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2023夏 长途驾行四十天 探秘中国西部高原(日记)八月十四日

Hurry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日一忆】二零二三年夏季出游 线路奇特 过程精彩 纵横无人区 驰骋川藏疆 历四十日 跌宕起伏 一日一忆 聊以记录</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辗转西羌塘湖泊达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重温新藏线古今故事</b></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自行车骑手落脚的小旅店,但还算暖和安静,昨夜睡眠质量尚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北京车友大概率没睡好。昨天,探险展琼冰川回返后,他就在多玛乡找寻补胎的地方。总算找到一个补胎的小院吧,却没有人,只有电话,联系下来,补胎师傅说是夜里会赶回。北京车友为了抢时间,自己把车子顶起来,连车轮都卸下来放好,请师傅回来后直接补胎拆胎,不耽误今早出行。结果他天刚亮就跑过去,一看车子的轮胎同昨天一样搁在院里,补胎师傅压根儿就没起床。催促了很久,大约十点师傅才起来,慢吞吞的开始工作,到11点左右才补好轮胎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沿着国道219新藏线进入新疆,这一带的地理概况是中国版图里一个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从山川地貌来说,它位于青藏高原最西端,也是藏北高原(羌塘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最西端。曾经高耸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已经被远远的甩在东南后方,取而代之的是昆仑山脉最西段的浑圆低平的群山横亘在北方。而路左侧是险峻挺拔的喀喇昆仑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展。如果以卫星视角观看,总体上这一带呈现出两山夹一原的形态。在塔里木盆地西面有一个帕米尔山结(新都库什山脉、阿赖山脉、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全都在那里扭转纠缠在一起,故称山结),从山结里延展出来的两条山脉(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在这里分为两岔,昆仑向东,喀喇昆仑向东南,连绵而去。两山之间的夹角为高原平地(山原),大约数万平方公里。这块两山夹峙的山原地带总体平缓,但海拔极高,通常为五千米左右,整个山原里长冬无夏,年平均温度零下五、六度。夏季只有在车内依靠强烈阳光的温室效应,还有点暖意,外面则是狂风大作。冬季零下二、三十度低温,伴有强烈寒风,人类完全无法生存。不仅如此,这里降雨极为稀少,因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三大雨影区叠加处。雨影区,是指气流在遇山脉抬升时携带的水量已降落殆尽,在山脉的背风面空气含水量极小,降雨极少。南方有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西南方有喀喇昆仑山脉,挡住了阿拉伯海飘来的湿润气流。北部有昆仑山脉,挡住了中亚、西亚飘来的尚有一点湿润的气流。无论哪个方向,迎面抬升翻过山脉后的气流,空气都极度干燥,不含一点儿水量。如此恶劣的地理条件,所以这一代除了驻军和个别藏族人民生存以外,基本上属于无人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从交通作用来说,这个两条山脉夹峙的山原地带也是通往青藏高原重要通道。在喀喇昆仑山脉与昆仑山脉相交的那一段山岭中,有一些比较宽阔的谷地可以通往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是连接新疆西藏的必经之路,最早的新藏公路就修建在这里。在西侧的喀喇昆仑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也有好几个五千多米海拔的山口可以跨越,连接起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控制的拉达克地区(属于中国领土,被印度占领)。历史通道可达西亚、中东及阿拉伯地区。这些通道正是当下中印边界争端热点地方,两军对垒,严密防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新藏线从这两山夹峙的山原地带穿过,堪称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领略这个奇迹,翻越一个又一个极高海拔的达坂(垭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多玛乡,经过严格的边防检查,汽车在新改建的柏油路上轻快行驶,很快驶过了野马滩那一带山间宽谷冲积平原,驶过吉普村往西羌塘东汝乡的岔口,驶过查尔隆中桥,驶过分道进入展琼冰川那条沟口,驶过八十多公里距离,我们来到了新藏线上的第一个达坂——红土达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土达坂,海拔5380米,是西藏通往新疆的老新藏线国道219(区别新的216国道第二新藏线)的第一个达坂。