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时代的凝结,永恒的回忆!

东篱

<p class="ql-block">  五月,在这春末夏初的一天,我们这群耳顺古稀之人,又一次相聚在西洋上螺,不再年轻的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知青的经历让我们亲历那个时代的农村,田间地头的耕作让我们体会了什么是农民。五十年的人生之路正因有了知青生涯的铺垫,尽管我们之后走的路并不平坦,但是每一步我们都走的那么坚定,无怨无悔!今天的微笑里充满了自信和满足。我们坦然地与共和国共同度过了那一段不平凡而艰难的岁月,我们挺了过来!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知青的阅历!</p> <p class="ql-block">永安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始于1969年。那时文革的动荡时代结束,19 66年入学的初、高生,也到了16一19岁那时的就业年龄,这些青年人因时代而沉淀在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里,就业面临困境。于是上山下乡面向农村的运动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上螺的知青从1969年起,先后有73、74、75、76、77至78年止,有七批次,38人。1973年底,在永安县及西洋公社的关心下,组建了上螺知青队。当时,上螺大队原有6个生产小队,加上知青队就有了7个生产小队。知青队的组建即体现了县、社、队对上螺知青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是在当时全国知青遇到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县里对知青群体管理的试点。知青队的耕地从原6个生产队中调剂出来,共40余亩,大队调入耕牛两头,配套了犁、耙、打谷桶、风谷机、谷篓等等农具,知青办赠送了一台东风12手扶拖拉机。同时,大队又派遣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福位、吴法元、杨树创为老农代表,参加知青队生产,加上知青18人共21人,从74年1月起,以知青队为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开展了农业生产活动。</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们,洋溢着青春芳华,稚气的脸上充满了对农村广阔天地的无限热情,笃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在知青队、知青楼未成立、未建之前,我们在这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p> <p class="ql-block">知青队成立后,不久就在村口的小溪边盖起了知青楼、仓库、食堂、猪栏、牛栏。知青们从分散居住集中到了知青楼,知青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更好的条件,而且也为知青们在收工回来后的政治学习提供了机会。夏季的傍晚,每当收工回来,月光下,知青们在溪水里嬉戏,洗衣,清澈凉爽的溪水带走了我们一天的劳累,尽管我们只有十六、七岁的年纪,离开城里温馨的家,没有了父母长辈的呵护,却也没有知青题材影视作品中描述的远离家乡亲人的寂寞、孤独和凄凉。而是很快地进入了角色。成了大队的基干民兵、赤脚医生、拖拉机手、小学代课老师、记工员、广播员、保管、会记,为大队出黑板报,为各生产小队的政治学习读报读文件,在传统节日表演文艺节目,与村里的年轻人交朋友,带头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宣传新的思想文化科学生活。知青们的到来,给村里增添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劳动是坚苦的!从各个生产小队分离出来的我们,在三个老农的带领下,我们学会了农业耕作,犁田、耙田、劈田塝、插秧、耙草、施肥、治虫、割稻、种瓜、种菜、养猪、养牛、劈柴、挑水、洗衣、做饭等等,农业耕作的十八般农艺,及独立生活能力。回想起来,当年割稻子割伤了手指,老农为我们采一把草嚼碎了敷在手上包扎一下继续割稻;挑着一担装满氨水的粪桶,在挥发出来的氨气蒸醺下流着鼻涕眼泪在田埂上晃悠,到了地里只剩半桶;田头劳作,我们学会了野炊,但夹生饭在劳累后饥肠辘辘的景况下也不觉得难以下咽;渴了,趴在地上用手扒开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沫枯草烂叶,如饮甘露;困了,摊开一张塑料布,拣个树荫下,那管地上是烂泥、牛粪,倒头便睡,直到树影漂移,被炽热的阳光晒醒,复又开始劳作,直到夕阳西下。一年四季,春天,我们在春寒料峭里做秧地、浸种、播种、犁田、耙田、学插秧,两腿颤抖,腰挺不直,腿部被小手臂摩擦的如火烧般的疼;夏天我们任由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光着膀子裸露的背上看着被灼伤的皮肤起泡涨起,就是为了不失时机抢收抢种;秋天我们迎着秋风,夜里进山守护即将丰收的稻田、根茎正在膨大的地瓜不被野猪遭塌,忍受着秋寒与恐惧;冬天我们冒严寒光着脚,踏冰喳、修水利、烟醺火燎烧土肥。但是,当我们扛着一袋袋的稻谷,在田埂上晃悠;挑着一担担收获的地瓜走在出山的路上;艰难地举起一筐筐稻谷倒进风谷机,酸痛的手臂摇动着风叶。尽管身躯已是疲惫至极,但在内心深处却涌动着收获的喜悦与籍慰。</p> <p class="ql-block">春播秋收,我们辛劳地耕作,终于迎来了丰年,知青队建队的头一年我们的工分值达到了0.86元/ 10个工分(当时一般生产劳动一天,以每个人劳动的能力评定工分,最高分是10分/天,称全劳力,之下9、8、7、6、5分/天,一般男高女低。