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名人丈化街 <p class="ql-block">仲夏炎热,抵挡不住我去历史文化街区游玩的热情。不久刚游玩了虹口区山阴路历史文化街区,这次又来到虹口区多伦路这条文化名人街逛逛,观赏眼前的风景,聆听这里历史的故事,感受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历史文化街是一条短而窄、曲且幽的小马路。这条小马路两旁分布着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栉比鳞次,令人目不暇接。夹道高大的香樟树枝繁叶茂,在阳光的照耀下,投在墙面和路面上的斑驳的树影,多了几分美感。漫步这条马路,踩着特有的小石块铺成的“弹阶路”,让人迎面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从四川北路拐弯处,便是多伦路的北入口处。此处耸立着一座具有民国风格的灰色牌坊,上缀有“海上旧里”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大字,是由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书写的。我们的游玩就在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牌坊的左侧,有一块老路牌写着“窦乐安路”,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上世纪初,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的地面上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填河造了一条路,为了纪念他,把这条路取名窦乐安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按照上海以地名做路名的习惯,取自内蒙古多伦县改为多伦路,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牌坊后的多伦路250号门牌,有座建筑立面呈弧形矗立在街口,十分气派。门框及窗框均有修长圆柱,上部为马蹄状拱券,拱券内缘呈锯齿状;外壁部分精美马赛克贴面和华丽浮雕装饰,所有花纹均为几何形和花草纹样;屋顶上有两座马蹄券的凉亭。体现伊斯兰建筑固有特征,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1924年的建筑,据说原是西班牙籍电影大王雷玛斯的府邸;抗战时期被日本军队占有;抗战胜利后,成为孔祥熙寓所,俗称“孔公馆”,现为民居。</p><p class="ql-block">①雷玛斯民国时期来中国从事电影事业,其产业遍布整个老上海而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②淞沪战争上海沦陷之后,雷玛斯的离开上海而不得其踪,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取而代之成为了这座豪宅新的主人,据1937年《字林西报行号录》记载当时此宅的住户为:Japanese Naval Landing Party。</p><p class="ql-block">③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在上海有四处豪宅,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而多伦路250号住宅最为豪华,可以称之为公馆,而在此居住的时间却最短。</p> <p class="ql-block">与孔公馆相毗连的拉摩斯公寓,它原名北川公寓,西班牙建筑师阿贝拉多 1923年12月设计,英国商人拉摩投资于1924年建成。</p><p class="ql-block">这幢灰白色建筑为钢混结构,二至四层均有挑出阳台,并配有花式铸铁栏杆;四层顶部(该建筑当时只有四层,第五层是后来建的)设有半圆券和花式铸铁栏杆;入口门洞有券饰,内楼梯栏杆也有精美雕刻。这些元素共同体现了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特征,即通过精美的装饰和细节来展现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感。</p><p class="ql-block">①在1930年,鲁迅先生经内山完造的介绍,携家人入住此处3楼居室,成为他们在上海第二处住所。他在此居住3年时间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如我们熟悉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②差不多同时,“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和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也搬到这里居住,一起共商革命大事。③在这座公寓里也有陈赓、陈云等革命家活动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与“孔公馆”斜对面的建筑为燕山别墅,门牌号为多伦路257弄2一36号和259号。是一幢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里弄住宅。砖木结构三层房屋共28幢。</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左联”盟员陶晶孙、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日本作家鹿地亘曾在燕山别墅内居住,现燕山别墅为民居。</p><p class="ql-block">①当年鹿地亘住燕山别墅34号,张国焘住燕山别墅12号,</p><p class="ql-block">②1936年10月17日,鲁迅访问鹿地亘,当晚鲁迅病情加剧,于10月19日凌晨与世长辞。鲁迅生前最后的足迹就就留在燕山别墅34号。</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51号的多伦文化艺术空间与公啡书社,是一座类似石库门的建筑,十分精致。这里经营咖啡饮品之类,兼有文化艺术视角空间沙龙。</p><p class="ql-block">走进咖啡屋,一种摩登时髦处处透着浓厚的复古气息。内设的小剧场和放映厅,还有一些艺术品摆设,给人们边喝咖啡边享受文化娱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40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颜氏住宅,新古典主义风格,整个建筑呈“H”型对称结构,外观十分气派。