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早餐提前到6点半开始,餐厅没有接到前台通知,坚持要七点才开饭,经沟通提前放行。餐品选择不多,炸油饼和鸡蛋卷还行。昨晚团长客房发现臭虫袭击,症状严重,这家酒店应被旅行社列入黑名单。 潘同学行前研究了行程,建议在从萨拉热窝到波黑西南部的莫斯塔尔(Mostar)路上拐到科尼茨(Konjic)小镇来看一个比较小众也很神秘的景点。小镇附近的普雷尼山(Prenj)深处,河流清澈,树木茂密,山路崎岖,大车进山很不容易,铁托时期这里耗巨资建设了一个秘密地下军事设施,称为铁托的防核避难所。 这里现在是隶属于波黑国防部管理的博物馆,有一种熟悉的国营机构的风格。九点开门,过了几分钟才有工作人员到大门口来开锁,慢悠悠地开始工作。解说员详细介绍了设施的情况。 进入设施大门就不允许在地面上拍照,进入不太深的地下部分,就可以随便拍,但没有国防部的批准不能拍视频。隧道空间很宽敞,建造标准很高。设施主体藏在大山之中,最深处距离山顶220米,依靠山体抵御核辐射。设施内的走廊并不逼仄,管线排列整齐规范,设有欧洲最早的15秒内反应的消防喷淋系统。 防核设施英文是Tito's Bunker,也称为ARK-D0,ARK代表红军指挥部(Red Army Command),D0代表最高保密级别0级。它始建于1953年,到1979年完工,耗资超过46亿美元。南斯拉夫解体后,这里自1992年起由波斯尼亚国防部接管。设施最多可以容纳350人,其中包括300名士兵(住在Block 2-3)和50名领导人(住在中央的Block 8)。设施有3个入口,参观者走右方的3号入口,1号是给最高领导用的。进入设施,首先经过清洗室避免将核辐射带入,然后是实验室、军营、多功能室(会议厅)、通风区、厨房、领导人居住区、通讯区、发电区、供水区等。左图是通讯设备、右图是水处理设备,水源来自山里的水井。 当时南斯拉夫境内有30个类似设施,铁托避难所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代号伊斯坦布尔。上图是所有设施的分布图,当时应该算是最高军事机密吧! 上图是发电机组,中图是机要打字室,下图是监听设备。 避难所山顶上有直升机场,可以很方便地往来于首都贝尔格莱德。此地是战时的最高指挥部,另一个更大的指挥所位于波斯尼亚北部。南斯拉夫的军工工业大部分都在南部山区。解说员反复指着这些地点,把地图的相关部分摸白了。 这座地下军事设施从2012年被用来举办现代艺术双年展,此后就一直作为艺术展览的场所,门票收入用于设施的维护。右上图是当年的核心指挥所用来直通各加盟共和国的红色电话机和艺术家制作的地图类艺术品,右下图是空房间里的艺术标语。 行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亚布拉尼察(Jablanica)小城。 1943 年 希特勒调兵 8 万多,企图围歼铁托司令部,铁托率部且战且退,抵近内雷特瓦(Neretva)河右岸的亚布拉尼察铁桥时,追兵已近。铁托炸断铁桥向北佯动。德军中计沿河向北堵截,而铁托迅疾返回,借助断桥搭起浮桥过河,甩开追兵进入波黑东南方。这就是著名的内雷特瓦河战役。南斯拉夫于 1969 年与美国、意大利、西德联袂拍摄了故事片《内雷特瓦河战役》,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br> 当时和铁托司令部在一起的有约3000名伤员,铁托下令不能抛下伤员,这块碑上刻的就是这句话。 亚布拉尼察大桥建于德里纳河之上,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历史遗产, 16 世纪中期由苏莱曼大帝的建筑师穆斯塔法·萨里博维奇设计建造。内雷特瓦河战役 35 周年纪念之际,在断桥所在地建了一座纪念博物馆。 继续向西南行进,中午在路边餐厅午餐。主菜是面包袋配烟熏牛肉肠和薯条,很咸但味道不错,量太大,很多人没吃完。不吃牛肉的换成烤鸡肉。甜点是提拉米苏蛋糕。 下午抵达波黑西南部的旅游胜地莫斯塔尔,其地名Mostar在波斯尼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中由词根“Most”即桥衍生而来,有多桥的地方、守桥人等意思。 没有团友带无人机,网上找到这张俯瞰图,很能反映莫斯塔尔全城的风貌。小城横跨内雷特瓦河,西岸居民主要是波斯尼亚穆斯林和克罗地亚天主教徒,东岸居民以塞尔维亚族信奉东正教为主。 到了穆塞边境附近的莫斯塔尔,可以了解一下波黑的基本行政区划。波黑的国名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个历史地名组成,但行政区划是由波黑联邦(也称穆克联邦,由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两个民族控制)和塞族共和国(也称为斯普斯卡共和国,Republic of Srpska)以及布尔奇科(Brcko)特区组成。两个实体都有自己的首都、政府、总统、议会、海关、货币等,但只占一个联合国席位。