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朱先生学读书

瑜宸

<p class="ql-block">  我说的朱先生是著名美学大师、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朱光潜先生。读朱先生《谈读书》一文,让人心里很通透。文章把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和读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说的非常清楚。读后让人深思,以前以为手不释卷就是读书,以为一本书一本书不停的看下去就会成为一个读书人。殊不知读书有读书的方法,做工有做工的方法。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一读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这篇文章我只是按照收获分门别类摘抄下来,也算是隔着遥远的时空上了朱先生的一堂读书课,按照朱先生说的做一做笔记或卡片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 ——朱光潜</p> <p class="ql-block">一、为什么要读书。</p><p class="ql-block">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计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就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做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二、怎样选书。</p><p class="ql-block">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p><p class="ql-block"> 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p><p class="ql-block">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p><p class="ql-block">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p><p class="ql-block"> 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p> <p class="ql-block">三、读书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p><p class="ql-block">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p><p class="ql-block">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p><p class="ql-block"> 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的精,读的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哪一科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以求对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做进一步高深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比如读小说,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p><p class="ql-block">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 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来,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外另辟储藏室,这种储藏室就是记笔记和做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得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p> <p class="ql-block">四、关于专与精</p><p class="ql-block">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p><p class="ql-block"> 常识不但是现代世界公民所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学科分野严密,治一学科者多故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对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学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到困难,如老鼠钻牛角尖,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p> <p class="ql-block">五、关于采蜜式读书法。</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要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啃出滋味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都是朱先生的原文,我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了顺序上的排列。归纳到此仍然意犹未尽,边整理边感慨,一慨看到朱先生的文章太晚,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二慨朱先生给了这么实在的读书心法,让我如同捡到宝贝一样欣喜。三慨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读过的书跟没读一样,在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原来一是读的遍数不够,二是没有带着目标去读,三是根本不做笔记。就像农人羡慕别人庄稼长的好,殊不知别人背后都下了多少的功夫呢。</p><p class="ql-block"> 写到此处心里唯有满满的感恩,感恩先生留下这宝贵的精神遗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后人照着这计程碑继续前行。感恩我终于找到了读书的秘籍,此后余生一定效仿先生老实照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