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一生都期盼去朱德故里一游。感恩昨日,简阳书法研究会电话:要去仪陇—朱德故里采风,预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让年近古稀的我激动不已,昼夜难眠。我虽常在书里、电视里对我敬仰的朱总司令、开国元帅的丰功伟绩早已入心入骨,但对他故土养育他成长为一代伟人的环境和滴点故事却了解甚少,总想从中获得教益,将这爱国教育传承于子孙。</p><p class="ql-block"> 6月4日清晨,我背着布囊带着手机,随团坐上了前往仪陇县的大巴汽车。车上欢声笑语,颂歌连绵,车驰高速公路三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朱德故里。当我们步入朱德故里,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与人文精神的土地,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的怀抱之中。它不仅是伟人朱德的诞生地,更是一处展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眺望琳琅山,形似官帽的轿顶山、酷似党徽的锤镰石、宛如青龙偃月的关刀山、貌似中国地图的感恩池与农耕文化、客家文化、“三乡”文化、红色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彩的壮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葱葱的绿树和五彩斑斓的花卉。这里四季更迭,景色竞换。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夏天,绿树成荫,微风佛面,常带丝丝凉意。秋天,金叶飘落,硕果累累,呈现出一幅丰收的画卷,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更显故里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朱德故里的文人气息更加浓厚。这里的建筑古朴典雅,充满着岁月的遗迹,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故里内外的陈列馆更是让人大开眼界,那里陈列着朱德的生活照片,遗物及珍贵文献资料,让我们能近距离地了解这伟人的风彩和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朱德从小就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就学割草、拾柴,帮家里干杂活。朱家附近没有水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没有力气挑水了,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发现缸里的水滿满的,妈妈感到很奇怪。于是连着几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满的,为了揭开这秘密,妈妈起了几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挑水,妈妈又惊又喜,紧紧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都说不出话来。</p> <p class="ql-block"> 朱德六岁进入私塾,到了年轻时期,便展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心,形成了朴实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之际,他坚定了:“读书不忘国”的信念。并表达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他开始苦苦思索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与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了十大元帅之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朱德52年回家乡,他见到老百姓生活艰辛,老泪纵横,问长问短,坚持与乡们一样就餐,不搞特殊化。县乡干部准备的佳肴都不敢送上桌,他便说:我能回家乡能吃上家乡饭就好了。他最高兴的是见了到乡亲们, 最遗憾的是没见到自己的母亲,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朱德在晚年病危时,他还把他仅有的20000元存款委托他爱人康克清以党费交给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6日,为党和国家奋斗一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因病逝世后,他和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给我们国家留下了一个太平盛世;他给人民留下了一个功盖千秋的伟大形象。他把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一切听党安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人风范植根于了人民群众之中。他把一生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留在了人间,润育着中华大地,造福于人民。</p><p class="ql-block"> 在我这梦圆之刻,我默默地呼喊着: 我们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啊,我们永远怀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