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已经成为故事——上山下乡趣事四则

七月白荷74339290

<p class="ql-block">走过的路,总想回忆;认可的人,难以忘记;有缘的人,永远珍惜。甲辰初夏,回到西安,见到许多老同学,同年下乡的老知青,任保林、韩云霞、魏占、高铁民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忆旧影,赋新章,相逢笑问细端祥。有缘得结同窗谊,五十春秋情未央。”夜深人静,我反复观看同这四位学哥学姐的合影,人生如同一幅宽广的画卷,每一笔都刻画着我们的岁月。我将画卷展开来,捋出了上山下乡时四则往事。</p><p class="ql-block"><br></p> 徒步百里去拜庙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保林兄1971年7月在汉中留坝张良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4年5月我与任保林夫妇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庙和寺供奉的对象不同,寺里面供奉的是佛祖,菩萨等,人们拜佛是为了心灵的解脱。而庙里头则供奉的是祖先、神鬼、英雄等,是有历史原型的。供后人瞻仰和缅怀。</p><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我去拜张良庙,是想在大招工前,求得一丝心灵的慰籍。那天,我从苇子坪步行三十余里,中午在孔家庄西安市建中知青点玩了一会,吃了午饭,巧遇保林兄,又走了十几里。傍晚才到他所在的三官殿五队。</p><p class="ql-block">五队有7男4女,全是21中同学。听说我俩明天要翻黑熊岭柴关岭去张良庙,刘竹梅、刘小玲拿出珍藏的白面给我们烙干粮。我有点小感动,串队时我是走到那,吃到那,吃完便讲几段故事权当伙食费。</p><p class="ql-block">那晚主动来灶房架火的是学哥张军,他不爱听我讲的《还我人头》,用柴禾棒比划着撵我走。事后我才知道张军当时正在追刘竹梅,不情愿让我耽误他们共处的美妙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军和刘竹梅当年同进了红星化工厂,进厂五年后,他俩便结婚了。2024年5月5日,在大明宫知青活动现场,我见到了57年前给我烙饼的张军、刘竹梅夫妇。照片中戴礼帽者就是张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队知青住的是老房,隔断墙就是细竹笆两面抹些草泥,横梁以上是通的。不知睡了多久,似乎听到了淅淅沥沥的水声,”数点雨声风约住,桃杏依稀香暗渡。”下雨了?等从梦中醒来,我才明白这声音来自何处。</p><p class="ql-block">被这独特的起床号催醒,见窗外渐渐发亮,保林兄也躺不住了,我俩背上书包,提起棍子便上路了。黑熊岭浓荫蔽日,这条路好久不走人了,缠满野草,我俩只顾“打草惊蛇”,不经意间衣服常被树枝刮住。</p><p class="ql-block">在密林中穿行了很久,古树野藤渐渐远去,身边植物变成了细致的毛竹。“一地风霜一地砂,山下有人家。”远远望见川陕公路像条弯曲的细带,依偎在闪着亮光的河边。涉水上岸就是高桥铺,接下来就要翻柴关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日柴关岭。柴关岭海拔1654米,位于凤县和留坝县的分界处。“一座雄关,界分两区”,当年岭上没城楼,只有个刀劈斧砍的豁口。老百姓说,“柴关岭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我们登上去不见白云缭绕,雾气腾腾,只有土石公路上汽车卷起的混杂着汽油味的烟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着保林兄穿小路下山,张良庙就在两山之间,不少名人崖岩石刻一直延续到庙门前,青砖砌切的山门上刻有“汉张留候寺”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有一副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屺桥三进升云霞。”</p><p class="ql-block">张良庙内有留坝县国营照像馆一个服务点,那月那年,拍一张照片两角五分,再加印两张是三角钱,邮寄一张邮票加一个信封要再加一角钱,那时一天工分值两毛,挣四毛饯要撅起屁股干两天,所以合影的费用是两人分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我俩嘻嘻哈哈地好说话,摄影师想多挣几毛钱,便提出到授书楼为我俩拍两张单人照,说那里是整个景区最佳留影处。授书楼在二百米高的山包上。经翠竹蔽荫的石径盘道攀摇直上。俯瞰群山,千柯叠翠,万木葱笼,峰峦间云雾飘渺,确实是最佳取景地。</p><p class="ql-block">摄影师为我们拍了照,便匆匆下山了。我俩晃悠悠走在后面,山脚有片拐拐竹林,生长着许多奇特的竹子,这些竹子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大都是弯弯曲曲的,大约长到二三尺高才会变的笔直。而一旦将它们移植到庙外,这种现象就不再发生。</p><p class="ql-block">想到知青的命运极像拐拐竹,我便问保林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正常地生长呢!