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江南风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八王之乱,应该是两晋王朝历史的转折,甚至于,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 </b></p><p class="ql-block"><b> </b>但在当时,每一个身处旋涡中的人,都不会预料到是这样一个结局。他们只是被裹挟于其中,无法自拔;他们只能是拼尽全力,追逐胜利——虽然,这个追逐又加剧了乱象的延续,让身在其中的人更加难以脱身。最终,在这一层层的自我强化中,西晋王朝变得体无完肤。而经由八王之乱,秦汉帝国也最终解体,随即开启近三百年的乱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近二十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以<b>晋武帝</b>留下的辅政班底被清洗,<b>贾后</b>登台执政为收场。此后,天下大约维持了七八年的和平。</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阶段,起于<b>贾后</b>对太子<b>司马遹</b>的痛下杀手,以<b>赵王司马伦</b>被杀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阶段,则可以概括为列王纷争,最终由<b>东海王司马越</b>胜出,八王之乱结束,西晋王朝也走向终点。</p><p class="ql-block"><b> 1. 1</b>能把自己的国家搞垮的开国皇帝不多,<b>晋武帝司马炎</b>算是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 晋武帝本身并不是暴虐之人,也远远称不上是一个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帝王。如果把历代皇帝做个排位,那么他应该能取得中等偏上的名次。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临终前的一波骚操作,大晋朝这个由他创立、仅仅统一天下二十多年的政权,才会在他身后快速地分崩离析。由此,也让中原之地——这片华夏族已经生存繁衍了三千年的土地,第一次沦丧于异族之手。一切的事情,还得从他的傻儿子——<b>太子司马衷</b>说起。武帝为这个傻儿子简直操碎了心。面对着<b>齐王司马攸</b>可能争夺储位的威胁,武帝置几十年的兄弟亲情于不顾,硬生生逼死了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弟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太子的年纪越来越大,他的智商已经成为公认的绝症,朝中大臣集体宣布放弃治疗。到了最后,只有武帝还在维持着自己骄傲的倔强,他几乎是一个人在孤独地战斗,希望儿子能顺利继位,守护好西晋的基业,这真是一个仁慈的父亲美好而又虚幻的梦想。而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也还是有人跟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虽然数量微乎其微,但至少不是没有。<b>|第一个是武元杨皇后,也就是司马衷的生母。</b>武元杨皇后在太子司马衷16岁时即已病逝,但她跟晋武帝一样,对于儿子的爱护也是无微不至的。甚至于到了临终前,她都还在为儿子谋划,给儿子要了一道护身符——当然,她不会预料到,正是这道“护身符”,开启了后面的无穷乱源。彼时,晋武帝宠爱<b>胡贵妃</b>,这让杨皇后感到担忧:她死后,胡贵妃会不会继为皇后呢?胡氏一旦成为皇后,太子的地位就将岌岌可危。因此,在杨后病故的这一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说“自今不得以妾媵为正嫡”,妾室不能升为正位,这从法理上限制了胡氏做皇后的可能。但杨后还是不放心,在把胡氏的路堵死之后,她又给丈夫找了一个新皇后。肥水不流外人田,杨后找的这个人,是自家叔父<b>杨骏</b>的女儿,<b>杨芷</b>。这种双保险,算是彻底断绝了胡氏做皇后的可能。这是杨后临终前最后的嘱托,伉俪情深的晋武帝含泪答应。两年后,司马炎终于践行当时的诺言,立杨芷为后,史称<b>武悼杨皇后</b>——为了有所区分,我们就把她称为<b>小杨后</b>。此事的成行,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多有波折,比如,杨氏家族内部的反对意见就不少。两位杨后的叔父<b>杨珧</b>曾专门上书武帝,说一门二后,这种家族自古以来就没有不灭门的。皇上您如果非要册立,那么我请求一份诏书,如果日后有灭门之祸,希望能凭此诏书获得豁免。武帝也同意了杨珧的请求,郑而重之地写了一封诏书,收藏在太庙里。杨珧这才放心。整个杨氏家族里,最无忧无虑的,就只有小杨后的父亲<b>杨骏</b>一人。女儿要当皇后了,以后自己升官封爵肯定不在话下,杨骏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走路都要飞起来。<b>第二个为司马衷当皇帝保驾护航的,还有他的丑老婆贾南风。