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今年是江西银行学校82级校友毕业四十周年,又恰逢财政金融学院(江西银行学校)校友分会成立。谨以此美篇纪念银校毕业四十周年,庆贺校友分会顺利成立。祈愿同窗之情天长地久,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日上午,中正大学一江西师范大学校友会财政金融学院(江西银行学校)分会成立大会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音乐艺术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和学院师生代表共280余人参加大会。大会由学院党委书记许靓静主持。</p> <p class="ql-block">财政金融学院将以此次校友分会成立为契机,以构建校友与母校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为目标,重视文化传承,密切联络互动,增强情感认同,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积极促进校友与母校的双向回馈和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校党委副书记汪洋为财政金融学院(江西银行学校)校友分会首任会长祝晓霞颁发聘书)</p> <p class="ql-block">首届校友分会会长祝晓霞讲话。她表示,当选为首任会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会全力以赴履行会长职责,充分发挥校友会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校、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江西银行学校首届职中学生、1982级校友熊建钢、财政金融学院首届学生、2003级校友林雪青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们深情回忆了在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真挚美好的师生情、同窗情,并表示会一直感恩母校的培养,牢记老师的教诲,努力工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母校争光。</p>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校友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六月的豫章热情似火,初夏的母校情深如海。非常荣幸,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财政金融学院(江西银行学校)校友分会成立,兴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与职大师兄师姐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是江西银行学校1982级校友、首届职工中专82(6)班学生熊建钢。前几天学院老师联系我,邀请我作为江西银校校友代表发言时,我受宠若惊,诚惶诚恐。心想我已年过花甲、退休在家,比我更适合的校友实在太多太多。我荣幸之至、乐在其中。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银校校友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校友会成立而辛勤付出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财政金融学院师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首四十年前,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在职学历提升教育方兴未艾,江西银行学校先后开办职工中专、职工大学,我有幸考取银校首届职工中专。1982级职中是全省人民银行系统第一批在职干部学历教育,招生400多人,按地区分为8个班,人数多、管理严、要求高。从此,我们不负韶华,勇敢追梦,从银校到职大,从本科到EMBA,一步一个台阶,冲刺人生目标。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流金岁月,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春风采;那曾经一起度过却又回不去的校园时光,串联成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值得用一生去珍藏。(与职大师兄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沧海桑田,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情怀。曾经,我们因江西银校不复存在而遗憾,与母校失联多年而倍感失落;而今,银校并入师大20年后,母校成立财政金融学院(江西银行学校)校友分会,牵动着历届银校校友的心,实现了我们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 感恩母校,感谢相遇,从此,我们校友又有了一个相互联系、交流信息、增进友谊、共同发展的平台。(与银校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树高千丈不离根,水流万里总思源。我们校友在各自人生的舞台上,用激情和智慧,演绎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此时此刻,我和所有校友一样,满怀感恩之心,感恩成就我们的母校,感恩栽培我们的老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里总会思念着母校;无论身处何时,我们始终铭记恩师的教诲。(与银校和中南财大二度同学师兄合影)</p> <p class="ql-block">浓浓母校情,悠悠校友心。特别的今天,千言万语难抒其意,让我以六月初夏的暖阳作贺礼,祝贺财政金融学院(江西银行学校)校友分会顺利成立!祝愿母校继往开来、基业长青、永立潮头!祝愿所有校友相聚母校“归来仍是少年”。(校友会成立大会全体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最后,衷心祝愿各位与会代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所愿皆得。