保林兄说,听说要大招工了。竹笋应该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二三个月后,我俩相继被招进了不同单位,我们之间联系也中断了。2018年,凭着这张照片,保林兄在校大群中找到了我,相隔47年后手又握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留坝张良庙里的拐拐竹。</p> 挂咩挂了个“百灵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夏,韩云霞(左一),市建中欧阳美霞(左二)和公社干部小李等在我们插队的三岔公社旁边小河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我和韩姐在大明宫知青活动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韩姐在西安知青七一文艺演出中演唱《映山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咩是羊发出的声音,在动物世界中很常见。但是那个年代西安市的小伙在街头把缠住漂亮温柔的姑娘叫“挂咩”,和“挂坡”一样,是当年很火的一个流行词。</p><p class="ql-block">1969年7月,我们苇子坪一行十余人送来串队的校友前往留凤关挡去县城的汽车。刚过杜家河,就听见河对岸坡上飘来清腔的歌声,轻柔地在山谷中荡漾,声音很好听,听着很舒服。河口一队有凤县本地回乡知青,坡上三队全是西安知青,唱歌的肯定是“西安咩”。</p><p class="ql-block">“上,挂!”喊声最大的根林人胖吨位高,启动慢,话音未落,黑哥早就蹿到前面去了!等女知青踩着石头过了河。有认识的同学说,这是咱学校672的韩云霞。“我们在东大街压过马路,我们在城门楼上唱过情歌。”这歌中唱的都是挂外校“咩”的事,这次挂上本校同学,结果闹了个大红脸,互相打了招呼后,大家共同走了一段路便分开了。</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我2020年回西安,韩姐邀我们去KTV唱歌,提起当年事,韩姐说下乡时就喜欢在坡上唱歌,在大自然中唱起来有着不一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韩云霞、黄文清2009年回河口三队探望乡亲们时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文清是67级的,大招工时我们进了同一单位。她是女中音,歌声如醇酒。插队时,有次下大雪,早上推门一看,坡上坡下白茫茫一片,烧的柴禾都湿了,水缸里的水结冰直到缸底。大家都发愁吃什么,韩姐和文清姐饿着肚子跑到雪地里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不知是强双喜还是郭西平,气得骂俩人是神经病!</p><p class="ql-block">50年后,提起当年“挂咩”事,韩姐说,那天半路碰上你们,唱歌的事还有点印象,只是忘了唱的什么歌?我说我记得妳唱得是《五朵金花》中的插曲“蝴蝶泉边”,当年这是黄歌。</p><p class="ql-block">韩姐夸我记性好,黑哥却说我记性差,他说,“你记错了,当年跑的最快的是根林。”</p> <p class="ql-block">韩姐是1971年9月被西铁一段招走的,后在分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崭露头角,被调到了西铁局固定单位。上图就是宣传队当年的剧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被招到西铁一段的还有673班的韩根成,他在学校是校队的,乒乓球打的很好,后是宝铁分局代表队成员,为方便训练比赛被调到车务段了。王应援被聘到下马营铁三小,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常有小作品展出展示,21中在宝铁分局,多才多艺们同学不少,菊花园的花骨朵绽放在了陈仓。</p><p class="ql-block">张忠义是我家隔壁大杂院的,我俩下乡在一个生产队,他和韩姐同在672班。1964年建校劳动时,张忠义一洋镐挖在韩姐脚上,当时被送往离学校最近的东厅门卫生院包扎,韩姐至今脚上伤疤还在。</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时,知青有次参与打群架,张忠义后背挨了一斧头,被送到三岔公社卫生院治疗。韩姐和黄文清当时正在卫生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看见老同学伤成这样,心中十分难过。</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提起此事,张忠义己驾鹤西去了。聚散的人生,缘分不由人,得失不由你。人生像本书,翻开是故事,合上是回忆,谁都不完美,唯有保持好心态,往事才会如影随形,陪伴着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我们22人聚会。我给韩姐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丰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韩姐和他们合唱团的伙伴在一起。</p> 占占咋换媳妇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占同老革命刘正印的女儿刘霞的合影。