</b>不管贾南风后来如何兴风作浪,但在确保司马衷登基这件事上,她可以称得上是不遗余力的。早年间,为了应付武帝对司马衷的考察,她使尽了各种作弊的手段,生怕太子在武帝面前露丑。这些手段,其实都不甚高明,但晋武帝竟然都被轻易瞒过。结合双方的立场,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武帝故意留了空子给贾南风。所谓的考察,只不过是演戏给群臣看,以证明司马衷还是可以胜任的。当然,老公公跟儿媳妇联起手来骗人,这不管怎么看,都有点怪异。不过,<b>对于贾南风,武帝并没有绝对的信任。</b>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这种最基本的信任都消失殆尽,逐步变成了防备。主要原因,在于武帝选好的第三代接班人——也就是司马衷的儿子<b>司马遹</b>,并不是贾南风生的。晋武帝其实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货色,他虽然极力保证司马衷继位,但对于他的能力,实际上并没有抱多大指望。反倒是对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武帝期待颇多,这也是武帝执意要传位于司马衷的一个重要理由。然而贾南风性妒,这种妒不是一般的吃点飞醋、小打小闹那么简单,而是妒出了新水平、妒出了新高度的。比如,她自己生不了儿子,看到别人的肚子大了就眼红得要死,直接拿板砖开砸。一板砖下去,胎儿跟砖头一起落地,武帝好好的一个孙子就这么没了。晋武帝大怒,准备废除贾南风。虽然最后在众人的劝解之下作罢,但由此一事,武帝开始担心在他身后司马遹的安危。</p><p class="ql-block"><b> 1. 2</b>转眼间,到了永熙元年(公元290年),这一年武帝司马炎55岁,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对一个开国皇帝而言,这个年纪并不算大,但对武帝来说,他却有着别的开国皇帝所没有的烦恼。他登基那年只有30岁,这是因为司马昭在临门一脚前突然病逝,所以他才得以成为开国之君。正因为如此,他的开国功臣几乎都是父亲那一辈的人物。而等到他自己临终时,这些人几乎已经死得干干净净。32岁的司马衷智商依然不够用,以后肯定是需要设置辅政大臣的,然而纵观朝堂,元老重臣已经纷纷故去,兄弟司马攸也已经自己被逼死了。最终,在有限的选项中,武帝只挑出来两个人:太尉<b>汝南王司马亮</b>、车骑将军<b>杨骏</b>。<b>汝南王亮</b>是<b>司马懿</b>的第四子,这层身份就是他存在的意义——资历足够老。当年武帝曾借助他的这个资历,打压过司马攸。自此之后,<b>汝南王亮</b>便留在朝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汝南王亮</b>的见识和能力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与日俱增,相反,倒是懦弱和胆怯的品格一直对他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 还在武帝病重期间,<b>汝南王亮</b>就被杨骏摆了一道:武帝在病逝前一年就已经开始考虑后事,他最担心的无非两条,<b>一是司马衷的能力不足,二是司马遹的安危。</b>因此,趁着自己尚有时日,武帝决定把这两个事一并解决掉:首先,<b>为了防止贾南风暗害皇孙司马遹,武帝几乎把儿子们全部都分封了出去,镇守地方,</b>以期对贾后形成威慑。同时,<b>他又重用杨骏,希望杨骏与小杨后联手,能够压制贾南风</b>。看上去,这个计划不错,但其中却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忽略了杨骏这个变量的主观能动性。杨骏在分析了当时的局面后,已经推断出日后由他跟司马亮辅政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他并不愿意跟司马亮分享权力,怎么办?借着这次分封亲王,杨骏竟然把司马亮赶到了许昌。此后,随着晋武帝的病情逐步加重,杨骏顺利控制了内廷,耀武扬威,令时人侧目。到后来,杨骏已经完全不把病榻上的晋武帝当一回事,他甚至连武帝身边的人都开始撤换。弥留之际,武帝偶尔清醒,发现身边的人全部被换,开始对杨骏有所警觉。当时,<b>汝南王亮</b>尚未出京,武帝趁着清醒,急召中书,拟定诏书:命<b>汝南王亮</b>与杨骏共同辅政,以防止杨骏势大,无法约束。但为时已晚,此时的杨骏已经不再惧怕武帝的权威。在得知此消息后,杨骏居然直接就去中书那里把诏书给要了过来,并且再也没有还回去。小杨后也开始助力父亲。在武帝弥留之际,她一再劝说武帝用杨骏单独执政。武帝此时几乎已经无法说话,父女俩便权当武帝是默认了,召中书拟写诏书。诏书写好了给武帝看,武帝依然无法说话,于是便用印了。此后,武帝曾有过片刻清醒,他问身边的人:<b>汝南王司马亮</b>来了吗?但左右都是杨骏的亲信,无人回答。而这,竟然成了晋武帝司马炎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不久后,<b>武帝病逝</b>。</p><p class="ql-block"><b> 1. 3</b>杨骏与<b>汝南王亮</b>,陷入了一种短暂的平静。杨骏自恃有诏书护体,名正言顺。但当时的朝臣大多赞同<b>汝南王亮</b>辅政,而且还有很多人劝杨骏退位让贤——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杨骏自己的弟弟<b>杨济</b>。