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经典

风雨

<h3>从我真正的、自愿的开始用心阅读的第一本书起,至今已经十七年了。在这段时间内,我再也没有间断过阅读,而且越来越沉醉于其中,享受着读书的愉悦。多年记录下来,我已经完成625本书的精读。</h3></br><h3>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你怎么知道你喜欢看什么书?你用什么方法选择你将阅读的书?对于这一问题,我是非常明确的,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即“从经典到经典”。</h3></br><h3>阅读经典书籍,这是大家都知道而且已经采用的。但经典书籍的另一个特点可能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经典的书并非孤立的,它总是和其他的经典有类似性或关联性。所谓“物以类聚”可能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所以,每当我读一本书的时候,也很注意其书的作者或众多的书评的作者所谈到的、推荐的书籍。我很喜欢沿着这样的线索去寻找我接下来准备阅读的书籍。我当下正在读的《尤利西斯》就是由这种“从经典到经典”的方法而让我从完全陌生的书籍中发现和选择出来的。</h3></br><h3> <h3>《红楼梦》是众所周知的经典,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将《红楼梦》的这个版本阅读了一遍,获得了很多新的、不同的感受。在这套书的最后,有其校订者邓遂夫老师的一篇初版后记,题目是“想起了《尤利西斯》”。其中写到,和《红楼梦》相似,《尤利西斯》也是在成书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其书的写作内容独特,手法新奇。问世后又伴随着毁誉的极大反差和数不清的谜团困惑,乃至各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专学----红学和乔学。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在认真的阅读了这篇后记后,我随即在网上查询了《尤利西斯》这本书的相关资料。获得的信息让我一下子就确定了,《尤利西斯》就是我接下来将要阅读的另一本经典。</h3></br><h3> <h3>《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公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并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在一次访谈中更是将《尤利西斯》提到了和《圣经》相并列的位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网上的这句话:“这本书,据说全世界只有不到35个人能读懂”。我一直没有查询到到底是谁说的这句话,更没有找到这35个人的名单。应该是一种夸张描写。但是,的确看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的一篇评论。荣格坦率的承认他是花3年时间,分了几次阅读才读懂《尤利西斯》。他通常是不对超现实主义做评论的,因为这超出了他的理解力。但乔伊斯对他同时代人施与了相当大的印象,从而激起了荣格的兴趣,也因此专门写下了这篇名为“一段独白”的书评。</h3></br><h3>正是因为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我马上在当当网下单,买了一套《尤利西斯》并开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随时在比较和思考其与《红楼梦》的异同,获得一些感受:</h3></br><h3> <h3>和曹雪芹类似,乔伊斯也是时代的叛逆者,强烈的对抗社会的主流文化。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天才和学识向极峰探险,也是用自己的天赋和生命扑火。不为当时的社会所认同,但都获得了将来的广泛而极大的赞誉。</h3></br><h3>从各自的作品来看,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红楼梦》作为小说通俗易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让人一上手阅读就迷恋其中、欲罢不能。从小说还没有完成和刊印时,就已经有读者喜欢甚至手抄传播了。《尤利西斯》则完全不同,故事简单乏味,完全没有什么情节悬疑,只有书中人物的简单言行。主要的内容是他们内心的想法、思考,即详细的个人意识流的记述。</h3></br><h3> <h3>两本书描述的故事时间和人物都各有特色。《红楼梦》讲述的是从女娲补天遗留一块石头到贾家败亡这个非常长时间段的故事。即使林黛玉进贾府到宝玉出家,也至少有近十年的时间跨度。书中人物多达975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有长短不一的一段故事情节。《尤利西斯》在这么的长篇大论中只是记述了短短十八小时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历。其中涉及到有名有姓的人物123个,大部分却只是简单描写。我在阅读之前都很难想象这么大篇幅书的故事怎么会只发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但在我开始阅读之后才了解,乔伊斯整个的小说主要记述的是不同人物的内心的意识流。细微而凌乱,但真实地记载了人格的异化、心理的变态和性格的扭曲。</h3></br><h3>虽然两部经典从读者直观来看一难一易,但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却是一样的深邃难懂,并非简单的阅读便能发现和感悟的。这也导致了两书除了作者的文字之外,还有众多的书评和解析,并由此而形成了红学和乔学。我看《红楼梦》,从第一次就觉得有趣好看。但直到自己有了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品读了脂砚斋的评点之后,我才发现我没有读懂的还有很多;开始读《尤利西斯》时基本上是完全不懂。幸好这套书中文版本就附带了《导读册》,其中包含了乔伊斯自己、中文版译者、众多文学家及此书读者的一些解释和感悟,其中包括了大量西方文化的典故和诗句。在这些评述和解析之下,才让我逐渐找到一点点感觉,坚持着能继续的读下去。</h3></br><h3> <h3>非常巧的是,我在《尤利西斯》的《导读册》中看到了一段描写。说乔伊斯在三十多岁时曾经与他长十一岁的普鲁斯特有过一面之缘。这是西欧两个伟大小说家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但双方此次见面非常冷淡,似乎相互都不太了解。或许他们的作品关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和社会层面。对于普鲁斯特我以前没有了解,只是有一点印象。那是在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梦》中提到,西方文学中唯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能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媲美。看到这一段,我已经确定了我下一部要阅读的经典----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h3></br><h3>风雨</h3></br><h3>2024年6月2日星期日</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wjXR4G4A1j0KFrTYe8NG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