刘正印当年是渭南地下交通线重要成员,小名狗娃,魏占的父亲当年叫刘正印,狗娃哥。战争年代,俩人互相救过对方的命,是生死之交。交通队曾护送过李先念、郑位三、汪锋等人到陕甘宁根据地,魏占的父亲亲自护送过陈少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少敏大姐是令人尊敬的老革命,中共八届中央委员,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唯一一位没投票赞成开除刘少奇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30”蓝田汤峪老同学大聚会时,我和魏占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占是位红二代。在学校时我还不认识他,能扯上关系的就是老红军的女儿何李民上小学时和我同桌,上中学后和魏占同桌。</p><p class="ql-block">听到魏占的一件军大衣的故事已经是2012年以后的事了。魏占的父辈多人参加过土地革命时渭华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陕西的一次壮举,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为创建陕北根据地留下了火种。</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时,一位在延川梁家河下乡的北京知青从西安路过,顺道看望一些父亲老战友的子弟。魏占的母亲见北京知青穿的十分单薄,就说:“占占,把你的军大衣让他穿走吧!”后来,这位知青当了大领导,许多同学开玩笑地说:“占占,上北京把你大衣要回来”。魏占只是笑笑。</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日,我在习老为渭华起义题词的纪念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魏占夫妇及我六姐、姐夫一行八人来南昌,我们在陈云同志下放的工厂塑像前留影。图中穿红衣者为魏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时,魏占的名字前有一行“形容词”——彭高习反党集团黑爪牙。当年下乡时,初六八级体弱有病的同学下到临潼,250人分到大荔,其余的人跟着高年级下到彬县。魏占下乡后,有关部门还给彬县革委会去了封公函,要求对魏占这个“黑爪牙”严加管教。</p><p class="ql-block">彬县地处陕甘交界,民风淳朴,老百姓见学生娃十分栖惶,将“走资派”的子女都视为落难之人:从来没有为难过他。大招工时,魏占被招到了茂陵砖瓦厂,烧窑背砖,落难之人又经受了另一番磨难。</p> <p class="ql-block">魏占回到弟二故乡秦家庄,在当年自己住过的窑洞前同房东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占的父亲忠肝义胆,为人豪爽,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有次执行任务回来,路过泾河渡口被民团发现了,他手执驳壳枪,打的敌人抬不起头来。他趁机闪进一老乡院内,在老乡的帮助下,翻后墙脱险了。</p><p class="ql-block">民团见八路跑掉了,恼羞成怒,一把火将老乡的房子点着了。解放后,魏占的父亲专门到泾河渡口,找到这家老乡,自已掏腰包给这家老乡盖了两间大瓦房。</p><p class="ql-block">虎门无犬子,魏占做事讲义气,不拘于小结。他后来在咸阳一家建筑公司当领导时,只要有老同学上门求助,他统统帮忙,留下不少佳话。</p><p class="ql-block">那年听说我们下乡地有一西安女子被拐卖到深山里,生活捱据,他连夜开车翻秦岭,来回几百公里,给这位没见过面的乡党送去2000元钱。我2016年回苇子坪时,就知道此事,但魏占不让写。“八年了,别提它了!”这次我自作主张写出来。占兄骂我就骂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轶事的小标题是:“占占咋换媳妇了”,起因就是前面那张魏占与刘霞的合影。我当时写了个#说说#,用了9张照片,发出去后班群就有女生问:“魏占换媳妇了?”</p><p class="ql-block">大群里也有人直接问魏占的,有些人明明知道占占不会换媳妇,但也要在群里找个乐子,开个玩笑,趁机把占占“消费”一下。</p><p class="ql-block">刘霞和魏占合影的那房子是刘家的老房,现翻修后成为红色旅游点。魏占老家在渭南三张镇背坡村,解放前是陕甘宁边区至豫鄂皖的秘密交通站。他父亲是十一支队的队长,家族里其它人也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一直坚持到解放。</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魏占把家中老宅推平了,翻盖了新房,当地政府知道后心疼不已,魏占每年少一半时间住在背坡村,种些蔬菜,每逢回城,还要给老同学们带些新鲜蔬菜和一块卤水老豆腐。</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2024年5月17日,我们八位同学小聚,魏占早上六点多从渭南动身,给每家带来一块温热的卤水老豆腐。