</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山根会所,又名考拉花园旅舍,电影《花样年华》的重要拍摄场景,将上海的风情迈进了许多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39号,一座红白相间小洋楼,在蓝天映衬下更加漂亮。房子是新的,现在万松楼酒店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37弄堂里,有1一26号非常别致的小洋楼,据说是日本侵华期间日本海军部军官住所,现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10号,当年为白崇禧寓所。该座建筑由广东中山商人唐林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建,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整座建筑平面成凸字形,四根白色的巨柱为变形的科林斯式,白色巨柱雕刻精致。抗战时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曾为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完好地保存,2003年经过一次整修。目前,这里是上海大学附属411医院中医门诊使用。</p><p class="ql-block">①著名的台湾作家白先勇(白崇禧之子)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的童年。</p><p class="ql-block">②据白先勇先生回忆:抗战胜利后,他们一家从重庆来上海,最早住在虹口的多伦路这座公馆里,住的时间不长,又搬到徐汇区汾阳路去了。</p> <p class="ql-block">与“白公馆”相毗邻的汤恩伯旧居,人称“汤公馆”。也广东中山商人唐林生在二十年代所建,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当时与“白公馆”一起建造了2座,并称姐妹楼。</p><p class="ql-block">①该建筑在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军官司令宿舍,抗战胜利后被汤恩伯所占,人称“汤公馆”,后来为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居所,现在成了私人会所。</p><p class="ql-block">②汤恩伯与陈仪在这里发生恩断情仇的故事:汤恩伯为陈仪一手提携,得陈资助和举荐,并娶其外甥女黄竞白为妻。汤对陈表面上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迷惑了陈。1949年初,陈仪派外甥丁名楠带亲笔信去上海,策动汤恩伯起义未果,反被出卖。在这座房子里陈仪被捕,押至台湾被害。</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08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广东人陈仲篪建造,人称“陈仲篪公馆”。建筑外观为欧洲文艺复兴样式,西立面主入口门由四根简化的爱奥尼式柱子支撑,二层露台围栏处理呈几何化特征;北立面窗装饰以古典样式,中门头带有层层叠涩的砖砌拱券,具有罗马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陈仲篪,广州商人,为光绪三十二年医科举人。来沪投资不到数年,财源滚滚,看中了文脉浓郁的窦乐安路(今多伦路)这块黄金宝地”,建造了这座居所。</p> <p class="ql-block">走进多伦路215号内院,有两座大楼十分气派。其中一座体量较小的独栋洋楼十分注目,三层楼房,砖木结构,具有西班牙轻巧活泼特点,陡峭的菱形红机瓦屋面和西南角攒尖屋顶尺度大很引人注目,尤其是在陡峭的屋面上嵌入三角形山墙和阳台很特别,上下两层窗间饰欧洲古典柱式。它是建于1924,系原广东商人李观森住宅,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期间,房主逃难港澳,房屋被汪伪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还有一座体量较大的房子,应该是解放之后的建筑,现在是上海纺织老干部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01弄2号:这是一幢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建造于1924年。砖混结构假三层,水泥拉毛墙,红瓦木窗木门。 屋前有花圃庭院,外有砖砌水泥墙围墙。沿街立面山墙呈曲线形,带着欧洲传统住宅特征,是英国19世纪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1930年这里被中华艺术大学租用。1930年3月2日在中华艺术大学的教室召开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宣布"左联"成立,标志着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文化团体的诞生。在“左联”成立之初,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1930年8月中华艺术大学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之后这里被日本侨民租用,在1933年和1935年间成为尼瓦热水瓶公司的处所。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直为民居。2001年左联会址纪念馆又迁回原址,同年12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45号:该建筑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该建筑曾作为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现在成为上海市社会文物行业协会办公地方。</p> <p class="ql-block">永安里包括四川北路1953弄和多伦路152-192号两部分,民国时期由著名的永安公司地产部投资兴建的,属于新式里弄住宅。后期部分多伦路152-192号,建于20世纪40年代,典型中低标准集合式住宅。沿街布置,总长度70米,平面呈弧形。建筑立面使用简欧古典风格,呈现欧洲近代城市集合住宅的特征。</p><p class="ql-block">①据说永安里为永安公司老板郭氏出资为其公司中高级职员所建。郭氏为广东籍人,所用职员多为广东籍人,虹口当时为上海广东人主要聚集地,故郭氏挑选此地作为职员宿舍,并取名为永安里。</p><p class="ql-block">②当年,周恩来夫妇、左联盟员安娥、舞蹈家陈爱莲等历史名人曾在永安里驻足和生活。永安里44号是中共地下党组织设置的秘密联络点, 1931年,负责情报保卫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央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周恩来和邓颖超就是从永安里转移到苏区去的。