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路是中国城市中较为常见的路名之一,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命名。这条道路最早出现在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随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相继将原有或新建、改建的重要道路用中山路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上的食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在阿姆斯特丹我发现中山路17号楼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楼极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是青岛著名的商业中心,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这条道路南接栈桥,北接大窑沟,长约1500米,中山路见证了青岛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过程。青岛中山路在德占时期被划分为欧人、华人两个区域,南部是异国风情浓郁的欧人居住区,北部则是华人区,也称“鲍岛区”集中了各类民营商号。</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中山路与胶州路拐角的原国货公司</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国货公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从小出生和生长在这里,从上小学从肥城路往南走了六年,上中学又从德县路往北走了三年,因此从栈桥起到大窑沟全长1500米的中山路每一个门牌都记忆犹新,至今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路1号,1910年兴建,次年10月竣工,是德国人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作为国际俱乐部,1949年改为“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友好馆的北院有个200座的小电影院,经常放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动画片,几分钱一张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这是我从小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在中苏友好馆的西墙和北墙,也就是中山路和广西路的交叉地带是上百米的新闻照片橱窗,这在当时颇受关注新闻的市民驻足观看。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看到橱窗里有一张毛主席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拥抱的照片,随口说了句“毛主席和一个马蛋子抱在一起”(马蛋子,青岛话的意思是光头),话未落音,邻居家的一个大孩子拉着我就跑,直到没人的地方告诉我,那个马蛋子是苏联的国家主席,吓得我好几天总觉得有警察跟着我。</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1号,原中苏友好协会</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中山路1号为青岛科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青岛解放后根据时势所需,青岛市政府在中山路2号(兰山路3号)筹建青岛市交际处,所以这座楼大家都叫它为交际处。这个被中山路、兰山路、河南路、广西路所围着的院落原为日本占领时期的海军俱乐部,三层日式灰色建筑被绿树环绕,就像一艘军舰靠泊在岸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中山路和广西路的交叉口设有交警岗亭,那是交警都是女警察担当,我们发现在交际处的大院里有一条德国狼狗在看车,我们放学后就在中山路和广西路也就是交际处的东北角的大铁门口逗引院里的狼狗,等狼狗跑出来时我们四下跑散藏了起来,狼狗直奔在路中间执勤的女警察而去,女警察吓得无处藏身,好在狼狗训练有素围着岗亭转了转又回到了交际处大院,让人们虚惊一场,女警察只得求我们这些孩子放她一码。于今这所军舰楼已经荡然无存,矗立起山东海关的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原青岛市交际处</p> <p class="ql-block">在交际处的原址上建起的海关大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路与湖北路的西北角是一个邮局,我的一个侯姓的同学就住在这个楼上的最高一层,我们经常去他家玩,并在楼上看着车来车往的中山路。上学时有手工劳动课,无非就是剪纸黏贴,于是大家必去邮局的柜台上去取黏贴邮票的浆糊,让邮局的工作人员大为恼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座楼1920年前是德国人阿诺德·曼德勒在此开了一家咖啡店,他去世后由富劳塞尔接受经营西餐厅,除了咖啡和西餐还提供纯正的德国啤酒和牛排。1930年代初,执教于国立山东大学的梁实秋多次在此用餐。三十年后,已经去了台湾的梁实秋在他的散文《忆青岛》中描述说,德国人富劳塞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为国内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上的邮电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在拆除这座建筑后原址新建了百盛大厦,这座百年老建筑的消失源于“百盛的来临”。中山路上的老建筑正是这种“蚕食”一般的改造遭到了毁灭而逐渐衰落,不能不说没有原因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百盛大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路与曲阜路的东北角是青岛赫赫有名的青岛咖啡饭店,1932年这个饭店在这黄金地段的出现很快蜚声国内外。那时岛城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吃西餐就到青岛饭店,,在我的记忆里青岛咖啡饭店最有名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青岛拍摄由著名演员赵丹主演拍摄的电影“海魂”时有些情节就在这个饭店里拍摄,我们街道很多老人请去担任群众演员。有天晚上我们几个小伙伴还在饭店的门外观看,爵士乐队的演奏中演员们翩翩起舞,让人觉得回到了解放前,电影上映后青岛饭店名声大噪。</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上的第一百货商店和青岛咖啡饭店的旧照</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新百货大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青岛饭店和毗邻的红星电影院、美丽照相馆这一片老建筑改造也淹没在我们的视觉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一个超市。