事实上,它也是新藏线上最高的达坂。它的两旁一两公里范围内略有山峦起伏,稍显垭口的形状 ,周边的土地均呈鲜明的红色,故称红土达坂。我已经多次经过这里了,本来没有多少惊喜,然而今天在这里却真正的惊奇震撼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刚把车停在红土达坂标牌底下时,猛然发现,一场真正的军队演训就在我们周围发生。道路上,军车源源不断地从我们旁边飞驰而过,空中,陆航战机成群的在头顶凌空盘旋俯冲,近在咫尺,场面格外壮观!这里已经是中印边境两军对峙的地区,重兵防守,紧张演训,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如此近距离发生在我们身边,还是让人莫名的震撼和兴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都情不自禁的拍摄了一些照片,对此,作为召集人和领队,我提醒大家,所有涉及军事题材的图片都不要上网。当然,在这里我也不发此类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红土达坂大约20公里,下午一点左右,我们到达松西村。它是新藏线上西藏的最后一个村,地跨昆仑山脉和卡拉昆仑山脉,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地广人稀,气候极寒,缺氧严重,是生存最为艰难的地方。为数不多的藏族百姓是近些年追逐水草放牧扩散至此的,逐渐形成村落,现在依靠国家的生态保护禁牧政策,每年补贴数百万资金,在这里顽强生存。我猜想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点更多意义应该是发挥巩固边防的作用。从松西村再往前,除了驻军以外,数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基本上再也没有人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松西村继续向前,大约几公里后,前方出现了一个分路口,没有任何路牌和标注。以前走这一段路,从松西村到新疆叶城,路的右侧是没有任何分路口的。和同伴们一起研判,很快断定右侧分路显然是连接羌塘深处国道216的连接线,与我们几天前在月牙湖分路向西去普尔措那一条路东西对接。这正和我们一路过来时的猜测吻合:有一条道路沿昆仑山脉南麓连通东西方向两条南北向的国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正是大家盼望的,不用多想,两辆车右转,鱼贯而入,重新向东探秘羌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不久就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西藏省道519线”。正是国道219与国道216之间的连接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当时颇为兴奋。本来对于即将离开羌塘高原,我还真是有些依依不舍。现在又发现了一条新路,可以轻松进入,重新流连徜徉一番,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分钟后,右边出现一个湖泊,湖泊后面有高耸的雪山。看卫星图,判断是芒措和更远的喀喇昆仑雪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左边出现了一个大湖,我立刻认出那就是新藏线上大名鼎鼎的龙木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木措是新藏线上最为漂亮的大湖,漂亮到什么程度?借用新疆习俗最常用的形容方式,可以称为“漂亮到没朋友!”个中原因是因为它地处两昆仑山夹角之中,几乎没有降水降雪补充水源,龙木措的湖水仅仅来自于地下径流补给。入不敷出,近百平方公里的湖面平均水深仅一米左右。空气干燥通透,阳光异常强烈,照耀在浅薄的湖水上,透出湖底深浅不一的色泽,形成许多由浅黄、浅蓝至深蓝的不同色泽的湖面,特别好看。加之这一带完全没有人烟,除了公路外,大地一片原始静谧,所以相当出片。记得我有一次途经此处拍摄了一张龙木措的图片,得到了许多赞叹和夸奖。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拍出更好看的龙木措来。据说龙木措曾经是一个更大的湖,一千多年前与西面的松木溪措和南面的芒措连为一体,然而每年的蒸发损耗让湖面平均下降约十厘米。千年以后,龙木措湖面整体下降了七十多米,湖面不但一分为三,而且因为得不到水源补给,湖水浓度增大,已经成为了盐湖。地矿单位考察论证后,认为钾、锂、硼矿产资源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龙木措的漂亮是单向的。方位上,必须从西面观赏和拍摄,借助顺向阳光才能显现,这正是新藏线往东看的方位;时间上,必须是晴朗的时光,没有阳光的美颜,龙木措如同所有的高原湖泊一样,灰头土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两点都不具备。方位在南面519省道上;又正好空中阴霾。