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讲坛2016、07、04

无语

天开始,我们又开始讲楚国 上次讲了楚国三代国君楚武王、楚文王和楚成王的故事。 楚成王在位45年。一生进取的楚成王最终死在了儿子手里。 楚国前面的几任国君都极具进取精神 他们自认为是中原民族的后裔,所以每一代楚王都以回到中原,得到中原的承认为最高目标。 在春秋时代,虽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诸侯都是一个共同体,但细分起来,各个区域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黄帝,是黄河流域的汉人尊崇的祖先。 黄帝带领的部落也是华夏诸部落中文明最发达的 楚国虽然地处南蛮之地,也以自己是黄河文明的传承自居。 所以楚穆王虽然是弑父上位,但坐上位置之后的策略依然是北进中原。 楚国北进必然碰到中原传统大国:郑国 所以楚穆王一生,就是和郑国战斗的一生。 按国力算,郑国已经不是楚国的对手。 但郑国背后有个牛哄哄的晋国。 楚穆王时代,楚国还没有从城濮大战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楚国虽然憋着要和晋国再干一仗,但楚穆王知道,自己实力还不够。 于是楚国征服郑国的行动,可以用毛泽东打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来总结。 基本上就是晋国不在,楚国就去打郑国。晋国出兵支援,楚国就撤回。 上次讲过,晋国在赵盾执政的时代,内斗不休,周边诸侯实在没有精力来顾及。结果,楚穆王最终达成了北进战略的重要一步:郑国向楚国投降。 但是,楚穆王也碰到了自己的麻烦。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所有的政治都是既要攘外也要安内的。一个政治家必须同时处理好内外,才能有所作为。 当年蒋委员长虽然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可是他一辈子也没达成安内目标,最后只能在孤岛终其一生。 楚穆王碰到的问题和蒋委员长差不多。 楚国是贵族体制。王权之侧,有几个势力极其雄厚的贵族家族。 而且这些家族和王族还是亲戚关系。 威胁楚国王族的是若敖氏。 若敖氏与楚王熊氏同出一族,都是芈姓 熊氏世代为王,若敖氏则又有斗氏和成氏两个分支 读楚国历史时,凡是名字的第一个字是“子”的,基本都是若敖氏。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楚国历代令尹,都是子姓。 换句话说,熊氏做一把手,子氏做二把手。 后来各朝各代的王权和相权之争,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已经浮出水面。 楚穆王在做太子时,就与当时的令尹斗勃(字子上)不合。 晋国大夫阳处父就利用了这一点设下反间计,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楚穆王杀死了子上。 楚穆王杀父即位后,任命若敖氏家族的另一支,成氏家族的成大心为令尹。 成大心死后,儿子成嘉继(字子孔)之为令尹,楚穆王时期,若敖氏继续权倾朝野。 楚穆王自己是杀死亲生父亲登上王位的,所以楚穆王对于权力威胁是极其敏感的。 而斗氏这边的子西与子家则以楚成王被杀为借口,阴谋推翻楚穆王。 最终斗氏处事不密,阴谋败露。 楚穆王干掉了反对势力。 就这样,楚国的内讧让楚穆王暂时停止了北上的进程。最后的结果是,征服郑国后的大好形势,就这样浪费了。 楚穆王平定内乱后不久去世,儿子熊侣继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 说到这里,打断一下,本人最近对中国汉字的源头很感兴趣,其中就有这个侣字。 侣的右边是两个口,它的本意是吹箫,也就是人口对着乐器的口。 所以吕通律,讲的是音乐的规则。 古代的箫是用来定乐器音高的 稍微有点音乐知识的人都知道,各个乐器只有音高关系定准了,合奏才能和谐。 所以吕,引申出来是规律,和谐的含义。 后世把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意向称为黄钟大吕。 吕再加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所以,两人谈恋爱叫情侣,因为恋爱时的情感总是特别和谐。 扯远了,回来说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没有人看好他的未来,因为楚国内部一片风雨飘摇,年轻的楚庄王能否把握局势,大家都心里没谱。 