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口误:作为江西银校校友代表发言,误<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为江西银行校友代表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非常佩服校友会领导和老师的智慧,选定二位校友代表发言,非常具有代表性。既有不同学校代表(江西银行学校和财政金融学院),又有不同性别的代表(师兄师妹);既有不同时代的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本世纪二十年代)、又是首届毕业生的代表(银校首届职工中专学生和财政金融学院首届毕业生);既有不同学制的代表(在职学历教育和全日制教育)、又有不同学历的代表(中专、本科)等六个维度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岁月峥嵘,时光如炬。<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经辉煌的江西银行学校、职工中专、职工大学、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号称“江西金融业界的黄浦军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起航的港湾,是我们校友心中永远的记忆。</span>四十年时光转眼即逝,然而心中的母校似乎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而又时刻激励着我奋力前行。恩师们一张张和蔼、可敬和熟悉的笑脸,一直萦绕在脑海,美好的记忆历历在目,历久弥新。那个年代,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充满风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巾帼不让须眉,祝贺当年留校任教的老师荣任首届校友会长。</p> <p class="ql-block">最后,成立大会在全体与会人员齐唱《江西师范大学校歌》的激昂旋律中圆满落幕,与会代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情更深,青春记忆涌心头。校友们漫步在熟悉的小道上,那些曾经无数次走过的路径,如今再次踏上,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深情。图书馆的静谧、教学楼的庄严、操场的活力,一切依旧,却又添了几分岁月的沉淀。校友们在这些熟悉的场景中,讲述着当年的趣事,分享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会后三位校友代表应邀参加校友座谈会,与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代表畅谈职业生涯体会,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和毕业四十年间发生的故事,寄语师弟师妹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p> <p class="ql-block">看到在座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师弟师妹们,不由想起伟人在1965年来到南昌这个革命的发祥地,写下一首《七律·洪都》,最后二句:“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祝愿同学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拥有一段美好而灿烂的大学记忆!</p> <p class="ql-block">会后,学院组织校友们分别参观校史馆、胡先骕纪念馆和校园文化景观。胡先骕(1894年5月24日~1968年7月16日),字步曾,号忏庵,出生于江西南昌。1916年加州大学植物学学士,1925年哈佛大学博士。1940-1944年任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前身)首任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胡先骕是我国植物学的奠基人,伟人誉其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同时,胡先骕又是学衡派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拓者之一、古体诗人、翻译家、教育家,是一位文理贯通、中西融汇的大学者。</p> <p class="ql-block">胡先骕在担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期间,推崇名师、延揽人才,带领国立中正大学成为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山大学齐名的"民国三中"。江西师范大学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成为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校,赓续了江右千年文脉,谱写了江西现代高等教育的华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学校校史馆记录下的峥嵘岁月,是中正大学精神的聚焦和延伸。馆内85年的辉煌成就让校友们心潮澎湃,那些年共同奋斗的足迹,如今在校史馆的展板中一一呈现。时光长廊里,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过往的点点滴滴。这里每一张照片都是那段青春岁月的见证者,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校友们的心。大家徘徊在展厅里,驻足在橱窗前,细看过往的老照片,找寻曾经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会相逢”。毕业就像一扇门,连接了过去与未来,站在人生新的路口,告别美好的学生时代,启封广阔天地的山高水长。但毕业不是终点,当年我们阔步走出校园,奔赴山海,勇闯天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春不散场,情谊镌时光。班级合影定格了这难忘的瞬间,岁月更迭,但同窗情谊依旧深厚。