时重庆茶市为“恩施玉露”等茶叶品种占领,原销云南沱茶退居不重要地位。同时,私人在恩施的茶叶制销机构相继崛起,如大西公司、华中公司、江南茶庄、建华茶庄、北平茶庄,他们都乐意经营“恩施玉露”茶,经他们的运作,“恩施玉露”茶于1945年开始销往日本,打通了国际贸易通道,“恩施玉露”茶自此进入国际贸易市场。<br><br> 新中国成立后五峰山茶厂旧址(贺孝贵 摄于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施玉露”茶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形成芭蕉与五峰山两大生产基地,1965年,“恩施玉露”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后因“农业学大寨”运动过分强调粮食生产,芭蕉等产茶区毁茶兴粮,茶叶产量骤减,“恩施玉露”茶产量走入低谷,直至基本不生产。<br>  “恩施玉露”茶在沉寂几十年后,终于借恩施市为发展恩施经济与文化打造“三张名片”(另两张名片为恩施大峡谷旅游与女儿会民间节俗庆典)的机会而获得新生。如今,恩施市茶园面积达到16.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73%,位居湖北省第一,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良种茶园第一市”。2007年产茶4500吨,产值2.5亿元。2008年仅春茶就创产值1.46亿元,较去年增0.2亿元。这其中,“恩施玉露”茶的生产与销售功不可没。(原载于2008年6月16日《硒都网》,并为恩施市申报玉露茶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本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