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团风红色老区,追寻红色革命足迹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5—16</p><p class="ql-block">地址:黄冈市团风县总路咀镇</p><p class="ql-block">摄影:杨晓娟、余超波、张立华等</p><p class="ql-block">文字:易赛娇</p> <p class="ql-block">五月带着初夏款款走来,暖暖的五月,是时候到户外活动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5月16日机关第二党支部在董慧萍书记带领下奔赴黄冈革命老区团风县开启一场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早上8点从武汉出发,驱车前往黄冈市团风县总路咀镇牛车河水库景区。</p> <p class="ql-block">车子在宽阔的高速柏油路上飞驰,车子时而盘旋而上,时而环绕而下,绵绵起伏的山峦、草繁树茂的坡地、若隐若现的茶园、新颖别致的农舍,迅速地在眼前闪过,真是处处皆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水库位于团风县东北部的杜皮乡、贾庙乡与总路咀镇之间,水库容量1亿多立方,水面近10平方公里。牛车河水库,是六十年代修建的大型水库,称为“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新改造的牛车河水库,有两座主坝,它们好似两条温顺的银龙,捧着风景秀丽的平顶山,龙头相对地横卧在丰子垴与白坳中间,忠守着“龙身护水”的职责,为牛车河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素有“鄂东千岛湖”美誉,集老区、山区、库区、边远地区于一体,库中有6个大叉、66个小叉,叉叉英姿迥异,岛岛风韵不同,犹似天然盆景之美。</p> <p class="ql-block">你看那,景区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景点游客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远路而来,以这“库水清澈,奇峰林立,野趣横生,融秀藏娇”而入胜,壮游的意趣写满脸上。</p> <p class="ql-block">你看那,环牛车河水库片区,山山罗列耸翠,路路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名花异草,争妍斗艳,茂林修竹,四季常青。</p> <p class="ql-block">更有那千亩茶园,长得青翠欲滴,芬芳沁人。</p> <p class="ql-block">下车踽踽而行,更觉清香浮动,醉人心脾,一时分辨不清究竟是水库染绿了山峰,还是山峰映绿了水库?</p> <p class="ql-block">大坝处的视野开阔,湖面宽广,适合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里景色有没有觉得到江南?</p> <p class="ql-block">老同志,不要太帅好吧!</p> <p class="ql-block">孙老师,你牵着好大一串葫芦!</p> <p class="ql-block">国外都是这个礼节</p> <p class="ql-block">美书记(^_^)</p> <p class="ql-block">这美的景给我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哈喽,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牙齿掉了一颗不能笑大了</p> <p class="ql-block">回眸一笑百媚生</p> <p class="ql-block">曾经军人的妻子,站立都是笔直笔直。</p> <p class="ql-block">今天太阳大防晒工作要做好</p> <p class="ql-block">森林营地</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水库周边山头风力发电机较多,也是一道别样风景。</p> <p class="ql-block">漫步栈道,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态各异的小岛、连绵起伏的群山、掠水而过的飞鸟等,吸引大量游客拍照。</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无疑是乡村振兴的一面镜子。</p> <p class="ql-block">这条网红路,是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环库26公里的彩虹旅游公路。</p> <p class="ql-block">路段以红、黄、蓝三色喷涂标线,如一条蜿蜒的彩带,盘桓在牛车河水库周边,将团风县总路咀、贾庙、杜皮三个乡镇紧紧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也正是这条路,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沿线乡镇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一条路串景成带,旅游业方兴未艾。</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走在彩虹路上,闻着扑鼻而来的花香,一边看水,一边看山,要多惬意有多惬意。</p> <p class="ql-block">凤栖岛</p><p class="ql-block">行舟邀鹭舞,入岛聆凤鸣。</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山、水、林、果、田,绘就了果蔬采摘、农耕体验、滨水休闲等浓郁的山野风情。</p> <p class="ql-block">农耕农旅农家趣。</p> <p class="ql-block">从白坳码头登船游湖</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水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体验了一回乘船游湖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水库水质清澈</p> <p class="ql-block">自然风光绮丽。</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水库本来就是在大崎山和小崎山下的无数小山之间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建设者可能为了减少建库的土方挖掘和搬运量,挖山建库时就留下了不少小山小峦平顶,这就造成了大坝合龙存水后水库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些岛屿成就了今天牛车河水库独有的特色旅游的奇观异景。