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后我在悉尼故地重游

快门慢舞

<p class="ql-block">  悉尼(Sydney)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也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华人占悉尼人口6.2%有24.8万人,已成为悉尼第四大族群,仅次于排第三的爱尔兰人(36万)的移民。2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原,经过两个世纪的艰辛开拓与经营,它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有“南半球纽约”之称。1788年英国流放罪犯于此,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建立的殖民地点,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悉尼市是用当时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子爵的名字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2024.5.3日我们乘早班飞机从墨尔本来到了悉尼,一整天都在下雨,好在这天大部分的景点都在室内,参观悉尼最大的渔市场并在那儿用午餐、参观悉尼歌剧院的音乐厅、在悉尼塔上俯瞰市区中心,晚上在游船上享用三道式西式晚餐,同时能从多个角度去欣赏经典的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悉尼歌剧院被誉为当代建筑的巅峰之作,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悉尼歌剧院由多个白色的“帆”组成,在直线型的现代建筑映衬下更加引人注目;2007年这座标志性的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建筑界的典范、世界公认的现代建筑的杰作,一个绝妙的艺术奇观。</p> <p class="ql-block">飞机即将抵达悉尼时,低空飞行的能见度还行,用手机录制了一段视频,尽管三十多年前来过这里,在高空重新见识悉尼,此刻再现,即熟悉又陌生,</p> <p class="ql-block">在悉尼渔市场(南半球最大的世界级海鲜交易市场)参观和吃过午饭后,雨还在下个不停,就先去悉尼歌剧院参观内景,探索这座奇妙建筑的内部结构美,在音乐厅里面参观时不能拍照,不能影响别人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其实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师约恩·乌松在设计时的灵感并非贝壳,也不是风帆,而是一个剥开的橘子片,14瓣的建筑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球状建筑。这位倔强的老人虽然因为悉尼歌剧院而被封神,却至死都没见过自己建成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又称海中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内墙看似像毛坯,没想到拍出来的结构和线条有这么美。</p> <p class="ql-block">看悉尼歌剧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部分人包括自己以前看到的都只是外景,能进到里面去看看,也算是有所不同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还是世界顶级的表演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的这段视频,能充分解释清楚歌剧院的内部结构和相关的数据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雨暂停的间隙,赶紧出去拍拍外景,悉尼的海港大桥就在歌剧院对面,与悉尼歌剧院齐名。</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悉尼海湾大桥,曾号称为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是悉尼早期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桥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之间共有75年的时间!1924年悉尼海湾大桥破土建造桥基,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车,就是建造也历时了8年多。当然在30年代的条件下,能在大海上凌空架桥,已经实为罕见。壮观的海湾大桥,不仅是悉尼的象征,也是澳大利亚的骄傲!</p><p class="ql-block">30多年前,我曾经坐车路过海湾大桥,抢拍过大桥上的画面,当时的感觉很震撼,就像行驶在钢筋的森林里面一样,大桥上有8个车道,2条铁轨,1条自行车道及1条人行道。它集铁路、公路、人行于一体,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允许游客攀爬的大桥。它是连接悉尼中心商务区和北部海岸的重要桥梁;而且它和悉尼歌剧院一起并称为澳大利亚最靓丽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附近有许多露天咖啡厅;同行的旅友又撞到了我的“枪口”上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天有不测风云,碰到什么天就拍什么片,无所谓好与不好,各有各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雨中看秋色更多了一份浓郁</p> <p class="ql-block">悉尼塔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时,已经成为悉尼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悉尼城市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悉尼塔缩小后,很像我国西藏人的转经筒🤭,然而悉尼塔是一座高度为305米、9层的多功能圆锥体建筑,是纵观悉尼市区全景的最佳观赏点。