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02年5月,县委、县政府决定编写1987—2006年《繁昌县志》,要求各部门抽调人员编写各行业志。教育局抽调我和另两位退休老教师编写教育行业志和繁昌籍人物志,并安排一间办公室,一名打字员负责打字印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三人都是第一次接触志书的编写,虽然看过县志,但真正编写还得认真研究。首先要了解志书体例和文字表述等特点,然后初拟编写大纲。可不久两位老同志不辞而别,留下我一人如无头苍蝇不知所措。我没有退休,不能像他们那样自由。在领导的鼓励下,我只好一人承担。从此,连续二十多年,一直参与编写繁昌县党史、县志、县教育志和县年鉴。</p> <p class="ql-block">编写的书籍有《繁昌县志》(1987—2006)、《繁昌县教育志》(通志,截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繁昌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国共产党繁昌历史》(第三卷)(1978—2012)(即将出版)、《繁昌年鉴》2012年至2023年,每年一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繁昌县志》(1987—2006),2010年10月由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本人主要承担全县教育行业志,由于入志的各类人物大多读过书,因此,教育部门重点负责人物资料的收集。</p> <p class="ql-block">县志编写还没完成,县志编委建议教育局编写《繁昌教育志》(通志),这项任务又推给了我。编完县志后,我便开始着手编写教育志,首先草拟提纲报请局领导审阅后,召集各中学和乡镇教委志书资料员培训会,我主讲。局领导还抽调一位即将退休的教育局老同志协助我催收资料。</p><p class="ql-block">有关古代教育资料极少,是编写的难点。虽然是详今略古,但作为通志,古代教育不可缺失。为了寻找古代教育资料,我到文化馆以及找个人借阅零散的道光六年及以前编的《繁昌县志》,经常走访一些教育老前辈,查阅有关姓氏族谱。平时我随身携带记录本,遇事随即记。就这样日积月累,难题渐渐减少。这期间,我还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电视大学教学点汉语言文学和教育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的辅导员,讲授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2005年后,我又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管理一些工作,经常更新维护教师培训网站。这期间先后为电视大学专科、本科讲授《地域文化》、《应用写作》、《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大学语文》、《先秦文学研究》,以及辅导专、本科毕业论文写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繁昌县教育志》从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复设繁昌县,在县署延栽乡(今新港镇)兴建县学——学宫(亦称文庙、夫子庙)写起,直至公元2007年底,时间跨越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繁昌教育志》设十五章,包含古代教育,现代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规模、教学内容、学制、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教育经费、教育科研、体艺教育,还附有凡例、大事记、人物等。全书约70万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2年《繁昌教育志》刚出书,7月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打电话给我,要我有空来教育局有事,那时我快要退休,手头的一些工作即将移交,无所事事,接电话后就骑车到教育局,局长汪家新接待了我,说县里请我编写党史,希望能发挥余热,同时称赞县教育志编写得好。寒暄后,拨通电话,一会来了一位高个条约40几岁的帅哥,据汪局长介绍是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杨代葆,见面他就向我问好握手,并引领我上5楼到党史办公室。原来他们已聘请了一个人,我认识,原农业局局长章为礼,我俩互相招呼握手后,我们三人来到六楼,县委副书记袁鹏亲自接见了我们,讲了很多客套话,赞扬我们老年发挥余热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章局长几天前就来了,他在看一些资料,等我到了研究如何编写。我知道史与志体例截然不同,志的体例横不缺项,竖不断线,秉笔直书;史,分纪传体、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三种,党史属第三种。史书有明显的倾向性,尤其是党史要求更严。我们除了看资料外,还听了专家们关于如何编写党史的录音讲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动手草拟编写大纲,召集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征求老同志意见,上报县委常委会审批后,召开各有关单位、各部门分管领导和资料员编写推进会,县领导作动作员报告,我为资料员如何收集整理资料,编写专题作辅导讲座。会后我们开始着手查阅档案,发现文革期间这段历史难写。当时我们刚刚小学毕业读中学,对全县运动情况不太清楚,于是我提议聘请原县志主要执笔人之一王承鹏编写文革这段历史。王比我们大几岁,文革开始已高中毕业,而且就业早,应该说和我俩比对全县文革情况比较了解。县委办领导同意我们的建议,尽快将王承鹏请来参与编写。</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分工合作。元旦后,章、王两位要与儿子一起过春节。章到北京,王到上海,就这样章由于要接送孙子,无法脱身,就这样一去不复返;王的孩子不愿意意父亲一人住在繁昌,后来经过做工作,才完成了文革这段初稿。全篇四编,第一、二、四编几乎全部由我承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2013年9月,我完成了全书统稿修改任务。县领导同意我的建议,先后报请安师大鲁华峰和宣庆坤教授、市委党史专家丁瑜老师和省委党史研究院领导审阅。我根据领导、专家、教授的意见,反复修改后,省领导给于高度评价:“该书政治方向正确,在总体上突出繁昌这29年党史的主流和主线,框架结构合理,地方特色明显,重点比较突出,内容丰富”。“该书的出版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有着重要意义”。后来该书评为省出版物二等奖,也是是芜湖市辖区域唯一获奖的地方党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在编写党史二卷之时,2012年我又接受了一项任务,编写繁昌教育2011年年鉴。年鉴实际就是一年的志,编过教育志编年鉴就不太难了。从此以后每年年鉴都要我编写。审稿时,我的稿子几乎没有改动。就这样连续编写了12年,今年我将久居国外,没有接受编写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9年我被聘为繁昌县法院人民陪审员。2011年10月的一天上午,我在参加案件陪审,手机静音震动,来了陌生电话不能接听,休庭后接到县卫健委主任王涛的电话,说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委托他动员我帮他们编写党史三卷。他们不认识我,找了好久才得到我的手机号码。由于王主任一再劝说,我回了史志室电话,他们很高兴,表示立即开车来接我,我婉言谢绝,乘公交车前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商谈,由我担任主笔,我先后聘请了两位助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文字稿基本完成,正在编写注释和征集图片资料,且通过了市史志研究室专家审阅,并给予较高评价。预计六月底报送省党史研究院审批出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事文字工作的确是件比较辛苦的事,尤其是编写党史,政治性、政策性要求严格,但通过编写也提高了自身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觉得这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多年的退休生活显得很充实,也有一定的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越来越衰老,加之将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看来这辈子爬格子就此休停了,但这段经历值得永久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