</p> <p class="ql-block">其实,牛车河真正出名,是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老省长张体学主持修建牛车河水库开始的。那时,曾在大崎山下贾庙、杜皮和总路咀一带坚持武装革命斗争后来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为了改变这一带革命老区落后水利条件,造福曾经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老区百姓,亲自主持在这里兴修水利,建设牛车河水库。水库因牛车河得名,牛车河自此也因水库扬名立万,载入鄂东社会主义建设史册。</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水库的建设对改善这里的水利条件和老百姓的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团风县的人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将库区沿线散落的乡村串珠成链,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圈,把牛车河水利生态风景区的美留在蓝天碧水之际,留在朝阳落月之时,留在千万游人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荣教授——今天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视频 学乌龟</p> <p class="ql-block">视频 讲笑话</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天,清风凉爽,站在船上颇有心旷神怡之感。</p> <p class="ql-block">日映波光,云霞璀璨。</p> <p class="ql-block">浩瀚空阔,天水一色。</p> <p class="ql-block">水库中大大小小的绿岛太多,无论在环库路上的那个方向,即使是在大坝上,谁都别想像在其他水库那样,轻易将牛车河整个水库、整个库区一览无余地收进镜头。</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水库和库区永远只是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给你露出她不同的美的侧影,那侧影水笼烟含,给人的却是一种少女的含蓄朦胧的天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的许多岛屿会挡住你贪婪的眼睛,你可以逐一尽情地感觉细品她局部的美丽,但绝对不能够一眼就望尽她如诗画的浩渺烟波,更不可以一眼窥视她的美丽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跑完环库路,你从各个不同侧面和角度分享完她的惊世骇俗之美,却永远看不透她的博大精深于万千,护卫她的绿岛实在太多。</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湖中有无数的小岛,小岛上芳草凄凄,树木葱茏,象一颗颗碧绿的珍珠点缀在牛车河水库上。</p> <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游船不知不觉已经沿岸周游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起岸回到岛上,远眺彼岸那边,天、水、山连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这里山色黛秀,林木葱郁蜿蜒起伏,层林尽染鸟语花香。</p> <p class="ql-block">泉水淙淙,终日白云缭绕山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青山叠翠空气清新,山青水净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这里岛岛风韵不同似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这里四季分明,日照降水充足水质清澈。</p> <p class="ql-block">凤栖岛风情独具</p> <p class="ql-block">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夜明珠</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牛车河畔</p> <p class="ql-block">牛车河,我们还会再来的!</p> <p class="ql-block">也许在下一个浩月当空、繁星落满水库的清凉夏夜。</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夏季以后某一个气候宜人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或许夏秋之后某一个雪落青山、寒凝水库水面的冬日或冬夜……</p> <p class="ql-block">好一座山水凝就的结晶,好一幅乡村振兴绘成的杰作。这,就是我们心驰神往的牛车河水利生态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满满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离开凤栖岛 ,驱车来到李家边百草茶园观光区。</p><p class="ql-block">百草茶园秀,千山韵味浓。李家边百草茶园观光区,延绵起伏于贾庙乡牛车河村、茶冲村,油茶、白茶、黄大茶,茶香弥漫;古朴、古法、古榨坊,古色古香。独特的茶旅体验,让您亲历油茶的华丽嬗变,古今传奇;天然地标优品,让您目不暇接,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车子停在古榨房门口,原来,这是一家“农家乐”,屋里已坐了不少等待吃中饭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这个空到大门外转转。</p> <p class="ql-block">真乃山里好人家:一排漂漂亮亮的楼房坐落在山根前,周沿四围茂林毛竹堆绿云叠翡翠,风吹过来一口好新鲜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见识了牛车河“农家乐”的地方风味和特色:一句话,牛车河的农家菜真地道、真好吃、真有味、真下饭,吃了还想吃。</p> <p class="ql-block">一行人乐呵呵地告别了“农家乐”,沐浴着初夏灿烂的阳光和山里凉悠悠的风儿,驱车向林家大湾进发。