塞族共和国本来有自己的军队,2005年上交军权。 小城停车场边的圣方济各教堂及圣彼得保罗修道院(Franciscan Church and Monastery of St. Peter and St. Paul)始建于1886年奥斯曼时期,上世纪 90年代内战中被毁,2000年重建,教堂附属的这座107米高的钟楼,是本城最高的建筑,名为莫斯塔尔和平钟塔。修道院有超过5万册宗教书籍,是黑塞哥维那地区规模最大的宗教图书馆。<br> 本城最出名的景点就是老桥(Stari Most)。1557 年,奥斯曼建筑师哈依鲁丁耗耗时 9 年建造了一座当时全世界最宽的桥(跨度28.7米,宽4.55米)。哈伊鲁丁的老师是奥斯曼帝国最有名的建筑家希南(Mimar Sinan)。1992 年,老桥在波黑战争中受炮击而严重摧毁。199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莫斯塔尔市政府和世界银行连同克罗地亚、意大利、荷兰、土耳其、法国和卢森堡等多国和其他组织共同出资出力, 2004 年修复了古桥,次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评选词称:“古桥所在的地区兼具前奥斯曼、东奥斯曼、地中海和西欧的建筑特色,是多元文化城市聚落的杰出典范。重建后的古桥和莫斯塔尔老城区是和解、国际合作、多元文化、族裔及宗教共同体共存的象征。” 老桥也是一座“冒险之桥”。内雷特瓦河夏季水流湍急,老桥最高处距水面达20米,是世界各地的勇者显示勇气的地方。每年 7 月都有很多人高叫着从桥上跃入水中,这个传统最早可追溯至 1664 年。 沿着窄窄的楼梯可以攀上老桥的三个桥头堡之一的塔拉楼,现在是关于老桥的建造历史博物馆,需要购票进入。隔壁的小卖部名为Mimar,是建筑师的意思,大概能蹭点流量。此地系穆斯林地区,很多支持巴勒斯坦的标语旗帜。 离老桥两百米的小溪上,有一座建于 1556 年的并不弯曲的曲桥,据说老桥的设计者建造这座微缩版是为了验证其设计概念可行,因此它与老桥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曲桥躲过了波黑内战的炮火,却在 2001 年被洪水冲塌,如今已经重新修缮。 城里的老街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商铺和作坊,叫做Kujundžiluk市场。每一个行业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这个相对偏僻的区域原来是皮匠聚集的地方,因为加工皮具气味太大,其他居民避而远之。皮匠专用的清真寺(下图)对面是莫斯塔尔唯一遗存的土耳其浴室(上图,现为博物馆),方便皮匠们清洁身体后去礼拜。 科斯基-穆罕默德-帕萨清真寺 (Koski Mehmed-Pasha Mosque)建于1617年,是卡拉多兹-贝伊清真寺的双胞胎版。寺前的饮水亭是遮阳乘凉的好地方。花7.5欧元买票登上宣礼塔可以俯瞰小城全景。 卡拉多兹-贝伊清真寺( Karađoz Bey Mosque)是莫斯塔尔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建于 1557 年,根据奥斯曼帝国著名建筑师 Mimar Sinan 的设计建造,以当时莫斯塔尔的省长卡拉多兹(土耳其语黑色的眼睛的意思)的名字命名。宣礼塔上端露台下以钟乳石雕刻作为装饰。内院边上还有宗教学校与莫斯塔尔最古老的图书馆。波黑内战期间,屡屡中弹,宣礼塔也曾倒塌,如今到访看到的均为修缮后的建筑。 <div>在小城中漫步所见:左图是卡拉多兹清真寺对面的本地诗人墓地,很有特点;右图是小街深处的贵族府邸。奥斯曼帝国退出波黑时,穆斯林贵族们留了下来,一些人的后裔将自家大院上交给政府以供后人参观,窄门后面也许是色彩浓烈装饰繁复的各式房间。晓春在小巷里示范如何走猫步。</div> 走在小城里,时不时能看到20世纪末内战留下的弹痕和废墟。 站在老桥上向南望,可以看到1913年造的Lucki桥,上面第一张老桥照片就是在这座桥上照的。 从老桥北望,可以看到右岸宣礼塔代表的穆斯林聚居区。 晚餐安排在一个可以看风景的餐厅。从主街下台阶到小溪边,在大树后面就是餐厅的平台(右下图),可以望见曲桥。 晚餐主菜是烤本地出产的鳟鱼(trout),餐单上的价格是18马克,约合15欧元左右,是此行目前为止的最佳团餐。 当日入住小镇附近的HaHotel,新建的四星级,干净整洁没大毛病。 23号,离开莫斯塔尔,向东南行驶。附近平原地区是大片葡萄园,波黑南部有20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这里的碎石土质和充足阳光培育出富有独特地方特点的葡萄。中世纪黑塞哥维那的葡萄酒就享有盛誉,至19世纪末,更是驰名欧洲大陆。波黑战争也影响了当地的葡萄酒生产,现在正在逐步恢复中。<div>是日发生郭同学小包失踪事件,后来发现是因为过于集中注意力于工作电话,误放进行李舱,好在司机师傅机敏,停车后很快找到,无需返程回酒店。