</p> 登上金色的悉尼塔,俯瞰悉尼的城市风光。 <p class="ql-block">在悉尼塔观光,在纪念品商店等人的时候,看到了心怡的小东东赶紧拍下来。</p> <p class="ql-block">夸张变形的动物比写实版的更可爱</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种类非常丰富,现存的将近还有两百多种,除了我们知道的袋鼠外,还有袋猫、袋熊、树袋熊、等多种有袋类……</p> <p class="ql-block">悉尼海德公园附近的圣玛利亚大教堂,是澳洲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也是澳洲天主教的最高精神殿堂。</p> <p class="ql-block">圣玛利亚大教堂始建于1821年,它是悉尼大主教的所在地,建于悉尼第一个天主教堂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去教堂的路上,我在车上看到了熟悉的青铜雕塑,那是三十多年前去过的,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悉尼市中心的海德公园,不在此行安排之列。</p> 而天主教神父正式来到澳大利亚是在1820年,因此圣玛利亚大教堂又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 <p class="ql-block">接着去了紧邻悉尼歌剧院和中心商务区的悉尼皇家植物园,那是观看歌剧院和海港大桥的最佳地点,两者在地理位置与结构设计上是浑然天成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悉尼皇家植物园,原是澳大利亚的第一个农场,于1816年在当时总督拉克伦·麦考利的主持下建立,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园的植物收集,园内收集和展示了大量热带、亚热带植物7000多种。</p> 欣赏海景同时可拍到歌剧院和悉尼海港大桥全景图,拍出有如明信片般的照片。 <p class="ql-block">麦考利夫人的座椅,是为了纪念麦考利夫人,而雕刻成椅子形状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由于她的建议,废除了监狱,悉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的总督拉克伦·麦夸里也成为了现代悉尼的缔造者。有的游客也会在石椅上体验一下。</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麦考利夫人,并刻上文字,是献给时任新南威尔士州总督拉克伦·麦考利的妻子伊丽莎白的。</p> <p class="ql-block">阴天才能拍出这种层次分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在悉尼皇家植物园还能看到的军舰</p> <p class="ql-block">和古老的帆船</p> <p class="ql-block">晚上在游船上享用三道式西式晚餐,上船时天还没黑。</p> <p class="ql-block">跟着游轮行走的同时,能从多个角度去欣赏经典的歌剧院。</p> 歌剧院周边三面环海,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洁白大贝壳,与周围海上的景色浑然一体。 <p class="ql-block">吃完饭上岸时,天已经黑了。</p> <p class="ql-block">在悉尼的最后那天去蓝山国家公园时,大雾弥漫,看不见蓝山的真面目,却遇见了与众不同、梦幻仙境的蓝调蓝山。</p> <p class="ql-block">蓝山全地区生长着庞大的原始丛林和亚热带雨林。蓝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那里有蓝色的雾,这个景观的形成是由澳洲的国树尤加利树排出来的油被太阳照射接触到而使整个蓝山发出淡淡的蓝雾。</p> <p class="ql-block">蓝山国家公园海拔1000-1200公尺,其标志名胜“三姐妹峰”,姐妹峰因山势险峻,只能远观,而回音谷则是观赏三姐妹峰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秋色隐藏在湿漉漉的雾中,近处的色彩依然斑斓。</p> <p class="ql-block">从蓝山出来后,又去了鲁拉小镇,主街上有一排樱花树,将上下行道分开,春赏花秋看叶。</p> 鲁拉小镇是蓝山脚下的童话小镇,这里的特色房屋、小商店、甚至沿途的民居,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p class="ql-block">那天正好赶了周末的集市,不少人带着孩子和🐶来,饿了就席地而坐,在树下的草坪野餐或小憩。</p> 鲁拉小镇以精巧的建筑及艺术气氛闻名,这里有很多美丽的画廊、书店及幽静的咖啡馆和茶馆。 <p class="ql-block">连消防队也有个模特和摊位,宣传防火意识,或许是被澳洲的山火给害苦了。</p> <p class="ql-block">在悉尼机场的候机时</p> <p class="ql-block">现在有时间都是看手机,看书的不多了,拍别人的时候,顺便把自己也拍进去。</p> <p class="ql-block">用手机留下最后的悉尼印象</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从新西兰、澳大利亚旅游回来正好一个月,按行程的时间顺序和地点,分别共做了7个美篇,悉尼的故地重游,再次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是此行的最后一个美篇,多花了一点时间在网上寻找想得知的信息,这是以前办不到的。三十多年前,我带了两台相机(一台135的尼康相机/2个镜头、一台6X7的大型120相机/3个镜头),装了两个大摄影包拍,还有不少正片、负片的胶卷,累的不行了,最后只好把大摄影包留在车上。如今出门就轻便多了,两部手机加微单相机和长焦镜头,一个小摄影包随时随身带着,拍照、录像都行,时代变了,人也得跟着变。</p><p class="ql-block"> 此行是跟团游,安排紧凑,虽然被限制了一些时间,但是出国旅游的吃.住.行样样都要自己去联系,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点难,在国内旅游,我们更喜欢自由行,没有语言障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