</span></p><p class="ql-block">职中八二(6)班同学毕业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江西银行学校创建于1949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干部训练班,1964年改名为江西金融职业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3年复校后命名为江西省银行学校,1979年更名为江西银行学校。</p> <p class="ql-block">1987年更名为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的成人高等学校,是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四所金融成人高校之一。2002年10月24日,江西金融职工大学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省教育厅管理。</p> <p class="ql-block">2003年4月成建制并入江西师范大学,正式组建财政金融学院。</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人生如梦。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一路携手前行,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感受着生命的美好。每一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幅画,每一刻,都是岁月里的一首诗。我们与时光同行,感悟岁月的韵律,把握生活的节奏,让每一个瞬间都留下美好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青云谱新校区的标志之“青春圆舞曲”雕塑——青春少女,迎风而立,仰首遐思,放飞理想。</p> <p class="ql-block">万物皆有其美,需要用心去寻。感谢师大的领导用心做了一件让所有银校毕业的同学暖心的好事,将石岗银校大门和青云谱校区的女神雕塑,收藏安放在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办公楼旁边。这是校史变迁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眼见为实,见物思人,心思为真。我们觉得异常亲切,勾起了我们对银校学生生涯温馨而美好的记忆。仅凭这一点,我们银校学生就非常自豪,非常认可师大也是我们的母校,对母校的爱,必将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p> <p class="ql-block">岁月荏苒,内心依旧炙热。昔日芳华灼灼,今朝故人如初。四十年前,校友们相知相重,虽不识人生真谛,却共同经历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二年时光。四十年来,彼此经历不同、变化各异,但改变不了共同拥有朴素而真诚的称呼:“同学”。江西银行学校校友分会的成立,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更是对长久友情的再次确认。</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日校友会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在职学历教育方兴未艾,风起云涌。我有幸考上银校首届职工中专,职中学生400多人,按地区分为8个班,各行分别委派一名科级干部带队负责管理。悲催的是第二年,就开始有电大职大函大等各种形式的大专学历教育,当年落榜生后来居上,幸运的一步到位读上了大专。他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我们却输在了学历起跑线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从此我们以职中为起点,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甚至 EMBA ,一步一个台阶,努力冲刺人生目标。</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17日东乡支行计划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难忘1982年9月21日在石岗校区举行的职中开学典礼,时任省行党组书记杨冶光行长作重要讲话,并透露了二个重要信息:一是1982年省行开办职工中专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是首开先河,二是同时开办了一年制大专同等学历进修班,学员都是各行后备干部,争取明年开办三年制职工大学,同学们二年毕业后都有机会报考职大,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争取学历提升再上新台阶。同学们听后议论纷纷,不由感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今年职中落榜,或许明年可以考上职大。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向前看,珍惜当下,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p><p class="ql-block">1983年元旦与同学在石岗银校合影</p> <p class="ql-block">难忘1982年9月18日开学报到的日子。这一天,来自全省人民系统的四百多名学生赴石岗镇报到,那时学校已搬迁到青云谱,82级银校新生已在新校区上学,只有我们82级职中同学在此艰难的度过了第一个学期。</p><p class="ql-block">1983年1月28日放寒假时,学校宣布下学期开学时直接去青云谱报到。同时安排了10辆大客车和4辆大货车,满载着400多同学及其行李,奔赴青云谱新校区,在新的宿舍安置好行李后,同学们归心似箭各自回家。</p><p class="ql-block">这是青云谱新校区职中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2日新学期开学,青云谱新校区显然比石岗条件好多了。原石岗校区宿舍是以前的⺁房车间,每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12人,</span>青云谱校区是五层宿舍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7人一个寝室。我是最后一个到校的,其他6人早就选好了床位,只留有门口上铺,我很满意。与我相邻上铺的依然是石岗时“头靠头”的邻居,我们很投缘“两度同床”,一直是好朋友。