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绍兴是典型的水乡,水多桥便多,古桥更是多达数百座,最有价值的当数于2013年被整体打包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绍兴古桥群,包括八字桥、广宁桥、谢公桥、题扇桥等12座古桥。</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绍兴古桥之最,当首推位于越城区的八字桥。2001年就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在绍兴的一处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宋嘉泰《会稽志·桥梁》中记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该桥始建年代不祥,其桥洞石柱上刻有“时宝祐丙辰(1256年)仲冬吉日建”题记,为南宋重建时所刻。</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之所以是绍兴古桥之最,不仅仅因为它是绍兴现存桥梁最早的,更因其设计和建造技术高超而闻名于世。八字桥建在原三河(两条小河现已填没)汇合之处,采用三街三河交叉、四向落坡设计而被誉为“最早的中国古代立交桥”。其陆连八字桥直街、广宁桥直街及东双桥河沿三路,水通南北,南经东双桥承鉴(镜)湖之水,北达杭宁古运河,形成路连四方、水通南北的格局,且建桥时不拆周围房屋,其布局巧妙,令人赞叹。(航拍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八字桥街区是最具老绍兴市井烟火气息的街区,无论如何也不可错过;且街区内有周恩来纪念馆,也是一定要去瞻仰一番的。好在我们住宿酒店距离两地都很近,徒步只需15分钟,故欣然前往。</p> <p class="ql-block">看见的第一座古桥是东双桥,构造独特,时代特征明显,2011年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双桥系东西向半圆形石拱桥,桥面长5.6米,宽8.3米,东双桥用材硕大,桥栏望柱大而厚实,如此大型的石栏板、石抱鼓更为国内少见。</p> <p class="ql-block">桥栏正中书“东双桥”繁体字样,可能为宋代东双桥的原石,现桥为民国时期重修。</p> <p class="ql-block">顺桥栏下到稽山河沿,前往八字桥。</p> <p class="ql-block">粉墙黛瓦临河而立,当地人家枕河而居。</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水上不时划过乌蓬船,将我们的思绪穿越到一段遥远静谧的时光中。</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喜的是,这里不仅宁静安详,更是弥漫着清新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漫步这些最具市井烟火气的老街小巷,才是“阅读”老绍兴的最佳方式。</p> <p class="ql-block">终于见到了有“中国最古老立交桥”之美誉的八字桥了。</p> <p class="ql-block">八字桥的结构为石梁桥,主桥洞净跨4.5米,高4米,两边各并立9根石柱,石柱略有侧角,方向朝外,紧靠金刚墙组成桥墩,其下桥基以大条石砌筑,十分稳固。</p> <p class="ql-block">主桥宽3.2米,桥两侧设栏板,间以望柱。柱头雕作覆莲形,有“普渡众生”之意。</p> <p class="ql-block">八字桥自南宋一直沿用至今,历代每逢修缮,匠师多在桥的望柱上留下各种题刻,为捐助者纪念功德。</p> <p class="ql-block">登临八字桥,遥望南北河道,视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桥桥相映,水屋相连,尽显绍兴水城风韵。</p> <p class="ql-block">碧水秀街,枕河人家江南风情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目之所及,看不到高楼大厦,尽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闲适和惬意。</p> <p class="ql-block">流水人家、纤巧古朴的乌篷船,勾勒出绍兴古城隽永秀丽的水墨山色。</p> <p class="ql-block">我以为,在绍兴的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中,最不应错过的,就是这个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几乎没有游客,只有居民,踩在青石板上,看到的都是水乡魅力。</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里也存在老街的通病,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见不到年轻人,也就少了几分朝气。</p> <p class="ql-block">夏日纳凉,坐上竹椅板凳、摇摇蒲扇、玩玩手机;</p> <p class="ql-block">或洗衣做饭聊天,悠闲打发日子。</p> <p class="ql-block">从八字桥东岸北踏道下,沿着广宁桥直街走,能到达另一座“国保”建筑——广宁桥。</p> <p class="ql-block">途中,一则“吃酒喝茶做嬉客”的广告吸引了我。老绍兴的味道扑面而来,您知道绍兴方言“做嬉客”的含义吗?</p> <p class="ql-block">抵达广宁桥,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晾在桥头的笋干菜。</p><p class="ql-block">相传此处本无桥,有乐善好施者集资建桥,使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p> <p class="ql-block">广宁桥建于南宋绍兴四年,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它是绍兴现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广宁桥全长60米,宽5米,栏板样式与八字桥相近,24根望柱都雕有倒置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典雅别致;桥洞顶拱石上刻有“鲤鱼跃龙门”等6幅图案,有面目狰狞奇形怪状的,也有虎头狮身振鬛怒吼的,甚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广宁桥在长桥东,漕河至此颇广,居民鲜少,独士人数家在焉”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也有专家考证后认为,广宁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稍早于八字桥。</p> <p class="ql-block">明代徐渭因一直在抗倭前线,多年没回家了,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写下《元夕二首》其二:“年年异县望乡远,乡里今年赏上元,罗绮含风灯火乱,烟花拂地叶枝繁。人如不夜城中坐,曲似钧天乐里翻,归去若从桥上过,广陵步月来须言。”</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清道光年间朱亢宗游历到绍兴,登上广宁桥也诵叹出一首怀古惆怅的诗:“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p> <p class="ql-block">走下广宁桥,沿长桥直街东行,前往周恩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经过树人中学。