</p> <p class="ql-block">下午行程参观林育南故居、林育英故居、军事博物馆、帅门。在106国道边一指示牌上写着:“元帅故里林家大塆”等字样。开车300米后就能到写有“林家大塆”字样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驶过牌坊后大约500米就到了林家大塆村,停车后有“林育南故居”、“林育英故居”、“帅门”和“军事博物馆”等指向牌。</p> <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有一座形神俱似一头山羊的山岭。山岭海拔约300米,山不险不陡却回环逶迤气势不凡,满山稀疏的松林。林家大湾(林育南、林育蓉故居所在地)和染铺湾(林育英故居所在地)所在的位置是在白羊山下,相传这座山是一头雪白的神羊坐化而成。白羊山南麓,山势三面环围着两座中间只隔着一道冲田的两上小山村,这就是林家大湾和染铺湾。</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林家大湾村地处大别山南麓,航拍的村子形如龟状,战神故居坐落在村中清水塘正后方,地势在最高处,站在屋前远眺,视野十分开阔,一看就知道这里有不错的风水。据悉,该村为中心的方圆百里内走出了两百多名开国将领,林家大湾的林氏家族在近代出了三位不同寻常的人物——林育南、林育英(又名张浩)和林育蓉。他们三人为堂兄弟,都在中共党内担任过极其重要的职务,在中国的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浓浓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育英烈士故居】</b></p><p class="ql-block">林育英(又名张浩)故居位于林家大塆村染铺湾。现有林育英的简单展览,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林育英(张浩)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抗战时重建。张浩故居为民国时期民居风格的建筑,1981年恢复重建。房屋结构和布局保存完好,内部还保留有具有清末民居特色的木质雕花隔扇和牌匾一块,既有文物保护价值,又具有很高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是一处珍贵的革命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林育英是林育南的堂兄,(1897—1942年)1921年7月,与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创办浚新小学并发起组织“共存社”。1922年2月,在武昌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回国,曾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汉口市委书记。1928年后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上海沪西区委书记。1930年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中共满洲临时省委书记。1933年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1935年11月回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白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抗日战争开始后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1940年主持创办《中国工人》月刊。</p> <p class="ql-block">林育英(张浩)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优秀的工人党员和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 除了积极林领导工人运动之外,林育英还是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以驻共产国际代表身份,迫使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巩固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共产国际决定派林育英回国,林育英化名张浩,由蒙古国入境,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历时月余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终于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找到了与共产国际长期失去电讯联系的中共中央。</p> <p class="ql-block">林育英的到来是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林育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随后在1935年12月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林育英向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为之后的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模糊,但十分珍贵,这是是六届三中全会林育英(中)与林彪(左一)两兄弟的罕见合影,而伟人站在右侧,足见对林育英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林育英曾两次入狱、遭到毒打,健康受到损害。1942年林育英病逝于延安,毛泽东、朱德亲自为他执绋、题写碑文,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共高层领导亲自为其抬棺。毛泽东(抬棺第一人)、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第二人)、杨尚昆(第四人)为林育英抬棺。这一高规格礼遇在党史上堪称空前绝后。</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亲自书写挽联“忠心为国 虽死犹荣”,对张浩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视频</p><p class="ql-block">参观林育英故居后 ,往后行走约十分钟途经新建的一条微派建筑的民宅街,再走几分钟就可见到林家大湾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景色秀丽,群山环抱,山川有灵,秀水有性。