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观闲议事</p><p class="ql-block">图片:战友供稿与网图</p> <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是人生中最浪漫而美好的阶段,在许多有关中学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什么"豆蔻年华" "风华正茂"等等好词比比皆是,但我们经历的中学时代却有着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奔赴边疆前与老师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1969)</span></p><p class="ql-block">一、迟到的中学</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夏秋之际,文革爆发了,我们这些即将进入中学的小学毕业生,恍然间成了自由小天使,对于文革发生的历史原因,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小学生来说,除了懵懂,没有过多的思考,但还是跟随着社会大潮涌动着,亲身感受着社会思潮剧烈变化,从那年的暑假开始,在荒废了两年学业后,1968年1月我们进入了中学,有了新的统一代号:"六九届",这是很奇葩的一届中学生,首先,一进中学大门,就成了学校的"老大",因为,我们上面的老三届们,上山的,下乡的,当兵的,进工厂的都已经飞走了,另外,从我们的"六九届"代号看,我们只能接受一年左右的中学教育,又因高中教育没有恢复,注定了我们受教育程度的基本停留在小学阶段,好在我们都是心智未全的懵懂少年,对于学历高低的会给我们未来造成何等重影响,似乎都没有认真的思量过。</p><p class="ql-block">说起入学时的情景,也真让我们有些不好意思,与我们一同升入中学的,还有低我们一届的学弟班,两个年级接受同年级的课程,学校把我们六九届的编为甲班,低一届的编为乙班(70届中学),哪种感觉啊,我们就像是集体"蹲班生",但后来的上山下乡,却让我们抢了百分百的"头功"。</p><p class="ql-block">二、逆向式教育</p><p class="ql-block">正式开学后,所谓旧的教学体制已经被打碎,新的教学体制还没有形成,学校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可以算是三无教学模式,即:教学无大纲,讲师无教材,学生无课本,按现在的说法,很有快乐教学的味道,课程安排:天南海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方式:老师即兴发挥;学生经常是小组座谈会,讨论会,教材是:革命书籍、报刊社论,新闻号外。不过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我们这群经历了两年文化大革命的见习"小干将"们来说,毕竟疯玩了这么长时间,如果真的一下子正规起来,又学又考的,还真的有点不适应,同学们对这种开放式教学感觉还挺自在。</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开始懂事了,不少同学觉得既然已经上学啦,还是应该有个课本啊,于是有同学私下向老师建议给我们发书吧,老师听到同学们的要求,虽然很无奈,但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希望渺茫的回答:"我会向学校领导要求尽快解决的",但那时文革前的教材不能用,新教材也编不出来,学校到哪去弄课本啊? 就这样一天天糊弄下来了,直到一九六九年八月,我们拿到了名不符实的中学毕业证书时,课本也没有发下来。</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年左右的中学生活中,至今我只记住有一堂语文课讲得最精彩,那是一位将进50多岁的女教师,是当时学校语文授课水评最高的老教师。有一天,她给我们班讲语文,授课题目是:从批判的角度分析《粮食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军队作家王愿坚创作的,故事情节是一位红军的交通员在他只有十几岁的儿子配合下,成功地把粮食送到红军根据地,而他那心爱的儿子,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光荣牺牲了,故事很感人,老教师从始至终几乎都是满含深情的讲析着,应该说那堂课深深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然而,课讲到最后,老师的语气一转,轻声地发问:"同学们从粮食的故事中,用批判的眼光分析,听出什么问题吗?" ,同学们一片愕然,沉默片刻,老师接着以自我批评的语气,继续分析这篇作品:"这堂课以前我也讲过,由于那时我的思想认识跟不上,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出问题,但用如今的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我才深刻认识到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旧就在于文章的存在着浓重的温情主义……,于是老师找了课文中有"温情段落"讲评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届小孩子,以前受到的是深厚的爱国主义薰陶,对什么是温情虽然不很明白,但对好坏还是分得比较清楚。其实,在文革前,我就在广播中,听过北京琴书表演家关学增演唱的《粮食》,深为父子送粮的英雄事迹感动,只是不明白,为何这篇文章却成了被批判的反面教材。