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城墙

春色如许

<p class="ql-block">2022年南京城墙博物馆办过一期特展《寰宇坚壁—-世界遗产中的“墙“》,其中有土尔其伊斯坦布尔城墙。当时就想一定要去趟伊斯坦布尔,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历史上它曾是繁荣的世界中心。</p> <p class="ql-block">今年六月初终于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当人们趋婺于教堂、清真寺、皇宫的时候,我的眼晴始终留意“墙”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墙”在诞生之初代表着区隔和分界。教堂、清真寺、皇宫都有合围的墙,而城市作为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它的墙往往以更大的围合形态守护文明的篝火。</p> <p class="ql-block">(托普卡珀宫苏丹阳台下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托普卡珀宫苏丹阳台下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市围墙从环濠内的夯士矮坡到砖石混砌的宏伟壁垒,虽然冰冷,但其最基本的防御性能,总能给被保护其中的人类带来踏实和安全。这些墙都饱经战火风霜、遍体鳞伤,或完整、或残缺、有的甚至仅存遗址遗迹,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那些时代的审美文化、工艺技术、政治制度,乃至信仰观念,成为可以读取的城市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摘编自《寰宇坚壁—-世界遗产中的“墙“》</p> <p class="ql-block">(严谦拍摄)</p> <p class="ql-block">6月3日,从伊斯坦布尔西城区沿城墙往东去参观托普卡帕宫的路上,这种阅读感非常强烈。西城区的城墙因远离景区而残荒失修,低矮的城墙让我看到了泥石墙的墙芯,那种由石块碎砖压成的灰泥,以及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它让我读到了拜占庭石墙背后是剌向天空的尖塔,而墙与塔之间是一千年的发育成长和等待;残墙成为流浪汉的庇护所,我在流浪汉眼里看不到踏实和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沿着半岛南边的海滨大道由西向东行走,看到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修筑的古城墙与国内不同,这里没有为“现代化”而把它拆除。相反地,在很多地段,还可以看到一些近代的小屋巧妙地插入在废墟之间,也许是属于“违章建筑”,但由于尺度小,倒不觉得其冒犯,有点像枯树边侧长出的新枝。 当我看城墙时究竟看到了什么,历史,苍桑,文化。都不是,我看到的是命运,人和墙相互作用的命运。 <p class="ql-block">接近景区的城墙正在围挡修缮,修过的墙光鲜漂亮。有时候会发现墙上的窗疤,那是为了让你看到墙体的“原真性”。</p> <p class="ql-block">也许城墙正在维修,没有看到登城口,城墙上没有游人。城墙在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感不明显。好在人们在维修它,有一天它会开放,可能会有更多的关注,因为没有千年英雄的城墙,就没有千年伟大的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伊斯坦布尔的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675年,古希腊移民迁徙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西侧,在金角湾畔的一片半岛平地上建立起一座小小的城邦,取名为拜占庭。</p> <p class="ql-block">(加拉塔大桥上的钓鱼人)</p> <p class="ql-block">到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帝国占领了古希腊全境,首都建在七丘之城罗马,史称西罗马(今意大利境内)。此后古罗马人又经过长达四百多年的战争、掠夺,赢得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国土面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地中海的绝对霸主,古罗马帝国的经济重心已然从西部转移到东部。</p> <p class="ql-block">公元330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决定在东部建设新都,他选中了拜占庭,因为拜占庭有座与西罗马同样的七丘之山,从此拜占庭被称为新罗马或东罗马,但人们更愿意称它为“君土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君土坦丁作为东罗马的首都,一直沿续到公元1453年才被土耳其人攻陷,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城墙最初是拜占庭于公元前7世纪修建的防御工事。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扩大了城市范围,修建的城墙大致从金角湾海墙的普拉蒂亚城门,延伸至普罗潘提斯城墙圣的阿米尼林斯城门为止。后来这道城墙的防御作用被狄奥多西城墙取代。狄奥多西城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伊斯坦布尔城墙。</p> <p class="ql-block">公元408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君士坦丁城墙以西1500米处修建了一道新城墙,由马尔马拉海延伸至金角湾的布雷契耐,总长度为5630米。城墙后来又经历过无数次的加建加修,是现存古代最复杂、最精密的要塞体系之一。狄奥多西城墙有效地抵御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无数次围攻。</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沦陷,并不是城墙大门被攻破,而是一道次要的军用小门没有上锁,被 土尔其军队发现冲入城内,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脱下紫色皇袍,带领守军冲入敌阵,进行最后的巷战。拜占庭帝国以历史上最悲壮的方式落幕。</p> <p class="ql-block">狄奥多西城墙保护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使之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千年帝国。</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狄奥多西)城墙之所以能够坚不可摧是因为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城墙由内墙、外墙、护城河、城台、通道、城楼组成。</p><p class="ql-block">墙体以坚固的结构组成,墙芯由石灰及碎砖压成的灰泥构成,表面由石灰岩块巩固,墙厚5米,高12米。内外墙体都有96座塔楼,间距是55米,塔楼以方形为主(也有新月形),高约18-20米,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口。内外墙之间的距离有15-20米。外墙外设有护城河。</p><p class="ql-block">墙体外表经过精心设计,切割的石灰岩块间镶嵌着红色的条砖带,这些红砖带不仅用作装饰,还透过束紧岩面来增强结构的内聚力,并可增强城墙对地震的抵抗力。</p> <p class="ql-block">一般说来,城墙是服务于战争的防卫设施,它是刚性的、倔强的,给人以力量感;奇怪的是,这里的城墻却给我另一种美感,在刚强中带了一份秀气,一种柔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的原色石材中,夹带了红色的或宽或窄的条带。我想这或许反映了拜占廷文化有一种天然的独特的尚美精神。</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城墙因城市的地理环境,分为陆墙和海墙。这张游船导览图上的城墙边界十分清晰:北至金角湾、东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南至马尔马拉海、西至狄奥多西城墙。</p> <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675年只有一座城堡的拜占廷城,到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至此的君士坦丁堡,再到公元408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新建狄奥多西城墙,并通过其后不断的修筑,形成了如今的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历经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并且在战火中不断涅槃重生。这里汇集了欧亚风格的建筑杰作,是拜占庭帝国文明和奥斯曼帝国文明的独特见证,因此伊斯坦布尔也被誉为“西方世界最伟大的城市成就”。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百度)</p> <p class="ql-block">随着科技进步,墙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军事防御功能,但在文化、城市景观、集体心理等层面的意义却一步步显露出来。可以说,它们在从前守卫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现在则守卫着人们的精神家园。这些从前被贴满“界线“标签的墙体也在如今面目一新,成为文化相遇和交融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摘编自《寰宇坚壁—-世界遗产中的“墙“》<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