</p> <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阳气升腾,生气凝聚其中,祖山御屏,左趋右绕,重重护卫,龙虎镇水口,龟牛守明堂,内堂周密,真气不泄,外堂宽广,可容万马,前呼后应,有如大将点兵,气象万千,实为十分难得的上乘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世代相传,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有九条触犯天条的小龙被东海龙王囚禁在此岭巨石之下。</p> <p class="ql-block">作为红色旅游点的团风县林家大湾成了很多游客学习党史、缅怀先烈的打卡地,来此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参观林家大湾需要交50元的门票费,由村上派村民在村口收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b></p><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是由林家大湾村民集资建造的一座讲诉林家大湾人物史的展馆。</p> <p class="ql-block">进入林家大湾,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青石灰砖垒建的城堡式展览馆。这是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开馆时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展览馆的匾牌上有这样一段话:“缅怀能打仗、打胜仗,为新中国成立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于公元2013年11月10号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算不上是正规的景区,门口墙上的黑板记录着捐款人员的明细。</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资料与实物多由负责人前往全国各地在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耗时一年有余完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全讲述林彪元帅的历史展馆。</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记述了林彪元帅的出生、求学、军旅生涯、政治岁月(其中包括讲诉林彪在黄埔军校、长征、平型关大捷、抗大任校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作战、四野军旅等等)的全面资料,置身其中有如看了一部林彪元帅的活电影。</p> <p class="ql-block">林氏家族原是商朝比干后裔。比干之子,名坚,被周武王赐为姓林,林坚便是林姓的始祖。黄冈林氏起源于福建,唐宋之际,林祖迁至安徽,后由安徽迁至湖北麻城。宋末,林‘千一公’从麻城迁至黄冈贾庙九龙山,林氏逐渐繁衍,成为当地旺族,九龙山也改名林家山,讫今已有 600 多年。林家奉 “千一公’为黄冈林姓始祖。‘千一公’后分出 ‘焕、敬、兴’三支,‘焕’系为林 彪本原先祖。林家大湾的林氏为黄冈贾庙的分支,在白羊山下生根,讫今也不过十几代。”</p> <p class="ql-block">在林家祖辈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禁烟英雄,那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林则徐是林姓元帅的祖辈,他们有血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林彪(又名林育容) 他9岁入私塾,13岁时曾就读于林育南、恽代英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15岁转入武昌共进中学,他十六岁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五卅”反帝运动中,积极投入学生运动。</p> <p class="ql-block">1920年,董必武、恽代英、陈潭秋、林育南、李求实和包惠僧等人就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p> <p class="ql-block">1925年中学毕业的林彪,在两个哥哥的影响下,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团第一营的学员,同时改名林彪。 1925年在黄埔军校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3连中共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毕业后,上武汉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林彪参加南昌起义,年仅21岁被朱德提拔为营长;随后,林彪又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林彪这个娃娃不仅有能力,而且是一代天才。像他这样的人,不仅能打巧仗,还能把整个局势都装在脑子里,将来我们的军队就需要这样的人来指挥”。</p> <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林彪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军长、红一方面军军团长。</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时年30岁的林彪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指挥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寇板垣师团,击毙千多人及破坏敌方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抗战初期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称为「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军主动出击的首次大捷」,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则在被林彪挫败后说,“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疼”,并称林彪是“战争的魔鬼”。