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知青岁月(五)

独步青云

<p class="ql-block">制作 独步青云</p><p class="ql-block">歌曲 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图片 部分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知青故事多,</b></p><p class="ql-block"><b> 充满苦和乐。</b></p><p class="ql-block"><b> 悠悠岁月五十载,</b></p><p class="ql-block"><b> 青春一起走过。</b></p><p class="ql-block"><b> 当年同下乡,</b></p><p class="ql-block"><b> 农村天地阔。</b></p><p class="ql-block"><b> 建设农村做贡献,</b></p><p class="ql-block"><b> 谱写青春赞歌。</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本篇继续分享大名知情下乡前么庄的故事《再忆知青岁月》(五) ,内容真实,文字无华。欢迎朋友们关注、赏读!</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六十年代,党向知识青年发出了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1968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朝。从1968——1977年十年间,全国下乡知青近两千万,我们是其中一个知青小群体。下乡前么庄村后,组建了一个单建队。村里拨给了一百多亩地和两头驴,其它劳动工具一无所有。当时,国家出台政策,要求知青下乡以群体为主,到具备接受知青条件的村、点下乡。并给下乡知青发放安置费、生活费。号召各地政府、知青办和大型对口企业等,积极支援和帮扶知青点。我们到了前么庄村之后,每人都有一定的生活补贴。此外,北京和天津的某些对口企业支援了两匹马、一头骡子和两头牛,支援了两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水泵,一台机床等。知青队用安置费购买了犁、耧、锄、铁锹、镰刀等一切劳动所需的农具。</b></p><p class="ql-block"><b>前么庄村王玉田书记有眼光,有魄力,从65年就开始就收知识青年,直到77年,十几年间共接收知青二百多名。王书记对知识青年特别关心,经常和知青谈心,做思想工作等给以鼓励。还经常去农田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向我们讲述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技术。我们也没有辜负党的希望,没有辜负老书记的希望,在农村,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与各种农业生产劳动,为前么庄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种麦</b></p><p class="ql-block"><b>每年中秋节过后,秋作物陆续收完,紧接着犁地种麦就开始了。</b></p><p class="ql-block"><b>农村耕地一般每年种麦时犁一次。首先给土地施肥。知青队和农户家里,每年都把饲养的牲畜、家禽等肥料储存下来,待犁地种麦时送到地里,一堆一堆均匀卸下来,再一锹一锹撒开。农家肥不够,再撒一些化肥,如氮肥尿素和磷肥等。犁地时这些肥料就被翻到地下,使土壤肥沃。紧接着,犁地、耙地、打畦、耩地、浇地等将有条不紊的进行。</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下乡时,用牛拉犁犁地情景就是这样的,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及后来者,都不了解这种农具和农耕文化。</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耙地打畦</b></p><p class="ql-block"><b>犁好的地沟沟哇哇,一定要要先耙两遍。耙地有竖耙和斜耙,目的是除掉地里的玉米根,耙碎土坷垃使土地平整,而且土地还能保墒。</b></p><p class="ql-block"><b>地耙好了要用铁刮板打畦,打畦的活比较轻松,适合女知青干。我们每两个人刮一个坌,两个坌夹起来的就是一个畦。以地身之长和三米宽度为一个畦,打畦是为了便于耩地和浇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打畦:地耙好后,先用铁刮板把整块地刮成一个个长方形的畦子,然后播种。打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耩地和浇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耩地,即播种,那个年代没有播种机,耩地除了牛拉耧外,更多的是人拉耧。我们人多可以同时用几张耧耩地。耩地时,一人摇一个三腿耧,一人驾把,八九个人每一人拉一根绳。为了防止绳子把衣服磨破,把肩膀磨破,大家都用一块毛巾搭在肩膀上。刚犁耙好的地土质松散,进地里土会进满鞋。所以拉耧耩地时一般都是光着脚,弓腰躯膝,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力拉着朝前走。经过十几天艰苦劳动,一百多亩地的小麦终于耩完了。此时,我们的肩膀还是被绳子磨了出了血印,脚掌也磨练成了“铁脚板”。