</p> <p class="ql-block">这座“傍河人家”坊很有意思,把陆游的诗句“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镌刻于此,不知有何用意?</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典型的丝竹台门。</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的家乡是哪里,争议一直存在,但周恩来生前不止一次提及和强调“我是绍兴人”,他虽然自祖父辈起就迁居江苏淮安,但对于绍兴人身份的认定却是深入骨髓的。</p> <p class="ql-block">1946年,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时曾说:“我的祖父叫周起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祖籍从祖代算起,因此,我算是浙江绍兴人。”</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馆由祖居、故居、纪念馆、纪念广场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呈三条轴线,自西向东依次为故居、祖居、纪念馆。祖居是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绍兴台门建筑,砖瓦结构、青石板地、木格门窗,共三进三开间,依次为门斗、大厅、座楼,两边东西厢房为《周恩来与故乡》陈列室和故居,东侧为《风范垂青史》陈列。</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宣宗道光十一年(1381年),周氏4世祖周庆始由绍兴城西部境水里(今绍兴古越藏书楼一带)迁居于此。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十一世周懋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遂以“百岁堂”相称。</p> <p class="ql-block">2017年,周恩来侄女周秉宜、朱德之孙朱和平、徐向前之子徐小岩、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周恩来侄女周秉德、陈毅之子陈昊苏、叶剑英之女叶向真、彭德怀侄女婿袁士杰在周恩来祖居“锡养堂”合影。</p> <p class="ql-block">百岁堂的座楼是周家长辈居住的地方,如今厅堂内依然陈列着当时所用的八仙桌、座椅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周恩来赴皖浙抗日前线视察,回故乡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就是在百岁堂与族人团聚叙旧并接待亲朋好友的,并在百岁堂偏房小憩。</p> <p class="ql-block">首进院落西边为“诵芬堂”,是周恩来高祖父的居所,堂名取自陆机“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祖居中的房屋古色古香,家具为典型明清样式。</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在祖居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年少时用过的书房依然保持着原貌。</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保留了周恩来用过的餐具、穿过的衣物、周氏家谱等珍贵物品。</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周恩来与邓颖超。</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是厨房,坛坛罐罐不少,当年真实的绍兴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祖居内设有“我是绍兴人——周恩来与故乡绍兴”陈列展,通过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实物,从“根脉系绍兴”、“悠悠故乡情”、“烽火千里行”三方面,生动再现了当年周氏家族的生活场景及1939年周恩来回绍时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绍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他早期的履历中,与诸多绍兴人有关联。旅欧期间,周恩来与王京岐(嵊州人,与绍兴相邻)达成协议: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留下了最早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邵力子、马寅初、陶行知、孙越崎等绍兴名人,在特定的岁月里有着属于同乡人的惺惺相惜。鲁迅逝世后,周恩来在多种场合宣扬鲁迅精神,多次参加有关鲁迅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非常喜欢越剧,建国后,他先后14次观看越剧团的演出。正是在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下,越剧从地方走向全国,并促成越剧《梁祝》走向了世界舞台。</p> <p class="ql-block">1939年的3月,周恩来回到了故乡绍兴。这也是周恩来数次“回乡之旅”中史料记载最完整的一次。</p><p class="ql-block">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从重庆经皖南新四军军部来到东南抗日前哨浙江。他此行,名义上是扫墓,实际上是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积极抗战。</p> <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28凌晨3时半,周恩来一行由临浦乘汽轮抵达绍兴。国民党绍兴政府专员贺扬灵专程在越王殿举办欢迎周恩来的座谈会。会上,周恩来激情高亢地做了四小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讲话,他在演讲中不时以绍兴先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为例,激励大家发扬民族气节,坚韧不拔,团结抗战,打败日寇。</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周恩来巡视绍兴三区政工指导室、《战旗》杂志社,检阅了三区政工队、青年营、妇女营、少年营等,并向大家作了简要的抗战形势和任务的演讲。</p> <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与亲友在大禹陵扫墓祭祖,并在《周氏宗谱》上续谱。</p> <p class="ql-block">3月30日清晨,周恩来偕同邱南章步行去火珠巷板桥3号,拜望姑夫王子余,并为亲友题词23幅。</p><p class="ql-block">3月31日,周恩来转道诸暨离开绍兴。</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游览,思绪融入到周恩来与故乡的千丝万缕中,去追寻那个伟大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