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永远红

元春

杨敬宇 <h1>  前些日子,应朋友之约,来到红安,走近一位戴草帽、穿皮鞋的当地人——杨敬宇。</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杨敬宇这个名字,初听,就联想到曾经的伟人杨靖宇。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年代的人;相同的是,一腔热血,荷担大义。</h1> <div><br></div><h1> 他就是生于兹长于兹的农家孩子,在这片洒满14万烈士鲜血的土地上,作为烈士三代,似乎并不耀眼。如今他荣誉加身,源于他不同当地人的经历: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大学,之后成为公务员,官至武汉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退休后谢绝所有橄榄枝,义无反顾回到他的出生地、知青返乡地——红安县永佳河镇李家湾村,躬耕黄土,助民致富,至今已九度风雨春秋。</h1> <h1>  摘了官帽,戴上草帽。他选择回乡,不是来养老,而是想终于有时间了,要为改变贫困面貌的家乡做点事情。</h1><h1> 他做了很多事。</h1><h1>  家传养蜂人,回村重操旧业。他带领全镇30多户村民开展庭院养蜂。他秉承红安人战争年代“不胜不休”的豪迈气概,凡是他认准的是,任何困难都不可阻挡。当地人戏谑称他“杨疯子”。一度自产自销蜂蜜他还真以“杨蜂子”作为商品名。至今的他微信昵称都是"蜂子杨”。</h1> <div>  </div><div> </div> <h1>  退休前他一直以各种方式关注支持家乡建设,回乡后没有争议的被聘为村支部名誉书记。由此名正言顺的成为村里的主心骨。小小乡村,招蜂引蝶,竟有近30家省市单位与他们签订共建协议。村民活动中心的外墙挂满了(正面墙挂不下还拐了弯的挂)共建单位的牌子。</h1> <h1>  这是他自筹资金主持修建的全县第一条长达9.7公里的通村公路</h1> <h1>  最让杨敬宇欣慰的、也是他九年付出最多、变化最大的是让300多亩荒芜的茶园重新焕发了生机,不仅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大专院校学子们体验农时农事的实践基地。</h1> <h1>  华中科技大学知青茶场劳动基地</h1> <h1>  黄冈师范学院红安知青茶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h1> <h1>  湖北经济学院红安知青茶厂学生劳动基地</h1> <h1>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满茶岭</h1> <h1> 野花盛开的山村</h1> <h1>下地去劳作的农妇走在田间的小路上</h1> <h1> 牛儿在如画的草地上觅食</h1> <h1>  知青岁月是杨敬宇生命中最难忘的。他收集当年知青的影像和物件,办起《我们曾一起走过》那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岁月展览。</h1> <h1>  把知青老屋翻建,让和他有同样情怀的那一代人有了怀旧的去处。</h1> <h1> 这间礼堂,仿佛《芳华》重现</h1> <h1>  礼堂两边的空间,摆放着他从农民手中收集的老物件,物是人非换了人间。</h1> “李云龙”故居 <h1>  没想到的是,离杨敬宇老屋不远的高桥镇程河村许家田就是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的故居。</h1> <h1>  参观故居才惊叹于一代战将的赫赫战功。不大的展室,写满了气壮山河的、近乎神话般传奇平生,哪是一部《亮剑》所能全面诠释的呀。</h1> <h1>  “纵队如果打的只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打的只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打的只剩下一个连,我就去当连长。纵队全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这是王近山在一次殊死战役即将打响前,立下的军令状。这句掷地有声、壮怀激烈的铿锵誓言,就是他九死一生、驰骋疆场、挥洒热血的真实写照。</h1> <h1>  继续往下走,就是“将星璀璨”的红色沃土</h1> 李先念故居 <h1>  苍松翠柏间的李先念故居</h1> 长胜街 <p class="ql-block">  </p><h1> 红安县七里坪镇是著名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全国仅次于井冈山的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曾被命名为“列宁市”。长胜街这里不仅保留着浓郁的徽派建筑,更是见证着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激荡风云,被誉为大别山“红色第一街”。</h1> <p class="ql-block"><br></p><h1> 苏维埃合作饭堂</h1> <p class="ql-block"><br></p><h1> 鄂豫皖苏维埃银行</h1> <p class="ql-block">  </p><h1> 列宁市经济公社旧址</h1> <p class="ql-block"><br></p><h1> 红安县赤色邮政局</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向前题写的红四方面军纪念馆馆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有大山在,到处有红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走出了300多位开国将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碑的背面刻写着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民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大别山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11位,开国将领317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像星光一样,在中国的这片大地上永远熠熠生辉。</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馆内单独修建的董必武纪念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先念纪念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馆的后院,青松翠柏下,一面长长的黑灰的幕墙色,没有一个文字,只有上方刻着“140000”的令人痛彻心扉的冰冷数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有22252人在这面幕墙上留下英名。细细看去,很多名字都是一字之别,那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都捐躯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这里,想到杨敬宇在陪同我们的这两天,时常说的就是,我做的这些事比起牺牲的先烈算得了什么!在这面幕墙前找到了答案。</span></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长长的2万多英烈的名刻中,我们找到了杨敬宇爷爷杨绍胡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特地到扬敬宇弟弟家,看到了他爷爷杨绍胡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墙上的证书虽已褪去了鲜艳的颜色,但是烈士的家国情怀、一腔热血依然在杨敬宇身上生生不息的流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别山是革命的摇篮,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火种。曾经的血雨腥风已经过去,如今他们的后代,在这块热土上,继续发挥着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安永远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