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拜年夜饭】</p><p class="ql-block">在我家,大年三十(除夕)这天,中午一般都是以馄饨或圆子等为主食,下午两三点钟就开始拜年夜饭祭祖。祭祖用的供桌,有时用一张八仙桌,有时用两张八仙桌拼成的一张大长桌,在摆放供桌时,要将平日使用(桌面成东西向的)八仙桌转个九十度的方向,以显阴阳有别。桌上摆满小酒盅,要以单数为准,我们一般都是摆放三十九只,逐个配以筷子,其中边上摆一副左手筷;再斟上黄酒,端上小菜,鸡、鸭、鱼、红烧肉、羊肉、百叶包、油敦子等,一般八个菜,多则十多个,视情而定;再放上糕点、水果,馄饨、圆子,而提前准备的南瓜饼(我们管它叫“万瓜塌饼”,口彩好),也常常会出现在这除夕的供桌上。然后就开始燃烛焚香,恭请老祖宗们来吃年夜饭。接着给老祖宗们第一次磕头。香烛点燃期间,可往酒盅添酒一二次,还不忘盛上一碗米饭或大米。一般燃香两柱,待第二柱香将尽时,进行第二次磕头。之后,即可拔香灭烛,祭祖化元宝。之后方可挪动凳子,再拿杯酒泼向地面,敬请老祖宗们明年再来。按父母亲的习惯,化元宝有一定要求,经常是先在门口边化一堆元宝,说是化给门神的;然后分别给陈家、梁家、空房太太等前辈祖宗化元宝,口中还念念有词,祈祷许愿保平安。</p><p class="ql-block">摆过供桌的菜品糕点等,祭祀完后都要先拿到灶台上放一放,然后才可以拿来我们自己食用。这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糕点水果之类,对于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童来说,极具吸引力。这时,母亲就会让我们拿来吃,说是拜过的糕点水果吃了好的,增加记忆力,不会忘记大。小酒杯中的酒也逐一收集,用于烧菜,也是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这种每年除夕拜年夜饭祭拜祖先的仪式,是传承不息的一种信仰,知足、感恩,不忘祖先。</p> <p class="ql-block">【吃年夜饭】</p><p class="ql-block">拜祭过后,就着手准备自己盼望已久的年夜饭了。对那些刚刚祭祀用的菜品,有的需要再加工,有的再加热,再另外准备些其他大家爱吃的小菜,就可以放高升开吃年夜饭了。我们一般放三个高升,六响冲天,后来经济条件好了,高升由六响到八响十二响不等,放鞭炮的习俗,自古以来皆如此,谁家鞭炮一响,领里邻居就知道他们开始吃年夜饭了。而放鞭炮高升这种事情,自然是我们兄弟几个当仁不让了,都提前准备好了已点着的香,有的胆大,拿在手上放,有的害怕,放在地上远远的去点引信,然后一跑了之。高升响起,黃鞭跳跃,可谓“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此开吃年夜饭。</p><p class="ql-block">年夜饭,对于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是团聚的日子,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凡游子在外,其思乡一刻,此时最浓;只要母亲居家,这盼儿日久,除夕尤甚。这既是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的传统,又是人性使然。</p><p class="ql-block">除夕团圆,把酒言欢,吃到后面,酒足菜饱之时,父母总会提醒,盛碗饭吃,因为这是年夜饭,多少都得吃一点,那怕一口饭也好。</p> <p class="ql-block">【压岁钱】</p><p class="ql-block">在我们那,管压岁钱叫“压岁钿”。压岁钱有的是吃好年夜饭后发,有的初一拜年时发。而我是吃好年夜饭,就发压岁钱了。在我的记忆里,我小时候拿到过多少压岁钱,还真没有太多的印象,要有也是几毛钱,上块的就是大钱了。这无疑是受当时的生活水平所控制的。在我有了孙子后,几乎每年都全家在老宅和我父母一起过的年。年夜饭过后,我会给孙子一个好口彩(发)大红包(8000元),这和我们小时候的几毛钱,几块钱是不可比的,但其属性是一样的,都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期盼,也反映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也体现着时代的进步。