所以大家其实并没有感受到龙木措的漂亮姿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龙木措,公路旁出现了大片河滩,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水流纵横的模样。随后不久,公路折向北往昆仑山脉方向。大约下午三点前后,我们到达了马头湖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头湖,名不见经传,如果不是公路上立了一个标识牌上书“马头湖”三个大字,我们之前谁也没有听说过。后来查对卫星地图,才知道它就是519省道连接线上一个中型湖泊,它的东北边有著名的邦达措和普尔措,它的西边则是龙木措,它的北边还有一个更大的郭扎措紧贴着昆仑山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头湖的海拔为5230米,在这里我又试飞了一下无人机,起飞没有问题,操纵和图传也没有问题,但是正好乌云飘来,天色晦暗,完全提不起拍摄兴趣,于是草草收回了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再一次发现北京车友居然徒步下到湖边,在湖边流连一番后才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又一个严峻问题在我心里开始出现,那就是下一步的行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原计划,我们今天必须赶到大红柳滩住宿,因为全程海拔太高,而且荒无人烟,加上狂风和极寒,完全没有住宿的地方。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单车穿越进入这里,在阿克塞钦湖盆荒原里迷路(那时没有修建成形的219国道,只有荒野便道),接近死人沟一带,夜色降临,深秋的无人区不仅空气极寒,这里死人上千的传说更是令人胆寒,万般无奈,我只好强行闯入军队驻地,并且以死相逼,赖着不走(军队不允许外人住宿),让那位首长违规收留了我。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把油箱盖子冻得结结实实,连加油都没办法完成。至今多年,已经多次行走这条线路,但仍然不敢在多玛乡至大红柳滩之间露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原计划赶到大红柳滩,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我们此刻已经到了国道219与国道216之间的连接线中间,再往前几十公里,我们将到达邦达措,行经通往克里雅古道的路口,甚至可以进入克里雅古道驾行一段,或者径直往前到达普尔措走通219与216连接线,让我们的驾驶轨迹形成一个闭环。我再次感受到鱼和熊掌在我眼前摇曳漂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以我们这帮人的习性,我料想大家会坚持往前走的选择。如果那样,今晚在何处安身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询问协商,一反常态,大家居然都不主张继续往前。我心中的严峻问题立马冰销雪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细想才得到答案。时间,因为大家假期时间无多,有限的时间,让大家更惦着前方新疆的诱人线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立即从马头湖重返国道219老新藏线。下午三点五十分,在海拔5248米的松西达坂稍作停留,随后再次从西面看到龙木措的正面形象。因为阳光欠佳,同伴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是新藏线上最美丽的湖泊。四点半左右,到达藏疆交界的界山达坂。</p> <p class="ql-block">界山达坂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第一次到达这里时,简易公路左边山坡上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大约有一米多宽三米多高,上面明确凿刻着“海拔6700米”字样,落款为“武警交通八支队”,时间为“二零零五年七月一日”。石碑背面有文字,详细介绍了新藏线公路的相关情况。在我的常识里知道,中国的公路系统里,西藏境内的公路干线川藏线、青藏线和新藏线因为地质情况特别险峻,且对于国防非常重要,因而一直是由军方在管理维护(其实修建也由军队完成)。组建武警建制后,交由武警公路部队管理维护。因此,对于这块石碑的真实程度,我丝毫都不怀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海拔6700米明显有悖于科学常识。对于任何稍有地理知识的人来说,肯定认为这是一个极明显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为它是一个低级错误,于是许多经过的人对这个海拔标示不以为然,有好事者便不断的将公路标示牌推倒,从新藏线建成最初的小石碑,到以后的水泥墩碑,无数次推倒。但军队方面和2000年武警接管后每次都重新立碑,将“6700米海拔”标识在上边。