自打我记事以来,我最喜欢的地方不是那些吃饭的地方,而是位于中国电影院对面的一家名叫“祥记行”的书店,书店不大,一门两窗,经营的古书甚多。那时身为教师的母亲经常带着我光临这里,和书店里的人员都很熟悉,因此我也成为了书店里的座上客,他们主动让我进书店里的库房看书,即使母亲不去,我也会自己光顾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橘色的窗就是“祥记行书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山路上有两家大的电影院,一家是红星影院,五十年代叫福禄寿影院,六十年代改为新闻电影院。另一家就是中国电影院,论影响可能中国电影院要比红星电影院要高一些。那时中国电影院的门厅里悬挂着中国众多的电影明星的大照片,很有档次。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发现在我所居住的肥城路后院与公安局宿舍中的夹道下去直通中国电影院的舞台,孩子们于是开始了免费电影的观看,那时我也从夹道下去看通宵电影,坐在边幕的侧面看电影实在不是很舒适,加上怕人发现心里着实不踏实,看了几次后再也不去了。后来知道的人多了,附近楼院的孩子们都来了,他们却不会老老实实地坐在台上看电影,开演后灯一灭就跳到台下去了,把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于是这个夹道很快被砌起了一道墙。</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电影院的南面是交通银行,交通银行青岛分行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建于1929年,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这座建筑占地1371平方米,为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总建筑面积3814.7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罗马式,门前有4根高约11米的钢筋混凝土科林新廓柱,主入口位于柱廊的中轴线上,墙身均用花岗石贴面。一楼为宽敞的营业大厅,地下室则是钢筋混凝土浇注的金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银行的位置是我们孩子们每逢国庆游行最喜欢的地方,坐在高高的台子上看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那时就像坐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一样,尤其是游行队伍中的乐队每到这个路段都会挺起精神来鼓乐齐鸣甚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原交通银行现为中国建设银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路的设计者很是高明,青岛的中山路不像其他城市那样笔直平坦,青岛的中山路有拐弯也有坡道,在德县路和保定路往北方向的路段就有一个下坡直至天津路和海泊路。根据当时的设计,中山路在德县路和保定路往南 的地段是欧人居住,往北则是中国人居住和经商的地段,中山路南段最初名为弗里德里希街。弗里德里希街止于保定街,再向北是山东街,因此在这里的商户大多为民族企业,那个年代青岛有戴着盛锡福(帽店),穿着谦祥益(布店),看着亨得利(表店),吃着春和楼(饭店)都在中山路的这一个路段,这一区片也叫大鲍岛。</span></p> <p class="ql-block">以德县路为界往北就是华人区,叫山东街,往南是欧人区,叫弗里德里希街。</p> <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这条路在德国柏林的市中心,一百多年前德国人也把这个路名用在了他们租借的青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天津路与北京路之间有个网红地方就是劈柴院,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卜”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江宁”是南京的古称,这里也是青岛最早的“南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劈柴院像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江宁路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相声大师马三立,著名演员新凤霞都来此地登台表演,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修缮一新的劈柴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的劈柴院经过几番的改造,又一次的成为网红地方,烤肉、鱿鱼卷、臭豆腐取代了传统的地方小吃,尽管修缮一新的铺面,也很难恢复以往的历史场面,只能永远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span></p> <p class="ql-block">劈柴院里的门牌为江宁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路之所以繁华,不单单是这一条路,它所覆盖范围涉及到与其相连的路,莘县路、济南路的土特产,北京路、天津路的布匹、化工原料,海泊路的鞋帽,在中山路的这一段经常会看到小港码头的渔民赤脚走在马路上,来采购生活用品和船上所用物质,他们涉足曾经属于华人区的商圈范围。如果说中山路的南端是建筑风格的展现,是文化娱乐金融业的乐土,那么中山路的北段就是商户聚集人气旺盛的黄金聚财地段。</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商铺云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中山路与北京路口的环球文体商店是中山路唯一平房建筑商店,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保持着这样的经营格局也是商家的经营理念所致。青岛市民所熟悉的一句歌谣: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也许就是这家商店最好的广告了。</span></p> <p class="ql-block">由吴佩孚题写的盛锡福帽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短短的二十年来,中山路进行了六次改造工程,周边的居民楼居民基本清空,人去楼空,还谈什么烟火气,如今的中山路就是搭建了一个新的“电影棚”,摆上道具,把游客带进虚拟世界。人气是中山路的“命脉”,没有人气的存在单凭一条路来还原历史那不是生活那是演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山路这1500米的马路上留下了我许多的记忆和故事,我希望今天的中山路也能给孩子们继续留下美好的回忆,看来城市的更新和改造任重而道远。</span></p> <p class="ql-block">老字号药店宏仁堂</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最北端建于1919年的德式建筑青岛大鲍岛配电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黑白照片一百和国货公司食品商店彩照取之网络 2024年6月3日写于青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