</p> <p class="ql-block">永安里对面有一幢32单开间的联排别墅,坐西朝东。这幢建筑建造于1926年,砖木结构,山花门饰,留有上海石库门遗迹。多伦路189号,这是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我国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旧居,赵世炎在这里被捕后,被杀害。</p> <p class="ql-block">景云里是多伦路135弄后面的一条小弄。这条建于1925年的弄堂,看上去貌不惊人,具有简洁明快的风格,颇具海派建筑特点。每户围墙的大铁门装于一侧,有庭院可种花草。走近弄堂口,“景云里”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彷佛还能听到当年激荡文坛的惊雷。</p><p class="ql-block">①鲁迅初到上海的第一个家就在这条里弄内,鲁迅在这里先后住过23号、18号、17号,生活了两年零七个月,在这里鲁迅与许广平建立了小家庭,迎来了儿子周海婴的诞生。</p><p class="ql-block">②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茅盾因遭通缉,秘密住进景云里,他足不出户达10个月之久。在苦闷、彷徨中,茅盾在景云里创作了《蚀》三部曲,其中包括《幻灭》、《追求》、《动摇》3部中篇小说。茅盾写完三部曲后的第二年,才东渡去了日本。</p><p class="ql-block">③景云里还住过叶圣陶、周建人、柔石、冯雪峰等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23号,为老电影咖啡馆。1948年版行号图上,该处门牌号是多伦路124号。据1947年8月27日《申报》记载:多伦路124号房屋为任星崖与其友人等所住,任星崖时任上海市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科长,该房屋战后被列为敌产,后为亚西银行购得。现作为咖啡馆使用。该馆装修采用十里洋场上海西式小洋楼的装点为基调,配以众多二三十年代时兴的摩登年代的摆设实物加以点缀,在迷醉昏黄的灯影下,在悠悠流动的老乐曲声中,再现老电影传达的都市故事。</p> <p class="ql-block">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L形拐角处,路牌多伦路119号,1999年多伦路整修时,由上海浙商应国华捐资修建。“夕拾钟楼”名字来源于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该建筑楼高18.5米,外观呈现出欧美新古典主义风格,钟楼入口处缀有罗马风装饰,上用拱券作门楣,清水红砖砌筑墙体,并配用花岗石铺设钟楼棂体。钟楼顶端所置古钟为青铜冶铸。既表现超越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p><p class="ql-block">如此美妙的地方,不少新人到这里拍婚纱照片。有部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也在多伦路特别是这座钟楼前取景过。</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00号,小楼十分别致,现在为盛典画廊良友轩,经营字画方面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90号,是一幢建于1925年的三层老洋房,现在经营着一所茶楼。独特的位置和风格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茶和观赏风景,也是体验老上海风情、感受历史韵味的理想地点。</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93号,一座白色洋房特别引入注目,立面上缀有1920的大字,在多伦路特别引入注目。该建筑于1920年,由广东茶叶商赵植初(英商杜德洋行买办)置地造屋。是一幢三层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多伦路上算得上一幢建筑体量颇大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该建筑主立面两端凸出,中部为入口门廊和二层露台,形成竖三段构图,由女儿墙和腰线作水平方向联系。一、二层均有仿古希腊科林斯柱,样式虽然简化了,但气派还是在的。顶部中间设三角形断檐山墙,屋面错落起伏,开弧形老虎窗,刻有山花,局部模仿了巴洛克建筑特色。在平挑檐,长钢窗,檐口等细部则有古典装饰。平台上的女儿墙采用了西式装饰栏杆,简约雅致。</p><p class="ql-block">①该建筑1920年最初由上海粤籍富商赵植初作为赵家的私屋。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这里不例外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又被国民党接收。上海解放后,1950~1955年期间,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王造时被错划右派之后租住居住。1955年之后,移居拉摩斯公寓,整幢房屋归还房主后人。</p><p class="ql-block">②王造时在此居住期间,著作《荒谬集》、译作《历史哲学》、《美国外交政策史》等作品。 </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99号与多伦路93号一样,同时由上海英商社德洋行买办赵植初建设。青灰色小楼十分洋气,处处流露出精雕细琢的艺术之风。民国时期为赵家后人占有,现为赵家嫡孙赵汉祥居住。</p><p class="ql-block">①赵植初从广东来上海闯荡。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时期,也尽了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②这座大楼上播之红旗,贴着“誓死保卫家园”的大字,乍一看以为是部队驻地。还有墙上贴着一个大的“缘”字,不应该是部队驻地。走近一看,门上贴满旧报纸和改府文件之类,才知道这里发生了一场产权的纠纷,尤其最近的拆迁安居更闹沸沸扬扬。</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85号,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复式人字形屋顶,其上铺盖着小青瓦,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式山墙、平拱木门窗,外墙立面采用现代式装修手法,外墙贴面为拉毛水泥。