一直到武警八支队把数吨重的大理石巨碑立在此处,过路客才再也没法撼动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面显然有什么隐含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逐步发达,加上游客和车辆逐渐增多,这里面隐含的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五零年八月,新疆军区派出先遣连进军西藏,目的是抢在印度之前完成对西藏尤其是藏印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由李狄三带队的加强连从新疆于田县出发,横跨昆仑山脉,经过克里雅山口,历时一个多月进入西藏羌塘,把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这个历史奇迹如今家喻户晓。但在那个非常落后的年代,这个行动的经历仅仅是先遣连用电报向上级新疆军区第二军独立骑兵师发出的一段简短电文。这个电文转送到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那里,王震当即向中央及西北军区、西北局电报报告。在电报原文里有“我先遣连……136人……于本月九日翻过新藏交界处海拔6000多米之界山达坂……”字样。于是一个充满悲壮庄严并且令人景仰的历史误会,就此产生:新藏交界,界山达坂,6000多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6700米?因为克里亚山口一带的昆仑山脉山峰从海拔6900多米到7700多米不等,河谷里最低的阿特塔木达坂海拔5500米,先遣连并没有详细的地图,更不要说海拔仪,当时那些无人区也没有标注海拔高度,行军路线完全是随机择路,所以电文中标出6000多米实为正常,后来取山峰和谷底中位数推定为6700米,也算说得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是历史误会?因为配合军事斗争需要,紧急修建新藏线,根本没有测绘资料(军队进入测绘是1970年以后的事)。当时在估计的藏疆分界处标示海拔高度,选取了王震司令员电文和对克里雅山口的推算,也是历史条件所致。就好比中国古代帝王建黄帝陵祭天建天坛祁农一样,具备科学知识的后人会对此置喙吗?而且那块重达数吨的大理石碑上有“区界碑”三个红色大字位于正中央,结合后面的碑文,应该是指新疆到西藏的分界线海拔高度,而并非现在的界山达坂这个点位的实际海拔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界山达坂已经精准地卫星测绘于路旁,标牌上标明“海拔5347米”。原来那块标有“海拔6700米”的大理石碑也完全没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界山达坂那个点位也不是新疆与西藏的分界线,真正的分界点还得再前行37公里,位于红山湖前面进入阿克塞钦湖盆的地方。新藏线海拔最高的达坂也不是界山达坂,而是松西村往日土方向的红土达坂。它5380米的海拔高度才是新藏线海拔之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界山达坂,回想第一次到这里时,看到海拔6700米的标高时那种惊恐依然记忆犹新。身体上没有任何异常,但我半点都不怀疑那块大理石碑的真实严谨,加之碑上文字被风沙打磨得斑驳模糊,我一个劲儿的开脱自己:应该是标高6200米吧,那个“7”字尾巴上似乎还有一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界山达坂前流连一番后继续前行,约莫十来分钟,我们来到了泉水湖。泉水湖是公路右侧一个低洼地带积水形成,卫星地图上看,应该是承接了左边喀喇昆仑山脉主峰雪峰和右面昆仑山脉雪峰双重融水汇集而成。它看上去水量充沛,湖水深邃而暗黑,据说水源是地底涌出的泉水。以前经过时,看到上涨的湖水淹没了道路和旁边低地里的房屋,今天看过去,那几栋房屋依然泡在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水湖旁边坐落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公安检查站,是西藏自治区公安一级检查站,防守着新疆与西藏的交通干线。它海拔5200米,是中国之最——中国公安海拔最高的检查站。这里根本就是人类不能生存的生命禁区,这里的公安干警“掉发掉牙掉指甲就是不掉队!”常年驻守,头发、牙齿、指甲,甚至皮肤都会脱落,但这个集体一直在此顽强坚守。这里的公安检查特别严格,以往每次经过这里都特别担心高山气罐被没收,哨位旁边往往都堆积着一大堆被查处没收的高山燃气罐,那可是户外生存必需品啊!用它在荒山原野里和雪山荒野中做饭烧水。今天经过这里,似乎也人性多了,对气罐的检查似乎没有特别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红山湖。阳光正好,红山湖以美丽的湖景示人,我们停车拍照玩耍一番,然后继续前行。经过藏疆分界点进入阿克塞钦湖盆地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克塞钦地区是中印边界争端西段热点。它的名称来源于古代突厥语“Aksai Chin”。其中这个“Chin(秦)”是古代突厥语中对中国的称呼,考古认为是古代秦朝国力强大时声名扩散至中亚细亚各国所致。我的实地感受是,在伊朗、土耳其等国旅游时,当地人称呼中国人也是发“Chin(秦)”这个音,而并非英语里的“China”。