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黄公望《富春山居》明是非,辩真假。全民论坛。(6)

大中华盛世传奇博物文化艺术馆

<p class="ql-block">诗: 尘途宦游廿年余,每逢花月怀幽居。 烟萝荦确走麋鹿,云壑窈窕通樵渔。 那如隐君不出户,读尽万卷人间书。 人生穹埌贵自摅,布韦轩冕奚锱铢。 便当买山赋归欤,石田老我抚犁锄。 我们作一分析: “烟萝”“云壑”二词说幽深的山谷云雾缭绕,丰茂的植物被萦带环绕。“走麋鹿”、“通渔樵”指野生动物出没,偶有打柴的樵夫和渔翁过往。在宁静而深邃的环境中有一“幽居”,在幽居中有足不出户的隐君,在读尽“万卷人间书”,在穷僻的环境中耕读。诗人在此联想宦游的尘途劳碌,而起归隐幽居的情怀。 虽然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画面,但是通过诗人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这是以归隐山居为主题的作品。幽深的山谷,丰茂的植被,野生动物的出没,隐君在幽居中耕读,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画面的结构应该用传统构图中“高远”和“深远”的方法来构成。这是黄公望山居图的构思模式。 我们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与《山居图》的构思模式相对照,是不同的。《富春山居》就是以轻灵、雅逸的富春山风光为题材内容,而不是以隐逸为内容题材的“山居图”。 通过以上考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黄公望的作品是《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应该正名为《富春山图》。至于(子明卷),还可以保留“御定”的《富春山居图》的名称,有利于区别。通过以上考辨可得出结论,《富春山图卷》的表现内容就是富春山。那么富春山在哪里,富春山有什么地理地貌特点,笔者将在下一章来进行考辨。</p><p class="ql-block"> 一. 富春山考辨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二年级到富春江写生,从建德梅城(原严州府城)鸟石滩坐小船穿过整个人称“小三峡”的七里泷,到李可染先生画过《家家都在画屏中》的芦茨写生了二个月。之后,从桐庐县城坐船过富阳到杭州,把富春山水领略了一遍。后来,因下乡到桐庐,在九里洲等处生活写生一段时间。退休后从2004年起差不多每年要到桐庐生活几个月,在朋友的帮助下,走遍了桐庐山山水水。对桐庐富春山水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讨论“富春山”问题有很大帮助。 前文已经考辨清楚黄公望《富春山居》,就是以富春山为主题内容的作品。那么“富春山”在哪里?从现在的地图上似乎找不到一个称富春山的山峰。所以人们对富春山的概念逐渐模糊。实际上富春山是一个地域性的名字。比如“黄山”,黄山有七十二峰之称,也没有那一座山峰叫黄山的,而是整个地域叫“黄山”。黄山比较集中一些,而“富春山”则可能更宽泛,内容更丰富,有高山峡谷,有大江有山溪,有冲积平原和沙渚、沙洲等等,尤其其中的钓台俊秀异常,所以富春山是内涵非常丰富的一个地域。翻看历史资料,历史上“富春山”的概念是清清楚楚的。查阅明嘉靖(1522—1566)《桐庐县志》富春山条目(见附图1)“富春山在县治西四十里,前临大江,有东西二台,一名严陵山,清丽奇绝,号锦峰秀岭,乃严子陵隐钓处也。西征记云:自桐君山而西有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之水并流于两间,惊波间驰,秀壁双峙,上有故人严子陵钓台”。又“严陵濑在钓台下,按子陵本传云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舆地志云桐庐有严山,即子陵钓鱼处……”。(见附图2)。这是450年前关于富春山的一段记录。 附图1 二 富春山考辨 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二年级到富春江写生,从建德梅城(原严州府城)鸟石滩坐小船穿过整个人称“小三峡”的七里泷,到李可染先生画过《家家都在画屏中》的芦茨写生了二个月。之后,从桐庐县城坐船过富阳到杭州,把富春山水领略了一遍。后来,因下乡到桐庐,在九里洲等处生活写生一段时间。退休后从2004年起差不多每年要到桐庐生活几个月,在朋友的帮助下,走遍了桐庐山山水水。对桐庐富春山水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讨论“富春山”问题有很大帮助。 前文已经考辨清楚黄公望《富春山居》,就是以富春山为主题内容的作品。那么“富春山”在哪里?从现在的地图上似乎找不到一个称富春山的山峰。所以人们对富春山的概念逐渐模糊。实际上富春山是一个地域性的名字。比如“黄山”,黄山有七十二峰之称,也没有那一座山峰叫黄山的,而是整个地域叫“黄山”。