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里踞四景,冉冉芳华生</p><p class="ql-block"> ——荥阳南关至老城一里之内的名人故居及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荥阳故城有两座,一是荥阳古城(今属郑州惠济区古荥镇),一是荥阳老城(今属荥阳市索河街道老城社区),两城直线距离20公里,两者都属荥阳故城。</p><p class="ql-block"> 荥阳立县有2200多年的历史,荥阳城作为荥阳治所故址在今荥阳东北22公里的古荥镇。</p><p class="ql-block"> 荥阳老城是商代立国,在立国之初分三支族人,其中的一支于索水岸边筑索城建索国。西周时期先沦为虢国的附属国,后索氏分封,在索城侧畔又建一城,原来的称为大索城,新建的城称为小索城。</p><p class="ql-block"> 西晋永嘉元年八王之乱后,荥阳人张卓、董迈纠集一帮流民杂寇在大索城修筑坞堡以自卫,始名大栅坞。大栅坞三面环水依漫岗缓坡的檀山山头筑城,城内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龟背,城址平面呈长方形。</p><p class="ql-block"> 公元447年,北魏刺史崔白便把豫州的州治从武牢(又称汜水虎牢)迁移到这里,大栅坞改为木栅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荥阳的郡治、县治都迁到了这里,大栅城更名荥阳城,即今天的老城。</p><p class="ql-block"> 北周灭齐荥阳郡改为荥州,隋朝又把荥州改为郑州,至唐贞观七年荥阳就以县制在历史上固定延续下来。</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元月荥阳老城为中共郑州与郑州专员公署所在地,1954年2月迁至开封,1991年县政府和县直机关陆续由荥阳城向东迁至现在的索河路西段。若从北魏州治迁移到这里算起,荥阳老城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若从商朝立国之初的“大索城”开始算起,荥阳老城更是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从荥阳南关口南100米到荥阳老城县衙大约500米的距离里,是荥阳老城的精华所在,这里有两座名人故居,两座历史文化古迹。</p> <p class="ql-block"> 荥阳老城南约100米是民国时期传奇人物韩凤楼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老城南关人,清监生,曾留日学习五年的军事,回国后曾同蔡锷一起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护国运动,历任贵州、云南、四川讲武堂堂长及靖国军左翼总司令等职。在云南讲武堂任职时朱德、叶剑英曾在该堂学习;卸职回乡后创办学校,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抗战期间“隐居南山,不仕敌伪”;建国后曾任政协河南省委首届常委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p><p class="ql-block"> 韩凤楼故居建于1918年,坐西向东,所存建筑为三进院落,房屋主要有前院,倒座(含大门楼)和南北厢楼各一所。中院包括正房,南北厢楼各一所;后院有靠崖窑洞。在所存的房屋中,以中院二层最有特点,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正面屋檐下装饰木雕花卉图案,二层屋门外铺设木板走廊并安装有木护栏,两墙角雕刻着精美的砖雕墀头。此院落东西长55.5米,南北长12米,占地面积666平方米。韩凤楼故居整体风格具有民国时期荥阳地方建筑特征,是荥阳老城众多民居的优秀代表,对研究荥阳民国建筑,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这里的时间为2024年3月31日的中午,韩凤楼故居端庄而又大气,凛凛然与众不同。不知是工程尚未竣工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韩凤楼故居尚未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门外石碑上的相关介绍,或踮起脚跟或上至高处窥探其中了。</p> <p class="ql-block"> 顺着韩凤楼故居向北,穿过310国道上坡过南关口大约150米,南关街路东就是著名抗日将领董天知将军的故居了。</p><p class="ql-block"> 董天知(1911——1940),原名董亮,董旭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捕入狱(草岚子监狱),改名董天知,1936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9月担任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后任八路军129师决死第三纵队政治委员,1940年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时壮烈殉国,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 董天知是八路军百团大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我军将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董必武、任弼时、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薄一波、郭沫若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题词。毛主席的题词是:“无上光荣”。朱德委员长的题词是:“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所有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都用碑刻陈列在董天知将军故居前院两边的墙壁上。