</div> 途径波黑最古老的城市斯托拉茨(stolac),山上的城堡是拜占庭帝国在5世纪造的,每年5月这里会举行中世纪传统嘉年华,是波黑唯一的同类活动。 左图是当日的行驶线路,中图是抵达边境前停靠休息站,顺便把波黑的马克花了。右图是从波黑出境,并从不同的口岸第二次入境黑山,这次要去的是黑山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的沿海地区。一上午的路都是盘山的发卡路,有点晕。 过关之后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亚得里亚海滨的科托尔湾,海湾的形状像只蝴蝶,最窄处只有几百米。这个地区是黑山最具人气的名胜,海湾深入内陆 32 公里,两岸高山夹峙,海峡狭长,峡湾出海处宽 3 公里,水深 8-15 米,是天然避风良港,自古为航海和军事要地。我们将要参观的科托尔和佩拉斯特就像镶嵌在峡湾的珍珠。<br> 位于科托尔湾口的新海尔采格市紧挨克罗地亚边境,是黑山重要的出海口。1382年就有波斯尼亚人在此建立的要塞。 科托尔在14-18世纪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附庸国而受其保护,虽然中间两度被土耳其短暂占领,但深受威尼斯文化的影响。进入峡湾开始下雨,雨势还不小。 佩拉斯特位于科托尔湾狭窄的出海口维里格海峡对面,距离科托尔仅几公里,是一座山海间的美丽小镇。小镇常住人口仅500人,地域狭窄仅有一条单车道。路边这座石头建筑物是博物馆。 远远望去,红顶房子顺着山坡而下,层层叠叠。威尼斯时期有 16 个斯拉夫贵族家庭在此居住,所以小镇上有 16 座家族教堂。17-18世纪鼎盛时期这里拥有约100艘商船,有欧洲著名的航海学校,来自这里的船员以技巧和勇气闻名地中海,其中包括俄罗斯彼得大帝时期的海军将领马蒂亚·兹马耶维奇(Matija Zmajevic,1680-1735),他的半身像如今置于小镇最高建筑物钟楼的前面。<div><br></div> 佩拉斯特对面的水域中有两个极具特色、景色优美的小岛:右边是圣母岩岛(Our Lady of the Rocks),左边是圣乔治岛(St George)。 很多游船摆渡游客往返小镇和小岛。 圣母岩岛是亚得里亚海地区唯一的人工岛屿,岛上的教堂建于 1630年。传说1452年两位来自佩拉斯特的威尼斯水手在一块礁石上发现了圣母的影迹,于是过往水手便向水中投石祈福,后人利用常年堆积的石头建成了现在的岩石圣母岛。 岛上的建筑基本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每年7月,当地渔民会举办“填海节”,大家坐着木船到此地象征性扔石头填海。 圣乔治岛是天然岛屿,岛上有一座 17 世纪的小教堂和一个古老的墓地,佩拉斯特的海员大多葬于此。现在小岛无人值守,所以游客也只能从水上外观一下。 午餐在科托尔湾蝴蝶最东南角的科托尔古城边的餐厅,餐厅边上就是巴尔干地区的连锁赌场Admiral,很多同学趁去洗手间的机会亲眼目睹了一下冷冷清清赌场的真面目。主菜是冷饭上盖茄汁贻贝肉,甜点是巧克力冰激凌,很合大家的胃口。建梅的小包失而复得,请客加菜,两桌每桌一盘特好吃的烤鱼(右图上面的那块,吃太快来不及拍整条的)。餐厅以为是用这两份烤鱼替换两份团餐主菜,闹了半天才澄清误会补上了缺的两份。 下午参观科托尔古城,这里公元前2世纪就有古罗马人定居,公元6世纪拜占庭建造了城墙,13世纪中叶,蒙古军队曾经洗劫这座城市,1420-1797年,这里在威尼斯统治下将近4个世纪。这座古城现在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中世纪古城原貌保存得最完整的城市之一,被评为欧洲最应该去的 30 个小镇,1979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停车场一下车,就看到几乎垂直的峭壁上环绕古城总长4.5 公里城墙,是欧洲最完整的“长城”。 最靠近停车场的是老城南边的古蒂奇门(Gurdich Gate),得名于门前这个古城的重要水源Gurdič泉。 老城布局呈三角形,北边的天然河流Skurda成为老城的护城河,西南边是峡湾,东部是高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我们从靠近科托尔邮轮码头的主出入口临海门(1号点)进入老城。 临海门上方的飞行的狮子城徽彰显威尼斯文化的影响。下方的1944年11月21号和五星铭牌则是纪念科托尔从纳粹统治下的解放,铭牌上方是铁托的语录:人家的不要,自己的不给。 进入临海门,右侧就是武器库,墙上雕刻着圣母玛利亚,下面的横缝是干嘛的呢? 威尼斯人喜欢广场,城里大大小小有很多,这个广场因为靠近武器库,被称为武器库广场,也是城里最大的一个。 广场上的钟楼建于1206年,每天准确报时。钟楼前方的耻辱柱是当年惩罚那些未触犯法律但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市民。 中世纪城里住着很多富有的家族,大宅造得气派非凡。