</p> 他曾睡在死人窑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铁民兄5月5日大明宫知青活动时,在21中校旗下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2年,铁民兄在彬县义门插队时在北极塬上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铁民祖籍河南开封,和我是同班好友,人长得又黑又壮。他的太姥爷杨廷弼。光绪六年状元。曾任陕西神木营、西安参将,后升兰州副将总兵,新疆八里昆总镇,伊犁靠山候。</p><p class="ql-block">杨廷弼自幼爱好拳术,擅长跑马射箭,舞剑耍刀。1879年(光绪五年)皇上开科,他进京应试。在耍刀比赛中,他忽抛刀离手,看刀行将落地,急用脚尖将刀钩起,接刀在手,继续旋转挥舞,一举得中头名状元。铁民体格健硕。人高马大,性格爽朗,血脉中就是继承了母亲家族的基因。</p><p class="ql-block">铁民的父亲是河南大学学生,1947年参加革命。曾和十几位同志一道,赶着十三辆马车,从开封到西安,创建西安三联书店,接管西安市图书出版行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六八二班的六名男生在西安莲湖公园合影,中为铁民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前能读起大学的都是家境富裕的子弟,运动一来,铁民的父亲就靠边站了。1968年底,铁民和我们班最后剩下的五名男生,六个“光葫芦”被分到彬县义门东队下乡。彬县当年十分穷,一个劳动日工分值几分钱。我好友龙龙春节要回西安,按三分钱一尺的价格买了好几丈布票回家当特产。1970夏,宁西林业局来招工,明知伐木工苦,但有大灶吃饭,队上四名男生全报名走了,薛志勇病退回西安,大伙离开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只剩下铁民一个人咬牙硬撑着。</p><p class="ql-block">每每有招工的机会,铁民总是不太幸运。记得1971年春天,某学校招生,铁民考了咸阳地区第一名,结果还是没走成。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知青,都知道这是政审不过关。</p> <p class="ql-block">铁民和当年的村民在一起,远处的窑洞就是他曾经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极塬上冬天特别寒冷,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很平常的。铁民原先住在房东家一间堆放杂物的厦房里,屋里原先有个炕,但中间塌掉了。夏天时,铺几块木板和一张草席,收抬出“一席之地”,将就还能睡下,只是跳蚤横行,咬的人彻夜难眠。</p><p class="ql-block">进入冬季,奇冷无比,铁民抱了一捆麦草铺在褥子下面,可屋顶上面几处透着风,屋外北风呼啸,屋内冷如冰窖。刚料理完父亲丧事的房东对铁民说:“看你冷的样子,不嫌弃你就住在我爸住过的窑洞里,晚上把炕烧上,你就不冷了。”房东的父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瘦小老头,一年四季基本上都在窑洞炕上佝偻着身子盘卧着,整天熬着黑茶,抽着旱烟,像是有痨病似的咳嗽个不停。</p><p class="ql-block">老头子是没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几天前刚刚去世。说实在的,铁民当时有点犹豫,搬不搬?但在刺骨寒冷实在受不了,他心一横便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铁民夫人是陕西省劳模。铁民夫妇与韩姐和我今年五月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汉的炕是脏兮兮的,烧好后却是暖乎乎的。铁民很快便进入了梦乡,谁知到了半夜,窑洞深处放棺木的地方,有呼呼啦啦的响声,铁民从梦中惊醒,隐隐约约看到有白色的影子在晃动。吓得出了一身冷汗。</p><p class="ql-block">房东家两孔都是老窑,进深有近二十米,常年烟熏火燎,黑咕隆冬地像煤窑里的坑道。铁民赶紧点亮煤油灯,向着有响动的地方照去,原来窑洞深处桌子上方,齐刷刷挂着许多纸质的白幡,可能留着后面“过七”用吧!半夜里凛烈的西北从窑洞上方气孔吹进来,白幡便随风晃动,呼啦作响。</p><p class="ql-block">找到了原因,铁民心里才恢复了平静,在心中自我安慰说,“别怕,别怕,听天由命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30”汤峪大聚会时,我和铁民兄在玻璃桥上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少了保林兄,但故事还是他们四人的故事。铁民在捱过了严冷的冬天后,春天就来了。终于在第五个冬天将要到来之际,父亲被落实了政策,他才招工返回了西安。</p><p class="ql-block">回忆很美,那是因为有老同学的身影,思念很深,那是因为有老同学的真情。一个人的往事是故事。千百人的故事就是历史。</p><p class="ql-block">回来一个月,我又要离开故乡了,短暂的相聚,别离的惆怅,心底泛起,留恋的波浪,距离怎能将我们阻断,菊林的花,仍然在灼灼的绽放!再见了家乡,再见了同窗,期待着下次再会,到那时,希望见到更多的同学,再把他们的往事写成故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