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多||《人文关怀的普世思想——读李红<潮起潮落>札记之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文关怀的普世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李红《潮起潮落》札记之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郑秉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旅作家党益民为《潮起潮落》提写书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李红以潮起潮落为背景,以赵厚坤、蓝方辛和赵右仁为主线,对人性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探究,读来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这篇札记要探讨的是:作者为什么十年呕血,辛勤笔耕,拉开了达百万字的长卷,绘出了如此独新独美的图画,写出了这样如泣如诉的文字。我读后和作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试图解读她创作背后的故事,理出《潮起潮落》创作的深层缘由。</p><p class="ql-block">我与李红尚未谋面,下面我就根据我对李红作品的阅读和对她本人的间接接触,说说我的印象和感觉。</p><p class="ql-block">一,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p><p class="ql-block">李红是有着深度人文关怀的普世思想的。所谓普世思想,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它的基本要求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有了这个思想,李红看人观世,就有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深广和温暖。</p><p class="ql-block">佛家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慧根。李红天性善良,受过高等教育,加之性格内向,不凑热闹,喜静处,善思考,所以关注人性、析厘善恶、疾恶扬善、追求大爱、平等众生、善待群体的人文关怀,就成了她半生割不下的情结。</p><p class="ql-block">翻开《潮起潮落》,可以看到:李红写厚坤,写得扼腕痛惜,拉开了对命运的拷问,对时代的回望;写蓝方辛,写右仁,写得波澜翻滚,人生际遇,诡异多变,展开了对“潮流”的反思;写年轻的大雁、梦梦、丽娃、寒寒、媚子一代,写得曲折坎坷,令人泪目,岂一个“苦”字了得!写王民、吴老鳌、景远、赵白氏等,写得那么哀其不正,憎之有余,却又不无怜惜痛惋之情;就是崔有义这样的恶人,李红也是极尽疾恶之笔,最后又通过蓝方辛的疑虑和众人的宽容,点出崔有义的可怜和众生灵魂的迷茫;还有两任支书潘富贵、郭大成,李红也是既痛其不正,又伤其不明。</p><p class="ql-block">这种种典型的塑造,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潮流的遗迹,既具深度批判意味,又富无限人文关怀。可以说,《潮起潮落》的创作完成,既是李红文学成就的标志,又是李红半生割舍不下的平等众生,善待群体人文关怀的一个了结。</p><p class="ql-block">二、高度敏锐的感悟能力</p><p class="ql-block">李红是五十年代后期人。她对解放初以及解放后合作化历史,应该说没有直观的感受,对大炼钢铁、文革时代,也应该说朦朦胧胧。但翻开她的《潮起潮落》,这段历史却历历在目,了了眼前。</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些疑问我微信采访过李红,最后我的结论是:李红除过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所驱动产生的创作动机,十年磨剑,以体弱之驱,访遍众多亲历者知情者,广征资料,细心疏理,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也是下了真功夫的。</p><p class="ql-block">但我以为,真正成就人物性格刻画,人性幻化盘剥,人事矛盾纠分疏理的,还是她的敏锐,她的悟性、感识和理解。因了敏锐而非同一般的悟性、感识和理解,才有了那么多有血有肉,有行有灵的人物形象,才有了让人读来生动感极强,代入感极强,现实感极强的书写,才有了与我们生活糅合又超离的亲切感和空间感。</p><p class="ql-block">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与生活糅合又超离的亲切感和空间感,一定来自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来自作者对这丰厚积累的敏锐感知、感悟,和重新创造重新整合。</p><p class="ql-block">《潮起潮落》正是这样一部植根于生活土壤,又饱含着作者深广思想与情怀的作品,所以它不但能让阅读者与它相亲相融,也能不断引人联想和思考。