上图是贝斯库卡(Beskuca)大宅。这位富豪的名字意思是无房者,但在短短的几年之内靠海上贸易发财致富,发愿造100幢房子,然后改名为Stokuca(意思是有100栋房子的人),可惜1797年随着威尼斯共和国的崩溃,他的愿望也落空了。大宅建于1776年,门楣雕塑堪称哥特式雕塑杰作,中心是飞行狮子,周围有蛇缠绕在树上,嘴里叼着婴儿,下面拉丁铭文说“如果上帝与我们同在,谁会反对我们?” 圣特里芬大教堂(Sveti Tripun)是老城的标志性建筑,此地原先有供奉科托尔守护神圣特里芬教堂,1166年在教堂遗址上建立这座意大利南部风格的罗马天主教大教堂。1667年的地震摧毁了大教堂的罗马式立面,修复时采用了巴洛克风格。由于经济困难,左边的钟楼一直没有完工,所以比右边的短2米。教堂最近一次大修是2016年。 在拱形入口有16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图案,教堂四周还有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最完好的罗曼雕刻。 Grgurina大宅位于博物馆广场,也称海军广场,当地人称为马戏团广场,建于17世纪,主人是一位商人也是科托尔的主教,把大宅留给了城里的穷人。在1938年之前,这座宫殿一直用于军事,后在此建立航海博物馆。 巴洛克风格的Karampana水井建于17世纪,当时是城市唯一的饮用水来源,也是人们聚会传播八卦新闻的地方,看看水井旁边的咖啡座,就能相信这一传统保留至今。 本城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圣卢卡(St Luca)教堂始建于1195年,是本城唯一没在地震中受到重大破坏的建筑。教堂最初是天主教教堂,17世纪中到19世纪期间,外地的东正教教徒到此避难,威尼斯当局特别允许教堂内增设东正教祭坛。 同一个广场的对面是本城最年轻的教堂,建于1902年的圣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新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建筑,主立面由两座钟楼构成,黑色圆顶顶部的金色十字架是俄罗斯赠送的礼物,入口上方是圣尼古拉的马赛克画像,他被认为是商人、海员和旅行者的保护神。这座教堂可以见到三种十字架的形式:门楣尖顶上是普通的拉丁十字架;黑顶上是宗主教(partriarchal cross)十字架,多一小横代表耶稣十字架上的罪状牌;钟楼顶部上的的东正教十字架,最下边倾斜的一道代表耶稣的搁脚板。 在老城人喂猫中心“猫广场”上的圣玛丽教堂始建于1221年,20世纪修复的青铜门装饰有精致的浅浮雕。该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玻璃棺材的供奉着本城的保护人女圣人奥萨纳(1493-1565)的遗骸。 北门因为面临Skurda河,因此称为临河门,是本城最古老的城门,门楣上有威尼斯的象征飞行狮子,纪念16世纪科托尔战胜土耳其海军上将巴巴罗萨舰队。 北门附近有条小路直通山上的城堡,这是老城东面的防御工事。大多数同学走到收费口就算报过到了,张总大概健步如飞去视察了一下。到收费口的收获是能够在高处俯瞰下老城的屋顶和远处的峡湾高山。 沿着城墙看看圣尼古拉教堂的后面。 这是临海门上方王子宫殿的走廊,这个建筑曾经被用作总督府。 站在城墙上看邮轮码头。 老城墙上的这个小门是中世纪用来向海中扔垃圾的。 这是靠近南门的Gurdic要塞,1470年威尼斯人为了加强老城的防卫而建。 离开科托尔峡湾,继续向东南,抵达海边的著名旅游城市布德瓦(Budva),入住Hotel Bracera,晚餐在入住的酒店餐厅自助餐。 24号,早晨到布德瓦小镇的海边,昨晚光顾的餐厅原来是一溜海边餐饮区的最边缘。 当日的第一个景点是布德瓦古城。除了自然美景、海湾岛屿和海滩外,布德瓦古城还有丰富的历史古迹。网上搜来空中俯瞰图,老城就像一颗美丽的金珠象嵌在科托尔峡湾碧绿的宝石之上,它的规模没有科托尔大,但是历史更悠久复杂,结构更紧凑精致。 布德瓦有长达 21 公里的海岸,17 个海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海岸之一,独占亚德里亚海岸最美一隅,是画家和摄影师们的宠儿,也是黑山夜生活文化最浓厚的城市。老城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威尼斯人统治的中世纪。 古城外面有一家黑山最早的豪华酒店Avala,建于20世纪30年代,造宾馆时考古学家发现此地有古罗马的墓地,后续进一步在城内外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的遗迹和文物,以及用马赛克装饰地面的古希腊别墅,由此可见古城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 八点半进入布德瓦古城南门(Terra Ferma),我们大概是当天第一批游客。 街道上没有喧闹的游客真好!