但杨骏毫不松口。也有人劝<b>汝南王亮</b>带兵进宫,逼走杨骏。然而这位司马氏元老、宗室之中位份最尊贵的汝南王,思前想后,却因为害怕杨骏害他而最终选择放弃。<b>在跑到宫门外大哭一场以寄哀思后,汝南王亮连夜奔到了许昌。</b>杨骏开始独领朝政。杨骏的执政很不得要领,他虽然努力讨好群臣,但依然有各种反对他的声音冒出来。其中最大的呼声,依然是希望他能把<b>汝南王亮</b>召回来。大臣们的这种担忧其实很合情理:自武帝分封诸王以来,宗室们在晋朝的作用与影响远胜前代。<b>如今宗室们在地方手握重兵,如果朝中没有年高德劭的宗室坐镇,那么很难保证宗室们没有什么别的政治诉求</b>。但既然群臣都表明了是这种态度,那杨骏就更不可能同意了,这种现状之下,<b>汝南王亮</b>一旦回朝,杨骏必然失去权力。双方较劲之下,杨骏只能是绝不松口。而没过多久,大臣们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起因来自于贾南风。贾南风跟婆婆——也就是当年的小杨后、如今的杨太后,很不对付。史书记载,是因为当年杨后曾经斥责过贾南风,所以被后者忌恨。但更大的可能,应该是武帝临终前的安排完全把贾南风排斥在了权力的大门之外,而这对于权欲旺盛的贾南风来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既然通往权力之路上的最大障碍是杨氏父女,那么,除掉好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贾南风首先想找的结盟对象是<b>汝南王亮</b>,但任凭贾南风好说歹说,<b>汝南王亮</b>都不愿意趟这趟浑水。站在<b>汝南王亮</b>的立场上,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今年已经六十多了,人生富贵该有的全有了。政治斗争如此凶险,太容易翻船,到时候万一失手,估计都无法善终。贾南风于是调转方向,找到了<b>楚王司马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楚王玮</b>也是<b>晋武帝</b>的儿子,算起来是贾南风的小叔子,这一年只有二十岁。跟年老力衰的<b>汝南王亮</b>不同,<b>楚王玮</b>此时正值壮年,眼见朝政被杨骏把持,心有不忿,一直想有所作为。如今贾南风抛来橄榄枝,两人一拍即合。<b>楚王玮</b>很快便上书请求入朝。但没想到,杨骏对此却巴之不得。<b>楚王玮</b>如今驻守荆州,对于杨骏辅政颇有非议。因此杨骏的想法是:把<b>楚王玮</b>调回朝中闲置,这样世界就安静了——杨骏的脑回路之奇,由此可见一斑。只不过杨骏没有想到的是,<b>楚王玮</b>并不是来洛阳给他闲置的,而是来给他送终的。<b>楚王玮回到洛阳后随即发动兵变,杨骏兵败被杀,杨太后遭幽禁,杨氏一族几乎被全部铲除。</b>还记得<b>杨珧</b>当年跟<b>司马炎</b>讨要的那封诏书吗?忘了就对了,贾后也忘了。</p><p class="ql-block"><b> 1. 4</b>清除了杨氏以后,<b>汝南王亮</b>也终于回来,与太保<b>卫瓘</b>一道代替杨骏辅政。</p><p class="ql-block"> 但这个组合没有持续多久,就又发生了变故。<b>汝南王亮</b>和卫瓘不大看得惯<b>楚王玮</b>的行事。史称,<b>楚王玮“刚愎好杀”</b>,很受非议。如今朝中刚刚经历完一场动乱,安定团结是当下最重要的追求。<b>楚王玮</b>如此意气用事,过分刑杀,很可能会破坏当前的大好政治局面。因此,老政治家们想要把<b>楚王玮</b>赶出洛阳,让他滚回他的荆州,于人于己两便利。但<b>楚王玮</b>却不愿意走。在得知了<b>汝南王亮</b>和卫瓘的心思以后,<b>楚王玮</b>极为愤怒。这时候,恰好又有人跳出来煽风点火。这个人叫<b>岐盛</b>,早些时候,便是他劝<b>楚王玮</b>要结好于贾后以自保。对于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卫瓘很不待见。卫瓘觉得,岐盛在杨骏当政的时候投靠杨骏,杨骏身死就转投<b>楚王玮</b>,如此首鼠两端、见风使舵,实在是朝廷的祸患,还是收监了比较好。但岐盛却不愿意束手就擒,他很快便转向贾南风,离间说<b>汝南王亮</b>跟卫瓘已经准备废掉<b>司马衷</b>,改立他人。贾南风于是发出诏书,命<b>楚王玮</b>领兵,免掉<b>汝南王亮</b>及卫瓘的官职。司马玮接到诏书的时候是深夜,对于诏书的内容,他感到很迷惑:既然两人都已经欲行废立了,为何只是免官?若只是免官,又为何要他带兵去免呢?<b>楚王玮</b>想面见贾南风问问清楚,但给他传召的黄门说,事情拖久了容易泄露,还是要及早行事。<b>楚王玮</b>本身就对二老的贬斥有所不满,如此情境下,居然真的就稀里糊涂地带兵包围了两人的府邸。此时<b>汝南王亮</b>和卫瓘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俩以为,自己跟别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是密谋反叛,这只是场误会,便想跟乱军解释一番。可谁知道,兵士们根本不讲道理,混乱之中,直接就把两人给杀了。此时卫瓘72岁,<b>汝南王亮</b>大约六十多岁——他自<b>司马炎</b>死后就一直在努力逃避政治,但终究还是没能善终。<b>第一王,归位。</b>在得知了<b>汝南王亮</b>跟卫瓘的死讯后,<b>楚王玮</b>慌了神。