黄山比较集中一些,而“富春山”则可能更宽泛,内容更丰富,有高山峡谷,有大江有山溪,有冲积平原和沙渚、沙洲等等,尤其其中的钓台俊秀异常,所以富春山是内涵非常丰富的一个地域。翻看历史资料,历史上“富春山”的概念是清清楚楚的。查阅明嘉靖(1522—1566)《桐庐县志》富春山条目(见附图1)“富春山在县治西四十里,前临大江,有东西二台,一名严陵山,清丽奇绝,号锦峰秀岭,乃严子陵隐钓处也。西征记云:自桐君山而西有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之水并流于两间,惊波间驰,秀壁双峙,上有故人严子陵钓台”。又“严陵濑在钓台下,按子陵本传云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舆地志云桐庐有严山,即子陵钓鱼处……”。(见附图2)。这是450年前关于富春山的一段记录。 附图1 </p><p class="ql-block"> 附图2 在1500前的正史《后汉书》上就有关于富春山的记述,《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传》“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可知早在1500年前富春山已经是一个地名或地域了。清·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更为详实:“富春山,县西三十里人号严陵山,前临大江,汉严子陵钓处,人号严陵濑,有东西二钓台,各高数百丈,西征记:自桐君山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之水并流于岩下,惊波间驰,秀壁双峙,上有子陵钓台,孤峰特起,耸立千仞,下有泉,陆羽品为第十九泉。其与钓台相对者曰:“白云源”,一名“白茨源”,重岩敞天,林麓茂盛,居民采薪为炭,供数州蒸炊之用,有芦茨溪,北流合大江,唐方干隐于此。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富春山的大致范围:“自桐君山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并流于岩下”。查桐庐县志可知“两蛇”应是“龙门山脉”和“昱岺脉”。龙门山脉主峰“观音尖”海跋1246.5米,为桐庐县富春山最高山峰。而“昱岺脉”的主峰在桐庐县与临安交界处的“上仙姑尖”海跋1007米。在二组山脉之间有被李四光称作“桐庐冲积扇”的“富春江河谷平原”。河谷之间有新安江、兰溪江合并而流的富春江和分水江“并流于岩下”,在富春山中心部位有严子陵钓台孤峰持起,耸立千仞。这就是富春山大致的范围。在这范围之内,有千米以上的大山,有富春江、分水江水资源充沛的大江,有壁立千仞的钓台,有“小三峡”之称的七里濑;有称“瑶琳仙境”的溶洞;有著名的桐庐冲积扇和冲积扇上的沙渚风光。以及在富春山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人文资源。 这么多的奇特的地理、地貌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地理资源,确是天下稀有的。所以历来的文人雅士对富春山称颂不绝。苏东坡:“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陆放翁:“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元代李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历代以来溢美之词如此之多原因正在此吧! 除了在史书方志等文献资料中有许多关于富春山的记述,在历代诗词歌赋中更有大量的描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公元1600多年前南北朝到20世纪初的清末,有1003名诗人留下2000多首描写富春山水的诗词。下面摘录部分有关富春山的诗文作品,来说明富春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1、南朝晋谢灵运(385—433)有诗《富春渚》、《七里濑》; </p><p class="ql-block"> 2、南朝梁沈约(441—513)有诗《严陵濑》; </p><p class="ql-block"> 3、唐·李白(701—762)有诗《严子陵》其中有句“长揖万乘君,怀归富春山”; </p><p class="ql-block"> 4、唐·孟郊(751—814)有诗《送无怀道土游富春山》</p><p class="ql-block"> 5、宋·朱熹(1130—1200)有词; 《水调歌头·富春山》;有句“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p><p class="ql-block"> 6、元·趙孟頫有诗《过严陵钓台》其中有句“富春山下有客星”。 </p><p class="ql-block"> 7、元萨都刺有诗《再泊钓台次鲜于伯机韵》有句“富春山下桐江渡,今古舟车南北路”;</p><p class="ql-block"> 8、元·周权有词《满江红?