</p><p class="ql-block"> 位于荥阳老城南街的董天知将军故居,坐东向西为三进院落,现有房屋四所,砖木结构,硬山式,青砖灰瓦。走进前院就能看到董天知将军的铜像,铜像高90厘米,宽60里米,厚40厘米,坐北朝南立于院中,由北京艺术大师历时半年精心创作。</p><p class="ql-block"> 在通往第二院落的房间内,立着一幅镶嵌在木框中的照片,那是董天知将军的戎装照,目光刚毅坚定,自信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第二院落主要建筑为上房和北厢房,屋内辟为陈列室,陈列着大量图片资料讲述着董天知将军英勇事迹。</p><p class="ql-block">在董天知将军故居的后院有一颗树龄长达500多年的古槐,古槐躯干几乎全空,仅凭外层供给养分,可古槐依然吐绿仿佛是昭示着将军不屈之精神。</p><p class="ql-block"> 董天知将军故居,1999年被荥阳市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荥阳市政府拨款对其进行维修,现已对外开放,是荥阳市乃至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是中午两点左右前往参观的,虽是中午的吃饭时间,却看到三三两两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有的小朋友读着董天知将军的事迹,不会的字家长帮着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p> <p class="ql-block"> 荥阳县衙是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由荥阳县治(今惠济区古荥镇)迁移至大栅城(今荥阳老城),1949年曾是郑州专员公署,后一直作为县政府办公所在地,1981年荥阳县政府和县直机关陆续东迁至索河路西段,“荥阳县衙”又被“荥阳卫校”使用,继续为荥阳人民默默奉献自己的晚年余热。</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荥阳县衙大堂一期维修工程2016年3月开始,2017年10月荥阳县衙一期维修工程完工并通过专家组验收。县衙二期包括二堂院、三堂院、内宅院、后楼院和东西花园,以及监狱、文庙、武庙等修复尚需时日。荥阳籍的原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李伯谦教授曾对县衙保存提出自己的希望,保护历史建筑,留住乡愁,喊出了一代人对保护荥阳县衙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在参观完董天知将军故居后来到荥阳县衙的,去参观时黑漆漆的大门紧闭,县衙内的梧桐树早已吐出绿意,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透过门缝看到刚修复的大堂外红色的横幅写着“保护文化遗产,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添色”,多少让我们略略宽心了些。一位坐在县衙门口的老婆婆告诉我们,这里很长时间没干活了,问原因也不甚明白,她还告诉我们,现在是进不去的,想看可以到后面废弃的二层楼上看一看整个县衙的全貌。我们迫不及待地到县衙东面的后面登上二层楼,果然整个荥阳县衙的全貌尽收眼底,二堂院、三堂院、内宅,东西后花园主要建筑已基本成型,区与区的划分也基本完成,只是不知道里面进行得怎样。从筹划到规划到施工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吧,为什么迟迟不能修复完工?衷心希望荥阳县衙能尽快修缮完毕,我们能尽快领略古衙署建筑的整体文化风貌和恢弘之气!</p>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南街与老城东西主街交叉口向东50米左右,是荥阳老城又一地标性建筑——荥阳“奎星楼”,传说奎星楼是为传说中的魁星“钟馗”而建,每逢中举或考试,当地许多人都会来此拜祭。抗战时期曾被日本人改为炮楼,抗战胜利后被改建为“中山纪念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奎星楼为八角形青砖结构,直径4米,高10米,原来的基地前面有四扇大门,都是拱门,建筑物的屋顶覆盖着一个拱门,奎星楼的顶层原来是一个斗拱,后来被占领荥阳的日本人拆除,变成了八角楼。奎星楼上的无数弹痕见证和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测绘局在奎星楼上设立了测绘点标志后,就很少有人参观。</p><p class="ql-block"> 荥阳的这座“奎星楼”采用一台一楼的建筑形式,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根据砖筑方式及形制来判定,其应为民国时期所建,而楼体和底台为清朝所建,二者不属于同一时期建筑。</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眺望了荥阳县衙后来参观荥阳奎星楼的,虽然荥阳市人民政府于2017年对“奎星楼”进行了修复,但修复后的奎星楼不久又出现倾斜,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荥阳奎星楼用几根长铁棍支撑着,等待进一步的修复加固,暂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从荥阳老城南关的韩凤楼故居到老城南街的董天知将军故居,再到荥阳奎星楼和荥阳县衙,在直线距离500米左右的空间内竟然有四处历史古迹,这是荥阳人的历史,也是荥阳人的骄傲,它们有的已经修复完成,对外开放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有的正在修复或等待修复,若能完全修复对外开放,无论是促进荥阳文旅发展还是提高荥阳城市品位,以及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荥阳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老城必将芳华再现,惊艳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