</p><p class="ql-block">此外,亲戚之间的压岁钱,大多是在新年相互走动碰到时,长辈也会发压岁钱,多少不论,都是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期盼和关切。</p><p class="ql-block">为了这压岁钱,长辈们都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的,彰显得是满满的亲情和关爱。</p> <p class="ql-block">【开门炮、点天香】</p><p class="ql-block">吃过年夜饭,经历充沛的坚持守岁习俗,第一时间迎接新年到来。在我记忆中,坚持守岁的时间还真不多,即使是在有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下,也很少几次坚持守岁的。多一些的是定好时间起来,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但尽管如此,记得在小时候过年,大年初一都是要早起早开门,放开门炮的,迎接新年。</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吃酒酿小汤圆,也是习惯之一。酒酿是母亲自己买甜酒药酿造的,小汤圆是早上现做的。还要在院中摆放一张方凳或脱花凳作祭台,点燃香烛,端上一碗小汤圆,一双筷子搁一旁,开始初一祭天,待一柱香燃了,再烧点纸钱元宝,祈祷神灵保佑安康,谓之“点天香”。</p> <p class="ql-block">【初一烧香】</p><p class="ql-block">在大年初一这天,母亲会和宅上其他要好的同龄人一起去烧香,有时去龙王庙烧香,有时到潮音庵烧香。去龙王庙的路稍远一点,从钦公塘向南约四五里地,都是虔诚地走去的;而潮音庵则近些,就在顾路镇南市稍过去点,也就一里路吧,具体去那烧香,我有一次听见母亲和她们几个一起去烧香的婆婆妈妈们,在临走时才商量决定去那的。那次我听到的是“今朝伲去龙王庙”,一人提议,无异就走。新年烧香,祈祷保佑:风调雨顺,平安康健。</p><p class="ql-block">此外,大年初一还有其他一些规矩。比如,初一不扫地,所以,不管院子里有多少鞭炮纸屑,都是不管不顾的,一定要到初二才予清扫干净。还有初一不骂人,初一不劳动等,我想,这些规矩,都是人们给予新年的美好期望。</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潮音庵</p> <p class="ql-block">【迎财神】</p><p class="ql-block">过大年的第一个高潮就是从祭祖吃年夜饭到开门炮点天香,第二个高潮就是年初五迎财神了,这是每个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期盼,于是乎,“恭喜发财”成了新年祝福的重要元素,故而,财神的降临,无疑皆大喜欢。传说这财神爷就在大年初五再度降临,又于是乎,大家都在大年初五的第一时间即子夜零点狂欢似的掐点放炮,高升黄鞭、烟花闪烁,以其传统礼仪喜迎财神驾到,以显恭敬之心,成发财之愿。因此,初五为迎财神所燃放的炮仗烟花,绝对不逊色于除夕之夜,真可谓发财之心人皆有之,乃人性使然也。</p> <p class="ql-block">【闹元宵】</p><p class="ql-block">在浦东,正月十五之内相见打招呼,皆可谓之“新年好!”而过了正月十五再说“新年好”就有欣欣作态之嫌了。还有说法是“没过十五都是年”,而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是给这个“年”一个圆满句号最好的注释。所以,这正月十五闹元宵,可以说是过大年的第三个高潮,且具娱乐性,可看性。</p><p class="ql-block">此外,“正月半夜敲团箕,黄狼勿来衔小鸡”是我们那家喻户晓的俗语。可见严冬刚过的黄鼠狼们,正是饥肠辘辘的时期,这时又正是农家自孵小鸡的时候,如若一个疏忽,小鸡就会落入黄鼠狼之口,岂不惜哉!所以,那些年的元宵也,有时真会听到“朴朴朴”敲团箕的声音,自己也会拿个木棒竹棍之类的在团箕上敲打敲打,听听那“朴朴朴”沉闷的驱赶之声,祈盼黄狼远走,小鸡安康。</p><p class="ql-block">过年期间,人们除了几个关键节点,要有仪式感外,其他时间,或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或喝茶聊天,嗑嗑瓜子花生,聊聊天南海北。一旦元宵一过,这年才算过完。正月十六开始,人们的生活工作正式迈入正轨,新一年紧张的工作正待人们去开拓,去拼搏!</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