这些苦对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实践证明了,我们是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拼搏的知识青。回想起过去的故事,无比感慨,历历在目。一次次劳动场景,一段段生活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了脑海里,永不忘记。</b></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男知青,个个都是好样的,经过种秋种麦历练,犁楼锄耙全拿下,成为了知青队里的主力军。</b></p> <p class="ql-block"><b>浇地</b></p><p class="ql-block"><b>为保证麦苗存活率。每年都得给小麦浇越冬水。</b></p><p class="ql-block"><b>冬天浇地,白天还好,晚上难熬。黑灯瞎火的夜里,只能带一盏马蹄灯,查看畦子是不是有跑水的地方。在农村,没有哪个父母舍得叫自己十七八岁的姑娘夜间浇地,更别提是寒冷的冬天!知青不同,我们都是远离父母的女儿,没有这种待遇,没有几会享受父母的疼爱。有的是男女干活平等。所以,女知青照例带着马蹄灯在寒冷的冬天,在黑灯瞎火的夜里浇地。比起农村同龄女青年,我们女知青更能吃苦耐劳,干她们从不干的活。</b></p><p class="ql-block"><b>我记得跟王芳夜间浇地时,借着昏暗的灯光看到垄沟跑水了,不舍得把鞋子弄湿,否则,第二天就没鞋穿。于是便脱下鞋子,卷起裤腿进到跑水的地方堵口子,完了再用干的土把脚弄干。水冷刺骨,脚冻的发麻,只好用手搓搓缓解。困了,就轮换着在坟头边稍躺一会儿。但是衣服不够保暖,尽管特别困,也不敢睡着。远望四周,黑乎乎寂静无声,偶尔看到远处微热的灯光,说明那里也有人在浇地。除此之外,和我们做伴的只有寒冷的北风,以及天空不时向我们眨眼睛的星星。</b></p><p class="ql-block"><b>寒冬深夜浇地,对于女知青来说,虽然是一件难事,但是我们没有被寒冷的黑夜吓倒,而是勇敢的承担并完成了这一艰苦的任务。每当回忆起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呈现。这些艰苦的磨砺,也成就了我们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遇事冷静,百折不挠,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期待我们的晚年,都平安顺遂,幸福快乐!</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打井</b></p><p class="ql-block"><b>我们知青来到前么庄后,村里给了一百多亩地,主要在村西北。因为那边的地胶粘性大,土质薄,一亩地小麦产量只有几十斤,所以,原来的两个生产队都不愿意种。当我们来了以后,大队就把这些土地分给了我们知青队。还记得下乡两个月后割麦子时,地理的小麦又稀少又矮,麦穗头小的有几粒麦籽。</b></p><p class="ql-block"><b>74年我们去了之后,秋种就属于我们知青队管理了。74年底由县政府、知青办拨款支援,开始打井。选好地方后,架起了高高的井架。天气特别冷,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打井技术,主要靠人推。知青人多,加上年轻的村民,四班倒昼夜不停。井架上方挂着一只灯泡,下面井口上有一个钻井机,上面有两根对称的木头棍子,一边五六个人一圈一圈的推。</b></p><p class="ql-block"><b>深夜,寒风刺骨,月明星稀。推半个小时就轮换一下,虽然又黑又冷,但是,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用歌声相互鼓励,战胜严寒和黑夜!“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山开遍哟映山红……”一曲曲一阵阵嘹亮的歌声,响彻田间遍野,响彻万里星空。</b></p> <p class="ql-block"><b>当年打井主要靠人推,昼夜不停。</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知青队长张金亭回忆:</b></p><p class="ql-block"><b>打井需要水泥管和大量的豆沙石。为了尽快完成准备工作,要用两辆马车去常马庄拉管子和豆沙石,路途要经过一个上下大堤的长坡。知青冀东亮是赶车把式,其他人都不会赶车,为了按时完成打井任务,没有赶车经历的我,勇敢的主动的承担了这个活,第一次当了车把式。向第一生产队借了三匹马和一辆马车,与冀东亮各赶一辆去大名常马庄拉沙和水泥管。去的时候空车还顺利,回来重车,东亮经验丰富,自由自在赶着马车,可我一路心惊胆战。俗话说,赶车玩船,死在眼前。回来的路上下大堤坡的时候,险情还是发生了。本来下大坡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提前把手刹绳拉紧,刹车时用力拉绳。因为我没经验,没提前拉紧手刹绳,结果下大坡时,手刹绳没起到刹车作用,巨大的重车贯性下行,驾辕马根本坐不住车,马车飞奔而下。水泥管也因惯性前倾压着我的身体动弹不得。这时的我非常紧张,弯着腰用力拉着手刹,驾驶着马车非常危险的奔跑着下坡。此时生命随时有可能结束,但我脑海里同时有一个坚定信念,自己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一下,在生与死面前要冷静,不要慌乱”!终于到了平地,马车平稳了下来,我的心也平稳了下来。虽然这亊快五十年了,却让我终身难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女知青刘玉霞 ,很有文艺天赋,常常被县文化馆抽调排演。