</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6月)二十九岁的林彪任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任政治委员,图为林彪在抗大与毛泽东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林彪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林彪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华北解放战争 </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p> <p class="ql-block">中南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林彪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三十多摄氏度的海南岛(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三下江南 四保临江,衡宝战役、海南岛战役),甚至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堂堂”四野”驰名中外,纵观”四野”的作战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最骁勇善战,最功勋显赫,最值得歌颂传承的,是我军建军历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光荣军史。</p> <p class="ql-block">林彪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有十大元帅的照片及简介;有“文韬武略”等题词、条幅、匾额;有林彪着元帅服的蜡像,如真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向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繁荣富强作出卓超贡献的开国将领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展出的军用品、枪械、服装。</p> <p class="ql-block">文革初期,林家大湾的热闹程度不亚于韶山冲。有资料显示,仅1968年-1969年一年间,就有108万人来到林家大湾。有人不无夸张地说:“络绎不绝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干了。”当时,故居门口有个大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很高大的林彪和毛主席合影纪念碑。“9.13”后,纪念碑被炸毁,广场被围了菜园,建了房子,盖了猪圈。</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林彪合影 </p> <p class="ql-block">四野将帅名录</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央有三尊立姿雕像,分别为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林育蓉),也许是军人后代,对打江山守国防的革命军人无比敬仰,尤其是对鏖战东北逐鹿中原,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四野大军,用一副铁脚板踏平祖国万里山河,从白山黑水走到海角天涯的前辈们更是崇敬有加,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感谢有你们的付出和牺牲,才让我们后辈能享受和平,我们一定要把革命先辈事迹宣传好,讲述好!</p> <p class="ql-block">同志们通过看图片、观实物,进行体验式、沉浸式的传承红色基因党史教育,深深地被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务实创新的奋斗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所鼓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帅门】</b></p><p class="ql-block">出展览馆右转大约步行200多米,“帅门”两字十分醒目。林彪故居分为老屋和新屋,都在林家大湾清水塘中间的正后方,且都居于湾内地势的最高处。屋背后约一公里处,就是关山。关山左右的两侧,小山岭徐缓而下,衬托出林家大湾仿佛就在一张巨型的太师椅正中央。</p> <p class="ql-block">图为从空中拍摄的战神的故居,因他生前是开国元帅,所以现在起名为“帅门”。</p> <p class="ql-block">林彪故居新屋,黄土外墙、青瓦盖顶。</p> <p class="ql-block">林彪故居新屋是林彪离家10年后的1936年,林彪父母修建的。座东向西,一进二幢,砖木结构。计房间、客厅、长披共13间,占地300余平方米。 新屋于1979年拆毁,1995年由林彪大哥庆佛之子林从安依原样修复。</p> <p class="ql-block">门头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帅门”两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门两旁挂有一幅对联:金屋玉堂固称福地、德门仁里自是安居。</p> <p class="ql-block">“帅门”前墙上挂着一块方匾,上书“黄冈林家大湾名人轩”。“帅门”前还立有一块告示牌:帅门即林彪的家,有关林家人和黄冈名人的图片资料均陈列于此....</p> <p class="ql-block">进了“帅门”正房客堂很宽敞。</p> <p class="ql-block">敞开式的客厅中央,立有一尊林彪身着元帅服的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林彪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帅门陈列有林彪元帅服</p> <p class="ql-block">“帅门”客堂内的墙壁上,陈列有林氏家谱、林家祖辈的创业简介,图为林氏三兄弟的家族世系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氏家族投身革命的成员照片。</p> <p class="ql-block">林彪家庭简介</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地处长江中下游交通较便利的回龙山地区,农村相继出现一些手工作坊,主要是染织棉布供应市场。 其基本过程是:从武汉购进棉纱(当时称“洋纱”)染料经加工染织后再返销武汉。