一方面,<b>汝南王亮</b>是自己的祖父辈,如今身死,他百口莫辩。另一方面,也更为严重的,是诏书中只提到了免官,并没有说要杀。事已至此,岐盛又开始鼓动<b>楚王玮</b>:<b>您不如借此提兵诛杀贾后,以安天下!</b>但贾南风这边也已经开始行动。太子少傅<b>张华</b>向贾南风进言,如今<b>楚王玮</b>诛杀二公,权威过盛,威胁人主,实在是不宜再活在世上了!最后的结果是,<b>楚王玮</b>带兵冲入宫中,遇到贾南风使人持驺虞幡向兵士喊话:<b>司马玮</b>矫诏!<b>司马玮</b>矫诏!<b>司马玮</b>矫诏!一瞬间,<b>楚王玮</b>的行为完全失去合法性。士兵们一哄而散,留下<b>楚王玮</b>一个人目瞪口呆,最终被擒。在刑场上,<b>楚王玮</b>抱着那份诏书——那份让他深夜包围二公府邸的诏书痛哭流涕:我是先帝的子嗣啊,怎么竟到了如今的地步!直到被杀,<b>楚王玮</b>也不知道自己只是别人的一枚棋子。他虽然行事暴虐,但罪不至死。<b>他真正的死因,其实在于他的幼稚。</b>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血气方刚,被贾南风利用,最终身首异处。又一道灵魂往封神台飞去,<b>第二王,归位。</b>在这场混乱中,贾南风大获全胜。挡在她权力之路上的石头,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至此也暂告一个段落。</p><p class="ql-block"><b> 1. 5</b>回顾<b>晋武帝司马炎</b>临终前的安排,可以说相当奇特。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不是没有远见和敏锐,也看到了未来朝政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b>他想着的却不是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引入另外的变量,来平衡这些问题。</b></p><p class="ql-block"> 结果却导致了更多的问题。他担心贾南风对司马遹不利,因此分封诸子,并增强杨氏的力量。同时,他又害怕杨氏势力过大,所以引入<b>汝南王亮</b>来进行约束。面对着问题,司马炎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解决问题,而只是想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进行制衡,希望各种变量彼此间互相制约,在相互纠缠中达到平衡。且不说这种平衡有多么的脆弱,更为可叹的,是晋武帝期待中的这种平衡,压根就没有能够建立起来。杨骏的贪婪以及<b>汝南王亮</b>的退缩,让这个平衡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这一切祸乱,究其原因,都在于武帝的设计失误:<b>在没有绝对权威存在的情形下,设置几支相互制衡的力量,并不能造就平衡,而只会引发混乱。</b>此后,天下平静了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就又再起波澜。</p><p class="ql-block"><b> 2. 1</b>八王之乱,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大混乱的降临,都是从小人物开始的。最先挑乱局面的,是一个叫<b>贾谧</b>的人。贾谧是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这种衙内的唯一特征,就是嚣张跋扈。而这个贾谧,又要狂得更过分一点,居然敢在太子<b>司马遹</b>的面前无礼。这一举动,遭到了太子的亲叔叔、<b>成都王司马颖</b>当场喝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贾后专权,<b>成都王颖</b>虽然贵为当今皇帝的亲弟弟,也很快遭到报复:不久就被赶出了朝廷,<b>“出颖为平北将军,镇鄴,转镇北大将军”</b>。这是非常典型的贬官,虽然邺城也是繁华之地,但从首都洛阳被赶出去,明显带着外放的意味。只不过司马颖毕竟是皇帝的亲弟弟,即便被赶出了京城,维持体面的职位也还是要有的,所以,朝廷才给了一个看起来很重要的<b>“都督邺城军事</b>”。在当时的语境下,你可以把这个职位理解为“北部战区司令”。在和平年代,这个头衔就是一层光鲜的外衣,听起来好听而已。惟有身在后世的我们,才会知道,乱世已经将至。也就是说,<b>阴差阳错间,贾谧的诋毁,竟然给了成都王颖乱世争雄的最大资本。</b>而赶走<b>成都王颖</b>,也不过只是一碟开胃小菜。真正开启了乱世的,是贾谧在贾后面前的一番谗言,<b>正是这些话,让贾后做出了废除太子司马遹的举动。</b>于贾后而言,废除并弄死太子,不过是举手之劳,反正太子也不是她生的。但是,这却让贾后产生了一个很大的误会,就是以为最大的威胁已经被消除,以后可以高枕无忧了。<b>她忘了,东宫还有一支上万人的军队。</b>太子<b>司马遹</b>当年由<b>晋武帝司马炎</b>亲自选定。这么多年来,大晋朝的政治斗争虽然一再突破下限,但“太子是未来的天下之主”这一共识,却为各方所接受。多年以来,朝廷出于对太子安危的担心,一直在不断加强东宫的安保力量。