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3号。我们来到了南昌。滕王阁。南昌起义。万寿宫。游览。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 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 2004年,包含滕王阁在内的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为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11]2018年10月29日,包含滕王阁在内的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于洪州建阁名“滕王阁”。 [16]<br>唐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代滕王阁图<br>唐大中二年(848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 [4]<br>宋大观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宋代滕王阁图 元初,滕王阁几经战乱破败不堪。<br>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重修滕王阁,阁高五丈六尺。元代滕王阁图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滕王阁,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br>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毁于兵火。 <br>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江西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 [4]<br>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br>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滕王阁毁于大火,安世鼎重建。 <br>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中丞宋荦重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 <br>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惟“御碑亭”幸存,江西巡抚郎廷极重建。 <br>清雍正九年(1731年),滕王阁毁于大火。 清乾隆元年(1736年),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滕王阁。 <br>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王阁毁于大火,后重修。<br>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清末滕王阁照片 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起义军翼王石达开奉命出征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滕王阁毁于兵火,后重建。 清光绪末年(1908年),滕王阁毁于大火。 <br>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滕王阁,规模减小。<br>1983年10月1日,滕王阁重建工程正式奠基。滕王阁夜景<br>1985年10月22日,滕王阁重建工程正式开工。<br>1989年10月8日,重建的滕王阁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 今日滕王阁<br>建筑格局<br>播报编辑<br>总体外观<br>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仿宋式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 滕王阁<br>一级高台之上为二级高台(城墙台座),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滕王阁 内部结构<br>主阁:主阁的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 一层<br>滕王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一层内置有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西梁枋正中挂有白栋材同志书“西江第一楼”金匾 二层<br>第二层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余米。《百蝶百花图》 三层<br>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 [6]中厅屏壁有丙烯壁画《临川梦》一幅,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四层<br>第四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现《地灵图》。 五层<br>第五层为回廊四绕的明层。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 六层<br>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 建筑特色<br>播报编辑<br>滕王阁在组织空间、布置空间和扩大空间方面,创造性的解决了声、影 、光 、色的一系列难题,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的特点,通过意境虚景与实景融为一体,交织出一幅绚丽多姿而又变幻莫测的风景图画。 滕王阁<br>从平面方向看,滕王阁建筑群形成了阁、廊、亭的排列顺序,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产生各种不同方式;滕王阁的主体建筑是阁本身,通过与辅亭压江亭和挹翠亭以及起连接作用的回廊构成了一种类似音乐的节奏感,给游人以音乐的美感。 八一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武装起义。起义成功后发表了国民党左派的《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一南昌起义<br><br>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企图用血腥的屠杀消灭革命。由于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忽视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使绝大部分军队都控制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或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国民党人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其中包括贺龙、叶挺等部队。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形势, 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发动军事暴动,并成立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后因发现张发奎已站在汪精卫一边,中央立即抛弃依赖张发奎的幻想,决定独立发动反对南京和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即南昌暴动。 