黄冈县的团风镇距林家大湾25华里,地处长江边,当时已是鄂东地区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 林彪出生前,林家大湾农民已懂得“家要富就织布”。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兄弟5人分家时,分得水田1.25亩,老屋三间(二间住房,一间伙房),当时家境比较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开始办染织作坊,自家从事手工劳动。据说后未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金周转和销售方面得到了林明卿的三哥林协甫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1930年-1936年前后,林明卿家业有了发展,相继在湾里水塘边建了染织房和住房25间,逐步购置铁木结构织布机20余台,并雇用了相应的用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前后,湖北相继沦陷,加之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重创日军早已见报,恐受日军报复,1938年6月,林明卿安排大儿子林庆佛留守家中,带领全家11口人逃难到湖南衡阳,后在茶山坳落脚下来,当时结伴而行的还有黄冈回龙山乡邻多人,由抗日政府组织租船运去织布机十二台,为抗战军队生产蚊帐、绑腿等军用物资,并以维持生计,后来林育菊(林彪的大弟)又把从湖南向湖北经营的烧纸和凉席中获利的全部由林庆佛操办买了八斗湾兴隆寺庙产水田八亩,山林二十余亩(兴隆寺后来大部分被侵华日军烧毁)。 1951年土改时期,林明卿家中有水田10.25亩,土地山林20余亩,房屋25间,当时根据家中有多人外出参加革命, 且田地让人耕种,由于没有以收租为主的实际情况,故划成份为小土地出租兼手工业者。</p> <p class="ql-block">屋子中央有个天井,室内光线比较明亮。</p> <p class="ql-block">据说,林彪故居先后曾遭三次劫难。第一次是林彪在井冈山时期,国民党称这里为“匪窝”而来抓人毁屋;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平型关大捷后的1938年,侵华日军纵火烧毁了林家大湾房屋20多间。其中,林彪故居老屋以及刚建2年的新屋,也被日寇烧毁;第三次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被拆毁。1995年,林彪大哥庆佛之子林从安自筹资金依原貌重建,但是故居的原物都早已毁夷殆尽、灰飞烟灭。</p> <p class="ql-block">1955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主席令,公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投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p> <p class="ql-block">所授三大勋章为: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勋章材质为银镀金。八一勋章中心图案为入一军徽。 独立自由勋章中心图案为红星和延安宝塔山。解放勋章中心图案为红星照耀夭安门。</p> <p class="ql-block">林彪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中排名在八路军正、副司令员朱德、彭德怀之后,位列第三。其余依次为: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上图为十大元帅的照片。下图是毛泽东授予林彪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开国将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革命军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们的丰功伟绩举世闻名,他们经历的艰难险阻和残酷无比的战斗让后人惊叹、钦佩,他们的军事素质、战场指挥能力和战役运筹帷幄能力无人能及,他们在战争中创造的奇迹无与伦比,经典战例数不胜数,他们的革命生涯可以书写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史,他们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榜样和骄傲,他们的形象与日月同辉!青史永存! </p> <p class="ql-block">帅门也展示了当年林家大塆人民用过的物品,具有浓浓的鄂东北乡土风情。</p> <p class="ql-block">堂厅摆设</p> <p class="ql-block">左边侧室还有黄冈名人的照片和简介。</p> <p class="ql-block">图为黄冈(团风)名人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黄冈市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方面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所载,明代鄂东人占湖北历史人物的30%,清代占36%,近代占43%。 政治方面:我市有2人担任过国家主席,1人担过国家副主席,1人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3人担任过人大副委员长,6人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2人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30人担任过历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其中6人政治局委员,3个常委、2个副主席),300多人担任过省、部、军级领导职务。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3人是黄冈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林育南、林育英(张浩)等。 军事方面:在中共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有3位是黄冈人,他们是李先念、王树声、林彪。在1965年前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黄冈市有101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8人中将17人,少将76人(后划入新县、大悟、金寨地界的19人尚未计算在内),其中红安县的将军人数在全国所有县名列第二,故有“将军县”之称。 