几轮斗争下来后,太子一系不仅未受牵连,反而还成了洛阳城里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b>守卫东宫的军队,已经有上万人之多。</b>这支军队的天职,从来都是保护太子。如今太子既已被杀,那么这支军队存在的唯一意义,就只能是为太子报仇了。也就是说,谁能为太子报仇,谁就有掌握这支军队的可能。那谁会为太子报仇呢?会是忠贞正直的朝中大臣吗?当然不是,而是野心家。<b>赵王司马伦</b>就很有野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赵王伦</b>是<b>司马懿</b>的儿子,于当今皇帝<b>司马衷</b>而言,已经是祖父辈的人物。可这位位高权重的主儿人老心不老,虽然一把年纪了却不甘寂寞,想要趁着混乱下水摸鱼。他的智商不是太够,但这不要紧,因为他身边还有一位贴心的谋士——<b>孙秀</b>,正好可以弥补他这方面的不足。太子被废遭囚以后,东宫的军队很快就找上了<b>赵王伦</b>,请求拨乱反正。因为此时<b>赵王伦</b>还兼着一个太子太傅的身份,而且辈分又高,所以肌肉发达头脑有限的士兵们幻想着,<b>赵王伦</b>能给他们主持公道。但<b>赵王伦</b>却自有打算。在孙秀的授意下,<b>赵王伦</b>一方面答应着,另一方面却又按兵不动,等待时机:<b>他们并不是真想解救太子,而只是想利用这支军队</b>,在这种目的下,死太子当然比活太子更有价值。果然,贾后在不久之后便杀了太子,这让<b>赵王伦</b>有了充分的起兵理由。他自己已经掌握着洛阳北军,如今再加上东宫的军队,两支力量趁贾后不备攻入宫中,成功夺取了权力。一夜之间,<b>赵王伦</b>跃上权力的巅峰。</p><p class="ql-block"><b> 2. 2</b>直到此时,<b>赵王伦</b>的行为依然具备合法性,他虽然专擅朝政,但也能被各方接受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可贪心不足,几乎已经得到了人间所有一切的<b>赵王伦</b>依然不满意,<b>他还想更进一步:当皇帝。</b>有这种心思也难怪,守着<b>晋惠帝司马衷</b>这么一个弱智,任谁都没有办法产生尊敬之心。更何况这个弱智还有着全天下最为尊贵的身份,<b>赵王伦</b>难免会想,为何我不能抢过来试试呢?这种时候,当然会有人跳出来表示反对。比如,中护军、<b>淮南王司马允</b>——这个名字大家不用记,只要记住他的身份是<b>晋惠帝</b>的亲弟弟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晋武帝</b>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除了弱智的<b>晋惠帝司马衷</b>和一些早夭的孩子外,其他的或多或少都还是有能力的。比如这位<b>司马允</b>,史书就记载他“性沉毅,宿卫将士皆畏服之”,性格深沉坚毅,很得将士之心。<b>司马允</b>坚决反对<b>赵王伦</b>当皇帝。他认为天下毕竟是武帝的天下,你<b>赵王伦</b>辈分虽高,也只是个远支宗室,皇帝的宝座再怎么转,也转不到你的屁股下面去。两人这种立场上的差别,最终演变成了军事冲突。当时,<b>司马允</b>任中护军,掌管着宫廷武装力量。<b>赵王伦</b>于是将<b>司马允</b>升为太尉,想通过这种办法剥夺<b>司马允</b>的军权。可<b>司马允</b>拿过诏书以后,却发现这所谓的“圣旨”居然是孙秀自己写的。<b>司马允</b>大怒,随即发兵围攻<b>赵王伦</b>的相府。但在乱军之中,<b>司马允</b>落败被杀。一时间,<b>赵王伦</b>志得意满。他磨刀霍霍,<b>逼惠帝司马衷退位为太上皇,自己登基做了皇帝。</b></p><p class="ql-block"><b> 2. 3赵王伦</b>此举,给自己招来了更大的反对力量。</p><p class="ql-block"> 首先发难的,是<b>齐王司马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齐王冏</b>是<b>齐王司马攸</b>之子,于<b>晋惠帝</b>是叔伯兄弟。对于惠帝被废,他并没有像<b>司马允</b>那么反应激烈。之所以会跳出来,其实是<b>赵王伦</b>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当初诛杀贾后时,<b>齐王冏</b>也参与了政变。但事成以后,<b>赵王伦</b>给自己的亲信全部都升了官,对<b>齐王冏</b>这个盟友却颇为小气,只给了他一个游击将军的虚职。<b>齐王冏</b>当时就很不满意,但孙秀竟然把<b>齐王冏</b>赶到了许昌。亲王出镇地方,照例是要兼军职的,<b>身在许昌的齐王冏实际上就变成了晋朝的“中部战区司令员”。</b>如今<b>赵王伦</b>篡位,<b>齐王冏</b>觉得自己报复的机会来了。他效仿一百多年前的袁绍,发檄文讨伐<b>赵王伦</b>。<b>身在邺城的“北部战区司令员”、成都王司马颖最先响应。</b>他本来就是<b>晋惠帝</b>的亲弟弟,又因为得罪贾后党羽被赶出了洛阳。如今惠帝被废,就算是出于责任心,他也要加入<b>齐王司马冏</b>的讨伐队伍。<b>河间王司马颙</b>则有点反复,他本来是押宝<b>赵王伦</b>的,后来发现反抗的队伍不断壮大,才又改主意加入了<b>齐王冏</b>和<b>成都王颍</b>的阵营——这里要顺便提一句,<b>河间王颙此时镇守长安,可以算作是“西部战区司令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位<b>河间王颙</b>相当奸猾,他的军队出发后便一直磨磨蹭蹭。