全年劳动总分,乘以工分值就是一年的劳动报酬)在全大队名列前矛。在生产劳动喜获丰收之际,知青们的人生旅途同样硕果累累:从74年知青队成立到76年底,共有5名知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螺知青队代表先后出席公社和县、省知青代表会议,上螺知青队成县知青工作的典范,得到了肯定。从69年始至78年终,上螺知青来来去去三十来个知青。有的勤奋上进、有的散漫不拘、有的争强好胜、有的吃苦耐劳尽管表现各异,但是没有一件知青偷鸡摸狗,扰民滋事,祸害乡邻的不良记录。由于表现良好,74年下半年起,陆续选调离开了知青队,二人被推荐上大学。知青们的成长,有知青们自我奋进的努力,但也离不开,上螺革命老区乡亲们的革命传统环境,特别是大队选派的三位老农代表的言传身教;还有建队初永安县里知青办派来的带队干部陈万年同志的引领,在与我们相处短短的一年多点的不长时间里,结下的情谊却长达五十年之长,他离世时,知青们以《悼万年》的短文,追忆了老陈一生中那闪光的瞬间。</p><p class="ql-block">由于有了上螺知青的宝贵经历,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虽然历经改革开放下岗失业的等社会阵痛,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安然而过,最高的位及党和国家领导层。</p> <p class="ql-block">78年停止了知青下乡,从69年起不到10年,共有1600多万人亲经了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知青时代就此止凝结,至今褒贬不一。但我们是怀感恩之心的!由于上山下乡我们吃过了苦,知道了苦,之后的苦就不再是苦。进工厂、考大学、下岗再就业、岗位变换,种种人生考验我们都能坦然接受,一一从容应对。二十年后我们再相聚,共同的话题不约而同,是再回我们当年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看看。知青们的内心深处心心念念的仍是:上螺这一方热土,我们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部分从76年起,一别二十年后的知青首次相聚。分别时,尽管几年间在农村风来雨去的洗礼我们的脸上有了风霜的痕迹,但仍未脱稚嫩的气息,再见面,岁月的沉淀已是跃然脸上,却多了几分成熟与从容,算算已是不惑天命之年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相聚,知青们忘不了当年关心爱护我们的县知青办的主任:罗小华前辈;西洋公社政工组组长:宋派强前辈。</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相聚,还请来了知青队建队初期县知青办派来知青队的带队干部:陈万年同志。虽然,现在罗小华、宋派强、陈万年等同志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当年关心、关怀,爱护知青,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心血和情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大队部,早已被现在现代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所替代,担负起了乡村振兴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三十、四十年葱葱而过,岁月流逝,山乡巨变,不变的是我们对上螺村的那一份眷恋之情。一次次来到这里重拾那些年我们遗落在这里的青春芳华,寻觅我们所熟悉的,那曾经走过的山山水水,我们播种耕种过的土地,希望在田野里找回自己年轻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从这里走出去,五十后我们再一次相聚在这里。为乡村振兴,为上螺新农村的崭新面貌而深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的返乡,村里的乡亲们都以最热烈的乡情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就像是父母迎回远行的子女,让我们既感动又情怯。我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是那个时代的造就,让我们走出校门,使踏入社会的人生从这里起始,从这里我们获得了启蒙,走向了人生的舞台,是这里的乡亲们教会了我们种田,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而我们何曾为村里为乡亲们做些许贡献,却受了乡亲们的如此盛情!?更有西洋镇党委涂爱燚书记、镇政府唐名茂镇长等镇领导及镇政府干部,放弃休息时间与我们座谈交流,共叙乡愁,我们深感欣慰,全体上螺知青们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p> <p class="ql-block">欢聚的时日是短暂的,五十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不过是一瞬间,五十年前,时代的召唤将我们一群青春少年汇聚在了上螺知青队,让我们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间有苦有乐,苦乐同担,彼此间虽有嫌隙生份,但是结成的感情和友情却是绵延了五十年。这五十年,曾经有过的不快早已在岁月中漂逝,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和友谊,无论是谁,身份高低、平凡还是卓越,在知青队里结成的农友之情,已经成为我们大家深藏在心底的精神财富,历久弥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