</span>那时交通不便,从抚州往返银校只有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从东乡站到南昌火车站后,又从包家花园转乘公交在岱山站下车步行到校。岱山没有直达南昌市中心的公交线路,周未游玩八一广场、人民公园等市中心都是早出晚归。与校园邻近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是我们休闲游玩的最好去处,门票只要一毛钱,印有八大山人作品的书签是同学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1983年下半年第三个学期时,学校对职中班级进行调整,撤并由九江市、萍乡市、景德镇市组合的82(8)班。其中九江市学员并入九江地区班,萍乡市学员并入南昌班,景德镇市学员并入抚州地区82(6)班共有56人,其中抚州42人、景德镇14人。带班老师由进贤的朱长保行长改为景德镇市的郑昌南老师。</p><p class="ql-block">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82年省行开办职工中专时,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是首开先河,当年尚未获得教育部门的批准,是否承认学历的“悬案”一直到第二个学期才真正“揭秘”。那是1983年6月16日,学校开会传达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职工大学和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批准成立的报告,但同时省教育厅将要“统考验收”,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经济学,各科成绩合格才能颁发毕业证书。大家为之喜笑颜开,却又为统考担心。当年宣布这一重大喜讯的省分行韩凤玲副行长也不由为我们“打抱不平”:“你们这400多人太吃亏了,如果不来这里,你们今年就有可能考上职大电大”。当年银校一个年级有普中8个班、职中8个班、大专一个班,700余人,全校二个年级26个班1400多人。</p><p class="ql-block">1983年6月毕业季东乡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5日清明时节,学校组织赴湾里梅岭方志敏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分配各班参加活动名额2人,大多是学生会和班委会干部参加,分别按职中、职大和普中合影留念,这是职中同学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银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要求每班10人,职中约有100余学生去干休所做好事,我积极参加挖沟埋水管劳动。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老干部的住宅,全部是花园式别墅,我犹如“刘老太太进了大观园”,来到陌生新奇的环境中,对一切感到好奇和新鲜,真是大开眼界。在此听说70年代左右,有一位中央老首长在干休所度过近三年的“闲居”生活,每天步行二里多路去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劳动,但没有留下一帧照片!唉,那特殊的年月,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2021大年初一寻访银校青云谱校区旧址。曾经号称“江西银行界的黄浦军校”的江西银行学校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见校门对面的军分区第一干休所大门焕然一新。怀念那时军民融合鱼水情深,没有戒备森严,学生可以自由进出干休所。军分区独立团的军人服务社、邮电所,还有教导大队的礼堂经常放电影(2角钱一张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银校周边还有政法警察学校、气象学校、军分区独立师、教导大队,也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3日专程赴石岗寻访银行学校旧址。由此得知2024年8月19日南昌市至石岗镇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行程只要半小时。从石岗高速收费站,经石岗镇政府,左拐前行一公里左右即可到达银行学校旧址。走在石岗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几十年前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依稀能感受到这座文化卫星城当年的繁华。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虽然条件艰苦,但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我们都感到无比温暖和亲切,心中充满对母校的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沧海桑田,石岗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和重要事件。那时的石岗镇号称“南昌的文化卫星城”,是文化的地标,是读书的圣地,曾有8所江西省属中专学校云集此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经充满青春活力、热闹非凡的8所中专学校,早已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沦为荒芜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记得石岗银校大门对面是文艺学校(电影学校),其他相邻的学校分别是江西省机械工业学校、轻化工业学校、交通学校、水利学校、电力学校、卫生学校等。那时石岗镇最热闹的地方是露天旱冰场,当年风糜一时,是石岗“帅哥靓女”最集中的地方。这是石岗银校的宿舍,是厂房车间改建的,条件简陋,20多人一个宿舍,没有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那时石岗银校条件艰苦,学校教室和宿舍都是厂房车间改建的,异常简陋的砖瓦房。据1980届校友回忆,那时没有自来水,热水是限量供应,女生一人一小桶,男生二人一小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凭一个竹子做的“开水牌”取水。</span>去早了,要排队很久的时间,去晚了,就没有热水。也有同学拿热水瓶用水管接开水,排队取水时间很长。