老城的建筑大多数都体现了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诗人广场是为了纪念文人们反对在城内处决人犯成功而命名的。 圣约翰教堂(St John,也称St. Ivan)供奉施洗者约翰,建于7世纪,后世多次重建,目前的模样是哥特式。钟楼建于1867年,教堂南边是主教的住宅。 建于1804年的东正教圣三一教堂,1979年地震留下的裂缝清晰可见,这是修复工程师有意为之。 这个遗迹是5世纪末、6世纪初存在过的大教堂,是有三个中殿的大型建筑,显示本城是亚得里亚海南部重要的文化、宗教和经济中心。 圣萨瓦教堂是一座罗曼式教堂,半圆形的后堂朝向东方,1979年地震后翻修时发现了一块刻有1141年铭文的石碑,但其确切的建造年代无法确定。在威尼斯统治期间,这里同时举行东正教和天主教仪式,现在是东正教教堂。教堂坐落在悬崖上,石墙一直被海浪冲刷,教堂前的小广场经常举办露天音乐会,也是拍照的好地方。 老城的南部有一座城堡,古代可能起到卫城的作用,城墙有不同时期建造的痕迹,下半部分是最早1425年起的威尼斯统治时代建造的、上半部分颜色稍有不同,是奥匈统治时期修建的。现在是航海博物馆和图书馆。 博物馆开门时间是9点,可是工作人员到点了就是不出现,相科和我锲而不舍等到九点十一分,刚想离开,只见一位拎着塑料袋的男子慢悠悠踱着方步过来,一问果然是来开门的。每人门票5欧,进去看了十分钟,拍了全景,找到了双鱼雕塑板,看了图书馆。赶到集合地点,时间正好。 登上城堡的顶楼,看到了老城的美景。 城堡上方是中世纪教堂的遗迹(上图)。传说中世纪本地一位富家女爱上了贫穷的雕塑家,遭富商反对而双双跳海殉情变成两条鱼,后人在雕塑家的工作室里发现了一块浮雕描述两条交缠的鱼,似乎是预示了这段情的结局,于是将浮雕放到城墙上(中图)。下图是城堡中的图书馆。 古城博物馆,时间不够,外观一下。 从面向布德瓦河的北门离开古城,这个城门最初是用于货运,出门就可以上船,门外风景如画。 从古城步行回酒店,途中再次欣赏布德瓦河游艇盛况和远处的古城。 离开布德瓦,沿着海边曲曲弯弯的山路向东南行驶,不远处就是一座面积很小但名气很大的圣斯特凡岛。 15 世纪威尼斯人在附近打败了土耳其的舰队,在岛上建立圣斯特凡教堂,周围遍布富商的家宅。二战之后成为画家聚集地、铁托的度假地,伊丽莎白·泰勒、玛丽莲·梦露,英国的玛格丽特公主等都是常客。2007 年,安缦集团租用此岛 30 年,小岛又一次成为奢华的望族夏宫、度假村和娱乐场,是黑山最贵的酒店所在。<br> 走出山区,然后沿着斯库台湖的西南岸行驶,近3小时后离开黑山,进入阿尔巴尼亚境内,办理出入境手续都不用下车。 入境阿尔巴尼亚的第一站是该国第二大城市斯库台(Shkodër),位于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斯库台湖畔。阿布伯克尔清真寺(Abu Bakr Mosque)是斯库台最大的清真寺,以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为蓝本,有100多年的历史,2008年重修。这个唯一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欧洲国家,也是伊斯兰国家中最世俗化的社会。 午餐在清真寺附近的Vila Bekteshi餐厅。这座餐厅建于19世纪下半叶,其主人Hasan Bekteshi (1862-1928)是当地的著名商人,他请人建造了这幢意大利新古典主义建筑,20世纪很多名人在这里租住,包括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创始人之一捷马尔·斯塔法(1920-1942)。1950年被收归国有,1992年归还主人的后代。在1997年假集资引起的骚乱中,这座大楼与国家银行一起被完全烧毁。2002年由现任主人重建,并保留了原来的名字。这家餐厅在猫头鹰网站上享有很好的口碑。 汤有点俄罗斯蔬菜汤的风味;主菜是烩牛肉切成厚片,配土豆胡萝卜米饭,味道不错;蛋糕有点海盐味道。 停车处有个贩卖纪念品的小摊,将国旗和针织围巾一起展示在绿化带上。1912年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一直沿用大红底色上中央绘有黑色双头雄鹰的国旗图案,红色象征着鲜血、勇气和力量,黑色双头雄鹰代表着民族英雄斯坎德培。1946-1994年期间,国旗上曾经有一颗镶黄边的红五星。 巴尔干半岛上最古老的居民伊利里亚人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定居于此,阿尔巴尼亚人是他们的后裔,其语言与其他巴尔干国家的有很大的不同。曾长期被威尼斯共和国统治,大多数信奉天主教。14世纪被土耳其占领后,改信伊斯兰教。 地拉那是1614年由土耳其人建立的,1920年阿尔巴尼亚独立后成为首都。上图为地拉那市中心的Sheshi Karl Topia广场。 地拉那周围的交通非常拥堵,本来1.5小时的车程,结果用了3个小时。