还没走出潼关,<b>司马伦</b>和孙秀就已经被<b>齐王冏</b>杀了,<b>河间王颙</b>平白捡了个大红包。而<b>齐王冏</b>跟<b>成都王颍</b>则一路招兵买马,几十万人浩浩荡荡杀向洛阳。<b>赵王伦</b>和孙秀手忙脚乱,仓促应对。两人又是占卜,又是请神问道,巫师来了一波又一波,恨不得把天兵天将都给招来。然而前线传来的消息却让双方都大跌眼镜:<b>齐王冏</b>和<b>成都王颍</b>的乌合之众完全没有战斗力,根本就抵挡不住<b>赵王伦</b>派出去的正规军。<b>但乱世的滑稽和荒诞也就在这里了:赵王伦</b>的正规军虽然赢得了战斗,却赢不了人心。前线有将领不想打仗,居然跑回洛阳跟朝廷说,赢的是<b>齐王囧</b>。一时之间,洛阳惶恐。<b>齐王</b>和<b>成都王</b>的联军由此站稳阵脚,开始反攻。<b>赵王伦</b>与孙秀在洛阳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以后,城内发生兵变,<b>赵王伦</b>与孙秀被杀——<b>八王之第三王,归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齐王冏</b>率先进入洛阳,<b>晋惠帝司马衷</b>复位。至此,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以<b>齐王冏</b>为首的联军中场获胜、<b>赵王伦</b>被杀而告终。</p><p class="ql-block"><b> 3. 1</b>八王之乱的第三阶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b>惠帝司马衷</b>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前后四年多的时间里,惠帝被裹挟着多次“御驾亲征”,受过冻,挨过饿,近距离感受过杀戮,不止一次受伤,妻子还惨遭侮辱,最终,他自己也被毒杀。可以说,<b>除了被俘于敌以外,惠帝几乎尝遍了历代帝王所能受到的所有委屈。</b>一切的事情,还是得从所谓的“三王义举”说起。<b>齐王司马冏</b>、<b>成都王司马颖</b>、<b>河间王司马颙</b>围攻<b>赵王伦</b>的结果,是<b>赵王伦</b>兵败,<b>齐王冏</b>进京。而<b>齐王冏</b>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被软禁在金镛城内的惠帝迎接回来复位——此时惠帝可能并不知道,这不是他苦难人生的结束,而是开始。在此次“三王义举”中,虽然兵士与普通百姓的死伤不在少数,但事后清算时,政治生态相对还算文明,毕竟无论输家还是赢家,大家姓的都是司马,而且<b>赵王伦</b>论起辈分,还是<b>齐王冏</b>的祖父一辈。所以,即便<b>赵王伦</b>犯的是谋逆大罪,最后也仅仅赐了自尽,多少还是要给皇室留些体面的。总的来说,这次死的司马并不多,除了<b>赵王伦</b>跟他的儿子们以外,就只有<b>义阳王司马威</b>了。原因也很搞笑,是因为惠帝司马衷非要他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党附<b>赵王伦</b>的王爷们不少,<b>齐王冏</b>本打算全部饶过,但惠帝说:<b>“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b>阿皮是<b>司马威</b>的小名,惠帝说,<b>赵王伦</b>篡位时,是<b>司马威</b>掰着他的手指头抢了玉玺,所以不能不杀!<b>司马威</b>于是领了便当。但朝局却没有随着<b>赵王伦</b>的死而安定下来,仅仅一年多以后,三王内斗所引发的乱局就再不可控。天下自此大乱,一直到八十年以后,苻坚统一北方,中原大地才算是得到了短暂的和平。当时,在<b>赵王伦</b>的势力被翦除后,多方曾达成协议:<b>齐王冏在洛阳辅政,成都王颍和河间王颙各回各家,成都王颖回邺城,河间王颙回长安。</b>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但事实上,这只是各怀鬼胎下的妥协。其中,<b>齐王冏</b>因为首倡大义,而且率先入城,所以留在洛阳主持朝政。<b>河间王颙</b>本来干的就是政治投机的勾当,这次下注成功且收入颇丰,自然也开开心心地回他的长安,割据一方去了。但不是所有人都满意这个安排的。诸王在分好各自的地盘以后,陆续出京。出京前,他们纷纷去武帝的陵前拜谒。在谒陵期间,有一些小细节被透露了出来,颇耐人寻味。跟<b>齐王冏</b>一起去谒陵的,是<b>新野王司马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次“义举”中,<b>新野王歆</b>收获颇多,不仅获封王爵,还得到了“都督荆州军事”的职位——还记得不?就是<b>楚王玮</b>当年的“南部战区司令员”一职。在晋武帝司马炎的陵前,<b>新野王歆</b>跟<b>齐王冏</b>说了这么一番话:“<b>成都王颖</b>是惠帝的骨肉至亲,如今同立功勋,论理也应该留他在京中辅政<b>——如果不能的话,还是要早些削了他的兵权才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番话的背景是,<b>成都王颍</b>是惠帝的亲弟弟,也就是晋武帝的亲儿子。而<b>齐王冏</b>跟惠帝则是叔伯兄弟,两人的祖父都是<b>司马昭</b>。