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平西情报联络站

五福临门

<p class="ql-block">在京郊妙峰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情报联络站,它就是当年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下的平西情报联络站(以下简称“平西站”)。</p><p class="ql-block">平西站巧妙地利用了妙峰山脚下涧沟村的关帝庙开展情报传送工作,现关帝庙门口的大钟还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平西情报联络站之所以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一是因为这里西邻平西根据地,东连京城,地处平西抗日根据地前哨,从北平通往根据地的三条路线都在此汇合;</p><p class="ql-block">二是因为这一带山高林密,地形非常适合建立隐蔽的红色交通线,再加上妙峰山庙会常年不断,有众多香客,本地又有丰富的山货果品销往京城,这些都为传递情报提供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现纪念馆大门门楣上“平西情报联络站”为原中共昌宛县长焦若愚(焦曾任北京市委书记)所题。</p> <p class="ql-block">进门对面墙上的浮雕“胜似雄兵十万”为聂荣臻元帅对平西站的赞誉,展现了当年情报站收发电波和运送人员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平西情报联络站主要针对北平、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和东北派遣的骨干人员及发展建立情报站组,承担指挥联络、建立电台、接送人员、传递情报、运送书刊、输送药品及重要战略物资等任务。</p><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平西站还承担与东北抗联的联络任务。</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p><p class="ql-block">1938年9~11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我党的情报保卫工作,确保党的安全。</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18日,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成立中共中央社会部的决定”(简称中社部),统管党的情报保卫工作;1939年6月,中共中央派中央特委战区部部长许建国率工作团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领导情报保卫工作,后在河北省阜平县史家寨村成立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以下简称“北方分局社会部”),许建国任部长,全面担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锄奸保卫工作和对平津等敌占区的情报工作。</p><p class="ql-block">平西站就是由社会部直接领导、建立最早、作用最大的情报联络机构,它是北方分局社会部同敌区情报组织的联络枢纽和开展情报工作的前沿指挥机关。</p> <p class="ql-block">平西情报站纪念馆中展示了隐蔽战线上许多隐名埋姓的幕后英雄和同情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李铮利用自己为同仁堂乐家老铺儿媳的身份为情报站做了很多档案、资料、经费的保管工作。</p> <p class="ql-block">1943年冬,为了使平津的地下情报工作联络通畅,上级决定在妙峰山涧沟村建立一个秘密电台。女干部苏静负责电台工作,苏静与户主的儿子假扮夫妻,数年如一日,秘密地传递着重要的情报信息,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平西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大功率的地下电台,及时向上级报送我情报人员获悉的重要情报,同时保持与北平城内的电讯联络。</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平西站在妙峰山游击区建立电台,用与北方分局社会部的通讯联系。此后北方分局社会部通过平西站交通线为北平地下情报组织陆续运送4部密台。</p><p class="ql-block">1942年初冬,北方分局社会部派遣情报人员王文(化名陈尽忠) 和刘桂芬(化名王凤岐) 以夫妻名义到北平建立秘密电台。他们租住在烟袋斜街西口的小石碑胡同11号院,平西站还特意找一陈老太太当“妈妈”为他们做掩护。</p><p class="ql-block">自此地下组织和平西站建立了电台联系。</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支援抗战,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林迈可就是其中之一。他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为抗日根据地购买西药及无线电零部件等紧缺物资,并利用自己的摩托车及校长司徒雷登的汽车进行运送。</p> <p class="ql-block">林迈可还精通无线电技术,帮助组装了多部电台,由平西站交通员运至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林迈可被日寇追捕,平西站派武装交通员将林迈可和妻子李效黎接至妙峰山,后安全护送至晋察冀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42年春天,林迈可夫妇到达晋察冀根据地,受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来到中国支援抗战的外国友人还包括:法国医生贝熙业、加拿大医生白求恩。</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根据地药品奇缺,日军对其实行严密封锁,在北平、天津购买的大量药品难以运到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在东交民巷法国医院院长贝熙业医生的帮助下,这些药品从“贝家花园”经海淀、颐和园、温泉被运到北安河附近事先约好的青纱帐里,由平西站的武装交通员运送回根据地。</p><p class="ql-block">贝熙业在中国生活四十多年,抗战期间,他在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掩护爱国学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1939年,白求恩医生到冀中战地医院视察,得知许多贵重药品是情报人员冒着极大风险从敌区搞到的,竖起大拇指说:“真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图为白求恩利用平西站传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为伤员做手术。</p> <p class="ql-block">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地下尖兵》,编剧为刘致祥,剧情就是以平西站为背景的 。</p> <p class="ql-block">刘致祥,1927年7月生人,原名焦连启,北京海淀人,出生于富裕人家,1943年参加革命,在平西站担任北平城内至妙峰山的秘密交通员。他结合亲身经历,创作了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地下党情报工作的电影《地下尖兵》。电影人物陶干(由蒲克扮演)以李才为原型,孙莹(女)以刘致祥为原型,当年刘致祥曾男扮女装与李才接头。</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平西情报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确实如聂帅所誉:“胜似雄兵十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