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夏天】寻着郁达夫屐痕初探杭州浅夏——邱山、小和山和龙门坎的浅夏

世雄视点

<p class="ql-block">“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这是陆游对初夏的描写。白居易却在初到杭州时恰是初夏时刻,发现“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这紫阳花就是现在的绣球花。</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定居在杭州的郁达夫就发现,在杭州徒步,“从前非得前一日预备糇粮,诘朝而往,信宿始返的地方,现在只消有三个钟头,就可以去逛得。”所以当时杭州人就不喜欢挤在西湖边上数人头,“去去不甚容易,但也不十分艰难的地点”。</p><p class="ql-block">在杭州东北的半山、超山和邱山,作为天目山余脉末端,几千年来,帝王将相到雅士骚客足迹不少。邱山则因唐诗僧邱丹曾隐居于此炼丹学道而得名,现在也叫临平山。</p><p class="ql-block">现在浅夏时刻临平山森林,绣球满坡,恰是“疑是飞来蝶作球”,又是“纷纷红紫斗芳菲”,正是“正是红稀绿暗时,花如圆玉莹无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郁达夫徒步杭州,除了其东北角以外,游记中以为“小和山,龙门山,白龙潭,午潮山的一带”也是杭州人最时髦的一个目标。究其原因,“住在杭州的人,只想发现些一天可以来回,—半开化,一半还保存着原始面目,山水清幽,游人较少,去去不甚容易,但也不十分艰难的地点,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好胜的野心”。</p><p class="ql-block">现在十分便捷的轨道交通,很快的就把我的脚步沿着郁达夫屐痕,来到其西南角小和山。</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杭州乡贤张道在《定乡小识》中对于小和山的记载是:“小和山在龙门山东,多竹树;游人登山,行翠雾中,山径盘曲,十步—折,南出龙门坑,抵转塘”。</p><p class="ql-block">今日便从地铁小和山站出,在小和山脚下的石马社区边山路上小和山,小和山不算太高海拔278米,郁达夫当年徒步上山按其描述半个小时左右。</p><p class="ql-block">上到小和山顶有一座古寺金莲寺,现在正在重建,根据游记记载,金莲寺里奉祀的菩萨,是玄天上帝的圣帝菩萨。而且寺的门前,有茶棚,有菜馆,还有专卖竹器的手工人。满期待小和山一带恢复昔日情景。</p> <p class="ql-block">“南面的一条石级路走下,上龙门坑去了。这龙门坑的一个村子,真是外人不识,村人不知,武陵渔父,也不曾到过的一座世外的桃源,它的形势,和在郎当岭上,看下去的山村梅家坞,有点相仿佛。”这是郁达夫徒步游记的描写。</p><p class="ql-block">沿着金莲寺后面的古道下山,就是游记中的龙坑,因为其三面环山,只有一条东南缓坡可以入村,其坐落在群山之中所以古人也叫其龙坑。由于其历史上历史上白龙山山洪暴发,岩裂如门,所以正名叫龙门坎。</p><p class="ql-block">“山势巍峨山路横,寺前佳胜借天成。龙潭喷瀑飞千尺,鱼石传音响四坪。鹦鹉偷桃盘谷出,龟王南洛石关行。奇峰石洞栖交衲,涧石岩怡松得名。”这是明释大善对《龙门》的描写。</p><p class="ql-block">正是杭州龙坞宛如仙境,更是吸引李白为之倾倒“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p> <p class="ql-block">“龙门坑居民二百余家,十分之六是葛姓,村中一溪,断桥错落,居民小舍,就在溪水桥头,山坡岩下,排列分配得极匀极美。”至今这里还是保持十分美貌的景色。</p><p class="ql-block">只是现在龙门夹修建了公路,上游龙门潭瀑布早已消失,据说现在正在恢复,所以郁达夫所见的“你要脱去了文明人的鞋袜,光赤着从母胎里带来的双足,有时候水大,也须还要撩上你本来不长的短裤,露着白腿,不惜臀部才能到得那所谓的龙门夹”估计此情此景不会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当年郁达夫希望“去游的人,能从龙门坑转向南去,出转塘去坐汽车,可以免去回来时小和山岭的一条山路的跋涉”早已实现,西湖湖滨有308路就是直达转塘,转塘也有半小时一班的395路直接到达龙门坎。</p> <p class="ql-block">要说旅游小作文带货最厉害无人可以与苏东坡相比。</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前文人骚客无人描写过西湖,因为那个时候西湖还是西峰群山水流下泻行成的烂泥塘。</p><p class="ql-block">北宋元祐五年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堤岸两侧柳树成行,这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苏堤。</p><p class="ql-block">由于苏堤在保障了西湖水量,沟通了西湖南北交通,分隔出旷阔的外西湖和静谧的里西湖。淋漓尽致的将风景、美学、生态、社会的因素与水利紧密结合。</p><p class="ql-block">得意的苏东坡当然也需要有人来欣赏其杰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可不得了,一千多年,古有帝王将相现有各国元首,前有文人骚客今有普通百姓,就这样一篇小作文把所有的来到西湖的灵魂就此留了下来。怪不得西湖边上早就少了杭州人,来的都是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