华夏文明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有传承的责任。 此时的楚国令尹是子孔,子孔当政时,若敖氏封地发生叛乱,为了平叛,子孔不断地在外打仗。 楚庄王即位那一年,子孔与太师潘崇计划倾全国之力一举平定叛乱,就带着楚军主力出了都城,同时指派公子燮与斗克(字子仪)镇守国都。 恰恰是子孔安排的这两个人出了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人的背景。 子仪在楚成王时期与秦军交战失败被俘,曾在秦国做了8年俘虏。 而崤之战后,秦国发现晋国实在强大,设计了联合楚国打击晋国的战略目标。反过来要和楚国联盟。 于是作为战俘的子仪反而成了秦国的座上宾,最后子仪作为穿线人促成了秦楚的联合 子仪觉得自己有功于楚国,可是回国后一直没有被重用,郁郁不得志,怨气很重。 子燮的历史,史书只有一句,就是他曾和子孔争夺令尹的位置,但是最终失败了。所以子燮是子孔的政治对手。 这二位都是政治上不得志者,可谓臭味相投。子孔倾全国之兵去平叛,他们认为机会来了。 二人掌握了京城的管理权之后,即宣布全城戒严。 然后以军事理由为名,开始加固城墙。 完成了对城墙的改造,就不怕子孔带兵回来攻打了。于是二人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派人刺杀子孔。 结果刺杀未遂。 这边子孔虽然没有被暗杀,但是也不幸地病死在征伐路上。 可惜当年没有微信,子仪与子燮并不知道子孔已死,而只知道刺杀未遂。 两人一商量,只好打出最后一张底牌:挟持楚庄王。 两人挟持楚庄王出逃,没想到路上又出意外。 一行人跑到庐邑(今湖北襄阳南漳县)时,二人被当地官员所擒杀。楚庄王终于死里逃生。 楚庄王刚上台就经此一难,大有看破红尘之意,回到都城后,他沉迷于宫廷声色,不理朝政,一时间诸侯间盛传:楚国出了个败家子。 楚庄王上任第二年,赵盾瞅准时机,派郤缺为将,向楚国的附庸蔡国发起攻击。 蔡国一边抵抗一边求救,楚庄王置之不理,蔡国国破投降,楚国宫廷依然载歌载舞,不为所动。 楚庄王上任第三年,楚国出现大饥荒,周边各个部落纷纷叛乱。 各地城池都开始戒严,求救信一封一封送往都城,楚国一时有崩溃之象。 楚庄王依然置若罔闻,整天忙于打猎酒宴,不理朝政。 这时的朝堂正是若敖氏的天下,楚庄王把所有朝政全部委托给斗般、斗椒,并在宫门树了一块牌子“进谏者,杀毋赦!” 当我们看过了楚庄王后面的作为,再回头来看此时的楚庄王,大致可以推测,他的放纵其实是表演给人看的。 此时的若敖氏非常强大,前面差点被斗克害死,现在又是斗般、斗椒把持朝政,楚庄王清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自己的班底彻底解决内部问题。 在没有找到团队之前,不如先示弱,这样反而还能让若敖氏放松警惕。 王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楚庄王并没有等太久,就有人开始向王权投橄榄枝了。 史记记载:一日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就这样,伍举第一个进入了楚庄王的团队。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饮酒玩女人。 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不动声色地问苏从有什么好伤心的,苏从回答:“我为自己伤心。也为楚国即将灭亡而伤心。” 楚庄王听完大怒:“你找死吗?没看见宫门的牌子?明知故犯,真是愚蠢!” 苏从说:“我就是来求死的。您把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而您则会是楚国的亡国之君。我说完了,要杀便杀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楚庄王知道时机已到,很快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走了美女,从此远离酒色,开始亲自处理朝政。 楚庄王亲政后的第一个决定,是亲征叛乱。 他撇开令尹斗般,亲自到达前线,与一线将士一起面对叛军。 楚军将士士气大振,很快叛乱被平息,楚庄王因此在军队中建立起个人威望。 军权在手,君权更加牢固。 楚庄王的第二个决定,就是换领导班子。 伍举、苏从等人从此进入中央政治局,而且楚庄王还有更狠的,若敖氏的政敌蒍(音”为“)贾也进入了领导班子。 这两步走得既迅速又实在,楚庄王一下子就掌控了楚国的权力。所以说,楚庄王三年不飞,确实是在韬光养晦。 而等待这三年还有另一个事先没想到的好处。 