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服务对象上: 两宋的主要画家大都栖身画院,服务对象为社会上层,甚至于帝王。因此,画家抱着入世的态度,画面往往缜密充实,气势不凡,在经济繁荣时,宋代的山水画有群山夺秀、万壑争流的气概。 元代的绘画,由于前述的政治原因,文人们大批归隐山林,绘画成了他们诗酒唱和的一种形式,服务对象也转为以社会中层以至于下层。这是一变。 </p><p class="ql-block"> 2、对自然的感情:两宋绘画与元代绘画虽然存在着思想观念与服务对象的不同,但在尊重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致的。不同在于两宋绘画是尊重自然,将自己的感情融进自然,体悟客体物象之理。而元代绘画则是寄怀自然,借助自然以富于个性的笔墨,抒发自我的情怀,这是二变。 </p><p class="ql-block"> 3、绘画材料的变化 两宋绘画的材料是以丝质的熟绢为主,而元代开始以纸质的绘画材料为主。纸质材料可分生、熟,笔墨技法表现更丰富,更有变化,这是三变。</p><p class="ql-block"> 虽元代绘画与宋代绘画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回归自然的心态是一致的。由于元代的社会政治现实,更促使他们归隐山林,贴近自然,融进自然,寻找他们的归隐之地。我们知道在宋代的画家有一些是归隐山林的,如荆浩归隐太行山,范宽归隐终南山,李成归隐营丘山。元代的画家,以元四大家为例,也都寻找他们归隐之地,用现代语言来说,找到他们的“生活与创作基地”。下面我们一一列举分析: 倪瓒(1301-1347),家庭富有,饱学诗书,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绝意仕途,中年弃家飘泊于太湖北部一带,以太湖北部作为他归隐之地。面对浩渺的太湖和太湖七十二峰,创造了独特的二段式画面结构和“折带皱”,这与他在太湖上独特的生活体验是分不开的。这种生活体验与他的文化素养相结合,创造了清净疏远、萧散冲淡的艺术境界和风格。如作品《六君子图》、《客膝斋图》等,抒写了胸中逸气和追求高尚人格的情怀。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他归隐于杭州余杭区黄鹤山,因此,自号黄鹤山樵。黄鹤山、超山一带是他的生活与创作基地。黄鹤山虽不是很高,但山岭蜿蜒曲折,树林深密。超山上石骨裸露,造型奇特,给他提供了创作素材和灵感。创造了繁密苍郁的风格和“解索皱”。他的作品《春山读书图》、《夏山高隐图》《青卞隐居图》等等,反映他渴望归隐的情怀。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他一生绝意仕途,隐于世外,安贫乐道,终老于田园与丹青之间。从他的作品《渔父图》、《芦花寒雁图》、《洞庭渔樵图》等,可以察觉到他的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取之于离他家乡不远的太湖西南部一带,所以常常能见到类似于“二段式结构”和苍润古劲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最后谈黄公望。前文已经提到,他在中年以后成了云游四方的全真教派的道人。因此,他与以上三人不同,没有选取一个较固定的地方归隐。而是游走于三吴两浙之间,有很多地方他居住过,如杭州筲箕泉、松江、富阳等地方,但他最倾心、晚年最终归隐的地方是富春山,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溪山雨意图》等等,无不是以富春山一带为题材而创作的,富春山是他获取创作素材、吸取艺术营养、造就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 清吴荣光《辛丑销夏记》著录了黄公望《秋山招隐图》题跋,在题跋中可以看到黄公望自己描写的归隐富春山中的生活状态:“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图之以报朴夫隐君同志。一峰老人黄公望画并题”。这是题跋中一部分,在其中不仅看到他的归隐生活的状态,因 为画的就是他自己的小筑“小洞天”,也可以看到他在富春山中的创作状态。因此,黄公望与富春山的关系不仅是是否在富春山居住的问题,而富春山是黄公望有别于其他画家的归隐之地,在此创造了他特有的艺术形式和技法“荷叶皴”,他以富春山为题材的许多作品,奠定了他在绘画史上不朽的地位。 元代四大家,他们都处在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共同“清净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其中有的还是十分亲密的师友关系。但他们却又有各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艺术创造,是因为他们各有不同于他人的归隐之地,也就是不同的生活与创作基地。 </p><p class="ql-block"> 弄清了黄公望与富春山居的关系,我们在下一章探索一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是否是以富春山为题材创作的问题。他怎样以富春山特有的地理、地貌为素材,创作出《富春山居》来的。</p><p class="ql-block"> 四 黄公望《富春山居》考辨 ;</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写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这一段与黄公望同时代的夏文彦《图画宝鑑》中记载“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性颇豪放,袖携纸笔,凡过景物辄即模记”是一致的。据粟祁《湖州志》记载“夏文彦,吴兴人,后居云间、精图画,著图画宝鑑五卷行于世”。可见夏文彦与黄公望不仅是同时代人,而且在相同的地方“云间”即“松江”居住过,这应是十分可靠的资料。从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的过程。《富春山居》为何如此有魅力,受到后人尤其是沈石田、董其昌、清代的四王吴恽这样的山水大家顶礼膜拜,是因为黄公望与历史上一些画家以陈陈相因、临仿代替创作的模式不同,黄公望的创作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他居住在富春山,在“领略江山钓滩之概”的同时,通过皮袋中的“描笔”、“模记”即写生,速写了富春山最有特色的素材。“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通过丰富的素材的积累才进入“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无用师卷题跋)的创作境界。明李日华论画著作《紫桃轩?