至于<b>新野王歆</b>,他的血脉就更远了,他父亲跟司马昭是亲兄弟。<b>从惠帝的角度来论,齐王冏只是疏亲,成都王颖才是至亲。</b>如今<b>成都王颍</b>手握兵权,无论如何都是个隐患。所以,<b>新野王歆</b>才会跟<b>齐王冏</b>说这番“肺腑之言”。不久之后,<b>成都王颍</b>也去谒陵了。陪着他的,是<b>长沙王乂</b>。这两人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却都是惠帝的亲兄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b>长沙王乂</b>是这么跟<b>成都王颍</b>说的:“天下是先帝的天下,还是要靠<b>成都王</b>您啊!”言下之意是,这天下乃是我们家的天下,如今让他们那些远亲把持了朝政,这算怎么回事!本以为从此能天下太平,但当这些对话流传出来,洛阳官场胆战心惊。</p><p class="ql-block"><b> 3. 2</b>果然,没过多久就出事了,起源还是<b>齐王冏</b>。</p><p class="ql-block">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b>齐王冏</b>当初发檄文讨伐<b>赵王伦</b>时,<b>成都王颍</b>第一时间响应,但<b>河间王颙</b>却有些反复,他觉得<b>赵王伦</b>的赢面更大,因此便抓了使者,打算送到洛阳邀功。只不过走到一半,发现局势不对,<b>河间王颙</b>才又重新掉转枪头,改为支持<b>齐王冏</b>,出兵攻打<b>赵王伦</b>。而且,<b>河间王颙</b>的出兵还特别没有诚意。军队从长安出发后,一路磨磨蹭蹭,都还没出潼关,<b>齐王冏</b>就已经进了洛阳。也就是说,<b>河间王颙以极小的成本,做了一次收益巨大的政治投机。</b>这种行为,当然会让<b>齐王冏</b>有想法。而这些想法,又遭到了他人别有用心的利用。结果,就是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直至反目。<b>河间王颙</b>从长安给洛阳的晋惠帝上表,要求辅政的<b>齐王冏</b>让位于<b>成都王颍</b>——多么典型的拉一派打一派。那<b>成都王颍</b>又是什么意见呢?他用沉默表示了赞同。这其实也是齐王冏自己捅的篓子:在之前的动乱中,<b>惠帝的太子司马遹和他的儿子们已经全部死于政变,惠帝的直系子孙一脉彻底断绝</b>。这意味着晋惠帝一旦驾崩,那么不管从血脉亲近程度、实力大小,还是甚至于从民间名望来说,<b>成都王颍</b>都是最有可能继位的——到时候,<b>齐王冏</b>的辅政也就做到头了。而<b>齐王冏</b>很明显不想就此退场,因此,他找了惠帝的一个侄子来做太子。<b>成都王颍</b>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碍于没有明面上的理由,也只能是隐而不发。如今既然<b>河间王颙</b>站了出来反对<b>齐王冏</b>,那么他理所应当会支持。本来,<b>河间王颙</b>在长安,<b>成都王颍</b>在邺城,两个人都不在洛阳,<b>齐王冏</b>暂时还没有什么军事压力。但三巨头之间不对付,洛阳城里却有人率先坐不住了,<b>长沙王乂</b>居然首先跳了出来,开始带兵攻打<b>齐王冏</b>。双方在洛阳城里大战了三天三夜,战火从街面上一直烧到皇宫里。惠帝在一众禁军的保护下,就这么看着不远处刀光四起血肉横飞,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三天后,<b>齐王冏</b>战败,连同儿子们一起被<b>长沙王乂</b>杀死。<b>“八王”中的第四位主角,就这么退场了。</b></p><p class="ql-block"><b> 3. 3</b>战后,大家又达成了一种奇怪的平衡:由<b>长沙王乂</b>取代<b>齐王冏</b>,主持朝政,但遇事需要征求身在邺城的<b>成都王颍</b>的看法。这种脆弱的平衡只持续了一个多月,<b>河间王颙</b>和<b>成都王颍</b>就又跳了出来,他们准备联手赶走待在洛阳的<b>长沙王乂</b>——有兵有枪的人就是不一样,从不都好肯好说话,一言不合就干架。双方在洛阳周围大战,<b>长沙王乂</b>不放心别人,便带着惠帝出征,但不成想老巢洛阳却被端了。就这样,惠帝在洛阳周围游荡了两个多月才得以回京。但日子依然不消停,自此以后,<b>长沙王乂</b>再也不敢把惠帝单独留下来了,他走到哪都要把惠帝带着,惠帝因此又跟着<b>长沙王乂上</b>了两次战场。可惠帝终究不是护身符也不是吉祥物,到最后,他还是没能保得了<b>长沙王乂</b>的命。整个经过,说起来也很无厘头:<b>长沙王乂</b>的部队,跟<b>河间王颙</b>和<b>成都王颍</b>方面的联军野战了几场,最终,<b>长沙王乂</b>被围在洛阳城里。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身在洛阳的<b>东海王越</b>率先反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东海王越</b>把<b>长沙王乂</b>给关了起来,然后向围城的<b>河间王颙</b>部将<b>张方</b>投降。</p><p class="ql-block"> 张方这个时候已经准备撤了,突然发现城里投降,喜出望外,急忙进城,囚禁了<b>长沙王乂</b>,控制住了局面。