登富春山》 </p><p class="ql-block"> 9、元·贡师泰《登富春山》其中有句“惭愧白头奔走客,题诗也到富春山” </p><p class="ql-block"> 10、元·李桓有诗《富春舟中二首》有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前征幽意惬,严濑水潺湲”;(元以后暂不录)通过以上的摘录,可见富春山是当时诗人经常用作题材来创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元代夏文彦《图画宝鉴》记载“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性颇豪放,袖携纸笔,凡过景物辄即模记”。黄公望是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携带纸笔写生模记的画家,通过写生模记,收集素材,以富春山为题材进行创作,创作出《富春山居卷》等等作品,是顺理成章的事,合乎情理的事。那么黄公望与富春山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笔者将进一步阐述。</p><p class="ql-block"> 三 黄公望与富春山;</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中年以后是一个云游四方的全真教派道人,在他有生的86年中,在三吴二浙之地居住过许多地方,有记录的就有常熟、松江、杭州、苏州、宜兴、富阳、富春山等地。关于黄公望居住富春山的记载也不少,如元夏文彦:“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图画宝鑑》)。明正德《姑苏志》:“晚爱杭之筲箕泉,结庵其上,将为终老计,已而归富春,年八十六而终。”清鱼翼《海虞画苑略》:“晚入富春山,年八十六而终。”还有一则曾与晚年黄公望亲密交往的名遂新的在题画诗中有“富春山水终嘉豚”句,“嘉豚”是归隐的意思,这是黄公望晚归富春山最可靠的资料。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充分证明黄公望曾居住在富春山,尤其是晚年归隐富春山。在《富春山居》上黄公望题“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至正七年黄公望七十九岁。说明他晚年归隐富春山的记载是可靠的。当然黄公望归隐富春山还有一条资料,那就是《辛丑销夏记》著录的黄公望《秋山招隐图》题跋中:“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这是黄公望居住在富春山最清楚不过的资料。黄公望归居富春山与他曾居住过其他地方如杭州、苏州等并不矛盾。笔者想探讨的不是是否在富春山居住的问题,黄公望与富春山的关系不仅是居住,而是有更深的层次,笔者想从美术史的角度来加以判析。 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二岁时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黄公望卒于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离元朝的灭亡也只有十四年,差不多与元朝共存亡,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他应有切肤体会。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汉族人尤其是曾在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即“南人”是地位最低下的人,使许多文人政治上及仕途上的失落,采取归隐的办法来躲避政治现实。黄公望中年时曾当过小吏,受他人牵连锒铛入狱,出狱后不久,皈依道教,成为一方云游四方的全真教派的一个道人,出世与归隐成为他的基本理念。 由于文人大批归隐山林,必然会在文化上表现出来,反映在绘画上也是一样,出现了美术史上称为“变”的时代。 “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p><p class="ql-block"> 1、服务对象上:</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全卷节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元,黄公望《富春山居》长卷,</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卷首,董其昌题《富春山居》玄宰,</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元,黄公望《富春山居》笫一小段董其昌题跋,字落款,“董其昌”</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元,黄公望《富春山居》黄公望题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