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建筑——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

叶老头

<p class="ql-block">  字林西报大楼又称桂林大楼、友邦保险大楼,位于外滩17号。这里曾是外商在上海创办最早、发行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总部所在地字林洋行。大楼原有西文名称: 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ilding。</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字林西报大楼(左2)</i></h5> <p class="ql-block">  《字林西报》原名《北华捷报》,由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创办于上海,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一代字林西报大楼</i></h5> &nbsp; &nbsp; &nbsp; &nbsp;《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每周六出版,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二代字林西报大楼(1924)</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字林西报大楼旧照</i></h5> &nbsp; &nbsp; &nbsp; &nbsp;众所周知,上海位于位于长江的出海口,属华东地区,而《字林西报》的名称却是《North China Daily News》。原来,鸦片战争以前,清廷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一口开展贸易,广州位于中国南方,于是广东人以及进入广州贸易的外国人把广州以北的中国一律叫作North China,上海也就成了华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字林西报排字间(1930s)</i></h5> &nbsp; &nbsp; &nbsp; &nbsp;《字林西报》于1951年3月停刊。从1850年到1951年,这份报纸记录了上海城市历史中最跌宕起伏的一百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1927)</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上海开埠时,外滩17号属于李百里洋行。李百里去世后,该地块的房产几经周转,建筑也从原来2层改建成3层三层的东印度式砖木建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画像,1860)</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1882)</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1891)</i></h5> &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上海大地产商马立斯(H.E.Morriss)购得外滩17号,马立斯以地价折为字林西报的股金,占报社全部股份的47%,从而担任了报社的董事长。1900年,这里成了《字林西报》的馆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一代字林西报大楼</i></h5> <p class="ql-block">  由于业务发展迅速,1921年报社兴建新楼。设计师充分利用外滩这块狭小的地皮,设计了一座身材颀长的的报业大楼,新大楼1924年2月落成。</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建设中的第二代字林西报大楼</i></h5> &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外滩的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以及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建成,字林西报大楼成了上海外滩的最高建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二代字林西报大楼</i></h5> &nbsp; &nbsp; &nbsp; &nbsp;字林洋行是一家新闻出版机构,用不了那么多的建筑面积,只使用了大楼的一、五及六楼。和其它大楼一样,大部分楼层用于出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二代字林西报大楼</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28年3月,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租用了大楼的部分楼面,原先友邦公司在外滩3号有利大楼。此外,亚美保险、四海保险等公司也租用该大楼办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旧照</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楼被日军占领,友邦被迫停业。1945年9月日本投降,友邦重新回到字林西报大楼,直至1947年10月撤离上海迁往香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1940s)</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上海解放后,1951年3月《字林西报》停办,人民政府接管大楼,上海房地产主管部门按谐音给他取了一个新名“桂林大楼”。也许是由于《字林西报》在旧中国的名气大,或是桂林大楼的名称与外滩环境及周围其它大楼名称不太协调,上海人仍然按习惯将其称为字林大楼,很少有人知道外滩还有一幢桂林大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钢笔水彩《外滩十二景》,张安朴</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53年,上海市人民保险公司入驻大楼,内河航运局、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浙江省交通厅驻沪办事处、上海船舶检验处等单位也曾经在此办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台湾银行大楼、字林西报大楼、麦加利银行大楼(2020)</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96年,友邦保险有限公司通过房屋置换,重新入驻外滩17号,成为第一家回归昔日“远东华尔街”的外资金融机构,大楼也易名友邦保险大楼。 &nbsp; &nbsp; &nbsp; &nbsp;大楼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美商茂生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建筑面积9043平方米,高8层,连地下室、夹层和顶上的两个亭子,可算是11层。 &nbsp; &nbsp; &nbsp; &nbsp;大楼采用折衷主义形式,整个立面采用古典三段式处理,然而其双塔双入口的立面构图则表现出了巴洛克风格。以建筑的中心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有巴洛克式塔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考虑到印刷机的轰鸣声,建筑师特地设计了双层空心墙来隔绝夜间的设备噪音。 &nbsp; &nbsp; &nbsp; &nbsp;建筑底部两层墙面采用粗糙的大块花岗岩条石垒砌,粗犷而不失华贵,石料专程从日本东京附近开采而来。中部二根硕大、典型的多立克式柱贯穿一层及二层。两边出入口顶部结合二层窗洞设半圆拱券,上部设装饰精致的雨篷。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系意大利雕塑家所作,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毁损。 &nbsp; &nbsp; &nbsp; &nbsp;三至七层水泥粉刷,方形窗格排列整齐,左右对称,手法简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字林西报大楼(2024)</i></h5> &nbsp; &nbsp; &nbsp; &nbsp;建筑的顶部构成一组独立的单元,同样的对称严谨,构图丰富。八层两边为对称的角亭,上饰罗马式高拱及希腊式山墙。中间部位有6根古典多立克柱式内廊,雕花铁艺栏杆。屋顶上两边又对称配以造型优雅的巴洛克式塔楼,每一座塔楼都由8对爱奥尼立柱支持圆形穹顶,带有穹顶的塔楼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高大、雄伟。整座大楼的顶部设计,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中部的二层墙面,装饰有三块文艺复兴风格的浮雕。浮雕人物极其生动、优美,雕刻细腻。中间一块下方刻有:“ART SCIENCE LITTERATVRE COMMERCE TRVTH”,说的是艺术、科学、商务、真理等。</p> <p class="ql-block">  右边浮雕刻的是“PRINTING”,意为:报纸印刷。左边浮雕刻的是:“JOVRNALISM”,意为:新闻。三幅浮雕的人物如真人一般大小,用寓意性的画面表现新闻业的诸多要素。</p> &nbsp; &nbsp; &nbsp; &nbsp;抬头仰望,你会有惊奇的发现。高悬于檐口下有8尊大力神阿特兰特(Atlantes)雕像。每尊雕像重达20多吨,由3块花岗岩拼接而成,雕像雕刻精美,据说当时雕刻历时5个月才完成。 &nbsp; &nbsp; &nbsp; &nbsp;设计师用意大利产花岗岩作雕刻材料,但只雕塑了大力神的上半身,腰部开始自然过渡到漩涡卷形的托座,宛如卷曲的大腿,真是奇思妙想的设计。 <p class="ql-block">  这8个大力神高举双臂托举檐口,强壮的手臂肌理清晰可见,充满了艺术张力。他们灵活生动的姿态各不相同,劳苦功高地举了一百多年,未曾松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