等到楚庄王掌握权柄的时候,晋国开始陷入晋灵公和赵盾的矛盾之中,晋国的实力大大衰退。 楚庄王准备抓住这个机会,再次北伐。 楚庄王的运气一个接着一个,刚刚想着要北伐,北伐的借口就来了…… 公元前608年,陈共公去世,陈灵公即位后,准备与晋国结盟。 楚庄王当机立断,亲领大军攻陈。 陈国是小国,不经打。楚国的目标也不是陈国。 所以陈国被打服之后,楚国并不撤军,顺势攻打晋国的铁杆联盟:宋国。 宋国也不是楚国的对手,一边抵抗一边十万火急地向晋求救 怎奈晋国正处于内乱之中,自顾不暇 但赵盾知道,与宋国的联盟不能丢,无论如何也要做出支持的姿态。 但此时晋国又实在没有能力对抗楚国。 于是赵盾只能搞点花样出来。 赵盾草草组织了一支多国部队转头去攻打郑国,希望能借此解陈,宋之围。 没想到楚庄王面对晋国的围魏救赵,霸气十足,直接命令蒍贾分兵迎战晋军,以解郑国之困。 楚军气势汹汹地向晋军开拔,双方在北林相遇,晋国这边不敢恶战,稍微接触,就退兵了。 昨天说到,面对楚庄王伐宋,晋国想耍个机灵,希望通过敲打郑国来解决问题,没想到楚庄王迎头而来。结果晋国露了底牌:不敢与楚国正面对抗,静静地退了。 郑国之围就此解除。 楚国并不因此停步,顺势要求郑国也一起攻打宋国。 这边宋国等不到晋国的援军,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在宋国看来,打不过楚国我们认了,但郑国也来欺负我们,这口气不能忍。 于是宋国全力以赴对付郑国。 宋国的大将华元在开战前,发表战前动员,鼓励军队士气,然后杀羊宰牛犒劳军卒。全军上下一时斗志昂扬。 可这位华元百密一疏,好酒好肉居然忘了安排给自己的车夫吃上。 第二天双方列好阵势准备开战。 还没开打,华元的车夫冷冷地说话了:昨天酒肉分给谁是你做主,今天车往哪开是我做主。 说完直接驾车冲向郑军阵营,结果双方还没开战,宋国大将就被活捉。 所以说,领导的司机很重要。不光大家要重视,领导自己也要重视。 宋国败给了郑国。在晋国看来,中原基本全丢了。 宋文公很重视华元,安排了一百辆战车和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马,向郑国进贡以赎回华元。 结果就在进贡的路上,这位华元自己想办法从郑国跑回来了,宋国白白损失了这许多财富。 这个段子说明:领导做决策不要太急。快速的反应通常都是错的。 宋国一直到战败,晋国始终不敢出手来救。 过了一年,晋军再次试探性攻打郑国。 楚国的反应非常快,楚庄王立即命斗椒率楚军救郑。 赵盾只好用阿Q精神自我解脱:若敖氏“殆将毙矣,姑益其疾” 他的意思是说,若敖氏和熊氏的斗争必将激化,若敖氏将完蛋,为了让他完蛋,我们应该撤退,以促使他们更加骄狂。 然后晋军撤退。 晋军走了,楚军就不走了。不仅不走,楚庄王还跟着来了。 这次他更加张扬,直接把军队开到了周天子领地 然后以打击戎狄为借口,在周天子的都城外大搞阅兵式,炫耀武力。 这时的周天子的实力连周边的小诸侯都不如,看到楚国的兵威,惶恐不安,只好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居高临下地问:听说天子有铸有九鼎,你说说九鼎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重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问鼎中原”的典故。 鼎属于大型青铜器,因其贵且重,所以在夏商周时代,是地位的象征,楚庄王敢于问鼎,绝对是霸气侧漏的表现,问鼎也从此成为有实力者称霸的代名词。 王孙满见楚国军力炽盛,只能委婉地答道:“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时的楚庄王露出了富二代的气质,他根本不听这些外交词汇,傲慢地回答:“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 大意是说:不就是九个鼎吗?别跟我扯什么德呀命呀,我们只要把楚国枪尖上的铜汇集起来,就能铸成九鼎了。 王孙满不卑不亢地回答:有美德的时候,鼎小也是很重的;背离德行的时候,鼎大也是很轻的。 这一段折冲下来,楚庄王得势不得分,他也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楚庄王为王孙满的气节和文辞所折服,自觉取代周天子的时机还不成熟,加上家里确实如赵盾所料,真的出事了,所以班师回楚。 楚庄王问鼎这一刻是楚国势力的历史高峰,所有诸侯都被震慑。 但此时的楚庄王却无暇品味,因为此刻楚国内部的家事,远比预计的要复杂…… 今天先说到这里,留个话头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