北立面门廊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用古罗马式的券、拱及带有古典主义的柱式。墙面长满爬山虎的藤蔓,建显现出既古朴苍劲又典雅洒脱之韵味。</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这里曾设有国民党政治部主任施元良主持的军政电台。现在成为经营玉石、奇石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68号,十分典雅的小楼,现是经营艺德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80一82号,两层简约日式小楼,现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鸿德堂位于多伦路59号,是上海唯一一座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享誉海内外。该建筑于1925年美国北长老会资助一万美元,其余款由中国教徒募捐。教堂采用了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入口处是方形的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为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屋顶与墙体有斗拱相接,檐下绘有重彩画,门口一对具有中国传统的石狮子,极像中国宫殿的风格,而内部处理上采用中西掺杂方式。</p><p class="ql-block">①教堂由毕业于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科的中国建筑师杨锡锣设计。</p><p class="ql-block">②为纪念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而命名为鸿德堂。</p><p class="ql-block">③费启鸿的儿子费吴生,1883年1月23日出生在苏州,故取名"吴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领导人,他在日军侵入南京时,与留在南京的欧美人士一起在美国大使馆人员等的协助下建立了安全区,由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任,费吴生担任总干事,安全区为20多万难民提供了人道庇护。战后费吴生作为证人出席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他写的日记也成为战犯审判的证据。</p><p class="ql-block">④鸿德堂蒋时叙牧叙,1932年1月29日下午,50余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及武装日侨闯入鸿德堂搜查"危险品"。当时堂内包括蒋牧师全家在内共有30人。没有任何收获的日军对蒋牧师夫妇进行了殴打。此后,带走了10名中国平民,分别为蒋时叙夫妇、儿子、侄子、书记员、堂役2人、校役2人以及1名在教堂避难的教友毛宗豪。蒋牧师一家只有年仅9岁的小女儿,因在外玩耍才幸免于难。这10人被带走之后随即下落不明告"失踪"。蒋牧师的被捕失踪,引起了上海社会的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⑤李易峰主演民国谍战剧《麻雀》中,在教堂里交换情报的取景地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67一69号鸿德书房,与鸿德教堂相毗连,是基督教鸿德堂的附属,专门供应神学书籍。职员由基督教中义工担任,服务态度十分和蔼,儿童进门,还会派送糖果。店内设圆桌、座椅,供顾客休息、阅读,如有精神或者信仰方面的疑惑,职员会陪伴你分析探讨,这是一个很温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66号,大约建于1920年,人称“薛公馆”。公馆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的庭院。主体部分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到英国乔治王朝时期风格的影响。入口门廊为新古典主义样式。</p><p class="ql-block">“薛公馆”主人薛氏眷族先前就寓居在这条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上,属上海本地人。 据说房主人父辈为晚清官吏,邻居叫他薛老爷,并与袁世凯关系甚密,到了第二代开始经商。因此,据称“薛公馆”为经营绸缎庄所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为日军所霸占,作为日军海军武官府驻地。抗战胜利后作为住宅民居,如今仍住着十余家居民人家。</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52号,为上海市工艺品珠宝首饰进出口有限公司所在地,推出了D52艺术空间,采用艺术空间实现了中西兼容的功能布局,倾力打造的的人文艺术活动空间,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创新工艺技艺,营造艺术体验,打造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32~48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采用砖木结构,主体为二层,局部为三层,坐北朝南,呈现出简约的欧洲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的特点。立面横三段布置,突出水平向线条的凹凸转折,富于变化,使用红色细砖墙,南立面上下各有一对牛眼窗饰,体现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屋前还有100平方米花园草坪。</p><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48号早年为老字号恒丰茶社,店主为内山完造,当年鲁迅及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经常光顾这里,成为左翼文化的活动场所,被称为“名人会所”。</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条小街上,不论在街头看到叶圣陶俯身在和小报童说话;还是在“左联”纪念纪念馆庭院花园里看到了五位烈士脸带坚毅、从容;还有鲁迅先生坐在藤椅上和进步青年聊着天下时局;年轻的丁玲独自坐在街边的椅子上看着书;也会邂逅茅盾、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在古旧的路灯下沉思等等铜制塑像,让我们看到他们为新中国前途命运而奋斗。当我们靠近这些塑像,仿佛与这些名人进行“时空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