又缀》有这样记载“陈郡丞当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树木、深蓧中坐,意志忽忽,人不侧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深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六论画六)。因此,这样的作品充满画家内在的激情和对自然的尊重和探索的精神,因而能旷世独立。 </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是通过写生、速写即“模写记之”积累素材而完成的作品,因此在画面上一定能找到与富春山特有的地理、地貌相一致的地方。笔者分析如下: </p><p class="ql-block">1、富春江中的沙洲(渚) 在桐庐富春山有一最独特的地貌景观,就是江中的沙洲,也称沙渚。原因是,富春江七里泷峡谷,河流穿过晚株罗世火山岩组成的断块山地,河谷深切,水仄山险,水流湍急,向有“小三峡”之称。而江流到七里泷口,就是被李四光称为“桐庐冲积扇”的“富春江河谷平原”,江面突然开阔,水流平坦,水流中的泥沙沉积下来,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洲(渚),共有唐家洲、放马洲、九里洲等十余个。这些沙洲春天繁花似锦,秋天霜林染丹,构成富春山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早在1500年前诗人谢灵运就有描写此景观的诗篇《富春渚》, 黄公望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独特的地貌景观,而在《富春山居》中在画面的左端表现出来,(见附图3)。为了证明黄公望是依据富春山独特地貌景观来表现的,笔者为此考察了宋元以来许多的表现江河为题材的长卷作品。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夏圭《溪山清远图》等等,没有一件有表现“州”“渚”这种地貌景观的。说明《富春山居》这是表现富春山为题材内容的有力证据之一。 附图3附图4-1附图4-2</p><p class="ql-block"> 2、放马洲 ;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有一个有趣的地方,这江中之洲与江岸靠得非常近,在洲的左、右两端各有一座小桥与江岸连接(附图4),在左边的小桥上有一个老人拄杖而行,洲上有村落房舍在绿树荫中。江中的沙洲与河岸距离这么近,只要有小桥就能通过到达,应是桐庐县城江边的“放马洲”,古代也称“江心洲”“县埠洲”。离江岸也仅几米而已(见附图5)架一小桥即能通过。县志记载,洲上原有江心寺与民居,树木掩眏,和画面上的沙洲是一致的。 附图5-1 附图5-2 3、放马洲与桐君山 画面上与沙洲紧相邻的一座尖尖的山峰应是“桐君山”。 附图6-1 附图6-2</p><p class="ql-block"> 桐君山是富春山一带有名的山水名胜之一。突兀于富春江与分水江交汇处,“一山岿然耸于溪之东,林木越秀润、号“小金山”,上有祠宇,肖君之像,盖一方之绝境也”.(宋?楼钥《桐庐县桐君祠记》)桐君山的外形与画面上的小山外形很相像(见附图6)与放马洲的距离不足500米(见附7)二者的方向与方位与画面是完全一致的。 附图7-1地图上的桐君山与放马州 附图7-2现实中的桐君山与放马州。</p><p class="ql-block"> 4、江边松林 富春山一带江边多松树,这也是特色之一,在芦茨湾至今还有1300年树龄的“芦茨唐松”(见附图8),循行江边,时而也有成组的松林出现(见附图9)这一点黄公望在《富春山图卷》上也表现出来了(见附图10)“见树有怪异便当模记之”这是他的理论在创作中体现吧。 附图8江边有1300树龄的芦茨唐松 附图9富春江边的松树 附图10《富春山图》画面上的江边松林 。</p><p class="ql-block">5、严子陵钓台: 富春山中最独特的景色,当然是“钓台”。在《富春山图卷》接近中心的部分,有一处秀峰连绵,山石峥嵘的地方,其中有一山,造型与一般山不一样,在山顶有巨石突起,气势不凡,耸立 群山之中(见附图11)据笔者分析就为钓台的东台,而与其相对的应是西台。黄公望出于对画面整体的构思与构图需要,而採取仰视的视角,与我们在钓台下仰望钓台是一致的(见附图12),可见黄公望是“模写记之”而来的。而且通过画面上对钓台恰当的处理,可以看到他极强的整体感觉,不会因为钓台的重要而破坏画面上富春山的整体性。 附图11画面上的钓台 附图12现实中的钓台。</p><p class="ql-block">6、芦茨村: 范仲淹在宋景佑元年被贬到桐庐郡作太守,曾两次拜访了唐诗人方干故里,并留下“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的名句。“方干故里”曾是古代文人们出游富春山时必到的地方。1962年,我在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习,曾到芦茨生活写生两个月左右,对此地环境比较了解,芦茨村当时分两部分,一是芦茨大队和乡政府所在地,因为地势较高,四十多年前,我们打地铺睡觉的地方还在,偶尔还有一、二间黑瓦白墙的老房子。,而另一处芦茨小队,即芦茨村,李可染先生《家家都在画屏中》就是在此写生的。当时芦茨村是船码头,石砌的船埠和长长的木桥还留在记忆中。可惜上世纪60年代富春江水库修成后,芦茨村没入水中,一切只能留在记忆中了。这对考证《富春山居》上黄公望有没有画“方干故里”成了一大难题。但有一次笔者拿李可染先生画的《家家都在画屏中》与《富春山居》其中一个部分相对照,作为芦茨村的背景那座山,在外形上竟如此相近(见附图13、14)相隔600年的二位写生大师,都在这儿写生过吗,笔者不敢肯定,但是肯定是画家认为入画的佳处。左边的房子就应该是现在芦茨乡政府所在地“白云村”了。 附图13</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图》上的芦茨村,</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缘</p> <p class="ql-block">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p> <p class="ql-block">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全卷</p> <p class="ql-block">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卷首局部,落款“玄宰”董其昌题</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董其昌题跋</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作者题跋</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富春山居》卷尾局部“良常山人”题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