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宣布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起义胜利后,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随后,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直奔广东潮汕地区。这样做的目的,是准备同富有革命传统的广东东江地区农民起义军汇合,发动土地革命,进军广州,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并夺取出海口,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重新举行北伐。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 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万寿宫----千百年来,许真君在江西民间享有崇高虔诚的信仰,西山万寿宫作为净明道祖庭,在海内外千余座万寿宫中地位尊崇,享誉全球道界。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晋代豫章(今南昌县)人。曾任旌阳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减刑罚,去贪鄙,重教化,深得民心。辞官东归后,人民感其功德,将县名改为“德阳”,一直没用至今。 在家乡,他率民疏河治水,成效显著,后演绎成“铁柱锁蛟”的故事,广为流传。民众立祠奉祀,许真君被尊为“江西福主”,受到民间长久不衰的崇拜。唐宋以后,许真君被“儒道合一”的明净道派尊为宗祖,士大夫、文人学者同声唱和,颂扬许真君的笔记、小说、戏剧争相涌现,诗词楹联,难以胜数。历代帝王亦是徽召加封,赐额题字,江西地方官员多次为万寿宫奏请封赐,捐奉倡修,富绅巨贾热心捐助,崇奉“福主”。诸多举动,极大地提升了万寿宫的规模和品位,使之由民间下位文化跃升为民族上位文化。 历史渊源<br>播报编辑<br>万寿宫民俗文化是由南昌民众建祠纪念先贤许逊发展而来。许逊(公元239--374年),字敬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幼习经史,博通天文地理、尤喜神仙之学。晋太康元年被举为孝廉,出任蜀地旌阳县令,为政期间,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时旌阳疫病流行,许逊为民治病,活人无数,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晋室纷乱,许逊弃官东归,返回故里南昌,隐居西山。当时江西连年遭受洪患之害,许逊组织乡民治水救灾,取得了显著成绩。此后,随着民间传颂和夸大,许逊被附会成了仗剑布阵、擒斩蛟龙,法力无边的神奇人物。其实,许逊并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神仙,而是为民作过贡献的历史人物。人们祭祀许逊,其目的正如王安石在《重修旌阳祠祀》中所说的那样,“……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礼经然也。”对于好官,人们世世代代祭祀他,对于害民之人,人们世世代代唾弃他。 许逊仙逝后,族人和乡民为了纪念他,在许逊故宅和擒蛟之处建祠,开始了祭祀许逊的活动。始称旗阳祠,唐代咸通时,改名为铁柱观,唐代的祭祀者便络绎不绝,有“土庶群集,车马纷至,昼夜暄闹十余里”的热闹场面的记载,但此时的祭祀活动仍然局限在民间范围之内。 宋代大中祥符二年,改名为景德观,政和八年,再改名为延真观,嘉定时称铁柱延真之宫,这是最早称宫的开始。宋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净明道得到了大力推崇,南昌万寿宫开始成为官民共祭的场所。南宋的朱熹曾在谈到万寿宫祭祀场面时说:“江西玉隆万寿宫和太平兴国宫”,每年两处朝拜,不惮远近奔趋,失其本心,一至于此”。朱熹所言虽反映了当时朝拜盛况,也表达了一个儒者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元初,道教呈衰微之势,万寿宫祭祀活动未纳入国家祀典范围,其仪式活动属于民间祭祀,时而被视为“淫祀”。直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才加封许逊为“至道玄应”尊号,南昌万寿宫的祭祀活动得到推动和复兴。 明万历以后,江西人口逐渐膨胀,向西南数省移民成为江西的一个洪流。江西移居省外的移民和商人在全国各地普建万寿宫,使之成为赣民联系的文化纽带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依托。南昌万寿宫由地区祭祀中心逐渐演变为跨地域的祭祀中心。成为万寿宫民俗文化中心。<br>清代南昌万寿宫又成为官民共祀场所。据《逍遥万寿宫志》卷之十一记载:“仲秋号净月,自朔旦开宫,受四方行香祷赛荐献。先自州府始,今则自孟秋望后四方赛谒者,日以千计,至下浣旬底,众不可以数计矣。” 民国以来,南昌万寿宫民间祭祀活动延续不断,规模虽不及以往,但仍有相当多的群众参加。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万寿宫每年的祭祀活动正常进行。 基本内容<br>播报编辑<br>南昌万寿宫主要以民俗文化、净明道教传承为象征。自唐代起全国高道慕名而至,胡慧超创建孝道之教。 1、民间祭典。民间团体祭祀许真君,自晋代以来就延续不断,今天祭祀的过程与明清时期的基本一致。纪念文章以古体祭文为主要形式,以颂扬许逊功绩、汇报团体业绩、重誓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目前在商会、香会等行业团体中仍可以发现不少这样的祭文。 2、纪念诗文。纪念许逊的诗文从唐宋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未间断,目前仍可以在热爱、守卫江西文化的知识群体中收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以古体诗文为主要形式,以颂扬许逊功绩、效法许逊大展宏图为主要内容。 3、香会娱神音乐、舞蹈。自晋代以来,万寿宫朝圣期间,香会组织穿着同一的服装,演奏着固定音乐、表演着固定舞蹈。音乐以江南传统的古调为主,舞蹈以简单的采茶戏动作为主。 4、真君擒妖戏剧。真君擒妖戏剧是朝圣之日必演节目,自文革中断以来,一直未系统恢复,目前只有老年香会成员在朝圣之日哼唱其中片断。只得庆幸的是:不少地方戏剧的本子保留了下来了,而且还出现了现代电视剧本子。<br>5、传统商贸兴盛。在南昌万寿宫旧址附近的万寿宫商城每天都在进行着传统商品的营业,吸引来自全省各地的商人,基本维持了古代商贸中心的地位。 万寿宫文化体现了江西先人顽强拼搏的历史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江西先人重要的文化传承。万寿宫的精美建筑和丰富的祭祀活动,以无声的语言将江西文化传播到各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万寿宫神灵信仰意识上,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第一,伦理型文化观念渗透进江西商民的信仰意识中,使忠孝思想、祖先崇拜等观念在万寿宫的神祇信仰中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 第二,会馆神灵信仰意识中的现世关怀。<br>第三,神灵的人情味。在万寿宫的神祇信仰中,人与信仰对象之间往往是和谐、充满人情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