科技方面:有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的毕升,医药学家李时珍,医学家庞安时,万密斋,地质学家李四光,哲学家熊十力,经济学家王亚南,林业专家干铎等。仅蕲春县就有200多名教授和博G 士,故有“教授县”之称。 文化方面:“有竞陵派”代表作家刘侗,著名诗人杜浚、陈沆、闻一多,文艺理论家胡风,文学家冯文炳、叶君键、秦兆阳,京剧表演艺术家余三胜, 音韵训诂学家黄侃,方志学家王葆心等。 宗教方面:有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 客籍方面:古代在鄂东逗留活动过的著名人物有:伍子胥、孙武、鲍照、李白、杜牧、王禹偁、王仙芝、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贽、吴承恩、 冯梦龙、李自成、林则徐、陈玉成、李鸿章等。近现代的有贺龙、徐向前、徐海东、陈赓、许继慎、蔡申熙、曾中生、刘伯承、邓小平、高敬亭、沈泽民、张体学、成仿吾、张国焘、以及黄兴、宋教仁、秋瑾、冯玉祥、李宗仁、 白崇禧等。历代最高统治者有昊王阖闾、曹操、梁元帝、唐太宗、唐玄宗、 宋徽宗、明太祖、清乾隆帝、清同治帝以及徐世昌、蒋介石等。 综上所述,对黄冈产生的名人名事, 我们当地有个顺序的说法。即: 一位元帅:林彪二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三位出席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四位国务院副总理:林彪、李先念、 陈锡联、谢富治五位杰出的科教名人:毕升、李时珍、李四光、王亚南、熊十力六位中央政治局委员:董必武、林彪、李先念、谢富治、陈锡联、秦基伟七块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金银铜牌八位上将:1955年授勋,郭天民、 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王建安、周纯全、王宏坤、谢富治</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右侧还有一间林彪父亲当年开的织机房以及各种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林家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林家的所有故事,都浓缩在这些照片中。</p> <p class="ql-block">没有像样的陈列,没有正规的讲解。林彪年谱,老屋平面示意图,林彪指挥的各大战役照片、态势图等,展示在几个破旧的房间里。</p> <p class="ql-block">出帅门沿着一缓坡上,便可见到一口塘,名叫清水塘。</p> <p class="ql-block">绿树环绕,山明水净。</p> <p class="ql-block">离开新屋,沿右手方向前行100米,就是林育南故居和林育蓉(林彪)的出生地。他们二人是一个爷爷所生,两家住房连成一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塘上一空地排列着不少人家,中间有一房就是林育南故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育南烈士故居】</b></p><p class="ql-block">林育南烈士是我党早期工人及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又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始建于民国初年,抗日时期重建,一进两重,面积63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外墙涂有黄泥。故居现已由林氏族人辟为纪念林育南烈士的展室,林育南故居是其早年生活、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17岁时到武昌私立中华大学读书,结识恽代英,董必武,陈谭秋等革命志士, 1917年10月,19岁的林育南参加了恽代英组织的互助社。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选为武汉学生联合会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林家投身革命第一人,他先后参与领导、组织了1922年9月的粤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五卅运动上海工人大罢工、1927年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等重大斗争。</p><p class="ql-block">因其才情过人,而备受蒋介石赏识。据说,1927年,蒋介石派专人到武汉欲收买林育南未果。其后,他在上海被捕后。蒋介石又再次安排专机将其解往南京,让陈立夫亲自劝降;被林育南拒绝。后成为上海龙华英勇就义24烈士之首。这是工人日报介绍林育南的有关报道。</p> <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育南在湖北转入地下斗争,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湖北省委代书记。1927年底赴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1929年11月在上海参与筹备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他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任编辑委员会负责人、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30年起林育南任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被捕。他宁死不屈,1931年2月7日,他和另外23位革命者,于上海市郊龙华被集体杀害,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p> <p class="ql-block">1919年林育南与当时革命志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21年,林彪和堂兄林育南的合影。1923年,林彪和林育南全家在武汉的合影。林育南33年的短暂一生,为中国的工人运动、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引导林育英、林彪走上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内设一厅两房,其中一房为林育南卧室,图为林育南父母遗像。