而“Aksai”这个突厥语的字面意思是白色石头滩。“Aksai Chin”这个词字面意思就是中国的白色石头滩。可见,古代对于这块地方的归属早就明确了——中国的白石滩。但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统治印度时,一个名为约翰逊的英国人(英印测绘局官员)从当时已被英印当局强占的拉达克潜入南疆,对这一带进行了测量,然后绘制了一条中印边界线——史称约翰逊线,将包括阿克塞钦在内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管辖,成为英印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大军进入西藏,开始修建新藏公路。印度政府于是拿出当年测绘地图,声称阿克塞钦属于印度,开启了中印边界争端。以后多年,印度军队不断蚕食中国边境,趁人不备,就在那些无人区挪建据点,先后建了43个据点,几乎将据点建在了阿克塞钦湖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中国开始自卫反击,西线战役就在这一带展开,拔除印度的据点,基本上收回了阿克塞钦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这个地区的历史和自然非常着迷,多次驱车来到这里,发生过好多事情。比如单车穿越迷路,强闯军营活命,又比如荒原寻路,进入阿克塞钦湖泊,那里已是军事禁区——军队的坦克训练和炮兵射击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克塞钦湖就铺展在公路右侧四五十公里远的地方,面积166平方公里,是进入新疆后这片高原上最大的湖,也是一个颜值非常高的美丽湖泊。我当然想让伙伴们一睹它的风采,主动提出去探访这个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汽车在阿克塞钦高原盆地里疾驰,公路笔直,但路面已经被严酷的自然条件啃食得坑坑洼洼。周围是一马平川的荒原,除了肆虐的狂风和延展的公路,大地上什么都没有。但我心里却十分清楚,就在公路左侧不远的地方,空喀山口、温泉、天文点、神仙湾,那些世人不知其名也不知其位的地方,正是我军重兵防守的阵地,扼守着通往克什米尔的通道,阻挡着印度阿三的贪婪蚕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了我熟悉的那个路口。八年前,我就是从这个路口进入荒原,在其中找寻通道,最后进入阿克塞钦湖畔。不过今天这个路口已经被挖断并封闭,一个简单明了的小牌上书“部队驻训通道”,明确地拒绝了我们的探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只好继续往前赶路,七点多钟,到达甜水海一带。说是甜水海,其实是苦水海,因为那个湖泊处于生命的晚年,已经成为了干涸的盐湖,裸露着湖底满布的嶙峋岩石。随着经济发展和新藏线公路完善,曾经荒芜一人的甜水海(仅有兵站),如今已有十来座简易房子,俨然一个小镇的外观。在这里,路遇一个看起来似乎有些衣衫褴褛的打工人,向他打听小镇上有没有住宿的地方,他摇摇头说,“没有地方住,我宁愿住工棚,也不去住那个窝棚旅馆,你们怕是更住不下去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近八点钟,我们前方将翻越奇台达坂。在这里,左面与昆仑山脉大体平行的喀喇昆仑山脉有一条支脉折向东北,像伸了一只手过来搭理昆仑山脉似的,于是公路只能从宽阔河谷里盘旋而上,登上奇台达坂。在这一段路前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前线、战争、军队等等词语的含义。在空旷的高原无人区里,那满山满坡的训练场地,各类战壕地堡和防坦克三角锥,还有平铺到天边的军营,不计其数的战车洪流,让人终身难忘。在此,我严守公民的自律,不给图片展示,也不做文字细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九点过,在惨淡的夕阳下,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到达了大红柳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红柳滩,海拔4200米,是国道219与新疆内流水系喀拉喀什河初次见面的地方(它最终切穿昆仑山脉,进入塔里木河,并在罗布泊附近消失)。是喀拉喀什河从喀喇昆仑山中携带裹挟了大量泥土和石块,在这个宽谷里沉积了大片的平地,平地上曾经长满了茂密的红柳,使得从古至今来往于西藏、新疆和南亚、阿拉伯的旅人可以驻足小憩。然而年复一年的采集红柳枝,生火取暖做饭,已经耗尽了它们的生命之能。如今,这里不见红柳树之景,空留红柳滩之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目四望,宽大的河滩上盖满了简易房屋,十来家客栈和饭馆,接待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条件非常简陋不说,单就入厕的问题,解决起来就颇为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夜,我们在此休息,减缓白天的疲惫,明天,将走出昆仑,进入南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