下午六点抵达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1944年南斯拉夫军队解放阿尔巴尼亚之后,在斯坎德培广场周围建造了一些列的苏式建筑物,其中有:国家历史博物馆(上图),大门上方马赛克画的左边表现了伊利里亚部落的先民,中间是建设新阿尔巴尼亚的工人农民士兵等;歌剧院(中图)前方有我爱地拉那(T);中央银行(下图)。 15世纪中叶,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1405-1468)率领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被阿尔巴尼亚人尊为民族英雄,这尊骑马雕像是1968年创作的,其基座石块来自地拉那附近的克鲁贾(Kruja)。克鲁贾是阿尔巴尼亚的古都,是反奥斯曼抵抗运动的象征,也是斯坎德培的家乡。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收藏了斯坎德培的雕像。在劳动党统治时期此地放置的是斯大林的雕像。 这是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连锁加油站,金色的羊头头盔就是斯坎德培的象征。 Et'hem Bey清真寺始建于1791年,1820年前后由Et'hem Bey建成。在20世纪40-80年代关闭,1991年1月群众未经允许携带旗帜进入,是阿尔巴尼亚重获宗教自由的里程碑。 门廊内外的壁画描绘了树木、瀑布和桥梁,这种静物风景画在伊斯兰艺术中是比较少见的。 Et'hem Bey1822年在清真寺旁建造了高30米的钟楼,起初没有钟面,只靠钟声的叮咚次数表示时间。1928年改成如今的样子,高出5米,建造了阳台,有了四个钟面和威尼斯风格的屋顶。钟楼的下半部分是奥斯曼风格,上方及阳台则是西式的。二战期间曾遭到破坏,1946年修复。钟楼是地拉那的城市象征,在市徽上可以找到它的形象。 1950 年到 1985 年间,阿尔巴尼亚修建了数以万计地堡以防核武器攻击,成为至今全球人均拥有地堡最多的国家。其中两座大型地堡被改造成博物馆。占地面积近 3000 平方米的1号地堡在地拉那郊区一座小山下,拥有错综复杂的通道和102间房间。我们在斯坎德培广场附近看到的是2号地堡,建于1981-86年,在内务部大楼地下,沿主干道开凿,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了掩人耳目被命名为“Objekti Shtylla”(杆子),现改建为互动艺术空间。 广场附近的东正教基督复活大教堂(Orthodox Cathedral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是欧洲第三大东正教教堂,拜占庭风格建筑,教堂内部非常华丽。没有时间靠近更别说入内参观了,下图是网上搜来的。 地拉那国家美术馆前的草地上有一座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1971-)设计的被昵称为“云”的艺术装置,2013年最初在英国肯辛顿宫展出。装置占地357平方米,有两个入口和一系列阶梯式露台和座位。角度适当的话,游客会觉得仿佛悬浮在建筑与云层之间。 当日最后一个景点是被称为霍查金字塔的地拉那艺术中心。这是由霍查的女儿在霍查时期设计建设的,完工于1988 年,起初是霍查的纪念馆,后作为会议和展览中心,90年代以后被荒废,直到2017年,当地政府启动改建工程。 工程由当今荷兰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MVRDV操刀。这家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91年,以其三位创始人的姓氏命名,他们将建筑视为艺术,红橙黄绿青蓝紫粉的小盒子如同礼炮彩条般,将快乐活泼的节日氛围洒满了金字塔里里外外的每一个角落,颠覆了原有混凝土巨构带给人的压抑感受。方盒以村庄聚落的形式排列,形成了教室(左下)、咖啡馆和餐厅等多功能空间。改造之后的地拉那金字塔焕然一新,一扫此地原先的落魄,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城市新地标。 金字塔圆顶上的五星图案和金字塔外围的清真寺宣礼塔依然提醒人们这里的历史和宗教。 步行到地拉那市中心的东方城中餐馆晚餐。这是此行最佳团餐,完全不同于贝尔格莱德的中餐,来不及拍照就都光盘了,芹菜炒鱿鱼尤其美味,这时刚送上小草莓水果盘,还算完整。 晚餐后步行到停车场,途中观赏地拉那夜景,上图红色的建筑物是阿尔巴尼亚航空国家体育场(Air Albania Stadium),常被称为科姆贝塔雷体育场(Arena Kombëtare),2016年始建,2019年11月17日开放;中图是地拉那的巨龙公交车,是不是很眼熟;下图是在特蕾莎修女广场旁的地拉那理工大学。特蕾莎修女(1910-1997)是阿尔巴尼亚裔,1979年因为印度穷人服务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晚上八点多,入住地拉那机场附近的MK地拉那酒店。