可城里的人在投降以后,才发现敌人实力一般,就又有点反悔,想把<b>长沙王乂</b>再劫出来。张方见机不妙,先下手为强,杀了<b>长沙王乂</b>。<b>第五位王爷,又退场了。</b></p><p class="ql-block"><b> 3. 4</b>战后,惯例又到了分战利品的环节。</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结果,是<b>东海王越</b>取代<b>长沙王乂</b>执政,<b>河间王颙</b>和<b>成都王颍</b>各回地盘。<b>但成都王颍这次又多分了点:他被封为皇太弟,带着公卿百官和仪仗回了邺城。</b>也就是说,<b>东海王越</b>所谓的执政,不过是留在洛阳,空守着晋惠帝——这场景,一如百年前汉献帝的待遇。表面上看起来,<b>东海王越</b>是留下来辅政了,但实际上,他守着的只有空架子一个,朝廷都被<b>成都王颖</b>带走了。半年以后,<b>东海王越</b>终于跟<b>成都王颍</b>闹翻。<b>东海王越</b>带着惠帝和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邺城杀来。之前<b>长沙王乂</b>带着惠帝出征,无非也就是绕着洛阳兜兜圈子,惠帝并没有什么危险。但<b>东海王越</b>这次却把惠帝给坑惨了,因为安保措施做得不好,惠帝脸上被射了三箭……两厢一番PK之后,<b>东海王越</b>惨败。</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b> 东海王越</b>兵败后,百官四散,只有侍中<b>嵇绍</b>一个人还守在惠帝身前。当敌军逼近时,惠帝大喊:这是忠臣,不要杀他!</p><p class="ql-block"> 但兵士却说,奉皇太弟(成都王颍)的命令,只不伤陛下一个人。然后手起刀落,鲜血溅到了惠帝的衣服上。</p><p class="ql-block"> 事后,侍从准备浣洗御衣,可司马衷说:<b>“这上面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b></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征,本来是<b>东海王越</b>带着惠帝征讨<b>成都王颖</b>,可结果,却是他自己把惠帝亲手送到了<b>成都王颖</b>的手上。在这一战中,惠帝不仅自己受伤,身上染了嵇绍的鲜血,还丢了天子六玺。而半年都不到,惠帝在邺城就又待不下去了。因为<b>成都王颍</b>也不是个军事小能手。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仗,底盘越打越小,实力也越打越弱,最后,被盘踞于幽州一带的大将军<b>王浚</b>击败,在邺城实在没法待了,只能是带着晋惠帝撤到洛阳。在这里,他们又碰到了老熟人,<b>河间王颙</b>的部将——<b>张方</b>。绕了一大圈,惠帝终于落到了<b>河间王颙</b>的手里。此后,失去竞争实力的<b>成都王颍</b>不久便被杀。<b>第六王,归位。</b></p><p class="ql-block"><b> 3. 5河间王颙</b>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洛阳太远,还是长安好。因此,在张方把洛阳抢掠了一番后,就带着惠帝撤回了长安。史载,<b>“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b>这个场景,又是对一百多年前的重复:当年董卓败于关东联军,将汉献帝劫持到长安,临行前,将洛阳一炬焚毁。至此,最终对决终于落到了<b>河间王颙</b>和<b>东海王越</b>的身上。此时八王之乱已近尾声。惠帝在被劫持到长安后,<b>东海王越</b>联络当时晋朝尚存的残余势力,发起联军讨伐<b>河间王颙</b>。混乱前后持续了约一年时间,最终,<b>河间王颙被击毙,惠帝被接回洛阳,东海王越成为最后的赢家。</b>八个月后,<b>晋惠帝中毒身亡,结束了他荒诞又痛苦的一生。</b>八王之乱,终于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b> 4. </b>所有的大江大海,源头都不过只是一捧细流。纷扰了西晋王朝二十多年的八王之乱,一开始闪烁出的苗头,也不过只是<b>晋武帝司马炎</b>临终设计的那一套制衡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晋武帝的设计中,各方势力相互牵制,谁也不能一方独大,这是因为他自己的儿子能力存在缺陷,所以不得以采用这种办法。但这套反复交错的体系,却需要有一个最终裁决者存在,如此,各方势力才能达到彼此牵制的效果。如果皇帝一旦缺位,那么彼此之间的矛盾就将不再是牵制,而会爆发成冲突。所以晋武帝设计的制度其实是矛盾的:他想要通过相互制衡来保证惠帝的权威,但事实是,惠帝只有有了权威才能保证彼此间的相互制衡。到最后,<b>武帝要的制衡并没有出现,权威也沦丧殆尽。</b>而接下来的列王纷争,那就是武帝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了。经此一役,他的王朝行将就木,即便十几年以后,<b>司马睿</b>在建康城再立晋鼎,那也只不过是士族共和的产物。司马氏的皇权,已经随着王爷们的自相残杀成为历史。此后,世家大族终于走上历史的前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