</p><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在逆向式的教育中,从批判思维的角度,学习着知识,提高着自我认知能力,如:从批判电影《清宫秘史》《武训传》《怒潮》学历史,文革后期,带着批判眼光看小说《水浒后传》《红楼梦》知道了什么是投降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没落,了解农民运动,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的老师们也真的不容易,他们以奇特的教学智慧,和真挚的情感,尽可能给我们传播着革命英雄主义,点拨并增长着我们识别善恶的能力与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小学+中学+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三、接受工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与课堂教育相比,哪个时期更注重社会实践,更贴近三大革命实践需要,虽然我们的中学生活只一年有余,但在工厂学工,农村学农的实践却占用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阶级感情。</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到工厂学工劳动,我和另外几个男生被分配到锻工车间劳动,看到工人师傅双手用力操纵着一把又长又重的大铁钳,灵活、敏捷翻动着一块烧的通红的大铁块,重力十足的气锤有节奏的起落着,不一会功夫,一块块标准的半成品就被打制出来,趁着师傅休的间隔,我们几个也想试试,师傅说,你们是来劳动体验的,没有经过培训,不能上锤床,没有力气,没有技巧,万一烧红的铁块被打飞,那可是大事故,是很危险的,就先练练铁钳夹铁块吧",好家伙,不干不知道,又长又重的大铁钳,在我们手里根本就不听使唤,更不要说再夹上一个铁块啦,我们使足了吃奶的劲练了好长时间,实在是玩不转这看似简单的劳动,师傅看着我们的囧样,笑着说"你们还小,力气还不全,这活儿看着简单,这可是我们半辈子才练出来的手艺,你们能到工厂体验工人的劳动辛苦,就算有收获,干什么都是要费一些功夫的"。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带我们的师傅,大都是让我们干一些搬搬运运的活儿,有时也会安排我们观摩工人师傅紧张有序的操作过程,师傅们为了我们的安全,总是会让我们站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位置,以防意外发生,在工人师傅的身上,我学到了他们认真执着的工作精神,体会到他们对所从事职业自豪与热爱。</p><p class="ql-block">为了配合物理课的学习,学校还多次让我们到工厂,接受老电工的实际操作培训,尽可能弥补没有课本的缺憾,我就是在哪时候学会了电电灯串联或并联的连接方式,学会了如何牢固连接电线的技巧,这些实际操作,虽然没有理论知识那么深奥,但却让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至于下乡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更是频繁有加,由于我所在的中学就在北京的郊区,那时的北京三环以外就是农村,所以学校组织学生到农村劳动极为方便,又因当时我门课程安排不足,到农村上田间劳动课,也算是一种教育补充吧,虽然我们不能算是一个劳动力,但春种期间拔草、三夏期间帮助生产队抢运小麦、秋播期间帮助插秧、秋收时拔稻子、掰棒子(玉米)等等农活都通通的经历一番,这也算是后来上山下乡前的预习吧,在这些劳动体验中,我们付出的是磨炼,收获的是农民们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体验,初步品尝到农民生活劳作的无比艰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校友+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四、积极参加政治活动</p><p class="ql-block">回想当年,政治活动十分频繁,文革中期,特别是一九六九年党的九大以后,那时候正值我们面临毕业后去向何方的时期,时常有最高指示发表,每逢此时,许多同学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会闻讯便自觉来到学校,这也是我们那时最习以为常的必然活动,到校的同学,认真热烈地做着第二天的庆祝活动的准备,如:制作标语字牌; 秀制大幅领袖画像; 排练庆祝游行活动中的行进舞蹈,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基本上已是半夜深更啦,为此,我常和几位好哥们儿,凑到一个同学家里凑合休息一宿,那时候的家长啊,对我们真的很放心,从来没有受到过责怪,从另一个角度讲,虽然那时政治环境风云变换,但是,社会治安却仍保持着总体安全稳定的状态,所以,家长们对我们的安全非常放心。</p><p class="ql-block"> 当前苏联侵犯我国神圣领土珍宝岛时,我们又怀着义愤填膺的心情,涌到苏联驻华使馆,振臂高呼打到苏修; 当美国发生黑人抗暴斗争时,我们迅速走上街头,高呼打倒美帝,口气势如虹,"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的战歌,就是那时中国气势的真实写照。记不清喊过多少,只是喊着喊着,就全部上山下乡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五十年后同学重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2019)</span></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中学时代,我们的经历放在现在来看,或许会使人感到无聊,幼稚,或许给人一种喧闹、无章和潦草,我们的中学年华就是这样的粗线条,但那的确就是一代风云的展现,虽然消磨了许多人生的宝贵时光,可在我们的心中始终深藏着积极向上的热情,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的期盼,时代变化是巨大的,无论对那个时代的青春少年是赞是贬,那都已是刻在一代人灵魂深处的存在,我们怀念宝贵的中学时代,因为,就是那仓促度过的校园时光,给我们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人生烙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