</p> <p class="ql-block">室内留有当时的木床和衣柜,做工甚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林家耕作的器物。</p><p class="ql-block">在林育南故居,舍生忘死的英雄豪气激荡。</p> <p class="ql-block">林彪少年故居(听说是村干部家里搞的),进门拍照游客要付钱,赶紧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b>【林彪故居老屋】</b></p><p class="ql-block">林育南故居离林彪老屋几十米,林彪出生地标识醒目。</p> <p class="ql-block">1907年12月7日,林育蓉(林彪)就出生在这里,生活到15岁,后离家求学,1926年回家住一宿后离开,再也没回来过。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此地,汉奸放火烧光,仅留下一块宅基和几段残墙破壁。此宅是后建的。</p> <p class="ql-block">林彪故居老屋,是林彪出生的地方,始建于明代,在清嘉庆年间扩建为一进三幢。属砖木结构,占地300余平米房,前后共有房间、堂屋、茶厅20余间。屋内有大小天井三口,通过暗沟连通把雨水流进了自家农田。这个设计不错!为了让大门扭向东南,特意在屋檐下加修了“回头望”式的门楼,并安装了一尺多厚的门框。</p> <p class="ql-block">林彪,字阳春, 号育蓉,光绪丁末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申时,生于此间。</p> <p class="ql-block">老屋左侧土坯墙开了一个门,串连着两间展室。里间还有一尊林彪站立雕像,身穿军大衣,手拿着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林家先辈创业中兴的部分见证</p> <p class="ql-block">林彪故居,屋前是口清水塘,屋后是座山,也就是过去建房讲究的“前有照,后有靠”。山上是一片青葱竹林,竹木灵秀更与风水相涣。屋后的竹林里有个迷藏洞,据说林元帅小时候经常在此读书习武玩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说:“林彪是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在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林彪的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从“天才战术家”、战功赫赫的元帅到“永远健康”的接班人,最后因阴谋夺权的暴露而“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经历了由人到神、由神变鬼的可悲历程。林彪那跌宕起伏的悲剧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深深的警示和悠长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八斗湾共存社】</span></p><p class="ql-block">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林家大湾村的八斗湾,茂林修竹,白墙黛瓦;田舍掩映,炊烟袅袅。这是一处清末建筑,砖木结构,硬山式民房。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后几次修复,总面积2000平方米。原为清末“兴隆寺”建筑的一部分,后为林氏宗族私学。</p> <p class="ql-block">1919年7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林育南毕业回乡后,在此创办“浚新学校”,是“五四”时期重要的社团组织,是见证恽代英、林育南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折点的实物代表,是黄冈境内第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革命团体的成立地,比共产党“一大”时间还早,是一处珍贵的早期党的活动旧址,是革命纪念性建筑,具有很高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鄂东革命的发源,如细细追溯,不得不提回龙山浚新学校八斗湾“共存社”这一革命旧址。浚新学校八斗湾“共存社”旧址,位于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背后,白羊山南麓,在黄冈,白羊山并非名山,但山脚下的浚新学校却是当年远近闻名的新式学堂,而这里记载的一段辉煌历史,更是白羊山永远的骄傲。这里是鄂东革命的发源地,诞生了影响中国革命的三个名词:“浚新学校”、“共存社”、“八斗湾党小组”。</p> <p class="ql-block">1921年在八斗湾,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何孟雄等主持召开了来自湖北、湖南、四川等省24名进步青年参加的共存社成立大会。至此,共存社成为早期传播革命火种的摇篮,并发展成为中国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之一(八斗湾党小组)。陈潭秋、董必武、林育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成就了方寸之地,人杰地灵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如今,历经改天换日,昔日的八斗湾已变成远近闻名的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资源,许多人到这里缅怀先烈,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使命永恒!虽然岁月变迁改变了模样,但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英雄豪气依旧久久激荡。</p> <p class="ql-block">团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里诞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上演着一幅幅敢为人先、奋斗不息的历史画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旧址就是最好的课堂。本次红色之旅让支部党员同志们都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精神对话,切实体会到革命精神、红色记忆的深刻内涵。大家一致表示,要继承、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p>