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雨季来临,到了野生菌采摘上市季节,同时也进入野生菌中毒高发季节,野生菌中毒甚至致死事件屡见不鲜。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关于食物中毒防控暨野生菌中毒防控有关会议精神,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请广大家长朋友知晓食用野生菌相关知识,谨防中毒!</p> 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毒菌中毒多发生在夏秋阴雨季节 ,以家庭散发为主,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生,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等不同,引起中毒的毒菌品种、中毒发生季节、中毒发生场所及病死率等也不尽相同。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采误食。<br> 由于毒菌毒素种类多且成分复杂,一种毒菌可含多种毒素,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毒菌中。因此,毒菌中毒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目前国家尚无毒菌毒素的实验室检验标准和方法,也没有针对的解毒药物,唯一安全的办法是绝对不要采食。 正确认识有毒野生菌 <p class="ql-block"> 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真菌专家也难以仅靠外形特征分辨开来,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才能鉴别。</p>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呢?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br>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间,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div> </div> 2.看颜色。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br><br> 3.看形状。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br><br>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菌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br> 5.闻气味。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br> 6.采用对照法。借助彩色野生菌图册,逐一辨认野生食用菌或毒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br> 7.远离“头上戴帽子,腰上系裙子,脚上穿靴子”的野生菌。意思是说,一种蘑菇同时拥有菌盖、菌环、菌托这三种特征,90%以上的可能是剧毒鹅膏菌。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br>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br> 3.受污染的野生菌。<br> 4.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 食用野生菌注意事项 1.不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div><br></div> 2.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br> 3.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饪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熟煮透,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br> 4.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怎么办? 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br>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div> <br></div> <p class="ql-block"> 2.及时前往医院治疗。</p><p class="ql-block"> 3.及时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p><p class="ql-block"> 4.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反复呕吐发生脱水导致休克。</p><p class="ql-block"> 5.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p><p class="ql-block"> 6.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