她得知知青队打井,就急忙从文化馆回来参加打井劳动中。本来她身体瘦小力薄,再加受风寒和劳累,患了感冒发烧。大家都劝她休息她不肯,她说吃点药就没事了。在半夜一点又和大家一切去地里换班打井。本来她感冒没好,加上又冷又累,身体比较虚弱的她,在推井时突然晕倒在井旁,把大家都吓坏了。于是,紧急把她送到了县医院。有吴和芝和董芙英两人在医院照顾,而她身体还没有好利索,就又去参加兆固公社宣传队演出。</b></p><p class="ql-block"><b>打井是我们下乡后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当时生活条件都不好,冬天的棉衣很难抵挡寒冬的北风。然而,知青们人人心中有一团火,有一种能战胜一切困苦的拼搏精神,历经十几天千辛万苦,打井成功!当清澈的井水哗哗的流向干渴麦田,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这水也流入了我们的心田。</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建仓库</b></p><p class="ql-block"><b>我们是一个单建队,是一百多名知青组成的大家庭。粮食储存问题必须解决。经队委会研究,决定在伙房北边建一个仓库。建材有队委会经办,经费从安置费出。我们参加了拉砖的劳动。</b></p><p class="ql-block"><b>秋后的一天,秦队长安排部分知青去长马庄砖窑长拉砖。早饭后,司机赵连生大哥开车,我们坐在车箱里随车去砖厂拉砖。到砖厂,看到一个很大的椭圆形砖窑,周围有好多个门,里面是一层层烧好的红砖。砖厂主人打开了一个窑门,要我们自己进里面往外搬。虽然这批砖烧好的砖已经停火几天,可是里面仍然非常热,进去就是一身汗。</b></p><p class="ql-block"><b>砖还稍有点烫手,大家都顾不得这些,女知青搬砖,男知青多数背砖,一块砖大约五斤重。每人一次至少搬五块,男知青有人背十块。车上有人接,再把砖放车厢码整齐。一趟一趟,豆大的汗珠顺着头发和脸颊流下,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因为出汗太多,一会就口干舌燥。我们谁也没有手套,所以每个人的手、胳膊、后背都被热的新砖磨破了皮。回来的路上,又累又困又饿的我们,坐在装满砖的车上睡着了。拉了两天砖,胳膊疼的抬不起来,好在年轻体力恢复的快。又继续投入到新的劳动中。</b></p><p class="ql-block"><b>两大间红砖瓦房建好了,里面还用砖砌了两个大方池子,这就是我们知青的仓库,我们的粮仓。</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挖河</b></p><p class="ql-block"><b>兴修水利,挖河开渠,引水灌溉,是确保农业粮食丰产丰收的大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冬天都要挖河。不管是农村村民,还是工人、学生等,青壮年都要参加挖河劳动,这是任务,是命令。75年的冬天,我们去大名北门口挖引河,引河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来车往。一村一队挖一段,每面红旗上都印有自己村、队的名字。好一派战天斗地的场面。</b></p><p class="ql-block"><b>我们的挖河工具主要是铁锹和排子车,有在河底挖泥土装车的,有人往河岸上拉泥土的。从河底到河岸有二十多米远,一人驾车,四个人在两旁推。知青岳合民、王景平和女知青刘艳玲,各驾一辆排子车,其他人帮推车,一趟趟往岸上拉泥土。记得一天上午,天阴沉沉的,一会儿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地很快融化,脚下有些滑。拉着满车泥土上坡很艰难。但是,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们没有退却,没有被困难吓到,冒雪继续干。不知是老天被感动了,还是雪被我们不惧艰险的精神吓跑了,不大一会儿雪停了。大家更是干劲十足,歌声、号子声在引河工地上此起彼伏,我们终于按时保质完成了任务,验收合格。获的了引河指挥部的好评!</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总之,我们在农村两年多,各种各样的苦活累活都干过。没有抱怨,没有畏惧,一心扑在广袤的土地上,脚踏实地,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前么庄村西北贫瘠的土地,用勤劳的双手改造成了肥沃的粮田,为前么庄村之后的耕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青春是宝贵的,青春是有限的,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把自己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农村,献给了广阔天地,我们的青春没有虚度,我们的青春可泣可歌。</b></p><p class="ql-block"><b>知青精神,是孺子牛的精神,可贺可嘉。一代知青人,用青春创造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用青春谱写了一段激励后人的故事,知青精神定会永载史册!</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感谢朋友们到访🙏🙏🙏🌺🌺🌺</p><p class="ql-block">欢迎关注支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