据80届校友说,有罗某同学将“开水牌”几个字刮掉,用刀刻上“生死牌”几个字,被学校领导找去谈话,一时传为笑谈。</p> <p class="ql-block">难忘这口水井,同学们洗碗、洗衣、洗衣服以及洗澡夏天不怕羞、冬天不怕冷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大约在冬季的一天中午,我去井边洗衣服,碰巧遇见老乡同学,她热情大方的抢着帮我洗衣服,我局促不安、语无伦次的傻傻的站在旁边,一时竟然忘了提水,待她拿起水捅时,我才如梦初醒、无地自容,看着她麻溜的吊水动作,我更是惊奇不已。</p> <p class="ql-block">回首校园时光,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矫健的身影,食堂里分享的美味,寝室里猜拳喝酒的豪言壮语、翻书洗碗的欢声笑语……怀念那时食堂的红烧肉,五毛钱一份,一周才有一次午餐供应,还没等下课铃响,就有同学争先恐后奔向食堂。特别难忘的娱乐活动是打扑克、下象棋、看电影等等,热闹非凡的情景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石岗辉煌与过去之一。1970年,“备战备荒”的思想主导全省。为了应对形势,当年迁往石岗的是南昌抚河区的部分工厂。“有江西第二化工厂、江西国药厂、南昌橡胶厂等,一共93个工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小镇人口翻了十倍。在战备思想指导下,石岗这个偏僻清静的丘陵山冈,就像一锅“煮开的水”,一下子沸腾起来了。霎时间,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小镇,成为有20000多人的工业化城镇。”镇上新修了9条大街:井冈山大道、宁岗路、永新路、瑞金路、兴国路、三湾路、安源路、陈波路、环湖路。</p><p class="ql-block">1972年10月开始,石岗这座拥有20000余人口、100多个单位和工厂的工业城镇又在数月内“一哄而散”,一座座工厂陆续迁回南昌市区,人口纷纷往市里回流。石岗,霎时成了一座“空城”。石岗建设“下马”,留下的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屋和9000多平方米的“半拉子”基建房。</p> <p class="ql-block">石岗辉煌与过去之二。为了保护好国家财产,利用原有的厂房。1973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在石岗开办11所中专学校。从那以后,8所学校陆续迁往石岗,它们分别是:江西省电力工业学校、江西省水利电力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江西省卫生学校、江西省轻化工业学校、江西省银行学校、江西省交通学校、江西省机械工业学校。1973年10月,江西省文艺学校第一个搬迁至石岗建校。至此,石岗地区由原来的工业城,变成了南昌的文化卫星城,曾是年轻人心中圣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岗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是读书的圣地,也是文化的地标。那时文艺学校非常辉煌,也是石岗镇乃至周边地区“帅哥靓女”最集中的地方。二次发展不仅让石岗镇一跃成为文化卫星城,也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石岗辉煌与过去之三。随着形势的变化,1977年7月开始,省属8个中专学校又陆续搬回市内,师生一批接一批离开石岗镇。江西省银行学校于1983年初搬迁至青云谱区。这样,石岗这座“文化城”再次成为一座“空城”。针对这一情况,省市于1987年将南昌市石岗镇与新建县石岗乡合并,成立新建县石岗镇,隶属新建县管辖。至此,在历经17年建设、两次“蝶变”后,石岗这座位于南昌市西南一隅的小镇归于平静,脱离“南昌市怀抱”,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p> <p class="ql-block">值得庆幸的是银校大门口两棵松柏树保留至今,挺拨屹立,长势茂盛,如同二个忠诚的卫士,守护和见证着银校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这是银行学校门口停放的工程车,大门铁将军把门,四周围墙残垣断壁,杂草丛生,难以进入校园回望当年的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正对银行学校大门的文艺学校(电影学校)已经踪迹难寻,学校大门,学校围墙都没有了踪影,早已是一片荒芜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银校相邻的机械学校大门,比银校大门气派多了。</p> <p class="ql-block">机械学校里的办公楼、教学楼还算保留完整,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寻访银校旧址后,顺道打卡风岗村500岁的“古桂王”。粗略观测,古桂花的树高有10米,胸径约1米。树木生长旺盛、树冠浑圆、树形端庄。一簇簇浅黄的小花高挂枝头,随风摇曳,花香浓郁,让人欣喜不已。这棵500岁的参天“古桂”、屹立在村庄中央,如同一位长者守护着整个村落的安宁和美好。凝望着那盛开的桂花,在这片宁静之地,仿佛找到了内心深处柔软而温暖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本书,翻开是故事,合上是回忆。四十年前,我们在石岗镇因缘际会,在青云谱相识相伴。昔日种种,同窗时光,都被镌刻在银校的一草一木上,封存在银校的一砖一瓦里。那年,我们风华正茂;今朝,依旧岁月情长……银行学校见证了我们的青春蜕变,见证了我们的化羽成蝶。愿我们故事精彩,愿我们的回忆甜美。愿此美篇像一条彩色的纽带,串连我们的青春年华,凝聚同窗的真挚情谊,感受岁月的沉淀和成长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寻访母校、共忆青春,岁月如歌、情怀依旧。今年是1982级学生银行学校毕业四十周年,都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看过,经历过,韶华易逝,容颜易老,可情谊却不曾改变,漫步校园,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每一条路都是时光的长廊,每一个地点都是青春的标的物…</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24年即将过去,远在他乡天各一方的历届校友,是否在清辉掩映的夜里想起过曾在母校度过的欢乐时光呢?那是青春永恒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