</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余秋雨在《奇怪的日子》一文中评莎士比亚的论断:</p><p class="ql-block">“当人们永远只着眼于莎士比亚在知识领域的涉猎,完全无视他在美的领域的构建,我就肯定他们不懂得艺术创作;</p><p class="ql-block">当他们不知道种种所谓‘学问’的东西多数正常人只要花足够的时间都能追补,唯一无法追补的是创造性灵感,我就肯定他们不懂得艺术创作;</p><p class="ql-block">当他们想象不到一个处于创造过程中的天才人物,有无限的生命潜力,一个敏于感受的智者可以从自已有限的生活经历中领悟辽阔的时空,我就肯定他们不懂得艺术创作。”</p><p class="ql-block">我以为,用上述论断来解析李红创作能力的由来是合适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潮起潮落》有声书已在喜马拉雅平台推出</span></p><p class="ql-block">三、丰厚的生活知识积累</p><p class="ql-block">首先,李红上过大学,学的是文科,文化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其次,她的职业是教师,对校园生活,应该是非常熟悉。还有她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农民自不陌生。《潮起潮落》基本上写的就是农村、学校,农民、教师,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从她对关中方言,俚语轻车驾熟地运用可见一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她在农村、学校的生活奠定了她创作的基础。再次,她是一个安静的人,读书、思考是她的生活常态和基调。读书多,知历史懂世故就成了必然,她敏思善问,晓现实,懂人情也就变得顺理成章。</p><p class="ql-block"> 我和李红微信聊天,李红自嘲说她这人心软,爱独处,对别人家长里短的事无多兴趣。不会应酬,上不了台面,入不了大众,群群堆堆里找不见她!但在我看来,也许正是这种不入俗堆,爱读善思,才使她丰厚的生活积淀和知识储备有了再次积淀和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和认知的机会和可能。她心地善良,关注人性,避恶趋善,常常思考人为什么有善有恶。她说她最近在看金海峰教授从阳明心学的角度解读《西游记》,说人一生就是在修心,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从兽到神的修炼过程。这和她写《潮起潮落》的初衷非常吻合,和《潮起潮落》的主题非常吻合,这让她兴奋,也让她宽慰。那个困扰她半生的人文情结,总算通过呕血十年,驱笔成文的《潮起潮落》得到了了结。</p><p class="ql-block">四、向心的宗教情怀</p><p class="ql-block">我和李红认识时间不长,也没见过面,但通过和她微信聊天,对她还是有了一些了解。比如:柔弱,心软,看不惯恃强凌弱。年轻时就与世无争,现在更是向善知识。她对金海峰教授从阳明心学解读《西游记》很敬服;她读弘一大师,感到放下名利,一身轻松。她把人生、人性、善恶转化,放在修心炼性,明心见性这个大熔淘冶,日见超脱。</p><p class="ql-block">李红不是宗教徒但对宗教智识,却是向心满满,她虽身体不好,但善知识却在与日俱增,足见她修为的勤奋。隔三差五写诗,在自己公众号上发,一为养心,二为与大家共融共勉,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充满修为后对生活对人生感悟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大凡著名文学名作,都富有宗教知识,其作者都富有宗教情怀。特别是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不解之缘。这绝不是宣扬迷信,而是教导人归心向善,使人间充满友爱慈悲。李红的创作路径和创作思想无一例外含有这方面的成份。她塑造的正面人物,身上闪灼着善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读李红小说,我读出了她的智识,读出了她的情怀一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片石古松窥色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池皓月照禅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3月30日草于古豳西溪湖畔之觉心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秉多(笔名澄天),陕西旬邑县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旬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过宣传、财经、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常有文学作品见诸于《陕西日报》《咸阳日报》《检察文学》《华文月刊》《旬邑文艺》和各大文学文艺网网络,出版有诗词、楹联和自传体散文集《流水心声》《心路余音》《应俗例隅》《郑秉多墨迹选》和文艺理论专著《思想艺术论——文学作品评论集》等,作品和事迹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二卷)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