室外泳池没有加温,所以只能当风景没法游泳,设施符合国际五星标准,这天有点累,早早歇息。 25号,昨晚下雨早晨雨住,行程近尾声,已适应时差。早餐热的白煮蛋很新鲜。其他餐品也比较简单,放在暖壶里的咖啡没有香气。司机和安东住在机场附近的酒店,去接他们的车出发晚了,要多等一会,大伙没啥意见,可是安东和大卫有点着急,因为今天的行车路程有点长。 因为修路,往返酒店和机场的道路非常拥堵。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就是旗杆下小小的建筑物,通往机场的路只有单车道,回旋处的雕塑名为“Vigut五英雄”,纪念1944年在Vigut牺牲的五位游击队员。 向斯库台湖一路北行,这次走的是东北岸。云开雾散,阳光灿烂,湖区的风景非常美,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不时能看到农田中的地堡,下图是其中一个最壮观的,上面还装饰了一个双头鹰。 10点多经过阿尔巴尼境内的最后一个休息站,用剩余的列克买了冰激凌。 很快抵达斯库台湖边的关卡,无需下车就顺利出境阿尔巴尼亚(左图)并三进黑山(右图)。 斯库台湖附近有欧洲面积最大的葡萄园plantaza。黑山的葡萄酒酿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个世纪,这里的地中海气候每年有240多个晴天,独特的天气和土壤条件造就了著名的葡萄酒品种vranac(Wilna)。罗马皇帝奥勒留曾说:“斯库台湖附近出产的葡萄酒为人们注入了新的生命,饮用可以延长生命。” 中午在斯库台湖边的餐厅午餐。餐厅门口有纪念二战烈士的木制纪念碑。 斯库台湖产鱼,主菜为烤两种湖鱼,既新鲜又美味,此行最佳午餐之一。 斯库台湖位于黑山东南部,周围群山环绕,是巴尔干半岛乃至南欧最大的湖,也是黑山著名的湿地公园,最大深度44 米,面积 390 平方公里(雨季可达530平方公里),其中 70%属于黑山,1993 年列为国家公园,1996年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2011 年被提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餐后在湖边欣赏清澈辽阔的湖光山色。 下午游览斯库台湖畔的小镇Virpazar,意为水上市场。 村口石台基上有一座青铜雕塑,名为7月13日起义纪念碑。这一天是黑山的国庆日,纪念1878年7月13日签订的柏林条约承认黑山为独立国家,以及1941年7月13日爆发的反法西斯起义。 这个小村是黑山的斯库台国家湿地公园的入口之一,提供很多游船的线路,去湖中探访建有修道院的诸多小岛。 花4欧元可以从这个小村开始在湖区徒步或骑行。我们的行程只允许到门口打个卡认个门。 黑山的首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的城外有一座戈里察山,当地语言“波德”是山下的意思,波市就是戈里察山脚下的城市。土耳其统治时期曾叫土耳其语“蓝莓城”,二战中被严重损毁,现在的建筑大多数是新建的。上图为Osmanagic清真寺,确切始建年份仍有争议,目前的建筑是2011年由土耳其国际发展合作处(TIKA)出资重建的,旨在唤醒黑山人民对奥斯曼文化的情感,门上有TIKA2014年的铭牌。 钟楼最早建于1667年,楼上的钟来自意大利,很长时间内一直是该市唯一的公共时钟。大约1890年,这座奥斯曼建筑的塔顶增加了一个金属十字架,成为文化融合的象征。 莫拉查河(Morača River)穿城而过,横跨河上的千禧桥于2005年7月13日落成,连接了老城和新城。<br> 桥头树立着前苏联著名歌唱家、演员和诗人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1938-1980)的雕像,这是苏联境外唯一的一座维索茨基雕像,他早年因饰演哈姆雷特而闻名,是行吟诗人的代表之一,写过一首诗《献给黑山人》。 千禧桥旁有一座行人专用桥叫莫斯科桥,桥头的左右两边玻璃上有两座城市的市徽,它俩应该是友好城市吧。 驱车前往基督复活大教堂,下车时司机师傅的两位漂亮女儿前来见爸爸,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教堂侧面的广场上又看见尼古拉特斯拉的十字雕像,大概是纪念他东正教牧师的父亲。 这座东正教的基督复活大教堂最初建于1869年,但多次被毁和重建,最近一次是1993年动工,2014年10月7日竣工,奉献给宣布宗教自由的米兰赦令颁布1700周年。大教堂拥有巨大的圆顶、白色石塔和金色十字架,阁楼上有 17 个钟,其中最重的一个达11 吨,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钟。 上图:教堂侧面;下图:穿着民族服饰的黑山信徒的精美雕刻与粗砺的外墙形成强烈对比。 正门上方的马赛克壁画表现基督将亚当和夏娃从地狱中拯救出来的场景。 一进入大教堂,就见到高耸的吊灯和满壁满天花的镀金壁画。一如东正教的传统,用金碧辉煌的形式描绘圣经故事和圣徒形象。 这座教堂的壁画有与众不同之处。上图左下方描绘亚当夏娃在地狱之火中受罚的场景,同在红色的火焰中的还有三位疑似共产主义领袖马恩和铁托,引起巨大争议;下图是现代装束的供养信徒,是与时俱进的宗教壁画。 四点半就结束行程,到市中心的“吃了吗”中餐馆晚餐,餐品一般,但被老板娘催着赶紧吃完就离开,说是一天要翻7次台,生意这么好! 早早入住郊区的奥利尔酒店(Hotel Aurel),早到也有好处,朝西的客房可以看到波城美丽的落日。 酒店的底层是丰田售车店,大堂在二楼,需要密码才能进入,电梯只能进三人,分了很多批才到大堂。 稍事休息,便开展各种活动,掼蛋、茶会、酒会、健身。临街房间外面是主干道因此噪音很大,阳台房门有缝不隔音。 26号,酒店早餐品种是此行中最丰富的,但是没有热牛奶,服务员一脸怒气,嫌中国游客不讲英文,不能沟通,好几位同学都被憋了一肚子气,一早上就不太和谐,真是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下楼时找到了诀窍:一人带多人行李乘电梯,其余人走楼梯,提高了效率。 途径市中心的总统府(?),正好有迎宾活动。 议会大厦。 市内绿化很好。安东介绍说黑山人认为人一出生就已经很累了,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好好休息,因此当地人的生活非常悠闲。 当日的景点是悬崖修道院,位于波德戈里察西北约 40 公里处的泽塔河河谷边悬崖上(红框内),正规的名称是奥斯特洛修道院( Ostrog Monastery),每年吸引超过10万游客前来朝圣游览。 最后的8公里山路狭窄陡峭弯曲,大巴必须换乘景区的中巴上山,小车可以直接开到景区门口。 17世纪塞尔维亚族赫塞哥维纳大都会教区东正教主教瓦西里(1610 – 1671)在此修行15年,当时巴尔干被土耳其占领,他挑选了这个偏僻之处建立修道院以安静修行。大门左侧是圣泉水(下图),据说有疗愈作用。 修道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院部分包括建于1824年的圣三一教堂、僧侣住房和朝圣者住房,信徒们一般从下院开始徒步3公里抵达上院,我们坐车直接抵达的就是上院。上院又分两层:下层圣母玛利亚圣礼教堂(Church of Presenta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和上层圣十字教堂。由于1923年上院发生大火烧毁了修道院的大多数建筑,如今的建筑物都是1923-26年间所建。<div><br></div> 1671年圣瓦西里去世后,因其尸身不腐,被认为有奇异的力量。狭小的圣礼教堂为瓦西里生前修行之处,其圣体供奉在教堂中一个上半部透明的圣骨箱中。门很小,进去时要弯腰,里面不许拍照,圣骨箱上覆盖着毛毯,要伸头进去才能瞻仰圣体。<br> 上层石窟教堂位于悬崖上方,供奉十字架,故称为圣十字架教堂。 建筑师成功地处理了洞穴的自然形状,并将壁画铺在岩石和南墙的表面。二战时期德军从山下炮击修道院,穿过栏杆(右图)但没有爆炸,人们都说是神迹。 地面上精致的十字架标明圣瓦西里生前经常进行祈祷之处,并在此地去世。 圣瓦西里祈祷处旁边的岩石中,自然生出了一枝葡萄藤蔓,亦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修道院外面的石壁上有不少精美的马赛克壁画,内容为圣经故事(上中图)和圣瓦西里的故事(下图)。马赛克壁画为17世纪塞尔维亚的著名圣像画家所作。 从最上层石窟平台可以欣赏到别洛帕夫利奇平原(Bjelopavlici plain)的壮观景色。 下山后返回波德戈里察市区,在途中餐厅午餐。烤鸡腿是此行最佳西餐之一,甜点是巧克力冰激凌。 下午回到市区就没有行程了,在一家名为Big Fashion的商场消磨3个小时。不想逛店喝咖啡的,要求司机早点开门,在车上掼蛋。 五点一刻离开商场,半小时就到了机场在阳光灿烂的时刻,告别波德戈里察,告别黑山,告别巴尔干。 终于搭上土航班机,开始回程。 再次经过伊斯坦布尔,还是人声鼎沸的模样。 这次看到了一尊公元一世纪初古罗马青年男子大理石雕塑,1902年出土于土耳其西部的艾登。虽然人物的脚部残缺,身着披风,但仍可看到发达的肌肉,被认为是一位运动员。原件收藏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土航班机晚点一个小时抵达首都机场T3,照理能轻松赶上两个小时后T2去虹桥的航班,可是同机的中东客人享受特别待遇,搞得我们这些乘客多等了近一个小时才拿到行李,紧赶慢赶,终于最后一个办好登机牌,一路作为晚到乘客通关,登上飞机就关门起飞了,好紧凑! 配乐《深深的海洋》是一首在国内广为流传的前南斯拉夫经典民歌,节奏舒缓,旋律悠扬,意境优美,是我们一代人难忘的回忆。 巴尔干之行感谢李团长发起组织,感谢潘小丫细心研究,感谢众同学亲友提供美照,以上美篇廖记行程以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